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 赏析

苏轼《定风波》 赏析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定风波》含答案古诗词鉴赏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

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④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吟啸:高声吟咏。

②芒鞋:草鞋。

③料峭:形容微寒。

④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27.(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片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词人出游遇雨,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似乎也能轻快得胜过骑马,怕什么呢?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依然从容、镇定地穿行于烟雨之中,过好人生。

(2)乐观旷达(或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示例: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以看出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毫不去留意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把它当作背景音乐的豁达心境;②“竹杖芒鞋轻胜马”:可以读出作者虽然穿着草鞋,拄着竹杖,步伐似乎也轻快胜马的乐观心态;③“一蓑烟雨任平生”:能读出作者听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境;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读出词人“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的哲思⋯⋯【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为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答时抓住“竹杖”“芒鞋”“蓑”“烟雨”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无惧风雨笑对人生的画面。

示例: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词人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有什么怕的呢?词人一身蓑衣,就算有再大的风雨也没什么关系,照样过好一生。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根据上片中“何妨吟啸且徐行”可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州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淡定;根据上片“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联系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可知,“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不惧苦难,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了词人胸怀坦荡、听任自然、无喜无悲、荣辱皆忘、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故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苦难之时,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

苏轼《定风波》赏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

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

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

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

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

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

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人们又要说。

真是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

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

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生活条件不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才旷达吗。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

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

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我最喜欢的一句。

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定风波》含答案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

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

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

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2)亦不尽择.(资料一·乙)(3)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4)诸人并惧.(资料四)9.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参考答案】:(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问题】(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

柳永《定风波》原文及赏析《定风波》年代:宋作者: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作品赏析【注释】①是事可可:凡事不在意,一切事全含糊过去。

②暖酥消:脸上搽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

亸:下垂貌。

④蛮笺象管:纸和笔。

蛮笺:古代四川产的彩色笺纸。

象管:象牙做的笔管。

⑤镇:镇日,整天。

【评解】这首词以深切的同情,抒写了沦落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了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内心的烦恼与悔恨。

上片融情入景,以明媚的春光反衬人物的厌倦与烦恼情绪。

下片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反映歌伎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这首词是柳永俚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运用通俗的语言,不加雕饰,把人物的生活情态与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颇能体现柳词的特色。

【集评】张燕瑾《唐宋词赏析》:柳永的身世处境,使他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妓女的生活,有着很深的了解,对她们的思想感情也有着很深的了解。

因而,词里刻画的许多妇女形象栩栩如生,描绘她们的心理活动,显得格外生动、真切。

《定风波》就是一首描写很成功的以妇女为主人公的词。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生动地体现出柳永“俚词”的特点。

柳永在语言上的“俚”和他“变旧声,作新声”,制作了大量的慢词一样,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这首词以代言体的形式,为不幸的歌妓似诉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歌妓的深怜痛惜,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是不为正统文人所认同的。

相传柳永曾去拜访晏殊,晏殊就以这首词中“针线闲拈伴伊坐”相戏,足见两者艺术趣味之迥异。

这首《定风波》表现的是被情人抛弃者的一腔闺怨。

词从春来写起;“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自从春天回来之后,他却一直杳无音讯。

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定风波》阅读答案及赏析定风波苏轼元丰五年七月六日①,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钿细绿筠香。

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入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②。

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

②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自居易曾称赞他画的竹“茎瘦节节竦”,“枝活叶叶动”。

1.“秀色乱侵书帙晚”化用杜甫的“色侵书帙晚”,请简要赏析增加的两个字。

(4分)2.这篇“墨竹词”透出了作者怎样的竹画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4分)参考答案1.“秀”字点出了雨洗之后竹子的色泽,照应了第一句;“乱”字写出了竹在风中枝叶参差、摇曳不定的特点,照应了第二句。

这两个字使画中的竹子更加生动逼真。

[解析] 赏析用词妙处宜从词语本意入手,结合词性,看语境中产生的表意作用。

“秀”为形容词性,看它修饰了谁,起到什么效果;“乱”用作动词,看谁“乱”,宾语是什么,写出了什么意味。

2.在竹画艺术上,作者追求清瘦灵魂,追求神韵;在人生态度上,作者处于人生低谷却仍能够旷达超脱、狂放自适。

[解析] 此题考查了对诗歌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思考前一问应把握下阕开头句和注释二,回答人生态度应结合注释一,并思考作者写竹的创作意图。

[赏析]这是一首集句词。

词的上阕集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词的下阕集两位诗人的诗句,一是白居易《画竹歌并引》:“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人画竹身肥拥肿,萧画茎瘦节节竦。

”“婵娟不失筠粉态,萧飒尽得风烟情。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二是当朝曹希蕴诗。

苏东坡在《书曹希蕴诗》说:“近世有妇人曹希蕴者,颇能诗,虽格韵不高,然时有巧语。

尝作《墨竹》诗云:记得小轩岑寂夜,月移疏影上东墙。

此语甚工。

”诗歌上阕写景,描写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传来阵阵清香的情形。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柳永《定风波》意境赏析
《定风波》,出自宋代柳永,被认为是宋词的杰作,全诗共三句:“定风波,劝君更尽一杯酒;但愿长醉不复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该词以此为题,以“劝君更尽一杯酒”为句,将物象与情思相互勾连,以隐而不显的抒情表达人生的无常。

此诗蕴含着深厚的境界,它揭示出宋人的深情厚谊,也体现出诗人对于无常的悲哀。

从前半句“定风波,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以看出诗人与朋友在一起聊天时,也不愿放弃一些对于仍在相依相偎的旧日痴心来做最后的纪念。

诗中“定风波”此词取自宋词《浣溪沙》,形容天地之间层林尽染,无垠无涯,可以说诗人久别重逢,以此景物想起他们之间当年而今重现的美好时光。

而“更尽一杯酒”乃是大家拼酒来示爱,这柔情的拼酒,以酒杯之间拉开一帘窗,让他们把天地距离在那一杯杯酒里渐行渐远,也唤起友人之间不舍分开的情绪。

后半句“但愿长醉不复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诗人表达了他朋友之间强烈的深情厚谊。

把“古今多少事”放在笑谈中,暗示“千古烟火,莫诉无常”,诗人把昨日的情谊抹去,与友人共享此刻的快乐,去体会在此刻的方方面面,越过时间的限制,拉开彼此之间朦胧的距离。

此外,诗人在此句中也表达了无常的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表明诗人虽然要离开,却也希望彼此再相聚永不醒来,醉醺醺中,也可以让他们在物我关系的细微、静谧
之中,去谱写一曲相依相守的深情友谊。

总之,《定风波》此诗勾勒出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宋人深情厚谊的情意,也引领我们去寻找友谊的真谛,并通过诗中笔端流露出的怅然若失,去领会世间无常的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定风波中考赏析及答案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
子是: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
子是: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
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
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

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
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5.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6.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7.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相迎运用了修辞手法,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6.一蓑烟雨任平生(2分)
7.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相迎一词,表现出诗人经过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给他带来的雨后
清新的喜悦(大意相同即可)(2分)
8.赏析经典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写眼前景寓心中情,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同时还采用一语双关的手法。

词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界
的风雨,也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全词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寓于日常生活小景中,令人领略不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