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诵读诗词2、理解把握本词所运用的写作技巧3、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一、课前预习1、经典回顾回顾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文章反应的的思想感情。

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2、分析风雨意象,感受词人的形象,掌握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应对风雨的态度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教学难点感悟词人情怀,知道词人最终“归”向何处【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堂小游戏一.导入1、由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背诵出含有“雨”字或“晴”字的诗句。

(课前去准备,查询我们学过的含有“雨”或“晴”字的诗句,找得越多越好。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我们学过苏轼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定风波》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注意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和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掌握本词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

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词中的写作方法。

2.反复咏诵,体会词作意境和作者胸怀,背诵全词。

3. 探究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4.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预习案一、诗词积累感知词人作品中的“理趣”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3.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知人论世(一)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5.定风波-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5.定风波-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人生观。

【知识链接】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课前学习】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

2.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合作探究】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表达了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坦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3.“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①“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目标检测】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其间,因往相田。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两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故:交代写作缘由。

补充:小序又叫题序,北宋词人张先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2、解读词的上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上阙,找出上阙的词眼。

明确: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

手持竹杖、脚踏芒鞋也没什么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比骑马还要轻松。

披着一领蓑衣在风雨之中过这一生。

上阙词眼:“一蓑烟雨任平生。

”(2)深入分析词的上阙从词的小序中,我们不难看出,整首词记述的是一次出行遇雨的经历。

那么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的“穿林打叶声”写的也就是实景,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明确:“穿林打叶声”暗示政治的风雨。

体现了作者在政治风雨中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在遭受贬谪时处之泰然的心态。

⑵同学们想像一下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道路上,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那么词人为何说它“轻胜马”呢?此处的“竹杖芒鞋”与“马”又代表着什么呢?明确:此处的“轻”并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轻松,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轻松。

“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是“无官一身轻”。

⑶“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为词上阙的词眼,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有放任自由的意思。

3、解读词的下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下阙,找出下阙的词眼。

《定风波》导学案018

《定风波》导学案018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唐宋诗词导学案编号:18 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定风波》编制人:张雪审核人:冷自军【学习目标】1、诵读并翻译本词,体悟诗人在词中寄寓的情感。

2、分析诗人领悟人生哲理所采用的手法。

【学习过程】导入:同学们,当你毫无防备地遇上一场雨,此时你又没有带雨具,你会怎么办?是选择躲雨还是淋雨?北宋大文豪苏轼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呢?现在,让我们走进《定风波》。

一、课前预习《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白话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简介:鉴赏这首诗歌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课堂小结
阳光总在风雨后
人生路上甜苦和喜忧 愿意与你分担所有 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 要勇敢的抬头 谁愿藏躲在避风的港口 宁有波涛汹涌的自由 愿是你心中灯塔的守候 在迷雾中让你看透 阳光总在风雨后 乌云上有晴空 珍惜所有的感动 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阳光总在风雨后 请相信有彩虹 风风雨雨都接受 我一直会在你的左右
提升级: 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 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 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 些异同?
随堂练习
东 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 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 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自学提纲
1、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请认真阅读词 前短序,将其扩写成一段富有生活情趣的短 文。(不少于100字)
2、找出词中你认为最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3、学了《定风波》之后,你最大的感悟是 什么?
交流展示
随堂练习
基础级: 阅读苏轼的《东坡》一诗,完成 习题: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抒发了
怎样的情怀?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 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 3、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 受人物形象。 4、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知人论世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自主预习1、概括小序内容,注意重点词沙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芒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读诗歌,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拓展阅读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我的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