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选修课文苏轼《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选修课文苏轼《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授课时间】2014年12月8日【授课班级】高二(15)班【授课老师】陈志昌【授课安排】1课时一、学生分析高二(15)班是本人所教的班级,在年级里属于理科普通班。

该班学生的特点是语文基础在同类班级里算是不错的,而且他们学习兴趣很浓,善于思考问题,课堂纪律较好,但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上课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二、教材分析《定风波》是粤教版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里的一篇经典文章,这首词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最能体现苏轼豁达豪放的性格特点,是高考必考的背诵篇目。

但也正因为篇幅短小,所以给上课老师带来不少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指导自主学习全词,能准确的翻译序言并鉴赏每一句词,并在课堂上把该词背诵下来。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并归纳出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基本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主要的思想,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四、教学策略设计这节课计划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在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动笔检测其学习效果,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同时,考虑到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基本学情:理科普通班,对古典诗歌的赏析还停留在理解阶段,因此,学案的设计更多的侧重于学生对词句(包括小序)的理解。

另一方面,15班的学生平时课堂气氛也略显沉闷,我担心上公开课他们一紧张就不知所措了,为了缓解他们紧张的学习状态,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也尽量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如苏轼的人物资料卡填空。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堂典型人物形象猜猜猜(二)人物资料卡填空之苏轼(三)序言学习要求:请翻译该词的序言,尤其注意把加点字词翻译准确。

(4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遂..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晴.,故作此。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作词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词句鉴赏要求:仿照鉴赏的形式,依次鉴赏每一句词,完成填空部分的内容。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难点(1)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旷达的胸襟。

(2)理解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知人论世法: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词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顿,心情苦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五、文本解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其间,因往相田。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两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故:交代写作缘由。

补充:小序又叫题序,北宋词人张先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2、解读词的上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上阙,找出上阙的词眼。

明确: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

手持竹杖、脚踏芒鞋也没什么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比骑马还要轻松。

披着一领蓑衣在风雨之中过这一生。

上阙词眼:“一蓑烟雨任平生。

”(2)深入分析词的上阙从词的小序中,我们不难看出,整首词记述的是一次出行遇雨的经历。

那么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的“穿林打叶声”写的也就是实景,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明确:“穿林打叶声”暗示政治的风雨。

体现了作者在政治风雨中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在遭受贬谪时处之泰然的心态。

⑵同学们想像一下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道路上,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那么词人为何说它“轻胜马”呢?此处的“竹杖芒鞋”与“马”又代表着什么呢?明确:此处的“轻”并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轻松,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轻松。

“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是“无官一身轻”。

⑶“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为词上阙的词眼,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有放任自由的意思。

3、解读词的下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下阙,找出下阙的词眼。

定风波导学案正稿(教师版).doc

定风波导学案正稿(教师版).doc

《定风波》导学案正稿(教师版)编者:王伟【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反复吟诵,领会重要词句;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点】1.理解苏词中的思想感情,感悟其哲理。

2.鉴赏木词运用的艺术手法。

一、预习案1 .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 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所写,《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2.链接:乌合诗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气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4、背诵整首诗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诵读感知、诵读注意事项2、听录音学习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注意:狼狈已而料峭萧瑟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

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3、背诵整首诗词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苏轼《定风波》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诗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的人生观。

课内预学活动
活动一:正音。

活动目的:把音读准。

1、同行:tonghang\tongxing
2、蓑:suo
3、料峭:liaoqiao
活动二:晓意。

活动目的:把词读懂。

(一)释词义
1、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吟啸:吟咏长啸。


3、芒鞋:
4、蓑:
5、料峭:
6、向来:
7、萧瑟:
(二)释词意
阅读课文,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探讨。

比如,对序文中“雨具先去”,而后文中又说“一蓑”,老师就有点不明白,觉得前后矛盾呀?
活动三:体情。

活动目的:把词读透。

《定风波》一词,表达了苏东坡怎样的情感?
课外拓展活动
活动一:延伸阅读。

活动目的:全面了解的苏东坡。

相关书目及文章: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方方《喜欢苏东坡》
刘艳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定风波》新授课设计人:孙东阳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编号:18使用时间:2013.5 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学习方法 :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悟蕴含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 相关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课堂诵读赏析1 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合作探究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明确:自然风雨(穿林打叶) 莫听何妨吟啸徐行沉着镇定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风雨谁怕任平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晴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教学难点: 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学习方法 :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感悟蕴含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相关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课堂诵读赏析1 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合作探究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1)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而作者的反应怎样?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明确:自然风雨(穿林打叶) 莫听何妨吟啸徐行沉着镇定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这一心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人生风雨谁怕任平生泰然处之、无所畏惧、潇洒从容3)作者虽然不在意风雨,但雨过天晴后,本应欣喜,但作者反应如何?由此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晴回首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心中无晴雨宠辱偕忘超然物外人生态度旷达洒脱乐观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公开课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

3、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知人论世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一生坎坷,被一贬再贬,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写道:“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一路上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一路走来了黄州……”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四、自主预习
1、概括小序内容,注意重点词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南30里。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2、学读诗歌,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五、合作探究
1、词作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2、这种形象特点表现在哪里?
表现在对自然对人生雨晴变化的与众不同的态度上。

3、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超然物外”“何妨”“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安闲,泰然自若
4、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竹杖芒鞋”闲散江湖“马”奔波官场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一蓑“雨具皆去”表现了内心的情怀,旷达乐观情绪
6、“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的人生体验?
“料峭春风”指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是人生的希望。

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7、“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

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

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

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8、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人物形象鉴赏答题模式:概括+分析+情感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到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苏轼的一首旷达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发自己任天而动、苦乐随缘、乐观旷达、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10、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一语双关、以小见大、对比、寓情于景
六、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不要担心,)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是会到来的)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肠断一作:断肠)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