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诵读诗词2、理解把握本词所运用的写作技巧3、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一、课前预习1、经典回顾回顾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文章反应的的思想感情。

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定风波导学稿2018答案

定风波导学稿2018答案

《定风波》导学稿参考答案姓名学号1、给加点的字注音同行(híng)吟啸( xiào )一蓑( sǖo )烟雨料峭( qiào )2、解释词语已而: 不久。

吟啸: 吟咏长啸。

料峭: 形容微寒。

芒鞋: 草鞋。

萧瑟: 风吹雨落的声音。

向来:刚才。

3、从诗歌小序中找出下面要素:时间:元封五年三月七日(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地点:沙湖道中人物:苏轼和其同伴事件:遇雨,雨中漫步4、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答:“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5、读“序言”,请你说说,苏轼为什么会“不觉”?答:因为苏轼心境泰然,他把路上淋雨看作是一件平常事。

6、读全词,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和意思写在下面。

(略)7、你认为哪一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请加以分析。

答:我认为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8、本词中,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他是怎样的人)?答:——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9、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答:“归”字。

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归去”,一切都回归平静了。

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暗指一心渴望退隐。

也可分析“轻”“任”等字。

10、请说一说,东坡为何不躲雨?答: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与其躲雨,还不如迎雨,这是坦然和通达精神的体现。

定风波导学案答案

定风波导学案答案

《定风波》导教案答案【学习目标】1、深入认识苏轼,朗读并背诵本词。

2、频频吟诵,领悟重要词句;掌握词的感情,感觉人物形象。

3、领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预习案【创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 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矛盾最厉害的期间。

在他被贬官以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并且仍是文坛领袖,现在却变为了囚徒,这是别人生第一次最深重的打击,人生的难过莫过于失落的难过,被剥夺的难过,过去那些地位、荣誉,通通被剥夺掉了,在内心产生了强盛的反差。

经过诗词能够透视苏轼贬黄期间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落愁闷”到“乐观坦率”再到“超然豪迈”。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诗人偏居荒原,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程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小题大做所写,《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情之作。

这首词及小序固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听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地,实质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怀。

【基础知识】1、为以下划横线的字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整体感知】1、用简单的语言归纳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风景和感觉。

2、请借助词前小序,谈谈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色和生活态度。

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碰到大雨,也不感觉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爽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研究案赏析上阕,回答以下问题: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色?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雨骤风狂。

“莫听穿林打叶声”2、认真体会“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能够看出头对风雨,苏轼是如何的心态?明确:安逸、坦率的心态。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5.23 答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5.23 答案

二、了解背景:1、《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2、《定风波》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元丰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游玩。

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皆觉狼狈。

雨过天晴,作者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见的大雨,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定风波》。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案补充问题: 1、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景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咏赤壁)下阕: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

(怀周瑜发感慨)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

“乱”“穿”“惊”“拍”“卷”五个词运用夸张、对偶、比喻、拟人手法,用得形象生动,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乱:岩石山崖险怪穿:山崖陡峭高峻惊:江水之汹涌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卷:波涛巨大的力量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

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定风波》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注意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和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掌握本词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

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

(2)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环节: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背景链接:《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二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第二环节: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合作探究,解读文本一、反复诵读,入情入境1.诵读要领:(1)注意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3)感受情感(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升降)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用简单的语言翻译本诗并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二、鉴赏品味,自主赏析找出本诗当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个人展示)三、重点研讨,合作探究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3、试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4、炼字1.“竹杖芒鞋轻胜马”。

最生动是哪个字?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洒脱?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深化拓展。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编号:gswhgzywbx4—005《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学习过程一、诵读全词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二、学习方法1、知人论世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琼州,时间长达32年。

2、抓住词眼或主旨句乌台诗案,入狱103天。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三、自学预习1、读懂小序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雨具),同行(人),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2、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地向前走去。

竹杖和芒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虽然我只是身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会在意。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在殷勤地欢迎我。

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地往回走去,不管是风吹雨打也好,还是阳光四照也好。

3、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上片:途中遇雨,怡然自乐。

下片:雨过天晴,人生感慨。

4、找出词中的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2)“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争斗。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理解作者旷达的情怀4、背诵整首诗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度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2、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

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做。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诵读感知、诵读注意事项2、听录音学习诵读3、学生自由诵读,了解作品内容注意:狼狈已而料峭萧瑟3、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学生深入阅读,更充分感知作品。

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

2、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的人生态度、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形象。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1)从上片哪几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大雨的什么态度?(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蓑衣”与“烟雨”何所指?哪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时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有人认为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为是“归隐人语”,你对此怎么看?“归去”是归向何方?3、背诵整首诗词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作者以小见大、平中见奇,通过对眼前风雨等闲视之的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的胸襟气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一预习导学
2、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任务二合作探究
赏析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
2、仔细体味“莫听”“何妨”“吟啸徐行”“轻”“谁怕”“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
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4、“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
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赏析下阕,回答下列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词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定风波》导学案参考答案
1、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后天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2、请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苏轼身居谪居之地,途中遇到大雨,也不觉得狼狈,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和洒脱、旷达的生活态度。

任务二合作探究赏析上阕,回答下列问题:1、整首词写词人在雨中冒雨前行,那这雨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的明确:雨骤风狂。

“莫听穿林打叶声”
2、仔细体味“莫听”“何妨”“ 吟啸徐行”“ 轻”“谁怕”“ 任”这些词语,从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面对风雨,苏轼是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3、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2)“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一种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的争斗。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明确: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赏析下阕,回答下列问题: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词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①阳光总在风雨后。

②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④失败乃成功之母。

2、“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任务三深度探究:
1、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在《定风波》中,作者
写了在一次出游途中遇到阵雨的经过。

在突如其来的风雨中,
作者没有雨具,却依旧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着从从容容地缓步行走。

他把风雨看得很平常,觉得风雨交加的天气和晴朗天气并没有什么差别。

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表明自己对于各种政治打击和迫害已遇变不惊,见怪不怪了。

作者正是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那种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2、《定风波》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任务四拓展提高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