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诵读诗词2、理解把握本词所运用的写作技巧3、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一、课前预习1、经典回顾回顾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文章反应的的思想感情。

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2、分析风雨意象,感受词人的形象,掌握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应对风雨的态度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教学难点感悟词人情怀,知道词人最终“归”向何处【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堂小游戏一.导入1、由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背诵出含有“雨”字或“晴”字的诗句。

(课前去准备,查询我们学过的含有“雨”或“晴”字的诗句,找得越多越好。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我们学过苏轼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难点(1)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旷达的胸襟。

(2)理解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知人论世法: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词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顿,心情苦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五、文本解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词中的写作方法。

2.反复咏诵,体会词作意境和作者胸怀,背诵全词。

3. 探究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4.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预习案一、诗词积累感知词人作品中的“理趣”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3.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知人论世(一)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5.定风波-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5.定风波-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在词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人生观。

【知识链接】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课前学习】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

2.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合作探究】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表达了诗人不避风雨,听任自然、坦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3.“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阳光总在风雨后。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①“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②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目标检测】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概括。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其间,因往相田。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两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故:交代写作缘由。

补充:小序又叫题序,北宋词人张先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2、解读词的上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上阙,找出上阙的词眼。

明确: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

手持竹杖、脚踏芒鞋也没什么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比骑马还要轻松。

披着一领蓑衣在风雨之中过这一生。

上阙词眼:“一蓑烟雨任平生。

”(2)深入分析词的上阙从词的小序中,我们不难看出,整首词记述的是一次出行遇雨的经历。

那么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的“穿林打叶声”写的也就是实景,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明确:“穿林打叶声”暗示政治的风雨。

体现了作者在政治风雨中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在遭受贬谪时处之泰然的心态。

⑵同学们想像一下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道路上,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那么词人为何说它“轻胜马”呢?此处的“竹杖芒鞋”与“马”又代表着什么呢?明确:此处的“轻”并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轻松,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轻松。

“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是“无官一身轻”。

⑶“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为词上阙的词眼,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有放任自由的意思。

3、解读词的下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下阙,找出下阙的词眼。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编号:gswhgzywbx4—005《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学习过程一、诵读全词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二、学习方法1、知人论世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琼州,时间长达32年。

2、抓住词眼或主旨句乌台诗案,入狱103天。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三、自学预习1、读懂小序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雨具),同行(人),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2、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地向前走去。

竹杖和芒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虽然我只是身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会在意。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在殷勤地欢迎我。

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地往回走去,不管是风吹雨打也好,还是阳光四照也好。

3、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上片:途中遇雨,怡然自乐。

下片:雨过天晴,人生感慨。

4、找出词中的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2)“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争斗。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引言《定风波》是唐代著名诗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抒发内心痛苦和自我表白的长篇诗。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作者在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背景下所感受到的悲凉和无奈。

本文将通过分析《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来探讨辛弃疾创作这首诗的意图和思想内涵。

二、《定风波》的背景《定风波》写于北宋政权宣和年间,当时南方地区处于战乱之中,辛弃疾正身处其间。

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正是他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所经历的真实感受。

三、诗歌的结构和意境《定风波》是一首由五言律诗组成的长篇叙事诗。

整首诗共有九十六句,以押韵形式呈现。

诗歌的结构紧凑有序,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诗的开头以辛弃疾自述的方式引出故事情节。

接着,辛弃疾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战乱的环境中,展示了人民平静生活被战争摧毁的残酷现实。

整首诗的情感气氛一直紧张而沉重。

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特别是在诗的结尾,辛弃疾以婉转深情的笔触向读者传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定风波》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首诗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于战乱的观察。

通过描绘战乱环境和人民的痛苦,他希望唤起读者的同情心和对于和平的向往。

此外,辛弃疾在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使诗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句行云流水,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触动。

五、《定风波》的意义《定风波》是以辛弃疾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抒发他对于战乱和痛苦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对于战争的描绘直触人心,使读者对于和平的向往更加深刻。

同时,《定风波》也表达了辛弃疾对于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于真爱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让读者感受到他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六、结论通过对《定风波》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辛弃疾在这首诗中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通过描绘战乱环境和个人命运的曲折变化,反映出他对于和平和真爱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课题】《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11【课时】第1课时【使用日期】12月2日【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并背诵。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清叙述角度的变换,读出诗歌的感情起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轼宠辱不惊笑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加深对苏轼的了解【学法指导】1【诵读时要注意】:①掌握诗的节奏变化;②分清语调语气;③把握感情基调;④理清思路和情感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2.参照学案“问题探究”练习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定标自学一、关于作者:?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着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其他材料:?1.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

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2.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碧鸡漫志》?3.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

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

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4.乌台诗案。

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5.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二)诵读全诗,圈点难字生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宫阙.()琼楼玉宇.()绮.户()蓑.衣()料峭.()萧瑟()2.课前练习:?1.诵读全诗,说说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 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

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合作探究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分层训练【A级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吟哦.(é)胡诌.(zōu)鸡毛掸.(dǎn)不屑.一顾(xiè)B.矗.立(chù)着.落(zhuó)扎.辫子(zā)苍劲.有力(jìng)C.肋.骨(lèi)炽.热(c hì)柏.油路(bǎi)便.宜行事(pián)D.纤.弱(qiān)媲.美(pì)酵.母菌(jiào)翩跹.起舞(x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甬道炫目佼佼者变幻无穷B.寂寥雀跃暴发力纹丝不动C.杀青纽带贴标签为人不耻D.栽脏慧眼程式化情投意合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开赖账者的信息,将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晒一晒”,让赖账者好像如芒在背....,颜面尽失。

B.当我们被拥挤的人群裹挟着向前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多久没有细读一篇美文,细品一杯香茗,细赏一曲那娓娓动...听.的音乐了?C.人生短暂,转眼白头。

总有人在回忆过往的时候,追悔岁月蹉跎..。

其实,与其在老去时感慨一生碌碌,莫若在年少时惜时有为!D.如果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那就继续寻找突破口,千万不要安之若素....。

正如乔布斯所说,“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可以梦想成真!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由于商品供求往往随着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甚至不同客流成分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采购者应当及时把握需求信息。

B.在学校,体育课被严重“边缘化”,回到家里,父母包办一切家务,孩子“一心读圣贤书”,如此一来,运动从何谈起?C.“冰心墓碑涂字案”开庭了。

原告方说提起诉讼的初衷是“找到对墓碑有比较好的处理办法。

”如果被告方能找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清洗,那也很好。

D.不是承诺顾客就是上帝吗?只是说说而已吗?银行机构高姿态与差服务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青岛降下大雾,胶州湾大桥为此封闭三个多小时,青岛机场边检站、民航等机场多部门启动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预案。

B.马拉松组委会通过网络、纸媒、电视、广播等多种途径,不断地向市民宣传长跑健身注意事项,提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C.这个酝酿多年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并非一个能够解决当前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公的具体方案,而更有可能是一个原则性、框架式的方案。

D.源自生活、源自百姓的年度“汉语盘点”,最能敏锐反映社会的发展变迁,传达国人真实的心理情感,生动展现原汁原味的语言生存状态。

【C级拓展】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月夜溪庄访旧柴望山山明月路,何处认梅花?石色冷如水,溪流白似沙。

清吟幽客梦,华发故人家。

相见即归去,已应河汉斜。

(1)颔联“不着‘月’字,却尽显月色”,请简要赏析。

(4分)答:路边石头看上去像浸满了一泓寒水,溪流远望去好似一片白沙。

(2分)夜色中这种视觉上的变化显然是源于月光的作用,月光将溪庄内外都笼罩在一派幽寂清冷的氛围中。

(2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所访“故人”的形象特点。

(4分)答:前两联通过明月、梅花、冷石、白溪等意象,勾勒故人所居环境的清幽明净,衬托故人高雅脱俗的形象特征;(2分)第三联写在故人家里,(看到他已是满头华发,在寒夜清吟声中这位优雅的高人似乎正沉浸在缥缈的梦境中,)通过描绘故人的言谈、容貌表现故人远离世俗、淡定洒脱的隐士特征。

(2分)7、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

(4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意境①⑤②⑥③④,是由客观景物的客观诱发而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①意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内涵、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②“意境”是一个由“意”和“境”相结合的美学范畴③其中“意”指人的思想感情,“境”指客观现实环境④意境就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主客观的高度统一⑤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⑥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名人轶事】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

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

”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

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

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

”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1.B(A.诌zhōuC.便biànD.纤xiān)2.A(B.爆发力C.为人不齿D.栽赃)3.C(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此处符合语境。

A.“如芒在背”不与“好像”连用;B.“娓娓动听”指说话好听,不用于音乐;D.“安之若素”是褒义词,指在遇到危险和意外时还能和平时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此处褒贬误用。

)4.D(A.“甚至”前面的顿号应改作逗号。

B.“边缘化”后面逗号改分号,“家务”后逗号改为句号或冒号。

C.引号里句号移到括号外面。

)5.B(A.结构杂糅,删掉“由于”或者“为此”。

C.成分残缺,“解决”缺少宾语。

D.语序不当,调整为“生动展现原汁原味的语言生存状态,传达国人真实的心理情感,敏锐反映社会的发展变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