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诵读诗词2、理解把握本词所运用的写作技巧3、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一、课前预习1、经典回顾回顾学过的苏轼的作品,写出你认为最富哲理的句子,并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文章反应的的思想感情。
2、作家回顾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
并与、、一起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门四才子为:、、、。
3、文体回顾词,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九十一字以外为。
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词按片数分为:、、、。
宋词在风格上分和两种,前者代表人物是苏轼,陆游,岳飞和辛弃疾,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柳永,周邦彦,晏殊,秦观和李清照。
(二)课文导学1、朗读本词,将不懂的字词作上标记,与同学一起讨论,若再不能解决在课堂上一起来解决。
2、词的小序、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2、分析风雨意象,感受词人的形象,掌握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应对风雨的态度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教学难点感悟词人情怀,知道词人最终“归”向何处【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堂小游戏一.导入1、由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背诵出含有“雨”字或“晴”字的诗句。
(课前去准备,查询我们学过的含有“雨”或“晴”字的诗句,找得越多越好。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我们学过苏轼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学案预习学案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二.材料链接:1.定风波,唐教坊名曲,始见于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六十二字。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2.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
于是下到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
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
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要以无生(忘记自己的得失利禄)的觉悟,才能够成就更伟大的有生事业。
三.预习提示:1.结合课下注释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1)狼狈:(2)吟啸且徐行:(3)谁怕:(4)料峭:(5)萧洒处:(6)风雨: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难点(1)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旷达的胸襟。
(2)理解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知人论世法: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词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顿,心情苦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五、文本解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学习目标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
2、分析鉴赏全词。
★★3、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学习重点分析鉴赏全词。
学习难点理解体会作者在困境中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预习案学法指导:充分阅读,利用工具书,了解全词内容;品味语言,感悟意境;感受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课本助读背景链接:《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时所写。
二、预习问题设置1、小序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解读这首诗的内容?有什么作用?2、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是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2)在遇雨时,行人及作者分别采取什么应对措施?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三、预习自测(注音并解释)1、芒鞋:2、吟啸:3、料峭:4、萧瑟:四、我的疑惑探究案学法指导:紧扣全词内容,分析诗歌意象、形象,提出自己的见解,交流讨论。
一、探究问题问题1:从上阙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问题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问题3:“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二、拓展升华结合诗句,谈谈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当堂检测诵读展示并默写整首词训练案学法指导:体会苏东坡的独特魅力,掌握几种描写人物的手法。
定风波导学案.doc

定风波【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2、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雨”意象含义,明析本词的艺术鉴赏手法。
3、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自学【定标自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特别提醒:认真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标画重点句子。
为能深入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1、读准字音同行()吟啸()『蓑()烟雨2、写出词意厮:()0:()吟啸:()诵:()3、整体感知: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从原文找照应句子)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对照后,剩下了哪句?(哪句没和小序内容照应?)---------------苏轼为何喝酒?背景穿插: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定风波》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的词作,当时他只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 既没有多少俸禄,又处处受到监督。
对话【合作探究】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2、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3、“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5、“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展示分享】苏轼,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抓关键词句,感知内容,掌握词中的写作方法。
2.反复咏诵,体会词作意境和作者胸怀,背诵全词。
3. 探究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4.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预习案一、诗词积累感知词人作品中的“理趣”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3.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二、知人论世(一)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七月死于常州。
《定风波》导学案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编号:gswhgzywbx4—005《定风波》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学习过程一、诵读全词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二、学习方法1、知人论世历典八州: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琼州,时间长达32年。
2、抓住词眼或主旨句乌台诗案,入狱103天。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三、自学预习1、读懂小序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雨具),同行(人),余。
故:交代写作缘由。
2、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地向前走去。
竹杖和芒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虽然我只是身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会在意。
下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在殷勤地欢迎我。
回头望一眼走过的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地往回走去,不管是风吹雨打也好,还是阳光四照也好。
3、概括上下两片的内容上片:途中遇雨,怡然自乐。
下片:雨过天晴,人生感慨。
4、找出词中的主旨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四、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2)“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向往隐居闲适的生活,厌恶官场的险恶争斗。
2、“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
苏轼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2.分析词中以小见大、一语双关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轼旷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知识链接
1、解题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本义应为平定变乱之意,始见于五代后蜀欧阳炯词。
平仄换韵,62字。
上片五句,30字,三平韵两仄韵;下片六句,32字,四仄韵两平韵。
由于句式参差,平仄交错,声律别具特色。
又名《卷春空》、《定风流》、《醉琼枝》。
2、双关手法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它分为:
(1)意义双关
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有句云:“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实际上还暗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实际上暗含感情的“情”。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四、巩固诊断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自然景观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定风波》中最能体现苏轼宠辱不惊、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定风波》作于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漫漫人生,表现出作者笑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