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课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高中语文_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诵读并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学习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学习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学法指导】1、朗读看时代背景课下注释以及知识链接2、学方法: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课堂设计】导入:情境导入——课前播放黄绮珊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演唱的《定风波》。
黄绮珊用她独具魅力的嗓音将这首歌曲演绎得动人心魄、余音绕梁,相信黄绮珊一定很懂它,很懂苏轼,那么你呢?我们今天就走进《定风波》,走进苏轼,去读懂他、品味他。
(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中旷达深远的意境和作者豪迈豁达的胸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词。
一、回忆苏轼余秋雨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可以说他是一个旷世奇才。
请大家仔细观察他的人生轨迹、创作曲线,你有什么发现?(展示ppt)(一生回答)结论:他事业仕途的低谷,却是他创作的高峰。
在黄州,他都创作了哪些代表作品?(生回答)1079年,他淋了一场人生的“大雨”——乌台诗案。
所以他才会说“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得需要多大的胸襟与气度!二、诵读感悟1、这首诗还有一段小序,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大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时间、地点、事件——去沙湖回来淋雨。
他去沙湖干什么去了呢?《东坡志林》中有所交代“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可见这场雨不小。
2、“三分鉴赏,七分诵读”下面请大家饱含感情诵读这首词,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课尝试运用层面教学法。
层面教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文本解读的表层和深层,二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层次和发展层次。
即使是朗读。
也分为分析前读和分析后读两个层面,前者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后者则要有提高,读出情感和意蕴。
【教学目标】I.深入探究“微冷”“归去”等词语的语用义,掌握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初步理解“语境的压力”。
2.把握本词较为复杂的情感线索,并由点及面,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基本层面】一、导入新课如果在路上遇到下雨,又没带雨具,我们一般会怎么办?对。
我们一般会小跑避雨。
但是,有一人不但不避雨,反而“吟啸徐行”,这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特别呢?我们看PPT 的三幅图,哪一幅图最符合本词的意境呢?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二幅画,因为这幅画的主人公戴着草帽.穿着草鞋,拄着一根竹杖,正应了词中的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二、分析前的朗读三个字的字音要读准——蓑,料峭,萧瑟;几处的节奏不能读破。
三、解析注解和题序苏轼词多用题序,点明词作的时间、地点、环境和创作动机,这也是苏轼对宋词的一个贡献。
注意以下几点:作品写于黄州,联系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请学生讲述一下苏轼到黄州的原因。
“乌台诗案”在学《赤壁赋》时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注意提示这样三个方面:首先,“雨具”是指带雨具的人。
其次,作者为什么要在题序中特地指出这个细节呢?其实这是为下文雨中漫步张本。
再次,苏轼去沙湖干什么?准备到此买田终老?经过三年的磨洗,苏轼的心境是不是更平和了?四、文字层面的赏析(重点理清几处修辞手法)1.“山头斜照”赋以人的情感,是拟人,夕阳像一位老朋友,在山头等候,给历经“风雨”洗礼的苏轼以关怀、以温暖,表达了作者在酒醒之后的惊喜之情。
“风雨”是双关,既指现实中的“穿林打叶声”,也指人生险途和险致其死地的政治风雨。
“微冷”也可理解为双关,是酒醒雨淋之后身体寒冷,也是写梦醒后的心理状况,回到现实中的凄苦无奈之情。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高中语文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专题九“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专题导语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在文人的观念中,词始终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诗余”、“小道”,让歌妓唱来助酒的风流小曲,写来写去转不出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圈子。
直到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领域,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现手法。
这叫“新天下耳目”。
凡能写进词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
而且,他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形成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重点把握以下内容: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以及苏词对宋词的深远影响。
2.初步了解苏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3.通过比较,了解苏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及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学习本专题,特别注意:1.使用比较法,将苏词与晏词、柳词比较,将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较,认识苏词特色。
2.注重探究,多方走问、占有资料,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加深对苏轼其人其词的认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人名片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
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
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
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诗词故事苏轼名字的由来苏轼名轼,字子瞻。
他从小生性活泼外向,于是苏洵给他起名字时,便用了“轼”字,指暴露于车厢前的横木;凭轼而立,可以高瞻远眺,所以字曰“子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一种逃跑。 (网友评论)
?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网友评论)
拓展阅读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 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 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 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生。
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淡泊世事 遗世独立
? “长恨”“何时”二句,反思自己 的人生,慨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劝 诫自己要忘却人世的种种纷扰和不如意 。
? “夜阑风静縠纹平”描写所见的真实 景色,也隐喻“忘却营营”后心灵得到 平静的状态。 充满了超脱人世的仙气
五、课外延伸
? 你从苏轼面对挫折面对逆境的态 度中受到什么启发?人生之雨来 临时,你选择是假装没看见,就 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还是 奋力去抗争呢?请同学们以《从 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议论短文。
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
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
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
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
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一个月苏东坡传》)
?
“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
定风波
温故知新 诵读感悟 重点研讨 拓展探究 课外延伸
一、温故知新
? 《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积极进取)
? 《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兄弟情深)
?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 牵黄,右擎苍。 …… (渴望建功)
?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生如 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 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 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 ?为什么?
?归
四、拓展探究
? 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 我们每位同学都喜欢他吗? 请你写出一句最想对苏轼说 的话,可以评价他的人或他 的词,可发以表达你对他的 情感,也可以谈他对你的影 响。
示例
?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
二、诵读感悟
? 1.请划出写眼前之景的句子,圈 出具体描绘的景物。
? 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山头斜 照
? 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二、诵读感悟 情读
?2.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
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 句分析。 ? 沉着 ? 豪迈 ? 旷达 ? 随遇而安
三、重点研讨
二、诵读感悟
?(一)自读思考:
1.圈出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各用一 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2.请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 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朗诵全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 \烟雨\任平 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 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