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设计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福建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品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3)懂得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把握。
2. 运用诗词中的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定风波》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分析诗歌的美学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2)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生活启示(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启发生活智慧。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心态。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并用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从诗歌中汲取哲理,运用到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的方式,营造氛围,引出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关键词语。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和作业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
2. 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跟上教学进度。
3. 针对学生的反馈,适当增加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悟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的内容和意义。
3.2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3 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深入解读诗中的哲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创作背景。
4.2 新课教授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4.3 课堂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背诵并理解诗的内容。
4.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背诵给家长,并与家长分享诗中的哲理。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2 背诵检查:教师抽取学生背诵,评估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
6.3 作业批改: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家长的参与情况。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
7.2 学生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改进的方向。
7.3 教学调整: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阅读:教师推荐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相关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观,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3. 苏轼人生态度的学习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体会3. 苏轼人生态度和作品的联系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作品的关系。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3. 解读:分析诗文中的关键字词,解释诗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面对困难的心得体会。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抒情词《江城子》、咏物词《水龙吟》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其词豪放飘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2.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
(1)芒鞋:草鞋。
(2)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3)料峭:形容微寒。
3.背诵课文。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
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五、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六、拓展思维
1.赏析《临江仙》,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说说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风波》有哪些相似之处?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hú)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
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
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
并取以为号。
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恨,感到缺憾。
营利和试营业,为名利所纷扰。
④夜阑,夜深。
縠,有皱纹的纱。
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提示①:此词因何事而感?--------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书写怎样的情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提示②:上片主要写什么?--------词人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
前两句点明了词人
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
“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
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
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
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提示③:下片主要写什么?-------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
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讨论、小结:写法上:两首词均以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
前者以自然风雨写人生风雨,“回首”三句蕴含深刻;后者则以江面风平浪静象征内心的超然静,结尾两句实乃渴望灵魂解脱的象喻;都是以曲笔抒胸臆。
情感上:两首词均作于词人被贬黄洲后,均表现了词人旷达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
不同的是前者充溢着无所畏惧、勇敢前行的意志;而后者则交织着些许悲凉与伤感。
2.学了苏轼的词之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改变?最大的感悟是什么?——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