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观,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2. 诗文主题和情感的把握3. 苏轼人生态度的学习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2. 诗文意境的体会3. 苏轼人生态度和作品的联系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 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作品的关系。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使学生感受诗文的音韵美。
3. 解读:分析诗文中的关键字词,解释诗文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通过讨论,总结诗文的主题和情感,强调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6.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作品的关系。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面对困难的心得体会。
8.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以及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学生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作者苏轼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定风波》的文学特色,把握其艺术手法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哲理。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保持乐观心态。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定风波》中涉及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2.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定风波》的原文、注释和译文。
2. 相关资料:苏轼的生平介绍、古代诗词鉴赏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定风波》,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注解,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定风波》的诗意和哲理。
(2)分析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定风波》。
(2)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
(3)收集其他苏轼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拓展:1. 对比苏轼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
2. 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后世文学的意义。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定风波》的内容,完成填空题:(1)《定风波》的作者是____,他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____家。
(2)《定风波》中表现了苏轼____的人生态度,____的价值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
(2)了解诗的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2)体会作者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
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解读。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3. 古典诗词文化素养的提高。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深层含义和主旨。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诗歌并理解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的文章。
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句意,正确翻译诗歌。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
五、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1、说说你比较喜欢的句子,为什么?(表现洒脱淡然——内心的宁静的句子)
2、能找出本词的“词眼”吗?引导:“归去”句
3、引入词作《临江仙》。
4、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介绍“坎坷、漂泊的一生”。
坎坷的一生: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地方官,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颍州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任节度使副使,别驾(知州的佐官)。
漂泊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河南浙江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浙江河南江苏河北广东海南
5、“归去”是历来众多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情感趋向和人生趋向。
你知道还有谁?
6、苏轼的“归”和他们的能划等号吗?介绍“辉煌的一生”。
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7、小结。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
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下面让我们再看一首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生齐读。
3、请同学们来谈谈这首词。
意象: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凄清萧瑟的氛围——孤独苦闷的心境(彷徨与追求)
4、小结:从“拣尽寒枝不肯栖”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清了苏轼在黄州的历程,同样是被贬,同样是受诬陷,苏轼也不是超人,只是他善于化解而已。
化天地万物为心中画卷,融人世烦忧为云淡风轻。
苏东坡用它的作品和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七、背诵诗文,课堂练习。
1、自由朗读这首词,再次感受词人的豁达与超脱。
2、学生比赛背诵。
3、学生先点评,教师再作适当指导。
4、很好,我们这些同学太厉害了。
这么短的时间能背得这么熟练,你们的记忆能力是不可怀疑的了,不知道你们的书写能力如何,下面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首词,100字左右。
5、学生朗读自己的改写。
6、有感情地集体背诵诗文。
八、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2、布置作业:
(1)背诵课上提到的三首词。
(2)搜集苏轼的诗词,仔细品味,以《我看苏轼》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