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合集下载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赏析二】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全词翻译赏析《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言】《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全词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1.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②吟啸:吟咏啸歌。

③芒鞋:草鞋。

④向来:此处为方才之意。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案:(1)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2)(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

请结合词的上片,作简要赏析。

(3分)(2)比较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谈谈本词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分)(3)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4)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参考答案:(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写出性情,穿林打叶声,既是眼前实景,又何尝不是作者在官场多遭打击的写照,何妨句是前一句的自然延伸,徐行又吟啸,增加了挑战色彩,谁怕就更见出作者坦荡胸怀。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以风雨为题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诗歌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1. 起承转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唐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诗人在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之时对社会风雨飘摇的感慨与忧虑。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与社会变革的对比,展现了他对当时政治乱局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

通过深入赏析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时局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怀。

2. 诗意风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中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豁达洒脱的心境。

清风徐来,竹林中的叶子因风而哗哗作响,而诗人却心平气和,高歌自赏,表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

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也折射出对当时政治乱局的忧虑与反思。

3. 社会风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描绘了当时政局的风云变幻和社会动荡。

苏轼以自然景色与况且对比,表现了对乱世动荡的深刻敏感。

落寞的树木和滔滔不息的长江,与诗人孤独颠簸的人生遭遇相映成趣,表达了对乱世不安的愤怒和无奈。

4. 个人感悟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苏轼通过自然物象的对比,表达了他对当时乱局的忧虑与悲凉。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堕入消极情绪之中,而是通过超然的心态,坚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国家兴盛的追求。

这种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正是诗人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表现,也给我们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勉励。

总结回顾通过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深度赏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苏轼优美的词艺,更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风雨的深刻关怀和对理想的坚守。

诗人在词中通过超然的自然描摹,对乱世的点滴反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气贯长虹、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形象。

这种追求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的。

相信通过对这首传世名篇的深入理解和领悟,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为人生道路上的追求奋斗更添一份深刻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

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出了《苏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的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他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三年前(1079),在新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忽然被朝廷的使者五花大绑地押往京城,惊魂不定的东坡先生,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关进了京城的大牢。

在牢中,在严刑逼供下,罪名原来是他在杭州任职时,常常写些小诗,在诗中发发小牢骚,有时表示出对新法(王安石的变法)的不同意见,有时针砭新法的流弊。

而官场的群小却以此为借口,攻击苏轼“毁谤朝廷”。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在牢中受尽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几近死亡的边缘。

后来经多方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0年正月,身心俱受摧残的苏轼经过长途跋涉,踏进了黄州的大地。

在这块偏僻但风景优美的楚天荆地,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东坡先生,仰观象于天,俯取法于地,思考宇宙、人生、社会的各种问题,经过一番精神的炼狱之旅,终于获得了精神上的大解放,心灵进入了一种澄明的境界。

才华横溢的苏轼,赋诗作文,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千古不朽的诗文,表达自己这种精神上的探索和收获。

1082年的某一天,因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

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
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作者用很强烈的字眼来描绘这一场雨,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

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

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

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

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

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

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

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

“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态,当然是骑马胜过竹杖芒鞋,但是苏轼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里当然不是写实,而是继续写自己当时的心态。

当自己拥有平静悠闲的心态时,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胜过骑马扬鞭疾驰而去。

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
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

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尽管苏轼是一位士人和官员,但却是一个平民艺术家,常常深入民间,并过着平民般的生活。

“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

竹杖芒鞋行走在风雨中,本是一种艰辛的生活,而苏轼却走得那么潇洒、悠闲。

对于这种生活,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意思是说,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

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

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呢?因为对于苏轼,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

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

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

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

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

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当他被贬
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

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

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情景和感受。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里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

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

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

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