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题西林壁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赏析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和深沉的哲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对古诗《西林壁》进行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赏析西林壁,曾经是中原地区有名的大山,在现代则为西林壁风景区,被誉为"封神劈山",是阴阳交界的神山。

这首古诗以西林壁的雄伟壮丽为背景,表达了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的主题。

诗的开头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对山势的描绘,唤起了读者对于这座山的遥远和不同角度的认知。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的巍峨和高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里的"庐山"是一个隐喻,表示人们常常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无法认知事物的真实本质。

通过与"此山中"对比,诗人表达了人们局限于自身经验和视野的局限性。

诗的第二部分描述了山中的古刹,"古刹千年翠竹深,玉泉山下秋连山"。

这里的古刹和秋景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以静谧和精神寄托。

接着,诗人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这里的"向晚"使诗中的时光更加真实,"驱车登古原"更加突出了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主题。

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以更加深沉的语言诠释了人生的无常和物是人非的现实:"下有数峰皆俊秀,上有一士能操觚"。

这里的"一士"指的是曾经的自己,隐喻了个人的改变和物是人非的不同。

诗人最后写道:"当时只道是寻常,不知今日又是秋"。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突显出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不可逆转。

整首诗以巧妙的对比和形象的描写,让人对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通过对《西林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王之涣对于时光流逝和物是人非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以壮丽的山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语言的运用,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表达得淋漓尽致。

题西林壁古诗主题思想

题西林壁古诗主题思想

题西林壁古诗主题思想
题西林壁》的中心思想是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原文:
作者: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告诉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眼光放得长远。

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

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

《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

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古诗和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和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和意思题西林壁古诗和意思《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和意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题西林壁作者: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整体赏析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文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此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题西林壁古诗

[题西林壁古诗的意思]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古诗篇1: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

苏轼的古诗及赏析《题西林壁》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了庐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观看,所呈现的景象各不相同,这既是对庐山景色的真实写照,也隐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即人们之所以无法认清事物的真相,往往是因为自己正处于其中,视野受限,无法从全局和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却寓意深远,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惠崇春江晚景》诗句(节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和尚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诗中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前两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以桃花、翠竹、江水、鸭子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早春画卷。

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尤为传神,既写出了鸭子对水温变化的敏感,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

后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则进一步描绘了早春的景象,蒌蒿满地、芦芽初露,预示着河豚即将上市。

整首诗意境清新自然,语言流畅生动,充满了对春天的赞美与热爱。

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诗句(节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所作,描写了他带领猎队出猎的壮观场景。

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既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不羁,也透露出他内心的豪情壮志。

接着“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句,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猎队的威武雄壮和出猎的壮观场面。

后两句“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则表达了苏轼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
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

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