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题西林壁》的意思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的意思古诗意思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全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此诗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它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

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题西林壁古诗诗意及赏析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诗意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
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
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
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
《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
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题西林壁古诗解释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1.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2.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 侧:侧面。
4. 各不同:各不相同。
5.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

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全诗的意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全文与注释

《题西林壁》全文与注释《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的不同形态变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写的是游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庐山,所看到的景象也各不相同。
横着看,庐山是一道道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庐山又成了一个个高耸峻峭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多姿多态,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变化无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深刻,它不仅仅是在描绘庐山的景色,更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像身处庐山之中一样,被眼前的局部现象所迷惑,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立场、观点、经历等因素,对事物产生片面的认识和判断。
只有跳出自己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角、更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真相。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负责的某个具体环节,而忽略了整个项目的大局;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能会因为与某个人的一次冲突,而对他产生全盘的否定。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站在更高的位置去看待问题。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但又富有深意。
苏轼以庐山为喻,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生动的形象之中,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受到思想的启迪。
这种寓理于景的手法,使诗歌既有艺术感染力,又有思想深度。
古诗《题西林壁》翻译

古诗《题西林壁》翻译古诗《题西林壁》翻译《题西林壁》是苏轼的诗作,此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题西林壁》翻译,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题西林壁》这首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的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题西林壁 译文

题西林壁译文一、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二、《题西林壁》原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四、赏析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它应当以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以饱满丰富的感情感染人、教育人。
但是,诗歌又十分讲究立意和造境,讲究通过饱含感情的艺术形象表现深刻而明确的思想。
因此,好的诗并不排斥议论和说理。
宋人多“以议论为诗”,明代的何大复说:“宋诗言理”(《汉魏诗序》),清代的吴乔说:“宋诗主于议论”(《围炉诗话》),在宋代诗歌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味同嚼蜡的作品,但也有不少议论精辟、充满理趣的佳作。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
元丰九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
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
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采,神奇莫测。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
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古诗和诗意 古诗 中一般都有一个主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 古诗和诗意,欢迎阅读参考! 题西林壁 ① 横看②成岭侧③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④。
不识⑤庐山真面目, 只缘⑥身在此山⑧中。
——宋·苏轼 注释 ①题西林壁: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宋元丰七年(1084 年), 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②横看:正面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
③侧:从侧面看。
④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⑤不识:认不清。
⑥只缘:只因为。
⑦身:自身。
⑧山:指庐山。
解读翻译 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 只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雄伟壮丽的景象,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该全面、
多角度,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象。
庐山是一座山岭纵横交错、 山 峰起伏的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姿态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性地写出了 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只因为诗人 自己就在庐山之中,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山峰一道山岭, 不能从整体上看清楚 庐山。
这两句诗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对于一切复杂的事物,如果不做深入的调 查研究, 就很容易被个人的局限性或者局部现象所迷惑, 只有研究它的各个方面, 才能对事物得到全面正确的认识。
全诗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