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 题西林壁》   课件(共25张PPT)
2023-2024学年秋季 统编教材 语文课件
2
0
2
3


四 年
西 林 壁





9 古诗三首
2
0
2
3


四 年
庐山
西 林 壁





2 0 2
题西林壁
3


四 年
shì
西 林 壁
级 语
[宋] 苏 轼



学习古诗的步
2骤
0
2
3
年 四
解诗题,知作者

题 西 林 壁

语 文
抓字眼,明诗意


西 林

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
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
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
《东坡乐府》等传世。
2
0
2
3 年 四





缘题 西 林 壁



上 册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古诗,读准节奏。
2 0
题西林壁
2
2
0
2 3
下课!


年 级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1日
➢ 最新2023-2024学年
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课件
题 西 林 壁
此为备用PPT母版与图标和背景图供更换使用(原创) 下载后不需要可以删除掉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1张ppt)

走近诗人
初读课文
1、听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2、思考诗中描写的景物
预习检测
生字我会写
两撇基本平行 上下两点相对
左窄右宽 右边第二笔是横撇 第三笔的横不易过长
一头肥猪 站在下边 两钩相扣 左丝相牵
熟读成诵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解析诗题
题西林壁
题写、书写 庐山上的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整体感知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
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
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 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 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 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 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 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 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 干首庐山记游诗。
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 的庐山风景。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结果也不相同。
游山所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 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 庐山之中。
课堂练习
1.《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 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 的 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ppt《题西林壁》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ppt《题西林壁》课件

远看
近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低 头 俯 视
横着看, 庐山 侧着看, 庐山 从远处望, 庐山 从近处看, 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山岭绵延不绝 山峰高耸入云 遮天蔽日 危崖险岩 深沟幽壑(HÈ) 重峦叠嶂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成岭 侧 成峰, 远近 高低 各 不同。 不识 庐山 真 面 目, (轻读) 只缘 身在 此 山 中。 (强调)
注释:
不识:看不清、认不清 只缘:只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这
横看
横看 成岭
侧看
侧看 成 峰
山岭
山峰:高耸入云
山峰
山岭:连绵起伏ຫໍສະໝຸດ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 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 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 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 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 在庐山之中
背一背,你记住了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小组讨论:
1、怎样才能够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这首 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庐山中。
苏轼:
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北宋著 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与 其父苏洵、其弟 苏辙被合称为 “三苏”。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PPT课件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PPT课件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知诗人
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山:指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山 岭
山 峰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各 不


同低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公开课PPT课件
诗的最后两句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说一说 自己的感受。
拓展与运用:
读一读下面两首诗,看看它们写了庐山的哪些 特点?
望庐山瀑布
大林寺桃花
(唐)李白
(唐)白居易
日照香庐生紫烟,
人间四月芳菲尽,
遥看瀑布挂前川。
山寺桃花始盛开。
飞流真下三千尺,
长恨春归无觅处,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不知转入此中来。
积累:
峨眉/山月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缘:的理解及组词
原因(缘故) 因为(缘何而来) 边(边缘) 沿着;顺着(缘木求鱼) 发生联系的机会(缘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西林寺
苏轼简介: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在诗、词和散 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 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 明快豪放,著有《东坡 全集》。
创作背景:
苏轼在神宗元丰七 年(47岁)由黄州再次 被贬到汝州,途经江西 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 景色让他诗兴大发题写 在西林寺墙壁上一首诗 《题西林壁》。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 ) 在近处( ) 在高处( ) 在低处( ) 遥望/远望/眺望 看见 俯视/鸟瞰 仰望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古诗 题西林壁  PPT课件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脚下。 壁:墙,墙壁。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岭:山脉。
横看成岭侧成峰, 峰:高而尖的山头。
横、侧、远、近、高、低:
说明作者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
远近高低各不同。 都仔细地观察、欣赏,地点、角度 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诗意: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
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两句写的是庐山的景色。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知道,认得,能辨别。 真面目:真实面目。 缘:因为。
课后作业
说一说你对诗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
为“苏东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等。
诗意: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
在庐山之中。
这两句写的是蕴含的深刻哲理。
课文结构
写景 题西林壁
明理
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近高低 不同
不识 真面目 只缘 此山中诗紧紧扣住游山写出自 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美景,用通俗的 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了哲理,通过借景说 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 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3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课件 (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33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PPT课件 (1)

2019/5/23
14
小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他就在 庐山之中,所以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 一部分,因此,我们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就 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
2019/5/23
15
庐山 风光 借物 喻理
2019/5/23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16
哲理: 不要被局部现象迷惑,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事物。
2019/5/23
17
2019/5/23
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18 天。
在远处 眺望 ,在近处 凝视 ,在高 处 俯视 ,在低处 仰望 ,庐山的景象各 不相同。
2019/5/23
12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所见 ] 所感
(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是因为我们就在庐 山之中。)
2019/5/23
13
小练习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他就在 庐山之中,所以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 一部分,因此,我们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就 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
3
关于写作背景 苏轼四十九岁时,被再次贬到汝州作官, 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秀丽 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题西 林壁》是最后一首。
2019/5/23
4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19/5/2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各 不


同低
30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31
不识庐因为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 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32
主要内容和人生哲理: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人生哲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 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
解诗意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自学提2示1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18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19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20
• • 三、把下面的词组织成句,句子要通顺。 • 1.来了 果子 野的 早已 秋天 满山 熟透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个 想到 心惊 有点 一 就 肉跳 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拓展: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15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8
当堂小测
1、比一比,再组词。
缘( ) 隐( ) 绿( ) 稳( )
侧( ) 峰( ) 测( ) 锋( )
39
• 一、读《题西林壁》,按要求填空。
•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前两句写了诗人从 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__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背一背:
背古诗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34
悟诗情
测一测: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
句诗启示人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
的道理。
35
思考:要想看清
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 办?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22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23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24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25
山 岭
26
山 峰
27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28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意 横看庐山成了连绵 思 起伏的山岭,侧看 是 庐山成了高耸入云 : 的山峰。
16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17来自知诗人作者介绍
苏轼 (1037-1101)宋代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世称“苏东坡 ”。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 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 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 坡七集》等。
•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
40
4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36
你还知道哪些事 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 去了解事物的?
盲人摸象
画杨桃
37
诗句运用:
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 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 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 (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