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题西林壁古诗课件

鉴赏角度和方法介绍
文学鉴赏
艺术鉴赏
从文学的角度,分析题西林壁的诗意 、意境、修辞手法等。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题西林壁的书法 、绘画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历史背景
了解苏轼创作题西林壁的历史背景, 分析其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 面的关系。
评价标准及实例分析
内容评价
评价题西林壁所表达的思想、情 感、观点等是否深刻、真挚、独
古诗主题及意义
题西林壁的主题是描写庐山的壮美景 色以及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
VS
这首诗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首描写 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篇人生哲理 的寓言。通过这首诗,苏轼表达了他 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即人们应该从不 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不要被表面现象 所迷惑。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苏轼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书法、绘画等方 面成就斐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有细 腻柔美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 情感世界。
历史价值
题西林壁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人
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分析
启发后世创作
题西林壁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传承古文化
题西林壁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 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存在问题反思
部分学生对于苏轼的创作风格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同时,部分学生在文学鉴赏方面仍 存在困难,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什么
题西林壁的古诗是什么?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吧~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驰骋想象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认识难免有一定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描绘之中。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样子。
如果说宋以前诗歌
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
之后另辟一条蹊径,用苏轼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一首好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眼光从中得出真理性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是符合客观规律,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语言表现一种清新、前人未曾道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表述是简明,而其内涵却是丰富。也就是说,诗语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道理。鲜明感性与明晰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把后两句当作哲理警句原因。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

题西林壁古诗带拼音西林壁,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临潼区,是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西林壁上刻有大量的古代诗词,这些诗词记录了古代士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是几首西林壁上的古诗,并附有拼音。
1.《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yuan shang han shan shi jing xie,bai yun sheng chu you ren jia。
ting che zuo ai feng lin wan,shuang ye hong yu er yue hua。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
yu qiong qian li mu,geng shang yi ceng lou。
3.《渔父》江浸碧峰三五亩,日暖红晕一汀路。
船随风起渔父立,柳色花蕊总相毖。
jiang jin bi feng san wu mu,ri nuan hong yun yi ting lu。
chuan sui feng qi yu fu li,liu se hua rui zong xiang bi。
4.《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ai ri yi shan jin,huang he ru hai liu。
yu qiong qian li mu,geng shang yi ceng lou。
5.《荷花深处有人家》行人遥指荷花村,白日才行一半云。
兰舟稳坐渔翁梦,一把莲花映露纹。
xing ren yao zhi he hua cun,bai ri cai xing yi ban yun。
lan zhou wen zu yu weng meng,yi ba lian hua ying lu wen。
以上是几首西林壁上的古诗,这些诗词不仅展示了古代士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课文解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 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课文解读
《题西林壁》这首诗作于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 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经 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课文解读
“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 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
这两句巧妙地道出雪、梅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 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 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课文解读
赏析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 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载、 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只好停下 笔来思索。后两句是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 些,但雪却没梅花的香味。本诗将梅与雪的不同概括了出来,写得 妙趣横生。
课文解读
《雪梅》这首诗给我们什 么启示?
课文解读
这首诗借雪、梅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 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课文解读
雪梅
梅、雪:占尽春色
诗人:难写文章 雪花:晶莹洁白 梅花:一段清香
难分高下 各有所长
课后练习
1、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我们得到的启发是:( C )。
课文解读
赏析
诗的前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诗的后两句融道理于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要想对事 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

可编辑ppt
1
拓展: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可编辑ppt
2
可编辑ppt
3
可编辑ppt
4
可编辑ppt
5
可编辑ppt
6
可编辑ppt
7
可编辑ppt
8
可编辑ppt
9
可编辑ppt
10
可编辑ppt
11
可编辑ppt
12
可编辑ppt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可编辑ppt
Hale Waihona Puke 22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可编辑ppt
23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可编辑ppt
24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可编辑ppt
25
山 岭
可编辑ppt
26
山 峰
可编辑ppt
27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可编辑ppt
28
横看庐山成了连
13
可编辑ppt
14
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
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
你知道是什么诗吗可编?辑ppt
15
初读古诗 题 西 林 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可编辑ppt
16
解诗题
题西林壁
书写 西林寺 墙壁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入云的山峰。 可编辑ppt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可谓家喻户晓。
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观察事物的多角度和局限性,给人以无尽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他游历庐山时所作。
庐山的壮丽景色令他流连忘返,但更让他感慨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得到的景象竟然截然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变成了陡峭耸立的山峰。
这简单的一句,生动地展现了庐山的多变姿态。
“远近高低各不同”,进一步强调了观察角度的多样性带来的差异。
距离的远近、位置的高低,都会让庐山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
然而,诗的后两句才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为什么难以认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正是因为我们身处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
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在说庐山,更是在说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我们往往会因为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立场和观点,而产生片面的看法。
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象腿的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扇子,摸到象身的说大象像一堵墙。
每个人都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部分,却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
比如在工作中,不同部门的人可能会对同一项工作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销售部门可能更注重业绩的增长,而财务部门可能更关注成本的控制。
如果大家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很难达成共识,也无法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只有跳出自己所在的部门,从整个公司的大局去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立场,共同推动工作的进展。
在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
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难免会产生矛盾和误解。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对方不可理喻,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换个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也许就能消除很多不必要的纷争,让关系更加和谐。
再比如对于社会现象的评价。
有人看到城市的繁华,就认为社会发展一片大好;有人看到贫困地区的困境,就觉得社会问题重重。
四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9课《古诗三首》第2课时《题西林壁》课件

深度学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 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 山的真面目?
深度学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 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 处在庐山之中。
深度学习
➢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到诗人苏轼是一个
怎样的人? ➢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人、看事、
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并且背诵默写古诗。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句和诗中所含哲理,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读后的感受。
揭题
题西林壁
写在庐山西林寺墙 壁上的一首诗
了解诗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
仲,号铁冠道人、东坡 居士,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作品有《东坡七 集》《东坡易传》《东 坡乐府》《潇湘竹石图》 《枯木怪石图》等
初读古诗
初读古诗
齐读古诗,注意 读出古诗的节奏。
深度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发挥想象, 用自己的 语言去描 绘庐山的 “岭”和“峰” 是什么样 子的?
深度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峰
岭
深度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 山岭,连绵不断;侧 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 座山峰向远看、向近 看、向高看、向低看, 看到的庐山景色却各 不相同。
梳理
题
横看:多座山峰
侧看:一座山峰
西
远处:崇山峻岭,连绵起伏
林
近处:一座或几座山峰
高处:白云之上,大大小小的山峰
壁
低处:悬崖峭壁
看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题西林壁 》是宋代文学 家 苏轼的诗作,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 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 朗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题西林壁古诗朗读 版本一 题西 林壁 ⑴ 横看成岭侧成峰 ⑵,远近 高低各不同 ⑶。
不识庐山真面目 ⑷,只缘身在此山中 ⑸。
版本二 题西 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看山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 四川人, 葬于颍昌 (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
一生仕途坎坷, 学识渊博, 天资极高, 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 明白畅达,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 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 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
著有 《苏东坡全集》 和《东坡乐府》等。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 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 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 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 会的。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 峦所局限, 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 局部而已, 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 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 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的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 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 然的。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的。
瑰丽的山水触发 逸兴壮思, 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 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的, 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 片面的,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 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 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是即景说理, 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 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 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 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的, 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 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 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 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 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