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专题九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定风波 苏轼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身体各个局部暴瘦的方法连小腿都有下巴:就是抬头!一定要使劲儿仰头,感觉下巴和脖子都收紧了,停5秒再放下,每天做20~40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赏析【部编版九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赏析【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原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作者】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
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
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在给朝廷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
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写的诗词百余首为罪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翻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释】① 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 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 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 已而:不久。
⑤ 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 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二】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中国诗词大会诗文赏析 - 定风波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疑难注解]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萋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日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睛。
[古文今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睛。
[诗文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译文

苏轼定风波全文及译文定风波,苏轼。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如何,最是梅花扬眉处,看取晴明换骨。
品尝棠棣酸与甜,晓来雨过,微凉如故。
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1不要听那穿林的打叶声,何妨吟唱、高声歌唱,同时徐徐行进。
手中拄着竹杖、脚上穿着草鞋,比马还快,有谁怕?身披一蓑烟雨,随任平淡的一生。
2料峭的春风吹醒沉醉的人,微微凉意,山头斜照却仍迎面而来。
回头望去,一片萧瑟的景色,归去的路上,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3最美的梅花怒放之处,那里见到晴明将骨骼换新。
品尝着棠棣的酸甜,新一天的曙光,雨水过后,微凉宜人如旧。
4生而为人,就要成为英雄的人;死后亦要成为勇猛的幽灵。
至今仍然怀念着项羽,不肯离开江东。
这是一首伟大的诗篇,苏轼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他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恣意而行的向往。
诗中描述的竹杖芒鞋和身披蓑衣的形象,展现了苏轼对简朴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并表达了他不拘一格、独立自主的个性。
在第二节中,苏轼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凄凉的春天。
随着春风吹醒,人们从酒醉中苏醒,感受到微冷的空气。
山头斜照的阳光映照下,回首望去,一片凋零的景象。
在归去的路上,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反映了苏轼内心的孤独和离愁。
第三节中,苏轼将目光聚焦在梅花盛开之际。
他将最美的梅花比作一个晴朗的美丽女子,她换上晴明的新肌肤。
苏轼品尝着酸甜的棠棣,凌晨的时候,雨已过,微凉的感觉如同往日一般。
最后一节中,苏轼展示了他对历史英雄项羽的崇拜之情。
他衷心追念项羽的事迹,不愿离开他的江东,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无尽敬仰。
苏轼的《定风波》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揭示了他对自由、自然和英雄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将读者引入风雨飘摇的世界,给予人们思考、驰骋和追寻自由的勇气。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苏轼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为苏轼等文学家的涌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个人经历
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 种精神也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苏轼文化 现象。
文学传承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前人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勇于创 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的一座丰碑。
02
诗词内容解析与赏析
《定风波》全文及注释
全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穿林打叶声:指风雨声。吟啸:吟咏长啸。芒鞋:草鞋。一 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 峭:形容微寒的风。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 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启示读者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 ,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热爱生活,珍惜当下
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美景 ,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境遇,提 醒读者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
。
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乐趣。
传承文化,弘扬精神
苏轼的《定风波》作为经典文学作品 ,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苏轼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高潮期,他继承并发扬了前辈 的文学传统。
《定风波》一词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 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
01
02
03
诗歌方面
《题西林壁》、《饮湖上 初晴后雨》等。
词作方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词人名片
三起六落之人生——一起二落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
父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受父亲影响,苏轼走上了同样的道路,年轻时“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二十岁时,受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治平三年,任命直史馆,开始了似乎大展才华的仕宦生涯。
但不久,因不主张骤然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杭州通判,后徙知密州、徐州、湖州。
任地方官期间,体恤民情,改革邑政,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因诗讥新法,以“讪谤朝政”罪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获释,贬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
二、诗词故事
苏轼名字的由来
苏轼名轼,字子瞻。
他从小生性活泼外向,于是苏洵给他起名字时,便用了“轼”字,指暴露于车厢前的横木;凭轼而立,可以高瞻远眺,所以字曰“子瞻”。
这个名和字,寓示了苏轼性格的磊落正直、毫无掩饰。
苏洵也曾告诫过苏轼:“车如果没有轼,就不是完整的车;人如果不正直,就不是完整的人。
但轼横于车前,毫无掩饰,如遇翻车,则首先折断。
你的性格过于耿直外露,如不收敛,将来恐怕要吃大亏。
”这些几乎就成了苏轼今后生活道路上的预言一般。
三、文题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
△。
何妨
△
/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
△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
微冷
△。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洒/处
△。
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
/晴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作者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
全词情感超脱旷达,词人乐观自信的情态呼之欲出。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全词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大丈夫的胸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这仍是穿林听雨、吟啸徐行的苏东坡,风飘飘,水寒寒,他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
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
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借助词前小序,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态度。
答案苏轼不愧为豪放派的开山之祖,就算是身居贬谪之地,就算是骤雨淋身,也依旧以洒脱、旷达的态度相对。
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穿行雨林中,昂首啸吟,慢步徐行,一种风吹雨打
浑不怕的高昂气概。
而字里行间所述心志,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态度,超然物外的人生观,就更令后人吟之而赞叹不已了。
2.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莫听”表现了词人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态度,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
“何妨”写出词人在风雨面前还要吟诗长啸悠然信步,更隐含了作者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
无论是自然风雨还是现在正在遭受的政治风雨,词人都轻而易举地用“莫听”、“何妨”将它们化为乌有,毫不在乎。
3.试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意。
答案①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
表达了词人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难测之事,甚至没顶之灾的等闲视之的达观态度。
②“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使我们联想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词人分明在说,不幸也好,灾难也罢,一旦雨过天晴就不应再消沉,就算是依旧有“料峭春风”,归路依旧“萧瑟”,也应以“谁怕”的豪放之心面对。
4.《定风波》这首词是如何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日常生活小景有机统一的?
答案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
这首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全篇上下片都是从叙事到抒感,作者的感受、襟怀、见解和个性,都是紧密地联系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形象地体现出来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
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词的上片,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答案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的杜鹃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
(2)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古人在评价《浣溪沙》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
请结合全词说说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答案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全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不因年老而消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