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讲课稿

合集下载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

专论平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说课稿□钱睿一、说教材,研读文本人教新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阅读鉴赏”第二单元选录了传诵千古的宋词名篇,这八首词可称为“婉约”派(柳、李)和“豪放”派(苏、辛)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在谪居黄州期间创作的,后者通过“沙湖道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小事感发抒怀,以小见大,于闲适中见旷达,在寻常处显人格。

全词篇幅虽短小,文字洒脱,寄寓尤深。

节奏感和音乐性是诗词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首《定风波》,很适合作为体会声律之美的范例,值得反复吟咏。

作品表达了特殊境况中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强烈的主观情志,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联想、想象还原,从而完成赏析。

侧重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将此作为教学的着眼点。

二、说学情,明确定位按照一般进度,这首词的教学安排在高二第一学期。

学生小学、初中学过苏轼的诗词,对他的创作成就、人生经历有基本的了解;赏析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对作者贬谪黄州的写作背景也并不陌生。

因此,单从字面上粗略理解,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很容易读出来,学生对这首词的整体感知应该没什么难度。

诗词赏析是慢工出细活的脑力劳动,忌讳笼统、贴标签和概念化。

阅读停留在浅层滑行的层面上,大而化之、“不见树木,只见森林”,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由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定位,引导他们揣摩节奏、咬文嚼字,真正读懂作品内容,感受其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对苏轼来说,这首作品具有“精神突围”的非凡意义,清人陈廷焯认为它是“此老平生第一绝诣”。

三、说目标,落实重点宋代学者朱熹认为: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古诗文教学应充分唤起学生的言语意识和审美意识,通过反复吟咏、咀嚼词句,调动联想与想象,走进作品创设的鲜活情境,读出滋味,领悟内涵。

这首词语言轻松,写得诙谐幽默,节奏感强;“谁怕”“微冷”“归去”等三处二字短句与其他的七字句配合,平仄相间,显得跌宕起伏,跳荡轻快。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讲课讲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讲课讲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讲课讲稿《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三维目标:1、了解苏轼成就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2、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诗词中的形象;3、理解古典诗词中“曲笔”手法,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4、通过对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精神;5、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努力进取的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1、探究文章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赏析词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儒、佛、道糅为一体的思想在本词中的体现。

电教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1、诵读法;2、鉴赏指导法;3、合作探究法4、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创造氛围,引导学生对苏轼产生倾慕和同情,然后诵读初步入境,知人论世,感知内容,再以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赏析形象,探究品味作者深沉的感情。

最后鉴赏其深沉博大的思想是以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来的。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中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有两句名句还记得吗?(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我们看一幅对联,同样表达了这种情怀。

(多媒展示画面):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明·洪应明《幽窗小记》释义: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

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点评:这是一种豁达、平和,笑对人生的境界今天,我们将学习伟大词人苏轼的一首超旷词《定风波》(多媒体展示课题画面):二、整体诵读初步入境1、(多媒体展示诵读要求)2、听朗读录音(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诗情画意)3、全班齐读三、知人论世景仰作者(多媒体展示画面)(一)作者简介①成就:词:豪放派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东坡体”的独创人,与黄庭里并称“苏黄”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三苏”之首书法:“宋四家”之首画:文人画的开创者,“湖州画派”的代表②人生经历:一生五起五落,经历坎坷,他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后代文人敬仰的范式:进退自如,荣辱不惊(二)词作背景1、教师介绍词前小序的作用(结合《小调歌头》的小序):主要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

(精品教案)定风波讲课稿

(精品教案)定风波讲课稿

(精品教案)定风波讲课稿精心整理的定风波讲课稿,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风波》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那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挑选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基本上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所以淋雨的日子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一辈子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办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依照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觉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

2、学习经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办法。

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明白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味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咨询法、说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咨询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别开的,要明白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记忆一具探索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说解下探索。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办法诗词贵在吟诵,经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同意必须通过一具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经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味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索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个儿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要紧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推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办法做铺垫。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熟悉的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2. 简介《定风波》的背景:东晋时期,作者陶渊明身处乱世,追求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3.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定风波”,提问:诗中的“风波”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情感;2. 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3.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各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如诗中的“风波”寓意人生困境,作者以“定风波”表达自己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等;3. 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2. 选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的诗意、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定风波讲课稿

定风波讲课稿

(一)导入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写下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他曾写下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哀凉,他也写下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

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二)课文分析1、苏轼其人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学到过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洲》、《江城子〃密州出猎》,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然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那么对于豪放词我们就得进行一点了解了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韵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苏词和辛词的风格微差在于:苏词清放,辛词雄放。

所谓苏词清放,就是指苏轼的词比较清雅;而辛词雄放,就是说辛弃疾的词比较雄伟,金戈铁马。

苏轼一生作词很多,题材也很多,按照他的词的风格,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称为豪放风格;一种是像《水调歌头》这样的,称为旷达风格;还有一种是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称为婉约风格。

2、初读诗歌。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

在这堂课中,我们将一同探讨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写作特点以及思想内涵。

通过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的旷达超逸的胸襟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苏轼的哲思与人生观。

3.启发学生分析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炼字、用典、象征等。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回顾苏轼的生平及《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什么会写这首词,以及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分析:词中意象与意境•带领学生阅读全词,感受词中的意象,如“风雨”、“竹杖”、“芒鞋”等。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思想,如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界的感悟等。

3.深入: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词中的用典、炼字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在词中的作用和效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拓展:情感体验与人文素养培养•通过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困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简短的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自评与互评: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

3.教师评价与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写下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他曾写下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哀凉,他也写下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

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二)课文分析
1、苏轼其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学到过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洲》、《江城子·密州出猎》,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然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那么对于豪放词我们就得进行一点了解了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韵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苏词和辛词的风格微差在于:苏词清放,辛词雄放。

所谓苏词清放,就是指苏轼的词比较清雅;而辛词雄放,就是说辛弃疾的词比较雄伟,金戈铁马。

苏轼一生作词很多,题材也很多,按照他的词的风格,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称为豪放风格;一种是像《水调歌头》这样的,称为旷达风格;还有一种是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称为婉约风格。

2、初读诗歌。

我们知道宋朝以词为盛,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而婉约派以柳永为代表。

这两者常被人拿来做比较。

曾有人说,柳屯田之词,只应有二八佳人,手持红玉牙板,轻声慢唱“晓风残月”;东坡之词,当有关西大汉,手拿铁板琵琶,慷慨而歌“大江东去”。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回关西大汉,咏一回《定风波》。

学生试读,纠正字音,强调感情(旷达,豪迈)。

教师范读,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跟读。

3、整体感知
朗读完这首词,大家对这首词的情感都有了一个隐约的感觉。

下面就请大家仔细体会,疏通一下这首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内容,这首词在我们给苏轼的词的分类中,属于哪一类的?
4、合作探究:苏轼给你的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可以反映他的这些特点的句子。

一个人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的,在你的印象当中,苏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从词中找出可以反映他这些特点的句子。

沉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气候不定,人生无常,祸福难免,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甚至无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

5、写作背景介绍
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

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北宋的一个大文豪,才华出众,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

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是得到重用的。

事实也是如此,他年轻的时候担任过京官,但是后来却一贬再贬,他在《自题金山小像》中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惠州在广东,儋州在海南,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一个比一个远。

这是为什么呢?他最初被贬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诗的背景资料。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3月,苏轼因为不赞成王安石新法,贬往湖州。

后因为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网罗,获罪入狱。

在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

李定等人认定苏轼在他的诗句中讥讽皇帝和宰相,应该处以死刑。

宋神宗举棋不定,最后被苏轼的绝命诗感动,再加上王安石的劝阻,苏轼最后被贬往黄州。

这首诗就写在黄州。

6、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出行归来的途中遇雨的心态,实质上是不是这样呢?结合词本身的写作背景,
谈谈你的理解。

不只是对遇雨的心态,同时也是表现出他在人生的风雨路上遇到坎坷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旷达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一句不只是写风雨之中他泰然自若的吟啸徐行,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人生中遇到坎坷之时的一种镇定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中“马”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功名利禄,而“竹杖芒鞋轻胜马”则是一种无官一身轻的心理。

“任”字则表现出一种任其自然,随意而为的豁达状况。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一句中,把上片的风雨转为此时的阳光斜照,隐喻出风雨的无序,人生的无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样一个风雨无序,人生无常的情况下,词人的态度却并没有受到影响。

因为在他眼中,风雨也好,兴衰也罢,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7、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的是风雨时,下片写的是风雨后。

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

写眼前景,相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8、这首词表现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迟之意于言外。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词人所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但是,所感的却是心中所想之事,两者是不相同的内容却有相似的构成特点。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词当中以风雨喻政治生活中的起伏,以风雨中的态度喻他面对人生坎坷的心态。

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隐喻寄托。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词人以眼前的风雨,来寓指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坎坷。

9、在这首词当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何看
法?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三)课外拓展
《定风波·独乐》
谁言窘迫尽平生,敝衣草履亦独行。

人间自有逍遥法,何怕,一人尚伴一孤影。

岂须苍天怜我命,虚语,吾辈犹能定死生。

一宵酒醒笙箫处,且去,明朝风好仍有晴。

这首词是用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韵,与苏轼的词相比,其表达的意境上是相似的,也是表现出词人坦然面对人生困苦,坦言生死的豁达。

但是,这首词与苏词相比多了一些不服天命的倔强,这是苏词中所没有的。

(四)课堂总结
风雨来袭,苏轼却不是仓皇逃避,而是吟啸徐行,缓缓而归。

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所以,那个有才有貌的女子才会倾心于他。

面对风雨,面对挫折,我们也应该如苏轼一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五)作业布置:请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