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2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定风波的教学设计一等奖品诗把脉定风波(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以下四题每题3分,你认为所列举的这些答案该打多少分?请简要分析。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

表达诗人不拘泥于小节,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①不同。

《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

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教学园地11-06 0003: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听读:标停顿,听感情基调。

2、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读:(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三、重点欣赏
1.自读词的上片(1)风雨中的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2.自读词的下片(1)雨过天晴,苏东坡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
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2)风雨过后酒醒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探究
当人生风雨来临后你会怎么去做呢?
五、课文小结
六、作业布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比喻手法的运用。

学会朗读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加深对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体会作者面对困境的旷达。

诵读、评价、质疑问难,在读懂词的基础上领悟词的哲理美感,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点1、诵读,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思想情感。

2、欣赏词作,赏出作品情感态度美、人生哲理美。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坦然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评价。

(领会词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及比喻手法来表现主旨的)四、教学设想1、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多次诵读中读懂作品,读出作者,读出哲理美感。

在读中形成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评价、鉴赏。

2、学生品味、感悟和老师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清代赵翼有这样两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便始工”,想要说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不幸,国家的损失,人生的苦难往往会成就一批成熟大气的诗人,给后世留下工整典丽深入人心的经典之作,而苏轼的一生很好的诠释了这两句诗。

苏轼有着经世治国之才,也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仕途之路却是异常坎坷,屡屡不得志,对于北宋王朝这是莫大的损失,而对于中国文坛来说他却是一颗璀璨珍贵的明星。

被贬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直指人心的优美诗文,比如《赤壁赋》、《念奴娇》,这些诗文似乎是他对凄苦岁月、人生苦难的一种挣扎和超越。

今天,我们来品味他的另一首作品《定风波》,仔细体味一下苏轼的内心是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挣扎以后实现了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的?(板书:定风波)二、解题(必修四P37注释①并补充)定风波:词牌名。

原唐代教坊曲名,敦煌曲子词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流”之句。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或音乐播放的方式,营造氛围,引出诗歌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解读关键词语。

4. 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歌中的某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诗,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在课堂问答和作业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

2. 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帮助其跟上教学进度。

3. 针对学生的反馈,适当增加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 内涵与作者的情怀, 使学生 更多地了解苏轼, 锻炼学生 的文笔。
附: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任--------乐观 虚实相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无--------超脱
2、4 钟
3、提取小序中有效信息, 抓关键词句。 3、3 分钟
(1)在词的上阕中: ① 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说 明理由。 任:任凭。词句中“任”字用得很巧妙。
尽管身处逆境,外在生活条件也很清寒,但诗 人愿意,并自信能淡泊、自由、自在地穿越人 这一生的历程。作者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 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 我素、不畏坎坷的乐观情怀。
(2)在词的下阕中
(2) 13 分钟
①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说明 理由。 无,当然是自己的一种心理,佛说“菩 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 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 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②“归去”一词如何理解? “归去”是“心”的退隐;欲归之处 是一个能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 放的精神家园。 ③最后一句和前面词句是什么关系? 由实到虚,升华主题。
三、 教学方法:合作式、探究式、小组讨论式 四、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 教学步骤: 教师教学行为 教学目的 时间
1、3 分钟
1、导入: 《自题金山画像》 ,学生齐读 (1)PPT 展示: 《自题金山画像》 1、 通过苏轼的《自题金山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画像》引入对作者生平 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及创作背景介绍,为学 教师提问:请大家结合这首诗介绍一下苏 生理解《定风波》思想 轼。 感情做铺垫。 教师补充:苏轼一生担任过 30 多个官职, 曾官至正三品,是仅次于宰相的朝中大员。授 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 部尚书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 由于苏轼所处朝代群臣间矛盾加剧,宫廷 内部政局多变,党争此起彼伏,正直谏言的苏 轼总是遭受排挤、打击、陷害,一生三次遭贬, 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 打击和屈辱。面对这残酷的命运,苏轼却始终 挺直脊梁,笑看得失荣辱,用旷达之心铸就了 自己的千古英名。 而定风波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的他 已经被贬黄州三年此时的他可谓已历经人生的 大风大浪。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这首《定风波》 ,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情,觅得诗心。 2、教师范读, 解决重点生字词读音、字形: 同行、狼狈、吟啸、蓑、料峭、萧瑟 2、扫清阅读障碍,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苏轼-《定风波》课堂实录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邹金辉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广东省新课标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1第14课《苏轼词二首》《定风波》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邹金辉教学设想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教学中,第一步重在整体感知,首先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悟;接着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听,在听中悟;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诵读,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感受作者的形象。

第二步重在探究和讨论,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将学生对词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步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实施一、温故知新(从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引入新课)师:人们常说苏轼是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余秋雨先生更称苏轼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词有哪些?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师: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一句?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兄弟情深的苏轼。

师:还学过什么?生:《江城子·密州出猎》师:开头的一句是什么?生:“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

师:高一时我们还学过他的什么词?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师:作者最后感叹什么?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师:从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壮志难酬的苏轼。

师:这就是苏轼的整体形象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定风波》,一起来感觉苏轼的另一面。

二、诵读感悟(提出朗诵要求,通过朗诵初步理解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我们常说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那么,朗诵有哪些要求呢?生1:要读准字音。

生2:要读出节奏。

生3:还要读出情感。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朗诵的要求,特别是读出情感是是朗诵诗词的关键。

如何读出情感呢?可以通过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等方式来突出情感。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诵,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组指出本组认为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并示范朗诵一句。

(幻灯片展示问题)(学生边朗读边讨论)小组1:我们小组认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应该强调,特别应重读“任”字,因为这个字表现了作者任由风吹雨打都无所畏惧的心情。

(范读)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写出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一点伤感,可以读得平缓低沉一点。

(范读)小组3:我们小组认为“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表现了作者经历风雨后的乐观,可以读得欢快一点。

(范读)小组4:“我们小组认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也表现了作者不怕风雨,无论风雨还是晴朗都无所谓的心情,很潇洒,很坦荡,应该强调。

可以拖长“风雨、晴”字的读音来达到强调感情的效果。

(范读)(学生鼓掌)师:这个小组的合作结果和范读效果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很不错,还有吗?小组5:我们组认为还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一句,它直接抒发作者不怕风雨的心情,应该强调“谁怕”,这是问句,应该用升调来强调。

(范读)(学生鼓掌)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名家的朗诵,看自己的理解与名家是否相符。

(欣赏朗诵视频)师:同学们提出的朗诵要求都很有道理,下面就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根据刚才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全班集体朗诵)师:朗诵得很好,通过朗诵我们初步把握了词的内容和作者和情感,接下来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圈出词中具体描绘的自然景物,圈好了请举手。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料峭春风、山头斜照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有同学回答同意,有同学回答不同意)师:不同意的同学请说出理由。

生:我认为“竹杖芒鞋”是作者的穿着装扮,不是自然景物。

师:大家认为穿着装扮是自然景物吗?生:(齐答)不是。

师: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随想。

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师:苏轼的人生中遇到过“风雨”吗?生:遇到过。

师:苏轼的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场大的“风雨”是什么?生:乌台诗案。

师:谁来简明地介绍“乌台诗案”?生: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招致改革派的不满,当时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句,大做文章,说他做诗讽刺新法。

最终,苏轼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坐牢103天,濒临被杀的境地,史称“乌台诗案”。

师:说得简洁准确。

这首《定风波》就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就说:“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师: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词中苏轼的形象并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

(幻灯片展示问题)生1:我用的是“沉着”。

“莫听穿林打叶声”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作者既有的步伐,他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生2:我用的是“豪迈”。

“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认为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生3:我用的是“旷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认为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生4:我用的是“随遇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作者都听其自然。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理解词的内容和作者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朗诵时就要读出作者的情感。

请班上朗诵水平最高的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范读一遍。

(学生推举代表朗诵)师:读得很好!听着他的朗诵,我们面前仿佛浮现了一个沉着、豪迈、旷达、随遇而安的苏轼。

三、重点研讨(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和讨论,找到解读本词的钥匙)师:如果我们想把全词作者的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幻灯片展示问题)(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小组1:我们组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

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

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领悟的。

小组2:我们组选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字。

因为“任”字表现出作者平生任由风吹雨打,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有一种很洒脱,很豪迈的感觉。

小组3:我们组选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无”字。

当时作者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作者不畏惧风雨,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这令我想起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有一种宠辱不惊的大气,有一种不计得失的潇洒。

小组4:我们组选的是“归去”中的“归”字。

苏轼受到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讲究出世、避世,所以苏轼在受到挫折时想到归去,远离官场,做一个老百姓也是正常的。

小组5:我们组选的是“山头斜照却相迎”中的“迎”字,因为“迎”字最能体现作者面对风雨的乐观态度。

小组6:我们组选的是“料峭春风吹酒醒”中的“醒”字,因为“醒”字表达了作者遭受挫折后对社会的清醒认识。

师:同学们能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思想和词的背景去作有价值的探讨,做到知人论世,说得都很有道理。

在这些字当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真切感受呢?(学生争论不休)师:请同学们安静,各人有各人的经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啊,但我们大家一起来看原文,看看作者最终想干什么?生:(齐答)“归去”。

师:“竹杖芒鞋”一个怎样的形象?生:是一个“隐者”的形象。

师:在古代,骑马的一般是怎样的人?生:达官贵人。

师:作者用了了一个什么词来表明自己的态度?生:用了“胜”字。

师:作者为什么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可能是作者一心渴望退隐、归去,所以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师:作者为什么能在风雨后觉得“山头斜照却相迎”?生:因为作者有退隐之心,宠辱不惊。

师:作者“醒”后的结果是什么?生:(齐答)归去。

师:那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真切感受呢?生:(齐答)归!(老师点头,选“归”的小组高兴地鼓掌)师:其实刚才各小组选的字都能表达作者情感,只是相比较而言“归”字更能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他小组的同学也为我们最终确定“归”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让我们用掌声表示感谢!(学生齐鼓掌)师:“归”让你想到谁?生:想到陶潜。

师:苏轼的“归”和陶潜的“归”一样吗?生:不一样。

陶潜的“归”是归隐田园,是归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生活。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师:陶潜是归往田园,苏轼要归往哪里呢?生1:应该是归往心里。

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这是一种宁静和旷达。

生2:他从来就没有像其他隐士一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

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还可以从苏轼的哪些诗句中看出苏轼想要归于宁静的内心呢?请每个小组选苏轼的一句诗词简要分析。

(幻灯片展示问题)(课前已布置各小组搜集自己喜欢的、能代表苏轼形象的风华典型诗句)小组1:我们组选的是苏轼的另一首《定风波》中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的“乡”何在?在他的内心深处!小组2:我们组选的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像什么?像飞鸿踏雪。

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

小组3:我们组选的是《临江仙》中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据说有一个官员看到这首词后,以为苏轼要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