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十六.即景即情着手成春——把握题型
王维《竹里馆》古诗赏析与注释翻译

王维《竹里馆》古诗赏析及注释翻译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文解释: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中,拨弄着琴弦,又一声声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我的行踪,只有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把我映照。
翻译二: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对天唱歌。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解释:⑴此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⑵幽篁(hu á ng) :又深又静的竹林。
幽,深。
篁,竹。
⑶啸 (xi à o) :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篁:竹丛。
长啸:即是从口中发出清越悠长的声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间长啸,藉以抒情调气。
王维竹里馆赏析:《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全篇平平淡淡。
但其妙处却是在于四句诗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种境界:一个清幽绝俗的境界 !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静,坐于其间弹琴长啸,怡然自得,尘念皆空。
心灵澄静的诗人与清幽澄静的竹林明月幽然相会。
在此物与心会、情与景和之际,「着手成春」。
除此之外,全诗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独得其妙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 ;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中考精品】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6:诗词鉴赏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6:诗词鉴赏【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面宋词,完成7-8题。
(5分)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
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2分)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3分)【答案】7.(2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8.(3分)月亮(1分)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言之有理即可)(2分)【福建省龙岩市】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4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4分)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④表现了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⑤“争”字和“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每点1分,共4分)【福建省三明市】阅读下面诗歌,回答7-8题。
(5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是一首抒写的五言律诗。
(2分)8.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7.(2分)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8.(3分)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山水田园诗

【堂上练习】
(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 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
特征:深秋半夜萧疏清冷。
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 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 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 留。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 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②根据诗意,说说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 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或诗人的轻松愉快之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诗人通过山雨初霁、月下青松、淙淙清泉、翠竹成林、 水中碧莲等意象塑造出一种秋天傍晚空山幽美恬静的意境;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学业水平检测含解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学业水平检测(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的自然精神①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②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③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
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④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
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
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复习]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复习]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c67243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a.png)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
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优美典雅,风格恬静清秀,语言清丽洗练。
整首诗句都体会着作者的真实情感。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东晋时期,陶渊明等人形成了一种东晋田园诗派,南朝山水诗派则以谢灵运、谢脁为主,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这些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唐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繁荣的局面,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奇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意境幽深,色彩雅淡,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及特点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优越,为四处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提供了一定得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盛行佛道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追求自然的和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精神条件。
最新攀枝花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

攀枝花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模拟试题(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好事近·梦中作①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②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该作写于词人被贬处州(今浙江丽水)时。
②夭矫:形容姿态伸展屈曲而有气势。
(1)请你想象“花动一山春色”所展现的情景,并将它描写出来。
(2)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词人在山路、小溪深处的真实见闻。
B. 词的下片写词人梦中仰观所见云空的变幻和歇息于古藤阴下的心理活动。
C. 结尾两句中的“醉”,不仅写卧态,而且也包括词人在梦境中的情态。
D. “了不知南北”表现出与“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般自然平淡超脱的情绪。
【答案】(1)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2)A【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结合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分析,这句话是承接首句春路雨添花来写的,刚刚下过一场春雨,很多花在春雨的滋润下都竞相开放,然后一阵微风吹拂,可以想象出满山春花在风中摇曳,装点着一山的春色,那种景色简直是太美了。
意对即可。
(2)A由题目“梦中作”可知,这首词并不是写作者的真实见闻,而是作者梦中之境。
BCD 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接连绽放的春花,在雨中闪动,装点成一山春色,令人心动。
⑵ A【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十二古诗词曲阅读——真题演练03(原卷版+解析)

考点十二古诗词曲阅读——真题演练03(2022·贵州六盘水·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三、四两句中“嫌”“故”两字的妙处。
【答案】“嫌”“故”两字赋予了白雪人的情态,将白雪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早春二月白雪纷飞,在庭院洋洋洒洒的情景,富有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
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赏析。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嫌”“穿”赋予春雪以人的情绪与姿态,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二月天里白雪纷纷扬扬下落的情景,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表达诗人对春意的赞美,展现了自己对春意的热切期盼,且以冬雪喻花,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据此作答。
2.本诗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都是借春景抒情,请分析二者“景”和“情”有何不同。
【答案】示例一:①景:本诗写的是初春之景,《江南逢李龟年》则是写暮春之景。
②情:本诗写初春雪景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对春雪的喜爱;《江南逢李龟年》借落花之景表达对李龟年和自身颠沛流离、国家丧乱的感慨。
示例二:①景:本诗是具体写景,例如“草芽”“白雪”“庭树”。
《江南逢李龟年》是概括式写景,只有“落花时节”几个字简要描述。
②情:本诗写初春雪景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盼,对春雪的喜爱;《江南逢李龟年》借落花之景表达对李龟年和自身颠沛流离、国家丧乱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题目要求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入手,赏析两首诗中“景”和“情”的不同之处。
《春雪》句句有景,句句有情。
由诗句可知,诗人具体写了“草芽”“白雪”“庭树”。
作者借“草芽”这一初春之景,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借“白雪”穿“庭树”这一景象,表达诗人对春意的赞美,展现了自己对春意的热切期盼,。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春日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春日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①(节选)欧阳修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注】①谢法曹:欧阳修的朋友,当时在许州(今河南许昌)任司法参军,此地有一个西湖。
欧阳修被贬谪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谢法曹从许州寄诗安慰他,他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两句写谢法曹白发苍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
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
B.“雪消”两句写冬雪消融,鲜花盛开的情景。
“绿”字突出春至时千山变绿的动态之美。
C.诗的最后四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在春天里的不同感受,令人回味无穷。
D.全诗以春为线索,将想象之景与眼前之景交织在一起,一同衬托了诗人的复杂心情。
2.本首诗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江村五首(其四)①杜甫扶病垂朱绂②,归休步紫苔。
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
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
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
【注】①广德二年(764),在严武的推荐下,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在任职期间,杜甫与同僚多有不合。
次年春,杜甫辞官回归成都浣花草堂。
《春日江村五首》作于杜甫回归浣花草堂后。
②朱绂(f ú):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写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时的状况,对句写杜甫在浣花草堂的状况,这两种状况对比鲜明。
B.颔联出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都表达了诗人对踏入官场的悔恨之情。
C.颈联与《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对应的季节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同。
D.这首诗的诗眼是“归休”,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杜甫回归江村后的生活,也言及“归休”之因和“晚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即景即情,着手成春——把握题型“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啊。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是来自清先生散文名篇《绿》的描写片段。
来自清看到梅雨潭的一潭绿水,不仅挥笔描绘美景,而且痴情倾注其中,说“想”张臂与她拥抱,掬口犹如接吻,真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令人遐想。
如此即景即情,着手成春仅是记叙性文章题型的一例。
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很多,要求进行作文训练时,可表现为种种不同的作文题型。
学写作文,认真地把握题型十分重要。
文心絮语进行作文训练如果只是就文章的题目一个一个推敲,效果是有的,但往往在脑子里散成一片,不易洞悉规律,花费时间多;如果把作文训练常见的种种题目归并为若干类型,并了解和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下笔时就能胸有成竹,快速得多。
训练中常见的题型有两大类,一是命题作文题型,二是材料性作文题型。
首先,介绍命题作文题型。
命题,确定作文的题目。
可由教师命题;可由教师规定范围,学生自己命题;可由学生自由命题,不作任何规定。
命题作文有:记叙型。
凡要求叙事、写人、描景、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作文题,均属记叙型。
消息、通讯、特写、速写,回忆录、访问记、报告文学等等,均属此类型。
常见的各方面的题目,如:春花烂漫街头风情速写童年生活琐忆学校运动会剪影老师,心中的话儿对您说同窗谱写给远方朋友的信榜样记叙性的作文题常和议论相结合,如“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悔不该”,仍然是记叙型。
因为所懂得的“道理”是以叙事为基础的,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以记叙为主;因为“悔”来自某件事或某些事,所以仍以记叙为主。
说明型。
说明就是解释。
凡要求介绍事物的特点、性质、功能等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作文题,均属说明型。
常见的各方面的题目,如:钢笔自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春节文艺晚会说明词向你推荐一篇佳作校圆绿化设计浅说电视机的功能蝴蝶标本制作过程桥说明性的作文题有时用词生动、优美,要注意把握,不要和记叙型的混淆。
如“一张情趣横溢的画”,要求是介绍这幅画,如果记述这幅画的作者、由来等等,就进入误区了。
议论型。
凡要求开展议论,进行分析,阐明道理,提出观点、提出主张的,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法的作文题,均属议论型。
常见的各方面的题目,如:勤奋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嫉妒如毒蛇中国人是有志气的抄袭与借鉴由一则广告想起谈班级的凝聚力时尚与高尚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议论性的作文题有些是判断题型,题目就是论点,有些是论题,只提出论述的问题、论述的对象,须自己确立论点。
遇到后一种情况,不能与说明型的题目混淆。
学生自由命题,天地十分广阔,大至世界、国家,小至一人一事一物,皆可确立题目。
但命题时应切合实际,有生活的基础;应简明、醒目,注意色彩。
如果是教师规定范围,命题时就须按要求考虑,不可超越。
还有一种是选题作文,教师出两个相关或相反的标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作文训练。
如“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知足常乐”,“知足不常乐”;“毁树容易种树难”,“毁树不易种树更难”;“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不等于成功之母”等等。
这种方式也是命题作文的一种,不过学生有选择权。
这种题型有利于启发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碰到上述的命题作文,须注意以下几点:1.审清题意。
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认真仔细地研究、分析,把握题目的基本要求。
有些题目的中心和范围比较明确,如“童年生活琐忆”,要求记的是“童年生活”,不是其他年龄段的生活;要求记的是“琐”事,是平凡的、零碎的、细小的事,不是一件,要二三件,乃至更多。
既是“琐”,事与事之间不要求结合成整体,可以是一件件、一桩桩,但要围绕一个中心。
“忆”,是写过去的事,从记忆中抄出的。
一个字一个字弄清楚,就能把握写作要求。
有些题目范围比较广,审题时更要注意。
如“春花烂漫”,可以写自然界的万紫千红的景色,也可写社会的“春花烂漫”,中心的确定很灵活。
又如“由一则广告想起”,先要确定是什么广告,然后要确定广告闯入眼帘以后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再后确定由此想到了什么,提炼出文章的论点。
2.认清题目暗示的体裁特点。
有些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体裁,如“记……”、“忆……”、“论……”、“驳……”,前两个显然是记叙型题目,后两个显然是议论型的题目。
有些题目与体裁之间无固定的对应关系,可以选用不同体裁,如“桥”,可写成记叙文,可写成说明文,也可写成议论文,关键在于确立怎样的写作意图。
3.认清题目暗示的文章人称。
审记叙型题目时须注意这一点。
如“老师,心中的话儿对您说”,就规定了用第一人称写,不过是省略了“我”,如果用第三人称,就判断失误了。
“学校运动会剪影”这个题目用第三人称写,容易生动活泼,如果用第一人称,局限性太大,笔无法施展。
有些题目有正题,有副题,审题时都要注意,副题往往规定文章的内容。
如“拼搏——考场上的众生相”,副标题明确规定是“考场”里的众人奋斗情景,不是球场,不是歌场,不是拳击场中的情状。
全面把握,下笔就准了。
命题作文也可一题多作,审题时不可掉以轻心。
如作文题“晨”,可描写早晨景色,自然的或社会的,记叙型;可说明“晨”的有关自然知识,说明型;可以比喻人生,喻事业,展开议论,议论型。
须根据要求仔细推敲,弄清题意,把握体裁。
其次,介绍材料性作文题型。
近些年来,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的作用,材料性作文训练非常流行。
这种形式的训练对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材料性作文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图画类型,二是文字类型。
文字类型又可分若干种。
图画型。
提供图画,要求根据画意作文。
有的画不配文字,不作任何提示或说明,全靠习作者独立分析;有的画配文字,作适当的提示。
可提供单幅画,也可提供连环画。
写这类作文,应细心分析画面,抓准画意,如理解欠正确,偏离画意,写出来的文章就“砸”了。
单幅画的如《钓翁图》、《在时间的长河里》,前者文题自拟,后者提示:网鱼人的头往前转动、往后转动。
连环图的如《格林父子》。
这是德国卜劳恩系列漫画中的一组。
提供给学生,要求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细节以及环境进行具体描述,故事要完整。
可以《该打》为题。
文字类型常见的有:联想型。
提供材料,要求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它事物,从联想的种种现象中提炼观点,展开论述。
如提供这样的材料:三个和尚没水吃,1+1+1=0。
要求由此及彼地联想类似的材料(如联想《克雷洛夫寓言》中天鹅、梭子鱼、虾合伙不合心的故事等),推及某些社会现象,从而发表看法。
提供材料,要求合理想象也属这种类型。
乌鲁木齐市1992年中考作文题是:下面是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请以“他在阳台上看到了什么”为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把中间部分补写出来,做到与上下文衔接紧密,语意连贯;补写的文字不超过300字。
故事的开头:一名中学生正在家里做数学作业。
窗外阳光明媚,百花吐艳,鸟雀啼鸣,好一派怡人景象;而窗外的他,脸上却是一会儿阴云密布,一会儿秋霜遍洒。
原来是为了解一道数学难题,他已坐了一个小时,仍无半点眉目。
此时,烦乱之情,焦躁之意,已在他心头升起。
他似乎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在和他作对,甚至觉得阳光也过于刺眼,觉得闹钟上的那只小猫头鹰,来来回回地翻着眼睛,也是在有意地捉弄他,他再也写不下去了,把笔一摔,推开椅子,忿忿地走出房间,跑到阳台上玩去了。
故事的结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了什么,健步走回屋中,重新坐到桌前。
当他看见那道未做完的数学题时,脸不禁有些发热。
于是,他二话没说,拿起了笔,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
只要仔细思索,就可发现故事的开头与结尾已暗示了补写的内容。
由解不出难题到拿起笔演算,由焦躁、烦乱到心平气和,其中有个变化的过程,怎么会发生变化的,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看到了什么”上花功夫。
聚焦型。
提供的材料好几则,要求从中提炼出“共同点”,然后再根据所聚之“焦”组织材料,发表议论,写成文章。
如:根据以下材料,提供共同点,删去无用的材料,再重新组织,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要与提炼的观点直接相关。
①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牌让孩子当玩具玩。
②高敏把金牌拍卖,所得款一部分献给家乡,不忘父老乡亲;一部分奖励成绩突出的运动员。
③著名演员王玉梅长期下乡与婶子、大娘心心相印,婶子、大娘称她是自己人。
王玉梅说,是她们教给我怎么演戏,我从她们身上吸取营养,我永远感谢她们。
④侯宝林遗言:观众是我的衣食父母,我永远也报答不完他们的恩情。
⑤遵照王震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天山,对那里的山山水水他很有感情。
⑥遵照戴高乐(曾历任法国总统)遗嘱,他的遗体埋在乡间她女儿(因战争、饥饿而病死)墓前,他的全部财产,献给因战争而成为孤儿的人。
要写好这篇文章,关键在于“聚焦”。
抓住材料中的“共性”——如何对待群众,舍弃与此无关的材料,把议论集中到这一点上,议论就能深刻。
多题型。
提供材料,要求根据材料写多篇文章。
如有这样一则材料:1.1992年3月11日,X X报讯。
2.事情发生的时间,1992年2月18日晚10时许。
3.人物:海南籍双胞弟兄符亮(上海交大一年级学生)、符策勇(宁波林校三年级学生);八名歹徒。
4.事件及简要经过:同胞弟兄从湖南衡阳乘坐广州开往杭州的210次列车返校,二人因困倦相继入睡。
次日凌晨二时左右,一歹徒扒走了符亮身上的钱,继而伸手符策勇时,符策勇惊醒,此时,扒钱歹徒向第五节车厢跑去。
符策勇从对面乘客嘴里得知歹徒偷了钱时,拍了一下弟弟,便追赶偷钱的歹徒。
从梦中惊醒的符亮也一齐追赶,两弟兄追至第五节车厢时,被八名歹徒拦住。
于是两位文弱书生同八名歹徒的一场殊死搏斗开始了。
两弟兄临危不惧,拼命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符亮头部被酒瓶砸伤,臀部被刺成重伤,符策勇屁股挨了三刀,弟兄俩一时鲜血直流。
……最后,在乘警的协助下,八名歹徒全部落入法网。
5.两名学生勇斗歹徒长达数分钟时间,满车厢乘客竟形同看戏,无一人上去解围。
更使人遗憾的是:当符亮被歹徒打得跌坐在一乘客身上时,这位乘客怕祸及自己,竟然帮倒忙,将符亮托起,推给歹徒。
要求:①根据1--4项材料,写一则不超过150字的简短新闻报道。
②第4项材料中提到:“两名文弱书生同八名歹徒”进行了“殊死搏斗”,但未具体记述搏斗的场面。
请根据提供的材料,凭借合理想象,详叙这个场面。
(250—300字)③根据第5项材料写一篇有针对性的一事一议的评论,题目自拟(350—400字)。
一则材料要求写三篇短文,两篇记叙文,一篇议论文。
两篇记叙文要求也不同,一概括记述,一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