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优秀课件1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课件《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1

统编版课件《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1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周朝礼乐制度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 元士三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
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 四佾,士二佾。
——《谷梁传》
身份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使用乐器
悬挂乐器四套,四面排列 悬挂乐器三套,三面排列 悬挂乐器二套,二面排列 悬挂乐器一套,一面排列

5.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小说 中的一 回。在 每次讲 说以前 , 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 就是章 回体小 说回目 的起源 。章回 体小说 中经常 出现的 “话说 ”和“ 看官” 等字样 ,正可 以明确 看出它 与 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6.昌耀是一个 孤 独 的 诗 人, 他 自 始 自 终有 着 一 种 震 动人 心 的 忧 郁 和伤 感 , 而 隐 藏在 这 背 后 的 是诗 人 对 生 命 本真 与 尊 严 的 追寻 和 捍 卫 。
——(西汉)董仲舒撰:《春秋决狱》,载(唐)杜佑撰: 《通典》卷六十九
判案:《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他们 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
礼法结合、刑德并用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汉代对“礼”的重 建和完善,有何作用?
汉代画像石《宴饮图》
世俗化,礼成为 社会各阶层共同 遵循的行为规范。
法家:“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 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儒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云梦睡虎地秦简
《秦律十八种》 《效律》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课件下载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PPT课件下载1

——《吕氏乡约》
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
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
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
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
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威,解仇忿以
——朱元璋《大诰・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 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
——颜钧《箴言六章》 思考:材料反映了统治者什么样的治理思想?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为何会出
现这种变化呢?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史料研习•分析特征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去五教五刑而民生者,未之 有也。所以五教育民之安,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既兴,无有不安者 也。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五刑既示,奸顽 敛迹,鳏寡孤独、笃废残疾、力弱富豪安其安,有其有, 无有敢犯者。养民之道,斯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情境二:秦国——卫鞅复见孝公(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法 治与礼 教》PPT 课件下 载1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经过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 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 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光靠亲族的情谊 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 就有不受这两种链索拘束的势力。
—— 张 荫 麟 《 中 国 史 纲 》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 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 ( 刑 ) 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的德治思想
代 表
孔子
孟子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 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共30张PPT)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高中历史ppt优质课件统编1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高中历史ppt优质课件统编1

知识点 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 (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__九_章__律___》。 (3)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 律效力。
【知识延伸】 “律”字及其含义 “律”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据考证,“律”乃“聿”之 繁文,本具有行列、标准、规矩之义。甲骨文“师惟律用”之 “律”有纪律、军法、战时号令之义,是从“律”字的本义引申 而来的。后来的法律意义上的“律”也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律” 字的出现是战国晚期全国走向统一,统治事务日益繁杂,因而需 要更多具体规章制度的结果。
要点探究
探究 1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史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 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 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 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 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 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 简称“礼法合流”。
【知识延伸】 明律的特点 (1)加强了对危害封建专制统治行为的刑事镇压。 (2)设立“奸党罪”专条,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 (3)以重典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4)以刑罚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5)严惩流民。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 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 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_乡_约___教化乡里。 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 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西周:《九刑》
— —
法德 治治 思思 想想 的的 渊渊 源源 夏西

公元前536年3月 (阴历),郑国执政子 产(“见不仁者诛之”) 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 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 上,向全社会公布,史 称“铸刑书”。这是中 国最早的成文法。拉开 了中华法系的序幕。
思考材:料 : 夏 商 周 时 期 颁叔行向的和刑子书产上在只争有什刑么?名、 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 的叔罪向名为,什人么民反对对罪子产与?非 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 的子观产念为及什么社要会救道世德?、风 俗习惯去加以甄别。
“血亲复仇”案
“醉酒杀人”案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 谦之年数岁,所生母亡,昭之
兴平县人上官兴,
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 (父)假葬田侧,为族人朱幼方 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
误伤乙,甲当何论?
(伯)燎火所焚。同产姊密语之, 父下狱。兴自首请罪,
按法律断案:《张家山汉 谦之虽小,便哀戚如持丧……永明 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 中,手刃杀幼方,诣狱自系。
以唐律为蓝本,制 定《宋刑统》、
《天圣令》。
宋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 用,但在司法实践
中广泛援引唐律。
元朝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
律》,重视“例”,重修《问刑
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
重视例,制定《大 清律例》
明朝
清朝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宋以后的法律制定有什么特点?
1.多以《唐律》为蓝本,沿用唐朝的法律体系; 2.开创了律例合编新体例。
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 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
孝子,实广风德。
——摘编自《旧唐书·王彦威传》
——摘编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完美PPT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完美PPT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①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②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③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理论来 源
人性恶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与法治之争 (5)社会影响 ➢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 礼法结合,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长孙无忌《唐律疏议》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唐朝的教化
➢ 《大唐开元礼》: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 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 的集大成。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 序崩坏。
➢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经过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 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 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光靠亲族的情谊 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 就有不受这两种链索拘束的势力。
第 八 课
目 录
概念解析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 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 “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 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②重视民生与民意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 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 立。(3分)
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课堂探究】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ppt精品课件 (共14页)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2018年课表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②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 曾数次重修《问例。 ④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教化:
第7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统编版高中 历史选 择性必 修1ppt 精品课 件 (共14页)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优秀课件1

统编版历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优秀课件1

援引 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的 《大明律》,开 创律例合编体例
圣谕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地
和睦乡里,教训子孙, 神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




政府基层组织代表
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 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 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 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 “凶徒某人”。诡隐地粮,教唆词讼, 牌书“奸民某人”。妄传诬告,牌书 “诈伪某人”。诓骗财物,牌书“无 耻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 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 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 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 约》
——叔向《左传·昭公六年》
前536年,子产铸刑书,自称“吾以救世也”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西周以“德”为核心的礼制结合《九刑》 2.春秋战国:
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儒家VS法家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 掌管刑狱、纠察
韩非子,战国儒家集大 成者荀子的弟子
儒法两家在治国方略上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在法律和伦理道德 并存的当代社会, 何以法律受到伦理 道德如此大影响? 两者在中国历史上 有着怎样的发展规 律?
4·14聊城于欢案
无论是立法还是司法,需要更多地正视这些人心经验,正视转型时代 保护伦理价值的重要性,从而把握好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条文与人情的 关系、法律与伦理的关系。
——《辱母杀人案:法律如何回应伦理困局》摘自《人民日报》
开创律例合编
体例
教化 理学建立统治地位, 授徒、讲学、家训、 读物等;开创乡约
乡约宣讲“六 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时空坐标
敬天
律令
保民 德治与法治 法治 《九章律》 儒家化
宋:理学、乡约
元:司法实践援 《大明律》
唐律
引唐律
《大清律例》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魏晋

宋元
明清(前期)





公公 公 公







元元 元 元






2
46 9 9
1
1
云梦睡虎地秦简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 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答》多 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秦代“以吏为 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
子产既由善用圣,班羞勿俊之行,乃肄三邦 之令,以为郑令、野令,道之以教。乃绎天地、 逆顺、刚柔,以咸禁御。聿三邦之刑,以为郑刑 、野刑,行以峻命裕仪,以释无教不辜,此谓“ 张美弃恶”。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东汉•王符《潜夫论》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左传•昭公六年》
➢子产“铸刑书”而引起的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左传》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3)儒家的德治思想
代 表
孔子
孟子
时 代
治国思想
教化思想
春秋 战国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 序崩坏。
➢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经过了世代愈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 名分,最初靠权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权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纸 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窿愈多,则威严愈减。光靠亲族的情谊 和君臣的名分去维持的组织必不能长久。何况姬周帝国之外本来 就有不受这两种链索拘束的势力。
➢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 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 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 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 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元子如果不能称职, 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 ②重视民生与民意 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德治, 通过道德教化民 众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理论来 源
人性善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4)法家的法治思想
代 表
韩非
商鞅
国 别
韩国
秦国
治国思想(实践)
社会教化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要赏罚分明。17222
21 0 6
3
8
0
7
2
0
0
08 7 0
6
4
4
1
1
7

年年 年 年
8
0
6






新课导入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 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 ,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 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第 八 课
目 录
概念解析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 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 “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 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韩非子·有度》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 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 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①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②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③鼓励农民通过军功上升为中小地主
理论来 源
人性恶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韩非子•难势》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与法治之争 (5)社会影响 ➢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保守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范文澜《中国通史》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五蠹》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1)秦汉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
(《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
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大一统的必经路程。“仍
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
—— 范 文 澜 《 中 国 通 史 》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 朝有《九刑》。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 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 张 荫 麟 《 中 国 史 纲 》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德治与法治之争 (2)德治与法治之争——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 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 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 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 而征于 ( 刑 ) 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 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