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 县 劳 动 合 同 制 职 工 录 用 登 记 备 案 花 名 册(1)

合集下载

04五经单簿。经单簿一

04五经单簿。经单簿一

经单簿一经单簿一,乃清光绪十一年(1885)岁次乙酉正月初五日大定府平远州敦仁里十甲地名双龙山罗文元、罗文华弟兄给父母做斋的经单,藏今织金县花红乡花红村罗福权家。

现存手稿,纸长52cm,宽26cm。

21页,页双面,面七行,行字多寡不一。

此据稿本整理打印。

觉皇宝坛金僊府为钦遵佛勅请恩报荐追资拔苦生方事。

时也上元初开,动人心报本之意。

春鸟歌啼,发孤子1追思之诚。

释迦如来化导之境,圣朝天子统御之邦,斋筵未叙,品聀2当称,钦秉三界天人师门下遗教弟子临坛奉行启请保奏代演宣科便宜追资法事。

凡昧臣丁道明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俯拜莲座。

右臣伏3念忝列缁流,宣行佛化。

遵依教典,与世荐严。

凡有投忱,敢不上达。

□□4臣冒罪奏焉5。

1、孤子,年少丧父者。

《礼记·深衣》:“如孤子,衣纯以素。

”郑玄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

”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后代居父丧者亦称孤子。

又,《礼记·杂记》上:“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

”后来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为哀子。

再,朱熹《家礼》题木主之仪云:“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

”见王鸣盛《蛾木篇》下“说制八”。

2、聀,音zhi,同“職”。

3、伏,身体前倾,面向下,遂为敬词,如伏闻,伏惟等。

大清国贵州大定府平远州敦仁里十甲地名双龙山孝居竭诚奉佛,投诚设供。

焚香炳烛,酬答天地。

普报四恩,诵经礼忏。

寄擡6化槓7,追荐亲魂。

请祀宗姻,奠宅祀灶。

施戒拯孤,植福迎祥。

阳上报□□8信孝男罗文元,刘氏罗文华,李氏孝孙罗正长,龙氏罗正富,赵氏罗正桂,黄氏罗正高,向氏罗正乾罗正忠罗正朝罗正先罗正相罗正银孝曾孙罗国清4、缺两字,疑为“凡昧”。

5、“焉”字缺上部,又疑作“为”字。

6、“擡”,亦简化为“抬”。

似可为“檯”,简作“枱”。

7、“槓”,音gang,亦简化为“杠”。

似通“篢”,音long,同“笼”,箱笼。

8、缺两字,疑为“孝善”。

罗国珍罗国福罗国寿孝侄罗文学,喻氏罗文甲,张氏罗文有,傅氏罗文德,郑氏马兴科9,宋氏侄孙罗正连,龙氏罗正喜罗正国罗正明罗正义,李氏罗正弘罗正亮罗正祥罗正顺罗正遂孝婿左荣才,罗氏9、手稿如此。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书名目录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书名目录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书名目録愛禮先生集十卷(明)劉駟撰明刻本集部第25冊愛日堂詩集二十八卷(清)陳元龍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54冊安分先生集十卷(明)鄭本忠撰民國間鈔本集部第26冊安序堂文鈔二十卷(清)毛際可撰清康熙間刻增修本集部第229冊啽囈集一卷(元)宋旡撰明刻本集部第23冊鼇峰類稿二十六卷(明)毛紀撰明嘉靖間刻本集部第45冊八代文鈔一百六卷(明)李賓編明刻本集部第341-5冊白華樓藏稿十一卷續稿十五卷吟稿十卷玉芝山房稿二十二卷耄年錄九卷(明)茅坤撰明嘉靖萬曆間遞刻本玉芝山房稿明萬曆十六年刻本耄年錄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05-6冊白漊先生文集四卷(清)沈受宏撰清乾隆三年沈起元學易堂刻本集部第238冊白洛原遺稿八卷(明)白悅撰明隆慶元年皇甫汸刻本集部第96冊白茅堂集四十六卷(清)顧景星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05-6冊白沙先生詩教解十卷詩教外傳五卷(明)陳憲章撰(明)湛若水註明刻本集部第35冊白石詞集一卷(宋)姜夔撰清康熙五十七年曾時燦刻白石詩集附本集部第421冊白石山房集二十七卷(清)李振裕撰清康熙間香雪堂刻本集部第243冊白石山房文稿十四卷(清)李振裕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43冊白石山房逸稿五卷補遺一卷(明)張丁撰清乾隆十四年承啓堂刻本集部第26冊白田草堂存稿二十四卷附行狀一卷崇祀鄉賢錄一卷(清)王懋竑撰(清)附王箴聽等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68冊白下集十一卷(明)黃姬水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86冊白雪樓詩集十卷(明)李攀龍撰明嘉靖四十二年魏裳刻本集部第110冊白榆集二十八卷(明)屠隆撰明萬曆間龔堯惠刻本集部第180冊白雲村文集四卷臥象山房詩正集七卷(清)李澄中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0冊白雲集七卷附錄一卷(明)陳昴撰明萬曆四十六年宋珏刻本集部第189冊白雲詩集七卷咏梅詩一卷(清)盧存心撰清乾隆間數間草堂刻本集部第280冊白齋先生詩集九卷白齋竹里詩集續三卷文略一卷(明)張琦撰明正德八年自刻嘉靖二年續刻本集部第52冊百尺梧桐閣集詩十六卷文八卷遺稿十卷(清)汪懋麟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41冊百花洲集二卷(明)鄧雲霄撰明萬曆三十五年陳元素等刻本集部第178冊百可亭摘稿七卷詩集摘稿二卷(明)龐尚鵬撰明萬曆二十七年龐英山刻本集部第129冊百名家詩選八十九卷(清)魏憲輯清康熙間枕江堂刻本集部第397冊半江趙先生文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明)趙寬撰明嘉靖四十年趙禴刻本集部第42冊半洲稿四卷(明)張經撰明嘉靖十六年司馬泰刻本集部第75冊包侍御集文卷(明)包節撰明嘉靖三十七年包杞等刻本集部第96冊寶菌堂遺詩二卷(清)趙執端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52冊寶綸堂集十二卷(清)許纘曾撰清稿本集部第218冊寶善堂稿二卷(明)朱慎鍾撰明萬曆三年刻本集部第140冊寶顏堂訂正樂府指迷二卷(宋)張炎撰明萬曆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祕笈本集部第425冊寶制堂錄二卷(明)劉節撰清乾隆十四年刻本集部第58冊抱經齋詩集十四卷文集不分卷附焚餘草一卷(清)徐嘉炎撰(清)附徐肇森撰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集部第250冊抱山集選一卷(清)王士禧撰清康熙間刻王漁洋遺書本集部第227冊北墅緒言五卷(清)陸次雲撰清康熙二十三年宛羽齋刻增修本集部第237冊北游漫稿詩二卷文三卷(明)鄭若庸撰詩清鈔本﹑文明隆慶三年汪良迪刻本集部第144冊北虞先生遺文六卷(明)邵圭潔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19冊被褐先生詩文稿十七卷(存十一卷)(明)華善述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42冊筆峰文集不分卷(明)王鳳靈撰明鈔本集部第74冊筆山崔先生文集十卷(明)崔涯撰明萬曆二十六年崔廷健刻本集部第94冊碧川文選四卷(明)楊守阯撰明嘉靖四年陸鈳刻本集部第42冊卞郎中詩集七卷(明)卞榮撰明成化十六年吳綖刻本集部第35冊蠙衣生黔草二十四卷傳草二十二卷首一卷(明)郭子章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55-6冊蠙衣生粵草十卷蜀草十一卷(明)郭子章撰明萬曆十八年周應鰲刻本集部第154冊冰川詩式十卷(明)梁橋撰明隆慶四年朱睦囗(左木右挈)梁夢龍刻本集部第417冊冰玉堂綴逸稿二卷蘭舟漫稿一卷附二餘詞一卷(明)陳如綸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96冊冰齋文集四卷(清)懷應聘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60冊伯生詩後三卷(元)虞集撰民國三年上虞羅氏輯雲窗叢刻影印元至元六年劉氏日新堂刻本集部第22冊泊水齋文鈔三卷(明)張慎言撰清康熙三十九年張茂生刻本集部第183冊博望山人稿二十卷(明)曹履吉撰明崇禎十七年曹臺望等刻本集部第185-6冊薄遊草二十四卷(明)謝廷諒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77冊檗菴集二卷(明)汪禔撰清康熙十八年刻汪氏家集三種本集部第146冊補註李滄溟先生文選四卷(明)李攀龍撰(明)宋祖駿補註(明)宋祖驊補註明宋光廷刻本集部第110冊才調集十卷(蜀)韋縠編(清)馮舒評點(清)馮班評點清康熙四十三年垂雲堂刻本集部第288冊采菊雜咏一卷(明)馬宏衜撰明末汲古閣刻本集部第194冊采薇集四卷幽貞集二卷邕歈稿六卷(明)董傳策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22冊蔡恭靖公遺稿十卷(明)蔡國珍撰清乾隆十六年蔡尚才刻本集部第132冊蔡氏九儒書九卷首一卷(明)蔡有鵾輯(清)蔡重增輯清雍正十一年蔡重刻本集部第346冊蔡文莊公集八卷附錄三卷(明)蔡清撰清乾隆七年遜敏齋刻本集部第42-43冊蠶桑樂府一卷(清)沈炳震撰清鈔本集部第277冊蠶尾集十卷續集二卷後集二卷(清)王士禎撰清康熙間刻王漁洋遺書本集部第227冊滄浪櫂歌一卷(明)陶宗儀撰清嘉慶四年桐川顧修刻讀畫齋叢書本集部第24冊滄洲詩集十卷續集二卷附錄一卷(明)張泰撰明弘治三年成桂刻嘉靖十三年毛淵增修本集部第38冊蒼耳齋詩集十七卷(明)方問孝撰明萬曆間蔣之秀等刻本集部第157冊曹太史含齋先生文集十六卷(明)曹大章撰明萬曆二十八年曹祖鶴刻增修本集部第127冊草窗集二卷(明)劉溥撰明成化十六年劉氏刻本集部第32冊草窗梅花集句三卷附錄梅花集句一卷(明)童琥撰明崇禎七年汪載德刻本集部第46冊草廬先生輯粹七卷(元)吳澄撰(明)王蓂輯明嘉靖二十四年謝適然刻本集部第21冊草亭文集不分卷詩集不分卷(清)彭任撰清刻本集部第236冊茶山老人遺集二卷附錄一卷(元)沈貞撰(清)王藻輯(等)清乾隆三年後逸亭刻本集部第23冊槎翁文集十八卷(明)劉崧撰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集部第24冊柴省軒先生文鈔十二卷外集一卷(清)柴紹炳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10冊柴墟文集十五卷(明)儲巏撰明嘉靖四年刻本集部第42冊孱守齋遺稿四卷(清)姚世鈺撰清乾隆十八年張四科刻本集部第277冊產鶴亭詩十一卷(清)曹庭棟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82冊長谷集十五卷(明)徐獻忠撰明嘉靖間刻本集部第86冊長嘯軒詩集六卷(清)曹煐曾撰清乾隆十四年曹氏五園刻石倉世纂本集部第272冊常評事集四卷寫情集二卷(明)常倫撰明嘉靖七年王溱刻本集部第68冊車書樓選刻翰墨鼎彝十卷(明)王世茂編明刻本集部第383冊宸章集錄不分卷(明)費宏編明藍格鈔本集部第292冊陳白陽集十卷附錄一卷(明)陳淳撰明萬曆四十三年陳仁錫閱帆堂刻陳沈兩先生稿本集部第146冊陳后岡詩集一卷文集一卷(明)陳束撰明萬曆十九年林可成刻本集部第90冊陳恪勤集三十九卷(清)陳鵬年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9冊陳履吉采芝堂文集十六卷(明)周益祥撰明萬曆四十一年刻本(卷十六配鈔本)集部第195冊陳剩夫先生集四卷(明)陳真晟撰清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正誼堂刻本集部第38冊陳石閭詩三十卷(清)陳景元撰稿本集部第282冊陳文岡先生文集二十卷(明)陳棐撰明萬曆九年陳心文刻本集部第103冊陳文正公文集十三卷(宋)陳康伯撰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集部第15冊陳先生適適齋鑑鬚集七卷(明)陳玉輝撰清康熙十一年刻本集部第182冊陳學士吟窗雜錄五十卷(宋)陳應行輯明嘉靖間刻本(卷一至卷五配鈔本)集部第415冊陳元凱集五卷(明)陳勳撰明天啓二年呂純如刻本集部第179冊陳竹山先生文集內篇二卷外篇二卷(明)陳兆?清雍正七年刻本集部第26冊程文恭公遺稿三十二卷(明)程文德撰明萬曆十二年程光裕刻本集部第90冊程仲權先生詩集十卷文集十六卷(明)程可中撰明程胤萬程胤兆刻本集部第190冊誠正齋文集八卷(清)上官鉝撰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集部第202冊澄懷園文存十五卷載赓集六卷詩選十二卷澄懷園語四卷自訂年譜六卷(清)張廷玉撰清乾隆間刻澄懷園全集本(詩選年譜光緒間張氏重刻本)集部第262冊澄江集七卷(清)陸次雲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37冊澄遠堂三世詩存八卷(清)李繩遠編清康熙三十六年李繩違刻本集部第394冊尺牘雋言十二卷(明)陳臣忠輯明閔邁德刻朱墨套印本集部第334冊尺牘清裁六十卷補遺一卷(明)王世貞編明隆慶五年自刻本集部第309冊尺五堂詩刪初刻六卷近刻四卷(清)嚴我斯撰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集部第239冊恥躬堂文集二十卷(清)王命岳撰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集部第224冊冲谿先生集二十二卷(明)彭輅撰明萬曆三十九年彭潤宏刻本集部第116冊崇蘭館集二十卷(明)莫如忠撰明萬曆十四年馮大受董其昌等刻本集部第104-5冊崇雅堂稿八卷(清)王植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2冊崇雅堂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明)鍾羽正撰清順治十五年丁耀亢刻本集部第167冊崇質堂集二十卷附錄一卷(明)李萬實撰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集部第112冊寵壽堂詩集三十卷(清)張競光撰清康熙二年石鏡山房刻增修本集部第238冊樗林摘稿三卷附錄一卷(明)秦鏜撰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集部第55冊鋤經餘草十三卷(清)王文清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4冊楚詞九歌解一卷(清)顧成天撰清乾隆六年刻本集部第2冊楚辭燈四卷附楚懷襄二王在位事蹟考一卷(清)林雲銘撰清康熙三十六年挹奎樓刻本集部第2冊楚辭集解十六卷蒙引二卷考異一卷大序一卷小序一卷(明)汪瑗撰明萬曆四十三年汪文英刻本集部第1冊楚辭評林八卷總評一卷(宋)朱熹集註(明)沈雲翔輯評明崇禎十年吳郡八詠樓刻本集部第2冊楚辭聽直八卷合論一卷(明)黃文煥撰明崇禎十六年刻清順治十四年續刻本集部第1冊楚辭新集註八卷末一卷(清)屈復撰清乾隆三年弱水草堂刻本集部第2冊楚風補四十八卷前編一卷末編一卷(清)廖元度輯清乾隆十四年際恆堂刻本集部第403冊楚騷協韻十卷讀騷大旨一卷(明)屠本畯撰明隆慶六年刻本集部第1冊處實堂集八卷續集十卷(明)張鳳翼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37冊炊聞詞二卷(清)王士祿撰清光緒二十七年海豐吳氏金陵刻吳氏石蓮庵刻山左人詞本集部第421冊春及堂詩集四十三卷(清)倪國璉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5冊春秋詞命三卷(明)王鏊輯(明)王徹註明正德間刻本集部第292冊春秋詩話五卷(清)勞孝輿撰清乾隆十六年刻本集部第421冊詞海遺珠四卷(明)勞堪編明萬曆四年盧整吳邦刻本集部第313冊詞林萬選四卷(明)楊慎輯清乾隆十七年曲溪洪振珂重印明末毛氏汲古閣刻詞苑英華本集部第421冊詞韻二卷附古韻通略一卷(清)仲恆編/王又華補切/仲瑠訂註(清)附柴紹炳撰/毛先舒輯清康熙十八年刻詞學全書本集部第426冊詞致錄十六卷(明)李天麟編明萬曆十五年刻本集部第327冊此觀堂集十二卷(明)羅萬藻撰清乾隆二十一年躍齋刻本集部第192冊賜閒堂集四十卷(明)申時行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34冊賜書樓嶢山集四卷補刻一卷詩集一卷(清)田從典撰清雍正九年賜書樓刻本集部第256冊賜書堂詩鈔八卷(清)周長發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4冊賜餘堂集十四卷(明)吳中行撰明萬曆二十八年吳亮吳奕等刻本集部第156冊聰山集十二卷荆園小語一卷荆園進語一卷申鳧盟先生年譜略一卷崇祀鄉賢錄一卷(清)申涵光撰(清)申涵煜撰年譜(清)申涵昐撰年譜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07冊藂桂軒詩二卷(明)吳大經撰明萬曆間刻藍印本集部第182冊叢桂堂全集四卷(明)顏延榘撰清初刻本集部第193冊崔東洲集二十卷續集十一卷(明)崔桐撰明嘉靖二十九年曹金刻三十四年周希哲續刻本集部第72-3冊崔氏洹詞十七卷附錄四卷(明)崔銑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鎬等池州刻本集部第56冊翠滴樓詩集六卷(清)馮雲驌撰民國二十五年山西書局補刻清暉堂刻本集部第247冊翠樓集三卷(清)劉云份編清康熙間野香堂刻本集部第395冊存存稿十卷續編三卷(明)周泰編(明)周寀續編清乾隆三十七年周希元活字印本集部第291冊存復齋文集十卷附錄一卷(元)朱德潤撰明成化十一年項璁刻本集部第22冊存餘堂詩話一卷(明)朱承爵撰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年顧氏大石山房刻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集部第417冊寸碧堂詩集二卷外集一卷(明)汪膺撰清康熙間刻鈍翁全集本集部第192冊達觀樓集二十四卷(明)鄒維璉撰清乾隆三十一年重刻本集部第183冊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目錄二卷(明)李維楨撰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卷八十卷八十一卷九十一至卷九十三配鈔本)集部第150-53冊大明宣宗皇帝御製集四十四卷(存二十六卷)(明)宣宗朱瞻基撰明內府鈔本集部第24冊大司馬鳳岡沈先生文集四卷(明)沈良才撰清鈔本集部第103冊?(宋)方頤孫編明弘治間刻本集部第416冊大厓李先生詩集十二卷文集八卷(明)李承箕撰明正德五年吳廷舉刻本集部第43冊大雅堂摘稿二卷(明)况叔祺撰民國二十五年高安藍壽堃排印本集部第121冊大鄣山人集五十三卷(明)吳子玉撰明萬曆十六年黃正蒙刻本集部第141冊呆齋前稿十六卷存稿十卷續稿五卷劉文安公呆齋先生策略十卷年譜一卷(明)劉定之撰明刻明萬曆二十二年楊一桂補刻本(策略年譜清劉世選刻本)集部第34冊戴氏集十二卷(明)戴冠撰明嘉靖二十七年張魯刻本集部第63冊戴中丞遺集八卷附錄一卷(明)戴鱀撰明嘉靖三十九年戴士充刻本集部第74冊淡軒稿十二卷補遺一卷(明)林文撰明嘉四十五年林炳章刻民國重修本(張琴鈔補)集部第33冊憺園文集三十六卷(清)徐乾學撰清康熙間冠山堂刻本集部第242-3冊澹初詩稿八卷(清)沈翼機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63冊澹然先生文集六卷(明)陳敬宗撰清鈔本集部第29冊澹友軒文集十六卷(清)薛所蘊撰清順治十六年自刻本集部第197冊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目錄二卷續稿二十七卷目錄二卷(明)吳國倫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22-23冊道榮堂文集六卷首一卷(清)陳鵬年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集部第259-60冊道山集六卷(明)鄭棠撰清活字本集部第32冊道山堂前集不分卷後集十卷(清)陳軾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01冊道腴堂詩集四卷(清)曹煜曾撰清乾隆十四年曹氏五畝園刻石倉世纂本集部第272冊道園集不分卷(元)虞集撰清康熙四十九年崇仁縣署刻本集部第22冊得月稿七卷(元)呂不用撰清鈔本集部第23冊德星堂文集八卷續集一卷河工集一卷詩集五卷(清)許汝霖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3冊燈窻末藝一卷攢眉集一卷(明)楊循吉撰明人文集叢刊影印明鈔本集部第43冊鄧定宇先生文集四卷(明)鄧以讚撰明周文光刻本集部第156冊荻溪集二卷(元)王佶撰清鈔本集部第24冊杕左堂集詩六卷詞四卷(清)孫致彌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55冊棣華書屋近刻四卷(存二卷)(清)朱緗撰(清)朱絳撰(清)朱綱撰清刻本集部第408冊釣臺集二卷(明)楊束編明萬曆十三年刻本集部第329冊調象菴稿四十卷(明)鄒迪光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59-60冊鼎鐫諸方家彙編皇明名公文雋八卷(明)袁宏道輯(明)丘兆麟補明師儉堂蕭少衢刻本集部第330冊定菴集五卷附榮壽錄一卷(明)張悅撰明弘治十七年劉琬刻本集部第37冊定峰樂府十卷甲子定峰山左雜詠一卷附諸公論樂府書一卷(清)沙張白撰清康熙間刻嘉慶間印本集部第234冊冬關詩鈔六卷補遺一卷(清)釋通復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11冊冬心先生集四卷(清)金農撰清雍正十一年廣陵般若庵刻本集部第282冊東白堂詞選初集十五卷附詞論一卷(清)佟世南選(清)張星耀撰詞論清康熙十七年刻本集部第424冊東村集十卷附刊一卷(清)李呈祥撰清康熙間儀一堂刻本集部第203冊東岱山房詩錄十三卷外集一卷江右稿二卷(江右稿存卷上)(明)李先芳撰明嘉靖間刻本集部第119冊東臯詩存四十八卷詩餘四卷(清)汪之珩編清乾隆三十一年文園刻本集部第413冊東谷集詩二十卷續刻詩二卷文八卷續刻文四卷歸庸齋詩錄四卷文錄四卷桑榆集詩三卷文三卷(清)白胤謙撰清順治康熙間刻東谷全集本集部第204冊東匯詩集十卷(明)呂希周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呂端甫刻本集部第88冊東極篇四卷(明)文翔鳳撰明萬曆間刻文太青先生全集本集部第184冊東江集鈔九卷附錄一卷別集五卷(明)沈謙撰清康熙十五年沈聖昭沈聖暉刻本集部第195冊東廓鄒先生文集十二卷(明)鄒守益撰清刻本集部第65-66冊東里文集二十五卷(明)楊士奇撰明刻本集部第28冊東瀧遺稿四卷制策一卷附錄一卷(明)彭教撰鈔本集部第38冊東麓遺稿十卷(明)汪佃撰明刻本集部第73冊東甌詩集七卷續集八卷補遺一卷(明)趙諫輯明刻本集部第297冊東坪詩集八卷(清)胡慶豫撰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集部第282冊東坡禪喜集十四卷(宋)蘇軾撰(明)馮夢禎批點(明)凌濛初輯明天啓元年凌濛初刻套印本集部第13冊東坡詩話錄三卷(元)陳秀民編清鈔本集部第416冊東坡文談錄一卷(元)陳秀民編清鈔本集部第416冊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宋)蘇軾撰(清)王如錫輯明崇禎間刻本集部第13冊東泉文集八卷(明)姚鏌撰明嘉靖間刻清修本集部第46冊東山草堂集六卷(清)潘安禮撰清乾隆四年刻本集部第280冊東山草堂陶詩箋五卷首一卷(清)邱嘉穗評註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3冊東山草堂文集二十卷詩集八卷續編一卷邇言六卷(清)邱嘉穗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9冊東所先生文集十三卷(明)張詡撰明嘉靖三十年張希舉刻本集部第43冊東塘集十卷(明)毛伯溫撰明嘉靖十九年王儀刻本集部第63冊東田集十五卷(明)馬中錫撰清康熙四十六年甘陵賈棠輯刻馬東田孫沙溪兩公遺集合編本集部第41冊東罔集十卷(明)柯暹撰明柯株林等刻本集部第30冊東溪續稿三卷別稿一卷(明)鄧庠撰明正德十年自刻本集部第41冊東行百詠集句九卷(存六卷)(明)陳循撰明刻本集部第31冊東遊集一卷(明)黃金撰明鈔本集部第85冊東原集七卷(明)杜瓊撰明張習鈔本集部第78冊東苑文鈔二卷詩鈔一卷(清)毛先舒撰清康熙間刻思古堂十四種書本集部第211冊東越證學錄十六卷(明)周汝登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65冊董學士泌園集三十七卷(明)董份撰明萬曆間董嗣茂刻本集部第107冊洞庭湖君山詩集三卷(明)胥文相編明萬曆元年胥焯刻本集部第297冊都下贈僧詩一卷(明)楊循吉撰明人文集叢刊影印明鈔本集部第43冊牘雋四卷(清)蕭士珂輯清順治間刻本集部第385冊讀杜詩愚得十八卷重定杜子年譜詩史目錄一卷(明)單復撰明天順元年朱熊梅月軒刻弘治十四年重修本集部第4冊讀杜心解六卷首二卷(清)浦起龍撰清雍正二年至三年浦氏寧我齋刻本集部第8-9冊讀騷列論一卷(清)顧成天撰清乾隆六年刻本集部第2冊讀史亭詩集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清)彭而述撰清康熙四十七年彭始搏刻本集部第200-1冊讀書堂綵衣全集四十六卷(清)趙士麟撰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集部第239-40冊讀書堂杜工部詩集註解二十卷文集註解二卷杜工部編年詩史譜目一卷(唐)杜甫撰(清)張溍註清康熙三十七年張氏讀書堂刻本集部第5-6冊杜工部七言律詩二卷(唐)杜甫撰(元)虞集註明刻本集部第3冊杜工部詩說十二卷杜詩概說一卷(清)黃生撰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刻本集部第5冊杜工部詩通十六卷(明)張綖註明隆慶六年張守中刻本集部第4冊杜律詳解八卷(清)紀容舒撰清鈔本集部第8冊杜律意箋二卷(唐)杜甫撰(明)顏廷榘箋注明刻本集部第5冊杜律意註二卷(明)趙統撰清刻本集部第4冊杜詩闡三十三卷(清)盧元昌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7-8冊杜詩鈔述註十六卷(明)林兆珂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4冊杜詩分類五卷(唐)杜甫撰(明)傅振商輯明萬曆四十一年傅振商刻本集部第5冊杜詩會粹二十四卷年譜一卷(唐)杜甫撰(清)張遠箋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6冊杜詩論文五十六卷(清)吳見思撰(清)潘眉評清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淵堂刻本集部第7冊端峰先生松菊堂集二十四卷(明)孫鏊撰明萬曆三十八年張垣刻本集部第147冊端簡鄭公文集十二卷(明)鄭曉撰明萬曆二十八年鄭心材刻本集部第85冊斷腸詩集十卷後集八卷(宋)朱淑真撰清同治二年潘鍾瑞鈔本集部第20冊對山集十九卷(明)康海撰明嘉靖二十四年吳孟祺刻本(卷八卷九配鈔本)集部第52冊鈍翁前後類稿六十二卷續稿五十六卷(清)汪琬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27-8冊而庵說唐詩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徐增撰清康熙間九浩堂刻本集部第396冊二槐草存一卷(清)王翃撰清康熙十一年王庭刻本集部第205冊。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中国古代史专题史——史料题

史料题一、秦的施政措施及方针1.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第。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2.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诸生不师今而法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以古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

……入则心非、出则巷议……率郡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

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制曰:“可。

”(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秦汉之际治国方针的演变1.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2.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选自陆贾:《新语·无为篇》)3.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选自陆贾:《新语·至德》)三、中外朝制度于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

农民工工资月发放清册资料

农民工工资月发放清册资料

某某工程有限公司某市某区施工第二合同段11月份农民工工资发放资料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某市某区施工第二合同段项目部目录单位名称:某工程有限公司农民工实名登记表项目名称:*施工第二合同段施工单位:*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年11月项目名称:*施工第二合同段项目名称:贵阳市花冠路南段(花溪段)施工第二合同段附件:1承诺书我公司承接的施工第二合同段项目工程施工,为切实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我单位作出如下承诺:1、我单位承诺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将严格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关于农民工工资发放的相关要求,切实做好农民工工资管理发放工作。

2、如因农民工工资管理发放不到位或处置不力,导致农民工有不同形式的上访、闹访、集访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我单位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

3、我单位承诺不因任何原因以拖欠农民工工资为由,唆使或促成农民工罢工、上访和恶意讨薪事件的发生,如有发生我单位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

特此承诺单位全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第二合同段(盖章)农民工维权告示牌农民工维权告示牌及支付公示* 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第二合同段项目部文件办发【2***】01号关于明确项目部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第一章总则1、严格按照《劳动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最低工资规定》和《建设领域劳务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支付农民工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扣减支付标准。

2、根据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按时足额支付工资,农民工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工资最低标准。

3、农民工工资支付方式,在农民工工资银行专户未开通前,按*公司要求支付工资并以建设银行卡一人一卡要求支付工资,项目部银行专项账户设立严格按照专款专用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因特殊原因没有不能采用银行卡形式发放的,采用辅助方式以现金支付相结合。

4、按照工资要求在每季度末支付农民工工资,每月项目部各协作队伍必须按时按月支付农民工工资。

5、按照《*集团建设项目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督管理办法》制定项目部关于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

王介甫 宋名臣言行录

王介甫 宋名臣言行录

王安石荆国文公字介甫,抚州人,登进士甲科,事仁宗、英宗、神宗,位至丞相左仆射司空,追封舒王。

公好读书,能强记,虽後进投贽及程试,有美者一读过輙成诵在口,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措意,文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议论髙竒,能以辨博济其说。

始为小官,不急急於仕进。

皇佑中,文潞公为相,荐公及张环、曽公定、韩维四人恬退,乞朝廷不次进用,以激浇竞之风。

有旨皆籍记其名。

至和中,召试馆职,固辞。

乃除羣牧判官,又辞,不许乃就职。

恳求外补,得常州。

由是名重天下,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尝欲授以美官,惟恐其不肯就。

自常州徙提点江西刑狱。

嘉佑中,召除馆职,三司度支判官,固辞不许。

未几,命修起居注,辞以新入馆,馆中先进多,不当超处其右。

章十馀上,有旨令阁门吏賫勑就三司授之。

安石不受,吏随而拜之,安石避之於厕,吏置勅於案而去,安石使人追而与之,朝廷卒不能夺。

嵗馀,朝廷复申前命,安石辞七八章,乃授除知制诰,自此不复辞官矣。

温公琐语司马温公尝曰:昔与王介甫同为羣牧司判官。

包孝肃为使,时号清严。

一日,羣牧司牡丹盛开,包公置酒赏之。

公举酒相劝,光素不喜酒,亦强饮之。

介甫终席不饮,包公不能强也。

光以此知其不屈。

闻见录嘉佑末,公紏察在京刑狱。

有少年得鬬鹑,同侪恃与之狎昵,遂持去。

鹑主追及之,踢其胁,立死。

开封府捕按其人罪当偿死,及紏察录问,介甫驳之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

此不与,而彼强携以去,乃盗也。

此追而欧之,乃捕盗也。

虽死,当勿论。

府司失入平人为死罪。

”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详定,以府断为是。

有旨王安石放罪。

旧制:放罪者诣殿门谢。

介甫自言:“我无罪。

”不谢。

御史台及阁门累移牒促之,终不肯谢。

琐语知制诰一日赏花钓鱼宴,内侍各以金楪盛钓饵药置几上,安石食之尽。

明日,仁宗谓宰辅曰:“王安石诈人也。

使误食钓饵,一粒则止矣,食之尽,不情也。

”常不乐之。

後安石自著日录,厌薄祖宗,仁宗尤甚。

每谓汉文帝不足,取其心薄仁宗也。

故一时大臣富弼、韩琦、文彦博皆为其毁诋云。

《为人民服务》(A、B案)1

《为人民服务》(A、B案)1

《为人民服务》(A、B案)A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五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司马迁、鸿毛、兴旺、炊事员。

2.朗读文,背诵文。

3.理解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4.初步领悟围绕主要意思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理解一些含意深刻的句子。

前准备1.生字、生词卡片或2.重点句子的第一时一、前交流,导入新1.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为人民服务”的字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发表的一篇演讲(板书题),相信同学们读后你会对“为人民服务”有一个正确理解和认识。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1.轻声读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注意生字要读准字音。

3.同学互相推荐读,教师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

4.默读文,你对文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准备与同学一起交流。

三、同学交流,理清思路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1.文是围绕什么来讲的?(围绕“为人民服务”来讲的)2.文中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从三个方面讲了怎样才能为人民服务。

A、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B、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改正错的。

、为人民的利益搞好团结,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3.各小组代表提出小组同学的疑问,准备下节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等一些问题。

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生字和新词。

2.熟读文。

第二时一、质疑入手,品读文。

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呢,带着上节疑问,我们再次走进文本,默读文,找出体会深刻句子画一画,简单作一下批注,汇报时可结合自己熟悉事例来介绍。

1.学生默读文,自主学习。

2.小组内交换自己看法,准备在全班交流。

二、相互交流,突破重难点。

1.根据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句子,谈自己体会。

①结合生活熟悉事例谈自己对生死观看法。

《丰南禺书画目》卷初探

《丰南禺书画目》卷初探

目 外孙刘冈北行, 价付之, 去, 当以 千万一一 留神, 斯不负区区力疾奉承 之心也 。 眷末丰
道生再拜。 讷庵范先生契家。
“ 讷庵 范先生” 即范大澈。 范生于嘉靖三年
贵 的原始 资料, 既具 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 值, 也具有珍贵的书法艺术价值。 手卷前有 文彭隶书题引首 “ 书画目” 拖尾 ,
领风骚。“ 秦汉以来 印章不 下四五千有奇” 收 ,
区区为足下连 日 临书, 适遇手指 皆 , 疮
“ 有从古专 门名家 所未 窥见者” 6 岁 ( 8 ③, 2 1 5 5 年) 归田后, 以留存的三干余枚官私印, 珠 研r 着
染, 集为 《 范氏集古印谱 ④。 印谱可媲美于 此
顾 汝 修 的 《 氏 集 古 印 谱 》,在一 定 程 度 上 影 顾
项背碎痛, 何仁卿、 黄端中 之所亲见. 盖劳心
费力, 忍痛受饥, 无所不尽其情矣! 偏厚 岂日 于世父明翁而已 乎? 使龙洲见之又将垂诞饮 气, 不以先得为荣. 如龙门之夺锦耳。 欲 临 复 子敬十帖, 智永龙爪心经, 张彦远凤尾千文, 颠风暴雨, 不可登楼, 下室湿暗, 笔研难亲, 姑先托仁卿送览, 若足下 尚 数日, 止日 停 风 出, 或能践斯言耳! 外欲烦购书帖数种, 先呈
号“ 东明” 与丰坊也极为熟悉。 ,
虽然小丰坊3岁, 1 但范大澈有 “ 喜从贤士大 夫游”的爱好, 且丰坊作为其时的收藏 巨匠、 鉴 赏 巨眼, 所以范大澈从游于他是 极有可能的。 从丰坊为大澈临书, “ 虽 手指皆疮、 项背碎痛 ” , “ 劳心 费力 , 忍痛 受 饥”, “ 也 无所 不 尽 其情 矣”, 也可应证两人感情深厚, 可谓忘年之交。 一 般的史料认 为大澈对于书画 碑帖的爱好受其叔 父范钦影响⑥, 其实不尽然, 从信札中丰坊不断 告知大澈在哪里、 向谁购买碑帖书画等信息中, 可知丰坊对 大澈收 藏知识的传授与影 响。 而丰 坊的收藏中肯定也有范大澈为之购买的。 随 着 范大 澈眼 力的 提高 , 于碑 帖 的鉴 其 赏与收藏不 亚于丰坊,“ 凡初本 、 肥本 , 原拓、

劳干

劳干

劳干(1907—),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

湖南长沙人。

北京大学文学学士。

后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累升研究员。

主攻汉代历史。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

现留居美国。

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深具造诣。

为台湾中国古代史权威学者,具有国际学术影响。

著有《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劳干学术论文集甲编》、《居延汉简考释〃释文之部》、《汉代察举制度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

目录总括个人简历生平简介学术成就劳干的研究范围贡献突出居延汉简研究的集大成者导夫先路居延汉简研究方法不标准但有划时代意义将汉简资料与汉代历史相集合考证扎实综述河西四郡设臵年代烽燧制度史学思想综述中国王朝循环问题入手在汉代,视野接当今儒家与中国政治社会主要著作总括个人简历生平简介学术成就劳干的研究范围贡献突出居延汉简研究的集大成者导夫先路居延汉简研究方法不标准但有划时代意义将汉简资料与汉代历史相集合考证扎实综述河西四郡设臵年代烽燧制度史学思想综述中国王朝循环问题入手在汉代,视野接当今儒家与中国政治社会主要著作展开编辑本段总括劳干(1907.01.13—2003.08.30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

字贞一,湖南省长沙人,1907年出生于陕西省商县。

193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劳干研究的“居延汉简”究员、研究员。

1949年去台湾,兼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195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2年到美国加州大学任教授。

1975年从加州大学退休后为荣誉教授。

1982年被聘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

他一生治学甚勤,曾在甘肃西部的敦煌及宁夏的居延海做过古文物考察王作,行迹直达新疆东界;还到过四川及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抗战前后在南京住过一段时间,对中国的西南和南方有不少了解,扩大了视野。

他的研究范围以汉代为中心,上及上古,下及北魏晋南北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