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成型工艺
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资料

➢ 空心注浆(单面注浆) ✓壁厚相同的薄胎制品 ✓吃浆缓慢,不能保持制品绝对均一壁厚。 增加制品壁厚需要时间长
空心浇注花瓶操作示意图
➢ 实心注浆(双面注浆) ✓尺寸大而形状复杂制品 ✓没有多余泥浆排出。 ✓水分同时被模型的两个工作面吸收。
实心浇注鱼盘操作示意图
➢ 提高吸浆速度的方法: (1)减少模型的阻力 (2)减少坯料的阻力 (3)提高泥浆和模型的温度 (4)提高吸浆过程的推动力
6.2 注浆成型
一、注浆成型概念
坯料吃浆
流动性 石膏模 泥浆粘附 的泥浆 吸水性 在模壁上
泥层增厚
坯体
干燥收缩
与模型相 同形状的
泥层
二、注浆成型对泥浆的要求 首要条件
1、流动性好
流动性好,浆料才能在管道中流动并能 充满模型的各个部位。
影响泥浆的流变性质的因素有:
(1)固相含量、颗粒尺寸和形状 (2)温度 (3)粘土及泥浆的处理方法 (4)稀释剂(电解质)
1)泥浆 水分,陈腐时间,电解质种类及用量 2)操作 夹有气泡
3)石膏模 混有杂质或颗粒太粗, 过湿、过干、过旧, 表面沾有灰尘。
2、开裂 1)泥浆配方不当; 2)电解质用量不当,或陈腐不足、不均; 3)接坯的双部分干湿不一致; 4)操作不当、厚薄坯; 5)脱模太早或太迟,干燥温度过高。
3、变形 1)泥浆混合不匀,干燥收缩不一。 2)泥浆水分太高,干燥收缩过大。 3)倾浆操作不当,坯体厚薄不匀。 4)模型过湿,或脱模过早,出模操 作不当,湿坯没有放平、放正。
第六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
本章主要内容 6.1 概述 6.2 - 6.12 成型工艺 6.13 成型模具 重点:注浆成型、塑性成型、
压制成型
第6章 缠绕成型工艺 (1)

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
③ 纤维都必须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与树脂基 体的浸润性和粘附性。 玻璃纤维亦采用优良的增强型浸润剂。碳纤维则 应采用气液相氧化法、表面清洁法、电沉积与电 聚合法等进行表面处理,以改善表面结构,提高 表面活性; 6.1.2
纤 维 缠 绕 制 品 的 ④ 与树脂浸渍件性好,浸透速度快; 优 ⑤ 各股纤维张力均匀; 点 ⑥成带性好,不起毛,不断头。
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
6.1.3 原材料 主要有纤维增强材料与树脂两大类。 选择原则
纤 维 缠 绕 制 品 的 优 点
6.1.2
产品的各项设计性能指标
缠绕制品的使 用性能要求
工艺性要求
经济性要求
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
6.1.3 原材料 (1)增强材料 主要是中碱、无碱粗纱。另外有玻璃布带、碳纤维 等。应根据不同产品对性能的要求进行选用。
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
6.2.3 芯模设计 芯模设计的内容 根据制品批量、尺寸、固化温度、生产周期、工作载荷、 树脂收缩等因素进行:
芯 模 设 计
6.2.3
芯模设计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芯模设计的内容 芯模强度、刚度计算
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
6.2.3 芯模设计
芯模设计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能够承受缠绕过程的工作载荷、自重及加工过程的机械
芯 模 设 计
6.2.3
载荷;
具有一定刚度,在使用期间保持合乎要求的尺寸;
能经受固化温度的作用; 易于脱模。
6.1 概述
概 述
6.1
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 6. 缠绕成型工艺
6.1 概述
概 述
6.1
第六章 缠绕成型工艺 6. 缠绕成型工艺
8-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喷射成型工艺
3. 工艺流程
喷射成型工艺
4. 工艺控制 1)树脂凝胶时间 2)树脂/玻纤=(2.5~3.5)/1(质量比) 3)胶衣树脂凝胶 第N层
(2mm)
第一层
(1mm)
辊压
第二层
(2mm)
辊压……
最后一层(先喷树脂,后铺表面毡)
4)喷射速率:2~10Kg/min 5)树脂粘度:0.3~0.8Pa.S,含胶量约60% 6)玻纤为无捻粗纱,短切长度25~50mm
手糊成型工艺
三、手糊工艺过程
1. 原材料准备 1)胶液配制
胶液工艺性:胶液粘度、凝胶时间 手糊工艺进行前,必须进行胶液凝胶时间试验。要使凝胶时 间大于或等于所配胶液施工时间,否则手糊不能顺利进行。
不饱和树脂配方(质量份) 树脂:100份;过氧化甲乙酮:2份(引发剂); 萘酸钴苯乙烯溶液:1~4份(促进剂,加入量与环境温度有关)
加热
预浸料熔融
粘流态
固化
高弹态
玻璃态
加压作用:压实预浸料,制备结构均匀、致密复合材料 加压时机:粘流态与高弹态区间 加压太早:树脂流失过多 加压太迟:树脂已进入高弹态,树脂结构不致密
袋压成型
3. 真空封装材料铺叠顺序 专家系统:控制热压罐成型工艺过程
固化模型
流动模型:树脂流动特性 热化学模型:树脂体系吸热、放热过程 空隙模型:成型缺陷 内应力模型:收缩应力、热应力
手糊成型工艺 3. 固化(凝胶-----定型-----熟化)
固化方式
常温固化:温度>15℃ (25~30℃);湿度 ≤80% (15~30℃,8~24h) 加热固化:烘箱、固化炉、模具加热、红外 线加热 (60~80℃,1~2h)
丙酮萃取法 硬度法(巴氏硬度) >15
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

第6章、缠绕成型工艺§6—1、概述定义:将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玻璃纤维或布带,按照一定规律缠绕到芯模上,然后固化脱模成为增强材料制品的工艺过程。
因此三大过程:预浸、缠绕、固化脱模.细节见图7—1§6—1-1、缠绕工艺分类及特点1、干法缠绕预浸纱带(布带),加热粘流后缠绕。
特点:严格控制纱带含胶量和尺寸,质量稳定,速度快,劳卫条件好,投资大。
2、湿法缠绕浸渍无捻粗纱直接缠绕.特点:材料经济,质量不稳。
3、半干法缠绕预浸渍粗纱(或布带)随即缠绕到芯模上。
特点:无需整套设备,烘干快,室温操作。
§6—1-2、缠绕制品特点1、比强度高F:3Ti,4Steel.原因:(1)表面缺陷小(2)避免纵横交织点和末端的应力集中(3)可控方向与数量,实现等强(4)纤维含量高80%2、可靠性高克服材料的韧性不够及缺口带来的可靠性降低.3、生产率高机械化,大批量.4、成本低无捻减少了纺织等其它工费。
缺点:形状限制,投资大,必须大批量。
§6—1—3、原材料纤维增强材料,树脂基体选择原则:满足设计性能指标,工艺性参数及经济性要求.1、增强材料玻纤(无碱,中碱无捻粗纱,高强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纤维要求:(1)高档产品:碳纤维,芳纶纤维(2)制品性能要求(3)表面处理(4)与树脂浸渍性好(5)各股张力均匀(6)成带性好2、树脂基体指合成树脂与各种助剂组成的基体体系.选用要求:(1)工艺性好,粘度与适用期最重要,适用量>4小时,η=0。
35~1Pa·S. (2)树脂基体的断裂伸长率与增强材料相匹配,方能获得满意效果。
(3)固化收缩率低和毒性刺激小(4)来源广、价格低§6-1-4、应用航天、导弹、军用飞机、水下装置,高强度、质量轻的高压容器,壳体。
民用管道,贮罐,质轻,耐腐,费低.形成缠绕工艺的两部分-—空间技术及民用部分.§6—2、缠绕规律§6—2-1、缠绕规律的内容由导丝头(绕丝嘴)和芯模的相对运动实现。
第六章压制成型

流动性要适中: 流动性要适中:
太大:溢出模外,塑料在型腔内填塞不紧, 太大:溢出模外,塑料在型腔内填塞不紧,或树脂 与填料分头聚集。 与填料分头聚集。 太小:难于在压力下充满型腔,造成缺料, 太小:难于在压力下充满型腔,造成缺料,不能模 压大型、 复杂及厚制品。 压大型、 复杂及厚制品。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四、模压成型工艺和条件限制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模压压力的作用
促进物料流动,充满型腔提高成型效率。 促进物料流动,充满型腔提高成型效率。 增大制品密度,提高制品的内在质量。 增大制品密度,提高制品的内在质量。 克服放出的低分子物及塑料中的挥发物所 产生的压力,从而避免制品出现气泡、 产生的压力,从而避免制品出现气泡、肿胀 或脱层。 或脱层。 闭合模具,赋予制品形状尺寸。 闭合模具,赋予制品形状尺寸。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4.压缩率 4.压缩率 定义: 定义:粉状或粒状的热固性塑料的表观比重与制 品比重之比。即压塑料在压制前后的体积变化。 品比重之比。即压塑料在压制前后的体积变化。 Rp = d2 / d1 Rp值总是> 1 Rp值总是 值总是> Rp 越大,所需的模具装料室越大消耗模具钢材, 越大,所需的模具装料室越大消耗模具钢材, 不利于传热,生产效率低,易混入空气。 不利于传热,生产效率低,易混入空气。 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 预压。 预压。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
排气
赶走气泡、水份、挥发物,缩短固化时间 赶走气泡、水份、挥发物, 过早, 过早,不能完全排气 过迟,制品表面已经固化,气体不能顺利排出 过迟,制品表面已经固化,
保压固化
经过固化后, 经过固化后,原来可溶可熔的线型树脂变成了 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的材料。 不溶不熔的体型结构的材料。 固化速率不高的塑料也可在制品能够完整地脱 模时固化就暂告结束, 模时固化就暂告结束,然后再用后处理来完成 全部固化过程,以提高设备利用率。 全部固化过程,以提高设备利用率。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 第六章注塑成型

第六章注塑成型一、简答题1.简单描述一个完整的注塑过程。
塑化物料,注塑,保压冷却,开模,脱模,合模2.注塑制品有何特点。
壁厚均匀;制品上有凸起时,要对称,这样容易加工;为加强凸台的强度.要设筋,并在拐角处加工出圆角;倾斜的凸台或外形会使模具复杂化,而且体积变大,应该设计为和分型面垂直的形状;深的凹进部分.尽可能的集中在制品的同一侧;对于较薄的壁.为避免出现侧凹,可将制品上的凹孔设计成v形槽;所有的拐角处都应有较大的圆角。
3.注塑机有几种类型,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按传动方式:机械式注塑机,液压式注塑机,机械液压式注塑机按操纵方式:手动注塑机、半自动注塑机、全自动注塑机按塑化方式:柱塞式注塑机、预塑式注塑机、橡胶注塑机包括以下:注射装置、合模装置、液压电气控制系统4.柱塞在柱塞式注塑机中的作用。
柱塞将注塑力传递至聚合物,并将一定的熔料快速注射入模腔。
5.挤出机和注塑机的螺杆有何异同。
注塑机的螺杆存在前进、后退运动,多为尖头,压缩比较小6.为了防止“流涎”现象,喷嘴可采用哪几种形式,描述每种形式的工作原理。
小孔型:孔径小而射程长。
料压闭锁型:利用预塑时熔料的压力,推动喷嘴芯达到防止“流涎”弹簧锁闭式:用弹簧侧向压合顶针。
可控锁闭式:用液(或电、气)动控制顶针开闭7.锁模系统有哪几种型式,描述每种型式的工作原理。
液压式,轴杆式8.注塑机料筒清洗要注意哪些问题。
1.首先使用上要注意操作的问题。
2.如果加工的物料有腐蚀性,且停机后需要一定时间才开机,则要及时对料筒进行清洗。
清洗工作应在料筒加热情况下进行,一般用聚苯乙烯作为清洗料。
在清洗结束后,立即关闭加热开关,并做结束工作。
3.如果是一般物料,清洗时一定要升温到上次实验物料的熔点之上进行清洗,否则螺杆会扭断。
后在降温到所需温度进行实验。
4.清洗时可采用高低不同转速进行清洗,容易洗净。
最后在所需转速清洗,后进行实验。
9.嵌件预热有何意义。
为了装配和使用强度的要求,理解塑件内常常嵌入金属嵌件。
快速成型制造的几种典型工艺与后处理

四、熔融沉积制造(FDM) 1.基本原理 2.特点 3.后处理
五、三维打印(3DP) 1.基本原理 2.特点 3.后处理
六、五种成型方法的比较。 见书P132 表格6-1.
第六章 快速成型制造的几种典型工 艺及后处理
一、光固化成型(SLA)
1.光固化成型的基本原理 利用激光扫描和光敏树脂固化的原理。具体见书
P121. 2.光固化成型特点 优点: 尺寸精度高 表面质量好
缺点: 尺寸稳定性差 需要支撑结构 成本高 可适用的材料少 树脂具有气味和毒性。 需要二次固化 树脂性能不如常用的工业塑料
3.光固化的后处理 晾干 工业酒精对树脂原型表面和型腔清洗 去实体制造(LOM) 1、分层实体制造原理 2、分层实体制造特点 3、后处理
适用于大中型原型,翘曲变形小,成型时间短的 产品、直接制作砂型铸造模。
三、选择性激光烧结(SLS) 1、基本原理 2、制造特点 3、后处理
【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

泥浆中的水沿着毛细管排出后被吸入石膏模毛 细管内。可以认为毛细管力是泥浆脱水过程的 推动力。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2、化学凝聚过程 泥浆与石膏接触时,在其接触表面上溶有一
定数量的CaSO4,它与泥浆中的Na-粘土和水 玻璃发生离子交换反应,使得靠近石膏模表面 的一层Na-粘土变成Ca-粘土,泥浆由悬浮状态 转变为聚沉。石膏起到絮凝剂的作用,促进泥 浆絮凝硬化,缩短了成坯时间。 Na-粘土+CaSO4+Na2SiO3
粒度分布是指不同大小颗粒所占的百分比。
整理课件
(2)粉料的流动性 当粉料堆积到一定高度后,会向四周流动,始 终保持为圆锥体且自然安息角α保持不变的性质。
整理课件
(3)粉料的含水率 粉料的含水率可直接影响压制成型时的性能。 适当 均匀
(4)粉料的拱桥效应 粉料自由堆积的孔隙率往往比理论计算值大得 多。这是因为实际粉料不是球形,加上表面粗 糙,结果颗粒相互交错咬合,形成拱桥形空间, 增大孔隙率,这种现象称为拱桥效应。
整理课件
等静压成型示意图
整理课件
6.5 玻璃熔体成型
一、概述 ➢ 玻璃的成型是指从熔融的玻璃液转变为具有固
定几何形状的制品的过程。 ➢ 成型方法有吹制法(空心玻璃制品)、压制法(某
些容器玻璃)、压延法(压花玻璃)、浮法(平板玻 璃)、拉制法(平板玻璃)等。
整理课件
二、日用玻璃的成型 1、人工成型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2、车坯成型 车坯成型,是在车床上将挤压成型的泥段再加工 成外形复杂的柱状制品。
➢ 干车,泥段含水6%—11%。干车坯体尺寸精确, 但粉尘大,效率低,刀具磨损大,已逐渐由湿车 替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浆料的成形 一、通性
过程是浆体在模具中流动,在短期内充满模 型和具有模型的形状,经脱水(陶瓷浆)或水化 (混凝土),使其成为自重下不致变形的坯体, 即可脱模,后经继续干燥或水化过程变成接近完 全的固体。
第六章成型工艺
重要的是控制浆体的流动度。流动度差的浆 体成形速度慢,且不能很好地充满模型,影响产 品的产量和质量。
由此可见,在混凝土的成形和密实之间存在着矛盾, 密实成形工艺就是在研究解决这一矛盾。
第六章成型工艺
( 一 ) 混 凝 土 混 合 料 振 动 密 实 成 形 (vibrocasting)
在搅拌后不久,水泥的水化反应尚处初期, 在这种情况下施加振动,颗粒不断受到冲击力 的作用而引起颤动而形成流动成型。
第六章成型工艺
(2)离心延续时间 一般由实验来确定,其延续时间长短,对制品质量的影 响起较大作用。 ①慢速时间的确定 : 随管径大小和投料方式而变化,一 般控制在2~5min。 ②快速时间的确定: 是混凝土密实结构形成的关键阶段, 快速延续时间一般为15~25min。 ③中速时间的确定:中速时间的确定应尽量减小甚至克 服离心力的突增,使混合料能很好地分布就位,提高制 品的密实度和抗渗性。中速时间一般控制在2~5min。
第六章成型工艺
三、陶瓷注浆成型 (一)注浆成形工艺原理 1. 注浆成形基本方法:
分空心注浆(hollow casting)和实心注浆 (solid casting)两种。
空心注浆适用于浇注薄壁制品,如陶瓷坩埚、 花瓶等。
实心注浆又称双面注浆。模型从两面吸取泥浆 中的水分,直到模心内腔吸满为止,脱模后是一 个实心的物体。
第六章成型工艺
按振动方式可分为:振动台、内部振动器、表面振动器 和附着式振动器四种。
第六章成型工艺
(二)压制实形(compacting process)工艺, 一般有压制、压轧、挤压和振动加压、振动压扎、振
动挤压及振动模压等方法。 压制密实工艺制度包括成形压力,压制延续时间及加
压方式。若成形大型制品,总压力可达数千吨。
第六章成型工艺
加压方式,一般有一次加压、二次或多次加压; 单面加压和双面加压等几种。
双面加压可获得较均匀的结构,比单面加压效 果好。但加压机构较为复杂。
两次或多次加压比一次加压效果好。已经压实 的制品,不能重复压制,经防止再次泌水、表面 粘皮、层裂及强度下降。
第六章成型工艺
(三)离心脱水密实成形 离心密实成形是流动性混凝土混合料成形工艺
第六章成型工艺
2.离心制度的确定 (1)离心速度 离心速度一般按慢、中、快三档速度变化。 慢速为布料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离心力的作用 下,使混合料均匀并初步面形。一般80~
150r/min 中速则为必要的过渡阶段,不仅是由慢速到快速 的调速过程,而且还可以继续布料及缓和增速的 过程中达到减弱内外分层的目的。一般250~ 400r/min 。 快速成为密实阶段,其主要目的是在离心力的作 用下使混合料充分密实。一般400~900r/min 。
第六章 成 型
第六章成型工艺
第一节 概述 成形(forming)是将配合料制成的桨体、可塑泥团、 半干粉料或熔融体,经适当的手段和设备变成一定形状 制品的过程。 基本上由两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是使可流动变形的物料成为所需要形状,研究在外 力作用下物料流动与变形的规律,这也是流变学研究的 内容。 第二步是通过不同的机制使其定形。
第六章成型工艺
第六章成型工艺
第六章成型工艺
强化注浆的方法: 为缩短模型吸浆时间,提高成坯的质量,
常采用压力注浆、离心注浆、真空注浆等几 种强化注浆法。
第六章成型工艺
(二)注浆成形对泥浆的要求 (1)流动性好。可充分流注到模型的各个部位。 (2)稳定性好。久置后各组分颗粒不全沉淀。 (3)具有适应的触变性。太大,则易静止稠化,不便浇注。 而触变性太小,则生坯易软塌。 (4)含水量要少。可缩短注浆时间,增加坯体的强度,降 低干燥收缩,缩短生产周期,延长石膏模的使用寿命。 (5)滤过生能好。使泥浆中的水分能顺利地通过附着在模 型壁上的泥层而被模型吸收。一般可通过改变泥浆中瘠 性原料和塑性原料的含量来调整泥浆的滤过性。 (6)形成的坯体要有足够的强度。
第六章成型工艺
第二节、触变性与反触变性 触变性是指剪切应力保持一定时,表观粘度
将随着剪切应力作用的持续时间而减小,剪切应 变速率将不断增加的性质。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 为正触变材料。相反,表观粘度随着应力作用的 时间而增加则称反触变性。
浆体是否有触变性与成形密切相关,具有正触 变性的泥浆在搅拌时粘度小,一旦静止时,粘度 不断增大,影响它在模内的流动,严重时会管道 堵塞。
第六章成型工艺
不同材料采用各不相同的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 体系:
1.各种无机胶凝材料浆体(如水泥、石灰、 石膏等浆体)是由胶凝材料和水作用,形成新的 水化产物而使浆体固化。
2.陶瓷泥料的可塑成形;主要靠粘土的可塑 性。
第六章成型工艺
3.陶瓷泥浆(ceramic slip):在石膏模中的定形 是由于石膏模将泥浆的水分吸去,随后通过干燥 进一步定形。 4.压制的坯料:靠强大的压力使含有一定粘性颗 粒的物料在模具内非常紧密地靠拢,使制品具有 一定强度,成形和定形同时完成。陶瓷成形只提 供一个半成品强度,其最终强度还要通过烧成达 到。 5.熔融体(如玻璃、铸石等)的定形:依靠成形 后期玻璃的粘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迅速增长,以 致达到完全“冻凝“的程度而定形。
中的一种机械脱水密实成形工艺。 它是用离心力将混合料挤向模壁,从而排出空
气和多余的水分(20%~30%),使其密实并获 得较高的强度。 此种工艺适用于制造不同直径及长度的管状制品, 例如,管材、电杆及管桩等。
第六章成型工艺
1.离心混凝土(contrifugal concrete)的结构形成:
第六章成型工艺
如果靠增加水来提高流动度会影响材料的强度, 增加脱水的困难,泥浆容易沉淀。
解决的办法加些外加剂对浆体进行改性,使在 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达到较高的流动度,也可采 用外加机械力的方法促使其流动。
第六章成型工艺
二、凝土浆体的密实成形 使混合料获得流动性的比较方便的方法是增加用水
量,即增大水灰比。 缺点: 1、使混合料在运输、烧灌和密实成形过程中容易产生离 析,在密实成形以后还会严重的泌水现象。 2、水分蒸发以后,在混凝土内部遗留较多的孔隙,会严 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他有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