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论语》
论语导读简介一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
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圣人很谦虚的求教。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
)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
”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的篇名通常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名著导读《论语》ppt课件(18页)

文革时期打倒孔家店
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深 入,汉语热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汉语 言文化传播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好 局面。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已经在全球 8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 200多个孔子课堂。
二《论语》其书
• 学而第一 • 里仁第四 • 述而第七 • 乡党第十 • 子路第十三 • 季氏第十六 • 子张第十九
• 墨家关于儒家学说非议儒家的繁琐 礼仪。
•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 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
•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 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 董仲舒
有志于学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为所欲为、不踰矩。〞
• 一、孔子其人 • 少贫且贱 • 年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 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 晚年返鲁,整理《诗》《书》 • 悠悠身后事
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 《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 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 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 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假设丧家之狗。〞子贡 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论语》是一部_语_录_体散文集,是孔 子的__门_人和__再_传_弟_子_所辑录的孔子
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 《_中_庸_》《_孟_子_》《_大_学_》合称为 “四书〞。
三、对后世精神品行的塑造
《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论语》导读彭华整理《论语》一书并非严格的著作,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主要记述孔子及少数弟子的言论行事(格言与故事),比较生动、全面地记录了孔子之学、行、思与其人格形象。
其中,孔子与其弟子的教与学的问答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这些最能反映孔子所作的哲学思考,比如其对于“仁”、“礼”、“乐”、“诗”及生死之种种看法。
同时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势诱导的教育方法。
孔子与时人的问答也占有较大的比例,主要是与执政者及隐士阶层的探讨与争执,比较能够如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与孔子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孔子特立独行、以天命为己任的高尚人格。
再则,孔子之行止、居处也有较为细腻的记载,反映孔子生活细节中的独特形象。
【地位】《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后来被尊奉为儒家经典,成为《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中的一种,甚至被尊为儒家之《圣经》。
其实抛开这些神圣化了的东西之后,再看《论语》不失为一本平实的好书。
在汉代,学童经过启蒙识字教育之后,便读《论语》和《孝经》,《论语》是读书人必读之书。
相反,“五经”却可读可不读。
南宋时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论语》是古代士子的必读之书,而“四书”是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课本。
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书名】《论语》的书名,最初见于《礼记·坊记》。
汉朝人引用《论语》或单称《论》,或单称《语》,或者称《传》或《记》,甚至不是孔子所言也称“孔子云”,“似乎可以看出,汉人把《论语》等同于《孟子》、《荀子》、《墨子》,作为诸子的一种”。
《论语》书名的含义,《汉书·艺文志》的解释较为稳妥,“《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成书】《论语》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论语》名著导读

十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 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 “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 加给别人。”
【评析】 对“恕”作了具体阐释,即:“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这是对孔子道德观的 高度概括。它既是对“仁者”自身的约 束,即要求一个人要有推己及人的“换 位思考”,同时也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 要原则,即要尊重他人,体贴他人。这 一思想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对于 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也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睦和稳定
名著导读
孔子像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 “千古圣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 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儒家的创始人。生于周灵王二十 一年(公元前 551 ),生有异质,学 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 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 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 王四十一年(公元前 479 ),年七十 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导读

论语导读[单项选择题]1、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下列对“志于学”最准确的理解是()A.上学B.有志于学道C.学习知识D.学习做人参考答案:B[判断题]2、“至圣先师”是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3、下列哪个神话故事不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A.夸父逐日B.精卫填海C.黄粱美梦D.女娲补天参考答案:C[多项选择题]4、对“圣”字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贯通B.睿C.一事精通D.神圣的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5、孔子在五十五岁开始周游列国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6、关于《论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订的一部集子B.成书于战国初年C.是一部私家著述D.是孔子所著参考答案:D[判断题]7、利玛窦认为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参考答案:对[判断题]8、在周游列国之后,孔子在七十岁时回到了鲁国,开始整理典籍参考答案:错[多项选择题]9、对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学”不仅指求知,还包括求道、修身、做人B.“习”是温习的意思C.“学”指上学D.“习”不仅包括温习,还有见习的意思参考答案:A,D[判断题]10、“有朋自远方来”中的“朋”是指同门参考答案:对[判断题]11、“人不知而不愠”中的“愠”的是指埋怨参考答案:错[多项选择题]1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下列对“固”的解释正确的是()A.牢固B.通“故”,旧的意思C.固执D.束缚参考答案:A,C[判断题]1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的“远”是指远方的意思参考答案:错[单项选择题]1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格”的意思是()A.规格、法度B.人格C.推究D.格子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15、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对“知天命”的理解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天命不可违背B.尽人事,听天命C.知其不可而为之D.完全顺应天意,不作为参考答案:D[多项选择题]1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下列选项对“思”理解正确的是()A.情思B.思想C.心智D.情智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17、在孔子时代,《诗》就被称为《诗经》参考答案:错[判断题]18、中华民族一直都有“诗教”的传统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19、下列选项中对“生,事之以礼”中“事”的理解最正确的是()A.事情B.从事C.侍奉D.通“是”,这参考答案:C[判断题]20、“慎终”指的是“祭之以礼”参考答案:错[单项选择题]21、下面哪句话是孟子说的?()A.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B.食而弗爱,豕交之也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参考答案:B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判断题]22、我们在赡养父母时,如果没有敬爱之心,则不能称为“孝”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23、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下列选项中对“色”理解最正确的是()A.颜色B.脸色C.好色D.品行败坏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24、“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先生”的含义是()A.老师B.对男子的尊称D.先出生的人参考答案:C[单项选择题]25、“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曾”的含义是()A.增添B.通“真”,确信C.岂,难道D.曾经参考答案:C[判断题]26、“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馔”的含义是指吃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27、“或问禘之说”中“或”的含义是()A.有人B.或者C.有时D.通“惑”,疑惑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28、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中“与”的含义是()A.给B.全身心参与C.介词,和D.通“语”,说参考答案:B[判断题]29、“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中“示”通“视”,观看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30、“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中“监”的含义是()B.通“视”,比较C.门槛D.监视参考答案:B[多项选择题]31、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古代“六艺”的内容?()A.礼B.乐C.御D.文参考答案:A,B,C[判断题]32、“饩羊”是指祭祀中杀而未烹的羊参考答案:对[单项选择题]33、对“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中的“里”,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邻里B.居住C.住宅D.里面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是谁说的()A.孔子B.老子C.荀子D.曾子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3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中“约”的含义是()A.大约B.简约,引申为贫困的状态C.约束参考答案:B[判断题]36、小人经常做价值判断,很少做事实判断参考答案:错[单项选择题]37、“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中“苟”的含义是()A.诚恳B.苟同C.苟且D.一丝不苟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38、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其中“处”的含义是()A.安处B.处理C.处置D.名词,处所参考答案:A[多项选择题]39、关于“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中“恶”的含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论语导读知识点总结归纳《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学习《论语》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一、《论语》的基本概述1. 作者和成书年代《论语》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一个集体编撰的作品。
约成书于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包括了孔子在世时的言行及其对话,以及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记录及评论。
2. 体裁和内容《论语》是一部以对话形式为主的儒家经典著作,全书共20篇,包括了学而、为政、子罕、述而、泰伯、公冶长、雍也、述而、子罕、阳货、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子张、述而、子张、中庸、颜渊、子路等。
全书以对话形式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言行和思想交流。
3. 思想内容《论语》涵盖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内容,包括了仁、义、礼、智、忠、孝、谦逊、诚信等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书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际和谐、政治清明、社会有序等。
二、《论语》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 学而篇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包含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和言行,及其弟子对孔子的一些记录和评论。
学而篇主要强调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包括了对知识、道德、修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为政篇为政篇重点介绍了孔子对政治的看法和主张,包括了君主治国、官员品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强调了君主要以仁义为本,官员要以贤能为本,政治要以民为本等。
3. 子罕篇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的弟子子罕对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评论。
子罕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对话,包括了对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4. 述而篇述而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的弟子述而对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评论。
述而篇主要介绍了孔子的一些言行和对话,包括了对礼仪、人际关系、学问等方面的内容。
5. 泰伯篇泰伯篇是《论语》中的一篇,包含了孔子对泰伯的一些评论和主张。
泰伯篇主要介绍了孔子对政治治理和官员品行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论语导读诗句解释

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5、【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6、【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导读完整PPT课件

一、孔子其人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陬 邑(今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 表”“千古圣人”,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 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孔子其人
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仁者远矣。”
为政治国
•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則民服;举 枉错诸直,則民不服。”
•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時。”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原因
(四)《论语》思想
➢1、仁礼思想 ➢2、为人处世 ➢3、为政治国 ➢4、好学深思
1、仁礼思想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三、《论语》其书
(一)《论语》简介
➢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 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及现代价值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录,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的圣书。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历朝历代,儒家思想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孔子也被人们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天,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及其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
孔子的学说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伟大思想,提升民族道德水平,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一、孔子生平与时代背景孔子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青年时曾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
中年以后开始聚众讲学,弟子三千,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五十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后升为司空、大司寇,参与国事,曾摄行相事,治鲁取得了一是成绩。
后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带领弟子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漂泊生涯,孔子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
历尽艰辛,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其主张未被列国之君采纳。
晚年返回鲁国,继续授徒讲学,同时发愤整理古代典籍,以期保存传统的人文思想,寄希望于未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经孟子等人的阐发弘扬,已成为后世的一门显学。
孔子一生的基本思想和事迹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全书共20篇,一万余字。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阐述以《论语》为主要依据。
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乱世,这时,西周以来的封建分封制已走向衰败,周天子已无力控制天下局面,诸候国各自为政,崇尚武力征伐,天下处于“礼崩乐坏”的无序状态。
由于东周王室衰微,诸候国为兼并土地和掠夺人口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一个天下缺少仁爱的无道乱世。
如何平息战乱,恢复道统秩序,维护传统理想,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
二、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思想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的提升,进而达到家庭、社会的整体和谐,变乱世为治世。
孔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仁”为核心,“仁、义、礼、乐、忠、孝、智、信”等互解互证;以“修身”为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
(一)孔子思想之体——仁、义、礼、乐、忠、孝、智、信。
总说仁者,爱人,强调发心;义者,宜也,强调做事。
君子内怀仁爱之心,外行应为之事。
仁义互为表里,一体两面。
礼以明长幼尊卑之序,乐以通流精神而正心;尽忠为恪尽职守敬业不欺,全孝为和睦家庭事亲尽伦;智能明辨是非善恶,信为立身处世遵循。
仁“仁”范畴的提出是孔子的伟大贡献,“仁”精神的弘扬是中华民族人的自觉的开始“仁”是孔子学说思想的总纲。
“仁”的定义难以全面界定,一部《论语》中有数十种对于“仁”的理解。
笼统来说,“仁”是发自内心的至善至美的思想,是人际间对他人的友爱情感,是一种尊重人、帮助人的意向。
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标准,一个人若无仁爱之心就不配做人。
“仁”是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必须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
同时“仁”也是人生努力奋斗的最高目标,每个人都实现了“仁”,天下也就归于仁,所以,“仁”也指社会发展达到的理想境界。
一方面,“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最基本的感情,是容易做到的,人的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仁”精神的体现。
另一方面,“仁”又是非常难以达到的,一个人一生不违“仁”非常困难,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以“仁人”自诩。
“君子”要用一生来实现“仁”目标。
孔子在《论语》中对“仁”的阐述非常具体,也易为人遵循,试举例来理解“仁”的内容。
(下引《论语》内容只注明篇目)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仁”的品质,从外貌言谈上都观察出来,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花言巧语,相貌伪善的人很少具有“仁”的素质。
孔子有时把“仁”直接表述为一种由已推人的爱心,一种去恶向善之心,如:仲尼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郑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一个努力行“仁”的人,必然会在做事志度上表现出来,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路》)平日不忘恭敬,办事严肃认真,交友忠诚,即使在不开化的地区,也是不能丢弃的,这样才能逐步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努力倡导行“仁”,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至矣。
”(《述而》)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子曰:“志土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已成仁。
”(《卫灵公》)“仁”是可求的,人人可以行走;行“仁”要坚持经常,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以成就美名;“仁”是人生最高目标,成就“仁”可以牺牲生命。
孔子的“仁”的道德普遍施用于社会人群,人应该不断培养自己“仁善”之心,人生应该成为一个克已为“仁”的过程。
义“义”是儒家思想中又一个重要范畴,《论语》中直接谈义的内容并不多,到了孟子那里,对“义”大加阐发,提到和“仁”同等重要的地位。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用两字概括,“仁义”而已。
如果谈“仁”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爱心、善心,那么“义”的本质要求人做事合乎规范,举动适宜,合乎道德标准。
一个修养高的人,仁和义是统一的,内外不同罢了。
孔子认为“忠、信、礼、敬”等立身规范都是“义”的具体表现,是一而不是二。
下面看一下孔子对“义”的直接阐发。
孔子认为“义”是君子行事的根本,他说:“君子以义为质。
”(《卫灵公》)并认为“礼”和“信”是完成义的方法。
孔子认为“智、仁、勇”是人的宝贵品质,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是对通达君子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勇”是一种可贵精神,但是“勇”要以“义”制约,否则“勇”就会患害无穷。
子曰:“君子以义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阴货》)居上位者为乱,居下位者行盗,有勇无义使然。
人生在世,功名宝贵人人想要,圣人孔子也不否定。
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的语,也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的语,观孔子周游列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谋道不谋食”的政治追求,都体现了一个“义”字。
在“义”和“利”的问题上,能分出君子与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懂得义,知道“见得思义”(《子张》),小人往往见利忘义。
凡是内在的羞恶之心激起的正当行为,都是义行义举,义的本职是一种对真和善的执取及对丑和恶的厌弃。
尚义之举已成为华夏子民不变的选择,行为行之事为“义不容辞”;与犯罪者斗争叫“见义勇为”;为维护大义而忘躯称“舍生取义”。
孔孟二圣倡导的“义”字已被后世奉为人际交往中普遍的原则,约束着有良知的中国人趋向至真至善。
礼·乐春秋时代,天下混乱无序,礼文虽在,而无其实,这就是孔子主张“复礼”的历史背景。
“礼”的提出在于规范长幼尊卑的顺序,使失序的社会恢复失序。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答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针对各诸候国弑君杀父,谋逆篡位的事实,孔子强调还“君臣父子”之名来复“礼”是为政的前提。
孔子提出治国“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反对讲形式,注重“礼”的应用。
对于个人而言,“礼”表现在“恭敬”上,在于“亲亲”、“尊尊”。
孔子把“礼”提高到立身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处世的高度来认识,认为遵循“礼”是立足社会的依据,即:“不知礼,无以立也。
”(《尧曰》),对于统治者而言,更应努力做到“礼”的要求,才能使臣不尽心尽力,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才能使人民服以听话,所谓:“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
一般不能时时受“礼”的制约,孔子告诫人们要“克已复礼”,这是圣人对乱世人民叮嘱。
“乐”也是孔子推崇仁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礼乐兴邦”,重视音乐净化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化导人民和美向善。
他推崇舜时的《韶》乐,反对郑卫淫乱之音,他说:“乐则舞《韶》放郑声。
”(《卫灵公》)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音乐关乎修身进德,关乎社会风气的转变。
史学家司马迁说:“夫上右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
”(《史记·乐书》)孔子要振兴的正是上古明王高雅之乐,要通过欣赏音乐“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达到“正心”的目标。
复礼兴乐的思想是孔子针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此改变世道人心,达到变乱为治的政治理想。
忠·孝“忠”是指尽心竭力、躬行不速的克尽职守的态度。
孔子强调臣子对君王要“尽忠”,学生子张问如何从政,孔子答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忠”的内容大略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做事尽心力而为、勤勉敬业,二是指用心不违、忠心不二。
前者而言,忠近于“勤”,后者而言,忠近于“信”。
孔子积极行道,努力出仕也是实践着为人臣“忠”的职分。
孔子认为“忠”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应用在为人处世的各方面上,处理好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都要讲一“忠”字。
孔子的学生曾参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含义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矣。
”(《里仁》)忠合乎义,恕近于仁。
“孝”应用家庭之中,指子女对父母长辈的行为态度。
人生在世,在家要尽“孝”,为国要尽“忠”,“忠孝”不唯要求仁人君子做到,一般人也应做到,它是处理家庭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在处理家庭关系上,孔子强调两个字“孝悌”,孝指对父母孝顺,悌指敬爱兄长。
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其弟子有若也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儒家经典《中庸》认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孔子认为孝亲不仅要保证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恭敬之心、仁爱之心,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颜悦色,听从教导。
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忠孝”思想,是处理家庭和外事的两大准绳,君子躬行之,则家和国兴,小人违反之,则家败国破,千古不易之理。
智·信“智”指的要有分辩能力,分清是非善恶,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谓“知者不惑”(《子罕》),说的就是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人是有情感的,爱和恨过甚都会使人迷惑,是非难辨。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到如何辨别迷惑,孔子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分党》)。
一一个被爱恨情感所困,容易失去理智变得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