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新高考高二历史学考知识点

新高考高二历史学考知识点

新高考高二历史学考知识点一、古代史部分1.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楚国、魏国、秦国、赵国等的兴起和争霸;2. 秦朝统一天下:涵盖秦始皇的改革措施、修建长城、焚书坑儒等重大事件;3. 西汉的兴起和繁荣:介绍刘邦的丰功伟绩、汉武帝的开创性措施、汉朝的科技进步等;4. 东汉末年的动荡与三国演义:包括黄巾起义、董卓之乱、赤壁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二、现代史部分1.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涉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里程碑事件;2.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和发展: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发展:讲述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4.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等。

三、世界史部分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介绍导致一战爆发的原因、各方参战国及战争结果;2. 第二次世界大战:概述纳粹德国崛起、欧洲战场的争夺、太平洋战争等关键内容;3. 冷战与两极格局:涵盖冷战的背景、美苏争霸、核武扩散等重要事件;4. 当代国际关系:讲述联合国的作用、全球化与经济体系、是否存在新冷战等。

四、历史学方法与思想1. 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包括古代史学思想、西方史学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形成;2. 史学的分类与研究方法:阐述宏观史学与微观史学的区别、历史文献的利用、史料的辨析等;3. 史学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历史对于人类社会的启示、对当代社会的借鉴、对国家建设的作用等。

五、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1. 世界历史遗产与文化传承:介绍世界上著名的历史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2. 中国的历史文化与遗产保护:讲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历史遗产的重要性以及政府的保护政策;3. 当代历史文化领域的发展:包括历史文化旅游、博物馆建设、历史文献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这篇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由古代史到现代史再到世界史来进行论述,每个部分都从概括的角度介绍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背景知识,最后涉及到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浙江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一

浙江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一

浙江学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一历史学科是浙江学考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需要广大高一学生们认真学习的一门学科。

了解并掌握历史必背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发展脉络,还可以为我们备战浙江学考提供有力的支持。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家的思想3.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的过程和政策影响4. 汉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西汉、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二、世界古代文明1.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2. 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大部分地区古代王国的兴起与发展3. 古代美洲文明的兴起和衰落三、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和魏、蜀、吴三国的兴衰2.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成就3. 北宋和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文化成就和科技发展4. 元朝的建立和蒙元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6. 清朝的建立、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四、世界近现代史1.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工业革命2. 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影响3.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经过和影响4. 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东西方对峙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崛起与分裂5.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上几个部分涵盖了高一学生需要备考的历史知识点,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 制定学习计划:将历史知识点分布在一定时间内,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复习。

2. 多种学习形式: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阅读、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3. 建立知识框架:通过整理知识点,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将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

1. 先秦时期。

- 政治。

- 夏朝: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 商朝: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分封制是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对周王有朝觐、纳贡、服役等义务;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 经济。

- 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 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 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 思想文化。

- 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道家老子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追求精神自由。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法家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 秦汉时期。

- 政治。

- 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的特点;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出现“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同时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 经济。

- 农业: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西汉还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高一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高一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知识点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试,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点。

下面是高一必考的历史知识点:一、中国历史概述在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首先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大致发展轨迹。

这包括:1. 中国古代史概述:从夏朝、商朝、周朝的封建制度,到秦汉的统一和初步封建制度的形成,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民族融合等。

2. 中国中古史概述:包括隋唐的统一和盛世,五代十国和北方的契丹、南方的十国,以及宋朝的文化繁荣和金元的入侵等。

3. 中国近代史概述:从明朝的中兴和清朝的统一,到近代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

二、历史地理知识点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理的了解。

这包括:1. 中国的地理环境: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特点,比如华北平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西南丘陵地带等区域。

2. 世界的地理环境: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比如印度、法国、美国等。

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还要求学生熟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这包括:1. 中国古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夏朝的太康、商朝的盘庚、周朝的武王等。

2. 中国近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还要了解李鸿章、唐继尧、毛泽东等历史人物。

四、历史文化知识点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还会考察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这包括:1. 中国古代文化:包括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药的发展等。

2. 世界历史文化: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比如希腊古代文化、罗马文化等。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概述、历史地理知识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历史文化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进行全面的复习和准备。

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在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人类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知识点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过去事件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对过去的研究与分析,以增进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对于高中历史学的学习来说,必背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历史学考高一必背的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与古代历史1. 石器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等。

人类开始使用石器,逐渐进入农耕社会。

2. 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和金字塔等建筑工程。

3.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发明了文字,建立了早期的城邦国家。

4. 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罗马帝国则统治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

5. 中国古代文明: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历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中国历史1. 三皇五帝时期: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等古代传说人物。

2.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3.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了文字、度量衡等标准。

4.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了汉族的主体地位,推行了科举制度。

5.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经历了三国分立、晋代、南北朝等阶段。

6.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7.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出现了科学技术、商业文化的繁荣。

8.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外族政权,统治者是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全国性政府。

9.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较为稳定的王朝,实行科举制度,建造了长城,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

10. 清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了满族的统治,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重大事件。

三、世界历史1.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摘要: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概述1.考试内容范围2.知识点的重要性3.学习方法和建议二、中国古代史部分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隋唐时期6.宋元时期7.明清时期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及后续不平等条约2.太平天国运动3.洋务运动4.戊戌变法5.辛亥革命6.五四运动7.抗日战争8.解放战争四、世界历史部分1.古代文明2.欧洲中世纪3.文艺复兴4.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5.第一次世界大战6.第二次世界大战7.冷战时期8.当代世界正文: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概述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全面检测。

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等多个方面,知识点繁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能够提高历史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

二、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是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重要历史事件,如夏商周的封建制度、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的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隋唐的盛世、宋元的科技文化繁荣、明清的衰落等。

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点,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中的抗争和探索,对于学生来说,要深入了解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四、世界历史部分世界历史部分包括古代文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和当代世界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世界历史的主要脉络,学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特点,如古希腊罗马的民主制度、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冷战的背景和影响等。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知识梳理

2024年普通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必备考点知识梳理,主要包括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历史概念和历史地理等。

具体如下:
1.学科基础知识:考生需要系统复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术语和历史
发展的线索。

2.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革命、战争、重大发现和发明
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3.历史人物及其影响:对于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考生需要了解他
们的生平、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历史概念: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理论和思想流派,考生需要理解并能够
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5.历史地理:历史上的地理变迁、重要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
的影响也是考试内容之一。

为了更好地准备考试,考生可以下载一线教师整理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通常包括“考点归纳+测试”两部分,有助于学生系统复习和自我检测。

此外,考生也可以参考《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等资料,这些资料总结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高效复习。

总之,备考过程中,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的学习,同时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以检验复习效果并调整复习策略。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1.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
-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特点
-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
2.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阶级矛盾
- 农民、地主、士人、商人的地位和作用
- 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
3.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古代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价值观
二、近代史知识点总结
1. 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2. 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与民族抵抗- 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动的兴起
- 抗日战争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3.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
- 科技创新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三、世界史知识点总结
1. 世界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 古代文明的形成与传播
- 欧洲的工业革命与殖民扩张
2.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束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
3. 当代世界的经济与政治格局
- 国际间的贸易与合作
- 国际社会的冲突与合作
以上是对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XX为您整理了学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1、背景: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原因: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

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

过程: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德、奥、意结盟,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是其中的核心;1892年法俄结盟,英国于1904年、1907年分别与法、俄结盟,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过程:①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三次陆战和一次海战,即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大战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第二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俄国革命,德国投降。

3、性质: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

而各帝国主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4、影响:①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③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

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1、凡尔赛体系建立: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丹尔赛体系”。

其中最主要内容包括: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

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能持久。

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

③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演变均为丹尔赛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2、华盛顿体系建立: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所构筑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影响: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③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

④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害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

政治:《洛伽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

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20世纪出现了暂时的和平。

4、国际联盟成立:威尔逊在“十四点和平计划”里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巴黎和会上起草了国联盟约,1920年初,国联正式成立。

主要机构: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秘书处。

宗旨: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操纵国:英法(美国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其不利,拒绝参加)。

解散: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

联合国成立后,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活动: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国联进行调查,宣布日本为侵略国,却要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

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却不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

1、原因:①根源:由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④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⑤绥靖主义政府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

⑥苏联客观上的绥靖主义作用。

⑦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2、二战的局部战争:①对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没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

②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的国联不把石油等战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英国掌控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

③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政策;美国执行《中立法》,利利于叛军。

④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⑤二战爆发后:英法没有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奇怪战争”。

3、二战的全面战争: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

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

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

③转折:中途岛海战、期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④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原因: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仅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敌人。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过程: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放大。

美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的援助。

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同时,美、英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

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主要活动: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经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

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5、二战的影响: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6、二战的启示:①全人类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②对邪恶势力不能姑息养奸。

③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④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

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昌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要求。

1、雅尔塔体系概念: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

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②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④建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①雅尔塔休系的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带来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②雅尔塔体系的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的根源。

2、冷战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表现: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原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

3、和平①战后初期的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a、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反思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教训。

b、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威胁着人类的和平生活。

c、核战争的乌云给人类自下而上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d、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

新特点及其原因:a、核武器毁灭性的后果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因此,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是以核运动为中心。

b、由于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更由于美苏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全人类都面临着战争和核灾难的威胁。

因此,反战和平运动吴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

因此,和平运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

作用:a、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反战和平运动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进行战略调整。

表现: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当时的情况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

4、联合国标志:1945年12月25日,《联合国》正式生效。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作用:①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后由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

②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权威和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某些大国缺乏诚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1、朝鲜战争影响:①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韩国跟随美国加入了资本主义阵营,朝鲜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

②对美国的影响:在朝鲜战争中,新中国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进行了三年的战争,打破了盖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了。

③对中国而言,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持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对中美两国而言: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⑤对东北亚的苏联、日本而言:东北亚地区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状态,美国的东北亚地区对苏联的压力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