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案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案教案标题: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步骤3. 能够运用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进行实验和分析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教学重点: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食品理化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步骤教学难点: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和安排:1.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课时)- 介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原理和意义- 分析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2. 食品理化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步骤(2课时)- 介绍食品理化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步骤- 分析食品理化检验中常用的仪器和设备- 演示食品理化检验的实验操作流程3.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3课时)- 进行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经验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食品理化检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学评价方法: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分析2. 实验操作能力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其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学习成绩:考察学生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进行评价教学资源准备:1. 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2. 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导书3. 多媒体教学设备: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内容的展示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和安排,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食品理化检验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食品理化检测析技术说课课件.

研发 营销
原料采购
食品检测
储藏、运输
生产 包装
基础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
仪器分析
承上启下 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
核心专业课程
顶岗实习
二、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
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感官检验
仪 器 设 备 的 使 用
物理性指标检验
分 析 方 法 的 选 择
化学指标检验
分 析 过 程 的 操 作
三、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理念与思路: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 导向,着重动手能 力培养,最终强化 职业能力。
岗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
修订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 内容
改革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
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学会、够用为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同时打破传统教
学的章节结构设置,避免理论与实践内容分开的弊端,以“做中学”教学
kk
3 .教学团队建设与创新
• 学院执行系部负责制的两系一中心架构,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专 业快速发展,达到了教学团队、检测团队、学管团队三位一体。 • 教学团队打造主讲、辅讲;检测团队打造主检、辅检;教学团队 和检测团队同时进行学生管理,打造学管团队。主、辅,教学、 检测、学管角色进行有侧重点的定期轮换,使教师队伍逐步由专 才转变为育人的全才。主辅结合、角色轮换 • 依托检测中心这一行业内领头羊地位的校企,积极派出教师进行 学习或行业、企业培训,扩大专业视角、提高专业影响力。
设计思路,构建了“由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结构模式,整
个教学内容由6大项目、21个任务组合而成,每个任务对应具体的实操训
练,让学生围绕工作内容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类型:专业核心类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课程学分:8 总学时:1441 课程定位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及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在充分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以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主要为广东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培养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技术骨干,学生毕业后主要在食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岗位上工作。
食品检验技术(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属于产品质量控制范畴内的专门技术,在企业实际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食品产品研发、原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是食品质量控制与安全保证不可缺少的手段。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依据食品相关标准,运用分析的手段,对各类食品(包括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及包装材料)的成分和含量进行检测,进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实验学科。
理化检验是企业检验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食品检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部分。
所以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养成和专业的发展起主要支撑作用。
本课程是学生在完成分析化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与卫生等课程的学习后再进行学习,并通过食品检验校内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后续课程的强化,使学生可以逐步获得独立进行食品理化检验的工作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食品食品质量安全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团结协作、拓展创新等综合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食品理化检验技术,熟悉食品相关标准,具有高水平的食品检验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
2.1 能力目标2.1.1培养学生具有制定检验方案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和检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合理的检验方案。
食品理化检验检测课程标准

食品检验检测专门化方向理化检验检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理化检验检测【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食品生物工艺专业1.前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食品生物工艺专业(食品检验检测方向)的一门专门化方向课程,是从事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岗位工作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理化检验检测的方法和操作技术,习惯岗位要求,。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食品生物工艺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课程设计以样品中成分含量测定为线索,设置水分测定、灰分测定、酸度测定、脂肪测定、糖测定、蛋白质测定、维生素C测定、添加剂测定、金属离子测定、农药残留量测定等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食品质量检验员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到达培养学生具备从事食品检验检测工作能力的目的。
每个工作任务的学习都以检验检测操作方法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各工程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140学时。
2.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营养成分及常见平安指标分析的全然原理及相关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能完本钞票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习惯,胜任理化检验检测岗位工作。
职业能力目标:●能对样品进行采集、制备和保持;●会进行样品预处理;●能进行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校核;●会使用和维护检验常用仪器;●会使用专项仪器〔设备〕:水分测定仪、索氏抽提器、凯氏定氮仪、高温电炉〔灰化炉〕、紫外可见分光计、原子汲取分光度计、色谱分析仪等;●能按照实验室平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会进行专项检验操作并能进行检验结果分析评价。
3.课程内容和要求4.实施建议4.1教材编写〔1〕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充分表达任务引领的特点,以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工程教学形式进行设计,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掌握本课程的技能点和知识点,按照必须、够用的原那么,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食品理化检测实训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目录(根据课程编码排序)1.食品理化检测基础知识认知 (8)2.食品的物理检测 (9)3.食品中一般营养成分的检测 (10)4.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12)《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类别:职业技术必修课课程编码:204333410 学分:4适用专业(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智能加工技术学时:64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2023年02月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审定(负责人签字):审定日期:2023年03月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依据,参照食品检验管理1+X证书技能等级标准,以食品检验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食品检验项目任务为载体,由学校主讲教师和检验检测机构专家共同开发,遵循认知规律,序化知识和技能,构建由食品理化检测基础知识认知、食品的物理检测、食品中一般营养成分的检测、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等4个模块17个任务构成的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应用的项目课程。
(二)课程定位《食品理化检测技术》是我院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
而食品理化检验是检验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食品检验管理1+X 证书技能考核的核心部分。
前导课程有《化学分析技术》、《食品生物化学》后续课程有《食品理化检验实训》、《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等专业课学习和岗位实习。
(三)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是在多年教学实践和探索基础上,通过学习和领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精神,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基于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课程。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世纪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课程设计思路食品检验岗位是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专业学生核心职业岗位之一,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和食品感官检验。
教学大纲_食品理化检验技术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0433046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英文名称:F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spection Technique课程类型: 必修课总学时: 64 讲授学时:32;实验学时:32学分: 4.0适用对象: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食品化学及物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是介绍食品检验方法原理和操作技能的一门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也是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
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食品样品采集、制备的方法,掌握食品基本性质、基本成分分析的方法原理与操作技能,掌握食品中添加剂、残留物质等检验的方法原理和操作技能;同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学会对检验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工作的能力。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普通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是《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的基本技能基础,《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微生物检验》等课程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的专业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1)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方法及样品的准备及结果的数据处理;(2)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阿贝氏折光计等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
(3)掌握酸度计、721型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技术。
(4)掌握食品中水分、灰分、酸度、脂肪、蛋白质、还原糖、总糖、淀粉、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苯甲酸钠、糖精钠、亚硫酸盐、食品中微量元素砷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5)了解食品中有害物质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原理。
2、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2)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对食品基本营养成份、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害物质等理化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并了解几类食品的卫生检验,使学生能独立进行分析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修改版(最新整理)

槽等设备
项目 18
果 蔬 农 药 残3. 校内与校外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
6
留检测
项目 19 葡萄酒理化 检测
项目 20
综
合 水产品 训 理化检测
校外实习基地现场教学
30
练
项目 21 肉制品 理化检测
七、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以食品检测岗位需求为导向,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为依据,职 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理化检测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全程合作为途径,实施基于工作过 程的课程教学。
及常使用的防腐剂
定防腐剂含量所需的色谱
2. 明确防腐剂含量的高低对 条件
项目 14
食品质量的影响
2.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基
果汁中防腐
3.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本操作技能
6
剂含量的测
山梨酸、苯甲酸含量的方法及 3. 正确使用高效液相色谱
定
原理
仪进行样品进样、检测及数
4. 掌握 GB/T5009.28(29)- 据处理
食 品
调 味 品 味 精 3.明确谷氨酸钠旋光法测定 3.正确进行结果计算。
3
一 中 谷 氨 酸 钠 的方法及原理
般
成 含量的测定 4.了解味精中谷氨酸钠含量
分
的
测 定 的 国 家 标 准 GB/T8967-
检 测
2007
1.明确水分含量高低对食品 1.学会试样加热干燥至恒
质量的影响
重的操作
项目 7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食品理化检测技术 总学时数:120 学时(校内实训基地:90 学时 校外实习基地:30 学时) 适用专业:食品检测及管理、食品生物技术等食品专业群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理论课。
课程主研究、讨论食品生产、科研,营养学研究,卫生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所需解决食品组分、含量分析,结构、作用的确定等问题;主要的内容有: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等。
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仪器分析法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品质控制管理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
食品分析的作用是为食品行业把好生产质量关,为改进生产工艺、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食品分析的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2.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和主要的参考资料。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正确采集样品的方法。
2.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3.掌握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 样品的制备及保存方法。
了解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
第三章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熟练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理解和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原理。
第四章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水分的测定方法: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标
准
《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1.前言
1.1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1.2 适用专业
高职高专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1.3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从事食品理化检测岗位工作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理化检验检测的方法和操作技术,适应岗位要求。
1.4 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课程设计以样品中成分含量测定为线索,设置水分测定、灰分测定、酸度测定、脂肪测定、糖测定、蛋白质测定、维生素C测定、添加剂测定、金属离子测定、农药残留量测定等工作任务。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达到培养学生具备从事食品检测工作能力的目的。
每个工作任务的学习都以检测操作方法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相应教学活动,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各项目活动中强化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食品一般营养成分及添加剂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明生产习惯,胜任理化检验检测岗位工作。
知识目标:熟悉食品理化检验的程序及相关标准;理解项目检验的原理,掌握操作要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制定检验方案的能力、独立操作的能力、正确处理
检验数据的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严谨求实、拓展创新、团结协作综合职业素养。
同时,通过食品检验工技能考证检验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
4.实施要求
4.1 教材编写与选用
(1)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模式,充分体现任务引领的特点,以本课程标
准编写教材。
(2)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项目教学形式进行设计,通过工作任务的分析,把握本课程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
(3)教材编写应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能力,采用图文并茂、配置光盘、多媒体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体现本课程的特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结合经典实验,同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并反映出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
4.2 教学模式与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任务引领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潜能,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实效性。
(2)创设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的情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学生的反复训练,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选用典型样品测定,由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4)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的培养,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3 教学考核与评价
(1)建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2)结合实训的操作过程中表现以及实验完成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3)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评价。
(4)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10%,实践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4.4 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充分利用投影仪、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挂图等电化教学手段以及实训室资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
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跨校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数据库,努力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共
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促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传递、学生单独学习项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增加感性认识,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展视野。
5.编制说明
(1)本课程建议课时为70学时,理论与实践比例接近1:1。
(2)前导课程建议开设《化学》、《仪器分析》和《生物化学》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