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病理学》课程标准讲课稿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
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医学课件《病理学》精品课程授课课件全篇

分子病理学研究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疾病在分 子水平上的变化,如基因突变、蛋白 质组学等。
02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适应
损伤
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 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 应。
细胞水肿
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适 应性和损伤性应答反应。
脂肪变性
• 病理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与局限性
病理学诊断方法 临床病理诊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01
价值
02
对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决定 性意义,提供准确的病理分型 和分期信息。
03
对某些疾病具有特异性诊断价 值,如结核、真菌感染等。
病理学诊断方法 临床病理诊断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 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如手术范围、放化疗方案等。
泌尿系统感染
由于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尿道、膀胱和肾 盂等泌尿系统的炎症。
肾衰竭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丧失,包括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等。
神经系统病理
脑梗塞
由于脑血管阻塞引起的脑缺血坏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 塞等。
帕金森病
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变性丢失、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 变性为特征的疾病。
组织病理学研究一直是病理学研究的 基础,近年来在组织样本库建设、免 疫组织化学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 要突破。
要点三
临床病理学研究
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 病理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 对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病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肿瘤病理学研究
心血管病理学研究
细胞损伤时,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 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 和水过多积聚,形成细胞水肿。
《病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课程标准一、适用专业口腔医学二、学分学时学分:3学分;学时:54学时。
三、课程定位《病理学》是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基础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的桥梁课程,其教学内容是临床专业从事临床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过程、疾病的病理改变的基本知识,为疾病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本课程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受到严格职业训练的同时,养成良好职业素质。
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课,前导课程:《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机能—生理学》、《人体机能—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
后续课程:《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四、与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五、课程目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课程组与校内外专家一道,认真分析口腔医师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病理变化。
(2)熟悉疾病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常见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4)了解疾病的最新进展及临床应用情况。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观察、归纳、判断、记忆能力,为临床技术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为能出色地完成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观察标本、组织切片,进行动物实验模拟疾病,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要点,为学习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打基础。
(3)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3、素质目标(1)具有爱岗、敬业、创业的职业素质。
(2)具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具有责任意识和慎独精神。
(3)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4)具有辩证思维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医学课件 《病理学》精品课程授课ppt课件全篇

肝脂肪变性
苏丹Ⅲ染色
②心肌脂变 虎斑心〔tigroid heart〕 心肌脂肪浸润 〔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 脂肪心〔fatty heart〕
虎 斑 心
心 肌 脂 肪 浸 润
3、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玻变〞 〔hyaline~〕 (1)概念 (2)部位或分类 ①细胞内玻变 概念 举例
脂肪肝〔fatty liver〕
C、肝脂变机制 a、病因→线粒体受损→ATP↓→脂 肪 酸β氧化↓→脂质蓄积 b、病因→细胞、组织结构破坏→脂 蛋 白崩解→脂质淅出、蓄积 c、原料缺乏、细胞受损→脂蛋白合成 ↓ →脂质蓄积 d、中性脂肪合成过多→脂质蓄积
肝脂肪变性
肝脂肪变性〔切面〕
肝脂肪变性
二、增生〔hyperplasia〕 1、概念
2、分类 3、说明前列腺增生三、萎缩atrophy〕 (一) 概念
〔二) 病变
〔三) 几个概念 1 . 假 性 肥 大 (pseudohypertrophy〕 2.发育不全〔hypoplasia〕 不发育〔agenesis〕 3.退化〔atrophy〕 4.Simonds综合征
干 酪 样 坏 死
干酪样坏死
b、坏疽(gangrene) 概念
机制 分类
干性坏疽(dry gangrene) 形成原因、特点、部位
湿性坏疽 ( moist~) 气性坏疽 ( gas~)
湿 性 坏 疽
②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 A、概念 B、部位:肺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 *脂肪坏死 *钙皂〔calcium saponification〕
局部血循、N支配、电离辐射
二、骨折愈合 〔bone fracture healing〕
《病理学》授课计划

《病理学》授课计划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和疾病预防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绪论:介绍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2. 细胞损伤与适应:讲解细胞损伤的原因、类型及机制,介绍适应现象及其意义。
3. 炎症:讲解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过程及病理变化,介绍炎症与临床的关系。
4. 肿瘤病理学:介绍肿瘤的基本概念、发生机制、分类及病理变化,强调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5. 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学:分别介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6. 综合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7. 课程总结与作业: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复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病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
2. 病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观医院病理科,了解病理学实践操作流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期中考试:检测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程的复习情况。
4. 综合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支持1. 课件资源:提供电子版课件和相关资料,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
2. 答疑解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3. 学习小组: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课程评估与反馈课程结束后,通过课程评估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病理学》授课讲稿(详细)

绪论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概念: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任务:研究疾病 为疾病 提供二、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在医学中的地位(一)病理学的基本内容1、总论:疾病概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水肿;休克;酸碱平衡紊乱;炎症和肿瘤。
主要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即基本病理变化。
2、各论: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
主要研究和阐述各系统器官的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属医学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尸体解剖: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简称“尸检”。
可查明死因;明确和验证诊断、治疗,提高诊治水平;及时发现某些流行病、传染病、地方病;可收集和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
2、活体组织检查:用局部切除、钳取、针吸、搔刮等方法获取病变组织,对活体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简称“活检”。
能及时、准确地对患者做出疾病诊断;可指导治疗、估计预后;对术中患者,选用快速冷冻切片法,可帮助手术医生选择手术方式、确定手术范围等。
为目前研究和临床诊断疾病常采用的检查方法。
3、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部位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制成涂片进行染色观察。
具有操作方便、费用低、痛苦少、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等优点。
多用于对肿瘤的普查,但确切诊断,还须进一步检查。
4、动物实验: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用于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方法。
5、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将人体或动物的组织或细胞分离出来,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
可建立组织细胞病理模型、研究在不同病因作用下病变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细胞学水平上揭示了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具有周期短、见效快、费用低、条件可控等优点。
四、病理学观察方法1、大体观察:颜色、体积、重量、质地、切面和包膜等。
2、光镜观察:确定病变性质、特点、范围,做出病理诊断。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病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病理诊断等任务。
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级培养目标。
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揭示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与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病理学教学应从医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为主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
(一)理论知识1 .掌握组织、细胞的损伤和适应修复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理。
2.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病因、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发生机理和结局。
3.掌握炎症的概念、病因、基本病理变化及其发生机理、局部表现、全身反应、基本类型、经过和结局。
4 .掌握肿瘤的概念、异型性、癌前病变、生长与扩散、命名和分类以及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上皮、间叶、神经组织和其他来源肿瘤常见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癌前病变和肿瘤的病因、发病学。
5.掌握下列各系统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联系:风湿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矽肺、肺炎、肺癌、食管癌、胃癌、胃炎、消化性溃疡、大肠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乳腺癌、子宫颈癌、水泡状胎块、绒毛膜癌、甲状腺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结核病、麻风、梅毒、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病、流行性出血热。
6.熟悉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源性心脏病、阑尾炎、非特异性肠炎、急性胰腺炎、肾细胞癌、膀胱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佝偻病、骨肉瘤。
7.了解下列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心肌炎、心肌病、胆囊炎、胆石症、前列腺增生症、甲状腺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代码:010501506适用专业:医学检验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 课内实践学时8 独立实践学时8一、课程性质与作用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过程与归转,重点是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组织形态、功能及代谢的变化,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常用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病理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
(2)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做出初步结论。
(3)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
3.素质目标(1)能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2)具有独立自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绪论主要教学内容一、病理学及其任务二、病理学的内容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第一章疾病概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健康与疾病一、健康的概念二、疾病的概念三、亚健康的概念第二节病因学一、疾病发生和原因二、疾病发生和条件第三节发病学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转归一、完全康复二、不完全康复三、死亡教学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
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脱水和水中毒一、脱水二、水中毒(自学)第二节水肿(自学)第三节钾代谢紊乱一、低钾血症二、高钾血症第四节酸碱失衡一、酸碱失衡及其调节二、酸碱失衡的分类及常用检测指标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四、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自学)教学要求1.掌握脱水的概念、分型;熟悉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主要特点,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对机体的影响;了解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原因、防治原则。
2.掌握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了解钾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防治原则。
3.掌握酸碱的概念、酸碱失衡的分类、常用检测指标的意义;熟悉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常用指标的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制和防治原则。
第三章缺氧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第二节缺氧的类型与特点一、低张性缺氧二、血液性缺氧三、循环性缺氧四、组织性缺氧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自学)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自学)第五节氧疗与氧中毒(自学)教学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血氧分压(PO2)、血氧容量(CO2max)、血氧含量(CO2)、血氧饱和度(S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和P50的概念、意义。
2.熟悉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了解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原因。
第四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一、萎缩二、肥大和增生三、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一、损伤的原因二、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第三节损伤的修复一、再生二、纤维性修复三、创伤愈合教学要求1.掌握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了解萎缩的原因和类型。
2.掌握变性的概念、常见类型及其病变特点,了解其原因及临床意义;熟悉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常见原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变及坏死的类型,熟悉坏死的结局。
3.掌握再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熟悉创伤愈合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了解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组织的再生过程。
第五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出血(自学)第二节充血和淤血一、充血二、淤血第三节血栓形成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二、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形态三、血栓的结局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一、栓子运行的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二、梗死的类型及病变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教学要求1.掌握充血、淤血的概念及后果,熟悉肺、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熟悉血栓的类型及结局;了解血栓形成过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掌握栓塞和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熟悉栓塞的种类;了解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4.掌握梗死的概念、病理变化;熟悉梗死的原因、类型;了解梗死对机体的影响与结局。
第六章炎症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概念二、炎症的原因三、炎症介质四、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五、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六、炎症的临床类型第二节急性炎症一、急性炎症的病理变化二、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类型三、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慢性炎症一、一般慢性炎症二、肉芽肿性炎教学要求1.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2.熟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3.了解炎症的原因和结局。
第七章发热(自学)第八章休克(自学)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正常的凝血和抗凝血机制二、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二节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二、肝功能严重障碍三、血液的高凝障碍四、微循环障碍五、其他因素第三节DIC分期和分型一、DIC的分期二、DIC的分型第四节DIC的临床表现一、出血二、器官功能障碍三、休克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第五节DIC的防治原则(自学)教学要求1.掌握DIC的概念。
2.熟悉DIC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分期、主要临床表现。
3.了解DIC的分型、防治原则。
第十章肿瘤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形态一、肿瘤的组织形态二、肿瘤的大体形态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一、肿瘤的分化二、肿瘤的异型性三、肿瘤的分级第四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一、肿瘤的生长二、肿瘤的扩散三、肿瘤的分期第五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一、肿瘤的命名二、肿瘤的分类第六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一、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二、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第七节癌前疾病及其相关病变一、癌前疾病二、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第八节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肿瘤的病因二、肿瘤的发病机制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自学)一、上皮性肿瘤二、间叶组织肿瘤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四、其它肿瘤教学要求1.掌握肿瘤的概念、特性、良恶性肿瘤的区别及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原位癌的概念。
2.熟悉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3.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自学)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自学)第十三章消化系统疾病(自学)第十四章泌尿系统疾病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肾小球肾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基本病理变化三、临床病理联系四、常见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二节泌尿系统感染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二、常见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第三节尿石症(自学)第四节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自学)第五节肾功能不全一、急性肾衰竭二、慢性肾衰竭(自学)三、尿毒症(自学)教学要求1.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临床病理联系,肾小球肾炎主要病理类型的病理变化、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2.掌握常见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
3.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熟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与分类、发病机制;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和乳腺疾病(自学)第十六章内分泌系统疾病(自学)第十七章传染病(自学)第十八章寄生虫病(自学)(二)实践教学1.实验实训基本要求根据部颁教学大纲要求及专业与学制特点开设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类型以自我观察为主,实验提供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和病理学网络实习课件,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小结。
①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②通过实验不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使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而且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和基本病理改变;③通过实验课能够独立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把病变的形态变化与机能、代谢以及临床表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系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并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④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病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病理学的观察方法,能初步描述观察所见,并能根据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初步结论,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实验实训项目一览表3.主要仪器设备主要包括教室内的计算机、投影仪、扩音设备,实验中心的计算机、投影仪、扩音设备、显微镜、病理学图文工作站等。
五、习题与要求选择题40~50%、名词解释10~20%、填空题10~20%、简答题10~20% (1)选择题: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识别程度,分A1 型(单句型最佳选择题)和X型题(多选题):①A1 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每道试题由1个题干和5 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
题干以叙述式单句出现,备选答案中只有1 个是最佳选择,称为正确答案,其余4 个均为干扰答案,干扰答案或是完全不正确,或是部分正确;②X型题(多选题):每道试题由1个题干和5个供选择的备选答案组成,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2)名词解释: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3)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程度。
(4)简答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及选用1.选用教材原则上根据教学层次、专业和教学要求的差别,按需选用最佳教材,及时更新有学科进展并带有彩版插图的新编教材。
2.优先选用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
理论教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适时更新,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代表性。
实验教材可选用适用性强的非规划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