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地籍测量在现代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 帮助学生掌握地籍图的绘制、地籍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籍测量仪器进行实地测量的操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籍测量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籍测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籍测量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土地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籍测量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数学基础,但可能对地籍测量具体操作和实际应用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地籍测量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地籍、地籍测量、地籍图等。
2. 地籍测量原理:测量坐标系、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等。
3. 地籍测量方法:地面测量、摄影测量、卫星测量等。
4. 地籍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5. 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精度评定等。
6. 地籍图绘制:地籍图符号、图幅编制、地籍资料整理等。
7. 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土地登记、土地征收、土地开发等。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周: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介绍。
第二周:地籍测量仪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第三周:地籍测量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周:地籍图绘制及地籍资料整理。
第五周:地籍测量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及讨论。
教材章节关联:第一章:地籍测量概述第二章:地籍测量原理与仪器第三章:地籍测量数据处理第四章:地籍图绘制与资料整理第五章:地籍测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丹棱县城区1_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程设计书

丹棱县城区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程设计书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便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真正实现丹棱县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化和现代化,为搞好丹棱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工作,受丹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丹棱县城区开展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2 测区概况1.2.1、丹棱县位于盆地西南边缘,隶属眉山市,地理位置东经30’00’-30’01’,北纬103’30’-103’34’.属浅丘地形,测区相对高差约40M.1.2.2、丹棱县属亚热带陆性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298mm。
冬季最低气温0℃左右,霜雪少,冬季早晚多有雾。
1.2.3、丹棱河将县城化分为南北两城区,城区交通发达,南环路、人民路、关帝路、育才路、新北路、新南路、同心大道、为县城干道,主要交通要道省道106,县道丹蒲路(丹棱至蒲江)。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开展。
1.3 作业围及作业时间1.3.1、作业围:西北边以省道106为界,东边以正南北向的关帝路为准向东平移1km.南至王家山,郭山扁山脚.约7KM23.测区已有资料及利用方案3.1、测区已有的基础控制资料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东,曾家山二个三等点成果如下表:3.2、测区已有的基础控制资料的利用方案3.2.1、关于基东、曾家山两个三等点的分析与利用以上两点的平面坐标均为1954坐标系;高程属1956黄海高程系。
但是,由于1954坐标系的坐标,无论一等还是四等点,其点位精度均是公寸级,与静态GPS定位精度为豪米或公分级精度是不相配的。
为使静态GPS测量的基线精度,不因已知点的精度而损失或扭曲,故本次E级GPS网采用基东点的54坐标和基东至曾家山的方位作为起算数据。
3.2.2、关于投影带的选取本测区位于东经103º30′-103º34′之间,处在中央子午线105。
地籍测绘技术方案

地籍测绘技术方案1. 引言地籍测绘是一项重要的土地管理工作,它是为了确保土地所有权和领地边界不受争议而进行的测量和绘制工作。
本文档旨在介绍地籍测绘技术方案,包括测绘方法、工具和流程等内容,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指导测绘人员进行准确、高效的地籍测绘工作。
2. 测绘方法2.1 大地测量方法大地测量是地籍测绘的基础,主要用于确定测量对象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坐标。
大地测量方法包括:•三角测量法: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来计算测量对象的位置,适用于相对平坦的区域。
•激光测距法: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测量对象与测量仪的距离,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确定对象的坐标。
•GPS定位法:利用卫星信号接收器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通过计算信号传播时间来确定测量对象的坐标,适用于大范围测量。
2.2 地籍调查方法地籍调查是地籍测绘的核心环节,主要用于收集土地相关信息,包括所有权、地形、地貌等,以确定土地属性和边界。
地籍调查方法包括:•田块调查法:通过实地勘测和调查,确定田块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等信息,以及相邻田块的关系。
•图件对比法:对现有图件进行比对,确定田块边界和属性,可以借助航拍图、卫星影像等高分辨率图件进行对比。
3. 测绘工具3.1 测量仪器•全站仪:具有测量角度、距离和高程等功能的测量仪器,适用于各类测量任务。
•GPS接收器:用于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位置坐标的仪器,适用于大范围测量和定位任务。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距离的仪器,精度高,适用于需要高精度测量的任务。
•数字相机:用于收集现场照片和录像,记录地籍调查过程和细节。
3.2 数据处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用于处理和分析测量数据、绘制地图和制作报告的软件,如ArcGIS、QGIS等。
•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处理GPS和激光测距仪等设备的原始数据,进行坐标计算和误差调整等操作。
4. 测绘流程地籍测绘的流程包括测前准备、测量和数据处理等环节,下面是一个基本的测绘流程示例:1.确定测绘目标和范围。
地籍测量的课程设计

地籍测量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籍测量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
2. 掌握地籍测量中常用的测量仪器及其操作规范。
3. 了解地籍测量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使用地籍测量仪器,进行基本的地籍测量操作。
2. 能够运用地籍测量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分析地籍测量数据,编制地籍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科学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测量实践中学会相互协作。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地籍测量在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籍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地理信息科学及相关专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地籍、地籍测量、地籍图等。
2. 地籍测量原理:坐标系统、投影原理、测量误差理论等。
3. 地籍测量方法:地面测量、摄影测量、卫星遥感等。
4. 常用地籍测量仪器: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
5. 地籍测量实际操作:仪器操作、测量数据处理、地籍图编制等。
6. 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土地登记、土地征收、土地利用规划等。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课时:地籍测量基本概念及原理介绍。
第二课时:常用地籍测量仪器及其操作方法。
第三课时:地籍测量方法及实际操作演示。
第四课时:地籍测量数据处理及地籍图编制。
第五课时:地籍测量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本教学内容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地籍测量知识,为实际操作和未来工作打下基础。
《地籍测量》实验指导书_实验二

实验二地籍导线控制测量一、实验目的1. 练习应用全站仪进行闭合导线的布设;2. 掌握闭合导线内业计算的方法。
二、实验任务1. 完成全站仪闭合导线的布设和外业测量:水平角、导线边长和坐标方位角;2. 完成导线的内业计算:角度闭合差调整、导线全长闭合差调整、导线点坐标的计算。
三、实验准备1. 实验安排三个学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 每个小组配备全站仪一台(尼康DTM-452C/南方测绘NTS-362R)全站仪1台、三脚架1个、棱镜1个、对中杆1根。
3. 每个小组准备闭合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和内业计算表若干张。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本实验安排在室外进行,实验小组由6-7人组成,轮流操作和记录。
(一)选点在实验场地上选定3个导线点(做出标记)组成闭合导线,并对导线点进行编号1、2、3,其中,1点为已知的三维坐标已知,2点和3点为未知点,如下图所示。
(二)测角和测距(1)安置仪器。
在测站点1安置全站仪,分别进行初步对中整平和精确对中整平,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并对水平度盘指标进行设置。
(2)测角和测距。
通过瞄准和观测,应用测回法测得各内角β,启动距离测量模式测得各导线边长D。
具体步骤如下:1. 全站仪安置于点1,以导线边13作为起始方向;盘左:将装置有反射棱镜的花杆置于点3,瞄准花杆与地面的接触点,启动角度测量模式,设置水平度盘读数略大于0°;水平制动螺旋固定,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将望远镜从下往上移动,瞄准反射棱镜的中心,然后启动距离测量模式,观测和记录导线边13的距离D13。
2. 将花杆移动到目标点2,并顺时针转动望远镜到目标点2,瞄准花杆与地面的接触点,启动角度测量模式,观测和记录水平度盘读数;转动望远镜到盘右,依然瞄准花杆与地面的接触点,观测和记录水平度盘读数;水平制动螺旋固定,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将望远镜从下往上移动,瞄准反射棱镜的中心,然后启动距离测量模式,观测和记录导线边12的距离D12。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第1章绪论1.1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对地籍测量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正确的、规范的、高质量的地籍测量是国家行使土地税收、地政管理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是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和权属的真实状况,为检验耕地占补平衡执行情况,开展土地登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农地开发等土地管理工作提供客观、可靠、准确和系统的基础信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鼓励下,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作为农民的不可再生资源和第一生产资料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伴随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土地利用、土地法律意识、土地价值观的日益增强;同时,土地争议纠纷、土地问题信访、违法违规用地案件等事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
这关系到国家改革开放、安定团结及经济发展。
辽宁省由于历史原因,建国初开展的土改工作面窄、工作量小,主要是利用丈量法开展的基本农田和部分宅基地的调查、确权及其登记发证工作。
几十年以来,农村的土地权属单位名称和基层管理体制及其界线进行过几次巨大的调整(比如兴隆镇就属于最近几年重新合并的乡镇),一直以来没有开展过大面积的农村土地调查、确权和登记发证工作,信访事件和土地案件也不断发生。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的通知》(辽政发[2007]28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5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
同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2011年5月16日表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地籍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初步建立产权明晰、权能明确、权益保障、流转顺畅、分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
丹棱县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

丹棱县城区1:500地籍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成都市双流容大科技有限公司二OO六年十一月丹棱县城区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程技术设计书(外业部分)编写单位:成都市双流容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安东总工:程晓玲项目负责:程浩项目技术负责:刘禹章设计编写:吴安东、程浩、刘禹章审批单位:审批者: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便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真正实现丹棱县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为搞好丹棱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工作,受丹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丹棱县城区开展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2 测区概况1.2.1、丹棱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隶属眉山市,地理位置东经30’00’-30’01’,北纬103’30’-103’34’.属浅丘地形,测区相对高差约40M.1.2.2、丹棱县属亚热带内陆性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298mm。
冬季最低气温0℃左右,霜雪少,冬季早晚多有雾。
1.2.3、丹棱河将县城化分为南北两城区,城区内交通发达,南环路、人民路、关帝路、育才路、新北路、新南路、同心大道、为县城干道,主要交通要道省道106,县道丹蒲路(丹棱至蒲江)。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开展。
1.3 作业范围及作业时间1.3.1、作业范围:西北边以省道106为界,东边以正南北向的关帝路为准向东平移1km.南至王家山,郭山扁山脚.约7KM21.3.2、作业时间:2006年11月中旬至2007年3月中旬.2.作业依据2.1、《城市测量规范》;2.2、《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2.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2.4、《城镇地籍调查规程》;2.5、《地籍测绘规范》;2.6、《地籍图图式》;2.7、《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2.8、经审批的本《技术设计书》;3.测区已有资料3.1、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东,曾家山二个三等点成果。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毕业设计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测绘科学的不断进步,使得人们对地籍管理所提出的更高要求逐渐得以实现,从而形成了当代的地籍测量相关的完整理论和实践技术。
本文从地籍测量的相关理论入手,依次介绍了地籍、地籍测量、地籍调查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地籍和地籍测量的发展历史并着重介绍了我国地籍测量的发展历史;单独介绍了数字地籍测量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包括数字地籍测量的软硬件环境和野外数字地籍测量;第三章介绍了地籍测量的组织与实施,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点、测绘地籍图、宗地图的制作、面积量算等;介绍了地籍测量的质量控制及检测评估;在论文的最后对地籍测量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字:地籍测量全站仪 CASS 地籍图宗地图which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cad aster survey. this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ies of cadastre survey, cadastres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lated history in our country. what's more,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in the cad aster survey a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adastre survey is also emphasized. at last, summarization and expectation of cadastre survey are concluded.Key words:cadastre survey、total station、CASS、cadastral mapI陈文辉:地籍测量方案设计目录摘要 (I)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棱县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1.任务概述1.1 任务来源为了加强土地管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便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的管理、使用和政府部门的决策,真正实现丹棱县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化和现代化,为搞好丹棱县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工程工作,受丹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对丹棱县城区开展1;500比例尺地籍测绘工作,为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技术要求,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1.2 测区概况1.2.1、丹棱县位于盆地西南边缘,隶属眉山市,地理位置东经30’00’-30’01’,北纬103’30’-103’34’.属浅丘地形,测区相对高差约40M.1.2.2、丹棱县属亚热带陆性盆地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雨量1298mm。
冬季最低气温0℃左右,霜雪少,冬季早晚多有雾。
1.2.3、丹棱河将县城化分为南北两城区,城区交通发达,南环路、人民路、关帝路、育才路、新北路、新南路、同心大道、为县城干道,主要交通要道省道106,县道丹蒲路(丹棱至蒲江)。
便利的交通有利于测量工作的开展。
1.3 作业围及作业时间1.3.1、作业围:西北边以省道106为界,东边以正南北向的关帝路为准向东平移1km.南至王家山,郭山扁山脚.约7KM23.测区已有资料3.1、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基东,曾家山二个三等点成果。
以上两点均为1954坐标系,1956黄海高程系。
3.2、1∶10000地形图。
4.地籍平面控制测量4.1系统选择本次城区地籍测绘平面控制坐标系采用54坐标系,高程采用56黄海高程系.4.2控制测量本次工程在平面控制部分以基东,曾家山为依据建立GPS E级网,城郊利用RTK技术发展图根控制,城区在GPS E级网基础上加密Ⅰ、Ⅱ级导线(网),Ⅰ、Ⅱ级导线点的密度必须满足地籍测量的要求。
4.2.1、控制网布设方案根据测区现有的GPS点的分布和一级电磁波测距导线的布设情况;根据测区建筑物分布密度情况,在房屋较密集地区布设二级电磁波测距导线。
导线网的结点一般应布设在重要的交叉路口上,导线图形可布设成附合导线、单结点、多结点网等形式。
4.2.2、控制点的命名、编号一.二级导线点编号用罗马字表示。
图根点编号前冠以“N”。
4.2.3、控制点的设置控制点按“城市测量规”中的要求埋设永久性标志。
一.二级导线点在软质地面上埋设标石,标石规格为(12cm×20cm×40cm)的混凝土标石,中心标志为Φ1.2cmו20cm的钢筋,其顶部刻“+”字叉;在坚硬铺装地面,用钢钎在地上打成20cm×20cm见方的小槽,中心埋入Φ向6mm×100mm的水泥钉。
导线点埋设时,标石面或钢筋顶部不允许高出地面太多。
标石面露出地面应小于5cm,钢筋应平标石顶面。
房顶标志根据“规”建筑物上标石的设置规格和方法进行。
同时在各点位附近明显固定的地物上,用红油漆书写点号及点位的指示方向线,标注相关距离以便查找和永久保存(书写时注意字体整洁和城市环境卫生)。
电磁波测距离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按下表的规定执行。
②、电磁波测距的各项限差和要求按照本设计书后面的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规定执行。
③、电磁波测距仪及其主要附件在使用前应按“城市测量规”第2.4.2条有关规定进行检验与校正。
电磁波测距的距离、垂直角和气象元素等的各项限差和要求按照本设计书后面的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规定执行。
为了减弱点位对中误差对测角、测距的影响,导线测量应采用三联脚架法。
记录采用手工记录。
控制测量平差计算:一.二级导线采用清华三维严密平差软件进行计算。
4.3、高程以基东三等点为起闭依据.4.3.1、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Ⅱ级导线点用四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其高程;一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如果Ⅱ级导线点的高程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则其高程只供一次附合图根导线作高程起闭点用,不再以此一次附合图根高程发展二次附合图根高程导线。
高程与平面控制同步施测。
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有关技术规定:4.3.1.1四、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的环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不得超过下表规定。
注:1、D为电磁波测距边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单位:公里。
2、D不应大于1公里。
L的长度对于四等不得大于15公里;对于五等不大于7公里。
3、各边垂直角均应对向观测;四等使用Ⅱ级测距仪往返测距各一测回,五等使用Ⅱ级测距仪单程测距一测回。
4、测距边应进行加乘常数、气象数据的改正,垂直角两差及倾斜改正。
5、边长的高程归化面为300米高程面。
4.3.1.2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记录使用手工记录,平差采用严密平差程序进行。
4.3.1.3、图根点高程控制测量①、一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采用五等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起闭于四等水准点(四等GPS点、Ⅰ、Ⅱ级导线点),二次附合图根点的高程采用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测定,起闭于五等以上的水准点。
可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结点网的形式。
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注:〈1〉、L ── 为路线总长(以KM 为单位);〈2〉、S ── 为边长(以KM 为单位);②、图根支导线的高程测定可以不闭合,但其技术要求均与图根附合高程导线的测定相同。
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图根点的垂直角可单向观测一测回,变动棱镜高度0.2米以上后再测一次,高差较差不超过0.4×S 米(S 为边长,公里),则可取用中数。
4.4.图根控制测量图根点是直接用于测绘地籍图,确定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依据。
在城市平面控制测量的各等级的控制点之下加密完成。
图根平面控制点的布设可采用GPS(RTK) 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技术要求按现行的《规》执行;也可采用图根附和导线的方法,但附和的次数不宜超过两次,在个别极困难的地区可以附和三次。
局部地区可采用支导线、光电测量极坐标法和交会法等方法进行。
图根点的密度应根据测图的比例尺和地形条件而定,以能满足地形、地籍图的细部测量为前提。
开阔地带的图根点的密度:(点/km 2)城市建筑区以及地形复杂、隐蔽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大图根点的密度。
图根光电测距附和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注:1、n为图根导线的测站数。
2、一、二表示图根附和导线是第几次附和。
如果采用支导线的方式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则支导线的长度不应大于300m,支导线水平角应该施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一个测回,其固定角不符值与测站的圆周闭合差都不应大于±40″。
4.4.1、选点、埋设图根点的点位选取应有利于界址点的测定和野外数字化测绘地籍图。
图根点可采用临时性标志,一般选用木桩、水泥钉或刻痕等。
当测区高级控制点稀少时,应适当的埋设标石,每幅地籍图应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埋石图根点。
埋石图根点应选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导线上,并应该保证至少与另一个点(埋石点或高级控制点)互相通视,以满足以后城市地形、地籍图的修测、补测的需要。
4.4.2、观测图根导线测量使用动态GPS(RTK)或电子全站仪,记录:动态GPS(RTK)仪器自动记录,全站仪手工记录.图根导线控制测量时应观测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
水平角的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20″,垂直角观测值的相互较差不得大于±25″。
距离采用单程观测图根控制导线前进方向的边长,每测回读数较差不得大于±10mm。
每测站观测完毕后,立即计算水平角、垂直角。
如果发现超限,应立即进行重测。
重测记录应计入手薄。
4.4.3、平差每条图根导线观测完毕后,应对整条图根导线进行导线方位角、坐标闭合差计算。
如果发现超限,应进行补测或重测。
图根导线的平差可以采用近似平差软件计算。
角值取至秒,距离值和坐标取至毫米。
4.5.资料提交在丹棱县城区地籍调查工作开展之前,由丹棱县国土资源局提交以下控制成果及资料:国家等线点的点位坐标和点之记和城区1∶10000地形图。
5、权属调查本次地籍调查要求利用已有的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及变更登记的权属调查资料。
登记资料出现重复的,以最新的登记资料为准。
对发证资料与现状发生变化情况的判定及其处理方法由县国土资源局指定处理.5.1.地籍编号编号分为三级,分别为街道、街坊、宗地。
5.1.1、街道划分和编号:街道的划分在丹棱县国土资源局的统一组织下实施,以丹棱河为基础划为南、北两个街道。
街道编号采用罗马字表示。
从Ⅰ开始,按顺序依次编排。
5.1.2、街坊划分和编号:在街道划分后进行街坊划分。
街坊是由道路、河流等其他线状地物封闭的地块。
原则上按自然街坊划分地籍街坊,当自然街坊面积较小、宗地数量较少时,可以将几个自然街坊划分为一个地籍街坊;反之也可以将一个自然街坊划分为几个地籍街坊。
街坊编号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按1、2、……依次编定。
5.1.4、宗地编号:宗地是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从“1”开始向后顺序编号。
通过以上编号后,一个完整的地籍编号为:街道号+街坊号+宗地号。
如: 1-3-15。
一衔道,3街坊15号宗地.5.1.5 制作工作底图对测区先进行1:500地籍图测绘、采用全站仪数字化进行测绘,以形成现势性较好的图件,利用这些图件进行权属调查,再根据权属调查结果编制地籍图。
5.1.6 预编宗地号调查人员实地调绘,将封闭地块逐一用铅笔标注在工作底图上,并注明编号。
当一个地籍街道或街坊全部勾绘结束后,对街道或地籍街坊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统一预编宗地号,并将该编号标注到地籍调查表上。
为了方便工作和减少编号的错漏,最好将工作底图拼接成街道或街坊岛图,然后在岛图上采用“弓”型统一预编宗地号。
5.2.宗地权属调查5.2.1、调查人员在工作底图上将已有登记资料的宗地划分出来并实地检测。
对因城市规划道路、河流堤岸等改扩建且已完成所涉及的宗地,临规划道路、河流等方向的权属界线,依据相关资料重新确定;对未完成规划道路、河流等改扩建工程所涉及的宗地,权属界线的确定以现状为准。
因其它原因发生变化的,实测现状,按原已有登记资料确界。
5.2.2、对未进行过登记的宗地,简单调查宗地相关属性(如使用者、座落、用途、宗地四至等),按现状预定界址点并实测,在图件上用界址线封闭。
5.3.界址认定的要求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核心,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5.3.1、对未进行登记的宗地,如相邻方已登记发证,界址点、界址线的认定以相邻方发证资料为准;相邻各方均未进行登记发证的,由调查人员现场了解、核实,依据相关规定进行界址点、线的认定,宗地相关属性入库,待该宗地使用者进行登记时再确定。
5.3.2、针对所有宗地:采用以街坊为单元按序编号,宗地界址点的编号前冠以大写字母“J”,统一自西向东、自北向南,从“J1”开始顺序编号。
5.3.3、宗地划分的原则:(1)一般具有独立使用权的,界线清楚的地块划为一个宗地;(2)对大中型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以及特大宗地用途明显不同,且不同用途土地面积较大,利用类别界线有明显的线状地物或者有独立核算的单位(有法人代表或具有申请法人代表的资格)的情况时,可划分若干个宗地,确定权属界线,并求出宗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