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释猜嫌》解析
宝黛·情真意切释猜嫌 中国小说欣赏

⒋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 “释”呢?
①情态变化:叹——笑——忙笑 ②对宝钗的态度变化: 感激——道歉——倾述——高兴
补充:40回之前,林黛玉对薛宝钗是十分嫉妒的,不 时尖刻的挖苦她和宝玉的关系(尤其薛宝钗刚来之时), 但薛宝钗一直不以为意,逐渐自己也不好意思,继而在 不断冲撞中黛玉逐渐认识到薛宝钗的见识、处事、学识 确实都比她要高,而且很有度量,就开始由妒到敬到服 (45回薛宝钗告诫她不要看那些艳诗杂书,黛玉心中暗 服足以证明)。事实上到50回之后,两人的关系已经很 好,形同姐妹,已经完全没有了宝钗刚来时的那种水火 不容的状态。
•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 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又名《石头 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此书分 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 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 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 高鹗整理”[2] 。 •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 品[3] ,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 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 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 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 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 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4] 。
二、文本研析
解题 节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 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比喻情投意 合的知心朋 友 知心话。《易经》:“二人同 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 臭如兰。”
文题:情真意切释猜嫌
问题:文题来处我们知道了,可是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 有这样三个问题: ⒈“猜嫌”从何而来? ⒉如何“释”? ⒊怎见得“情真意切”? ⒈“猜嫌”从何而来? ⑴标题中的“猜嫌”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材料:薛宝钗之“奸” 薛宝钗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 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 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 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 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
红楼梦__情真意切释猜嫌

------宝钗之“奸”
怎见得“情真意切”?
林黛玉:生性孤傲, 却坦率认错,可见实 在是被对方折服了。 禀性高洁,此番却坦 陈寄人篱下的痛苦心 声,多么难得! 薛宝钗:时时宽容大 度;处处关心体贴; 语语设身处地;真诚 能释猜嫌。
说一说
你印象中平时 的林黛玉是什 么样子的?
平时的黛玉:
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众家评钗黛
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 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 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有德有才。 谈恋爱自盼黛玉,找妻子还须宝钗;掉眼 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 钗黛是“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她们名 虽两个,实为一身。
木石前盟的确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 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当宝玉挨打时, 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 家的同情,人们对我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 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声″林妹妹″ 时,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 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为我说过一句公 道话呢? 人们之所以对我有许多偏见,是因为他们都带着喜 欢林妹妹而讨厌我的心情来看我,看我的一言一行,看 我的一词一句……其实就连林妹妹也能用公正的目光看 我,后悔以前误会了我,为什么其他人不能呢?但愿世 人不要以感情的亲疏远近来看人,这样小女子沉冤可以 得到昭雪了!
剖析:宝钗的这番话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 关爱体贴之情溢于言外,将宝钗的细心、 善解人意完全表现出来。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 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林 黛 玉 焚 稿 断 痴 情
薛 宝 钗 出 闺 成 大 礼
第6课情真意切释猜嫌

1
经典晨读
5
名句欣赏
2
高考导航
6
课堂互动
3
学习目标
7
随堂练习
4
课前预习
8
课后强化作业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中国小说欣赏
经典晨读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中国小说欣赏
望江东
江水西头隔烟树 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中国小说欣赏
(2014年高考北京卷)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 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 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 A.史湘云 B.林黛玉 )
C.薛宝钗
【解析】 湘云联诗的最后一句。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中国小说欣赏
【解析】 【答案】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情节和主题的理解。要 “葬花魂”的依据:小说中有黛玉葬花的重
了解小说的情节,深入理解小说中一些哲理性的语句。 要情节;表达女性精神在一个时代的毁灭。“葬诗魂”的依
据:小说中多有黛玉吟诗的情节;表达对诗意消亡的哀悼。
成才之路 · 语文
人教版 ·中国小说欣赏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中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第三单元
人情与世态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中国小说欣赏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阅读答案及解析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阅读答案及解析情真意切释猜嫌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
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
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
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
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
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
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
”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
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何必真情释猜嫌——析《情真意切释猜嫌》

教材研讨2018/9 W何必真情释精嫌----析《情真意切释猜嫌》◎天津/徐若珊摘要:《情真意切释猜嫌》这一教材选文中,明写黛玉与宝钗二人尽释前嫌,但是其隐义颇丰。
剖析其对白,分析其回目,将其置于《红楼梦》这一巨著中,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并非如文题所言一 样简单,情真者唯有黛玉,而宝仅和黛玉终难成为知己。
关键词:《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对话;回目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 赏》第三单元有“情真意切释猜嫌”一文,其节 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编者在正文前写 下了这样一段话:“在人们的印象中,林黛玉 和薛宝钗好像一对情敌,互相敌视。
其实并 非如此,在坦诚的对话中,两人最终情深如姐 妹……”真是如此吗?我们将《情真意切释猜 嫌》一文置于《红楼梦》这一著作中,细细品读 会发现表面上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矛盾虽 已化解,但其实二人在精神层面仍存在难以逾 越的鸿沟。
一、对话前后一似以真情释猜嫌宝钗探黛玉,看似情真,实则情真者唯有黛 玉,且看其高度个性化的对白语言。
在《情真意 切释猜嫌》中,林黛玉感于宝钗的劝慰,诚心道 歉,且说了不少掏心掏肺的话,宝钗更是许诺, 愿为黛玉排忧解难。
这确是一副情真意切之 景,就连脂砚斋也赞:“二人此时好看之极,真是 儿女小窗中喁喁也。
”但是,宝钗的关心与安慰 在其言语之间总透出一种距离感。
她劝黛玉看 病,端的是一副家长面孔,“每年间闹一春一夏, 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黛玉倾 诉心中的寄人篱下之感,她四两拨千斤地轻巧 回答——“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 今也愁不到这里”。
黛玉之病,大半为心病,宝 钗却避重就轻,对贾府的人际关系绝口不提,若 说她由此就开解了黛玉的心结,实是太过武断。
黛玉谢她费心周折,她却说:“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
”“应候”一词使得宝钗原形毕 露,对林黛玉的关心,她只当作应酬;“人人跟 前”,更是表明林黛玉并非是她特别对待的那 一个。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人情与世态第6课情真意切释猜嫌作业含解析中国小说欣赏

第6课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排遣(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望候(探望和问候)B.食谷者生(中医认为食五谷,可以添养精神气血)受用(享受)C.介意(<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D.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的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司马牛之叹(指代没有兄弟)【解析】受用:身心舒服〈多用于否定〉。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B)①网上盛传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出现喂食药片、猥亵儿童等恶性事件,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三人成虎....,引起了民众极大的恐慌。
②奥运会的火炬在希腊奥林匹亚山下点燃,经过一名又一名运动员的手,一路薪火相传....,最终到达举办运动会的城市。
③重耳让军队退避三舍....,却并没有因此失去了气势,反而因信守承诺而理直气壮,守信让他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获得了人心。
④历经坎坷,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依然没有阿谀奉承,没有明哲保身....,有的只是为国为民请命、殒身不恤的牺牲精神。
⑤在人民群众的生命面临危险的关键时刻,民警蔡松松纵身跳入水库,马革裹尸....,用生命谱写出一曲英雄的赞歌。
⑥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他植梅放鹤,清高自适,每天听闻风声鹤唳....,就觉得是一种满足。
A.①③⑤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④【解析】①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②薪火相传: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
也说“薪尽火传"。
③退避三舍: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
后泛指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④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⑤马革裹尸:英勇牺牲在战场.⑥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情真意切释猜嫌》(上课教案)

《情真意切释猜嫌》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方法:讲述故事背景,提问学生对故事的期待。
章节二:故事讲解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掌握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内容:详细讲解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学方法:分段讲解故事,提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章节三:角色扮演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角色特点,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指导。
章节四:讨论与反思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感经历。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教师引导。
章节五:总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
教学方法:总结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布置作业,引导学生思考。
章节六:情感分析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情感在故事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情感分析。
章节七:道德讨论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教学内容: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正确的道德选择。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道德观念,教师引导并进行总结。
章节八:创作练习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根据故事情节,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续写或改编。
教学方法:学生独立或合作创作,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章节九:分享与评价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
《情真意切释猜嫌》解析

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说
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
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李嬷
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
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
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
参评教研成果
参评教研成果
清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解题
节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 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情真意切 释猜嫌
材料补充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 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 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 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 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
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 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2、在宝玉喝酒这一事 中,宝钗和黛玉分别 持什么态度,又分别 表现了两人的什么性 格特点?
参考: 1、不是。因为黛玉来看宝钗,看到 宝玉也在,不免多想,认为他们两人 之间有什么事情。心里不舒服,顿生 醋意。 2、宝钗是规劝。关心体贴,通情 达理。黛玉是不反对,有些怂恿。关 心,尖酸刻薄,叛逆。
品味经典著作 提升鉴赏水平
节选自——《红楼梦》第五回
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符合人物的身份 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 性格 与特定的环境相吻合
结合文本谈谈黛玉此时的处 境和心情。
处境:寄人篱下、身患重病
心境: 盼望有人相陪但又厌烦的 矛盾
分角色朗读课文
宝钗
黛玉
立足文本 找关键词 揣摩心理 概括形象
怎见得“情真 意切”?
自主讨论筛选文 中人物语言赏析 (宝钗)
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