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释猜嫌
情真意切释猜嫌

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红楼梦》第五回
⒉如何“释”?
⑴宝钗怎样做,才能释“猜嫌”呢? 明确:满怀真切情意对待黛玉 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 ①望候体谅,从不苛责; ②谈论病症,提出建议; ③推心置腹,排遣烦闷; ④赠送燕窝,解决烦难; ⑤离开之时,答应再来。
文本 解读
3. 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呢?
艺术评判:两个人物难分高下,作者 对人物的刻画艺术都高超。 道德评判:黛玉高于宝钗。宝钗为人 冷漠无情,黛玉则热情有生命力;宝 钗不愿张扬个性,对爱情的追求也是 遮遮掩掩,显得不主动;而黛玉则极 力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展现自己的才 华,对爱情的追求也显得执着。 生活评判:宝钗高于黛玉。宝钗生活 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说话委 婉,有管理才能;而黛玉则稍显心胸 狭小、爱猜忌,只会做诗不会做人, 说话直来直去。
情真意切释猜嫌
一、文本研析解题 节选《红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 雨夕闷制风雨词》。
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比喻情投意 合的知心朋 友 知心话。《易经》:“二人同 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 臭如兰。”
问题:
⒈“猜嫌”从何而来? ⒉如何“释”? ⒊怎见得“情真意切”?
⒈“猜嫌”从何而来? ⑴标题中的“猜嫌”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材料:薛宝钗心中“藏奸” 薛宝钗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她 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 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 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 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
①情态变化:
“叹” ——“笑”—— “忙笑”
②对宝钗的态度变化: 感激——道歉——倾述——高兴
4、怎见得“情真意切”?
《情真意切释猜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1、筛选信息: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2、细节品析: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②掌握通过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竞争不等于一味对抗、友爱利于互助进步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情真意切”利于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筛选并概括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主旨;结合细节分析,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师问1:那么在同学们心目中红楼梦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生自由回答:老师适时点评引导:老师总结:好的,不管我们怎么去理解看待红楼梦,当我们打开这部著作的时候,总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够被绕开的,那就是里面那些富有光彩的女性角色,其中最主要的当然就是谁呢?黛玉和宝钗。
历来对黛玉和宝钗的评价就是众说纷纭。
师问2:那么我们在座的同学对黛玉和宝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谁能说说呢?她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二、文本自主探究从课文的标题中我们看到黛玉和宝钗是有猜嫌的,薛宝钗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
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
我们都知道宝钗非常善于处事,而黛玉因为有一点性格上的自我保护,所以难免有些尖酸刻薄的感觉。
贾府的上上下下对宝钗都非常的认同,但对黛玉则颇有微词。
再加之宝钗有一个金项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相配这就更让深爱宝玉的黛玉有些妒意了。
我们感觉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她们的身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皇商和贵族的结合、而一个是出身于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且寄人篱下。
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沉稳,合于礼教。
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自矜自重。
情真意切释猜嫌

1.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2.它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
人物的身份、境遇。 3.它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第6课 情真意切释猜嫌
林 黛 玉
薛 宝 钗
补充知识: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回) 薛宝钗进贾府(第四回)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 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 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 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 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 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 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 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 却浑然不觉。 ——《红楼梦》第五回
《红楼梦》是世界名著,清
代就有 “ 开谈不讲《红楼梦》, 虽读诗书也枉然”之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 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 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 的第五大发明”。
解题并思考:
1.解题; 2.“猜嫌”从何 而来? 3.如何“释”? 4.怎见得“情真 意切”?
如何“释”?
明确:满怀真切情意对待黛玉
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
①望候体谅,从不苛责; ②谈论病症,提出建议; ③推心置腹,排遣烦闷; ④赠送燕窝,解决烦难; ⑤离开之时,答应再来。
怎见得“情真意切” 说一说
1.你印象中平时的
林黛玉是什么样子的?
2.此时的黛玉是 怎样的? 3.宝钗是一个怎 样的人?
平时:孤高自傲 尖刻小气 真实黛玉
总结:
老舍先生说“文学是语言”。
高中语文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情真意切释猜嫌公开课课件

讳,主动送自己的衣服收殓金钏
。
-----宝钗之“奸” •又因为宝钗身上有一个金锁,这正与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相配, 构成“金玉良缘”。
活动三:情真意切释猜嫌
从本文林黛玉 和薛宝钗的对话 中,你觉得薛宝 钗的哪句话最情 真意切,最打动 林黛玉?
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 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 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 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 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 什么?不是个常法。”
品味经典 提升鉴赏品位 享受阅读 翱翔美的天地
细心体贴,学识渊博
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我虽有个哥哥, 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 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 马牛之叹’?
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 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 又不惊师动众的。
善解人意
活动三:情真意切释猜嫌
从本文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话中,你觉得薛宝钗的 哪句话最情真意切,最打动林黛玉? 望候体谅,从不苛责(第一段) 谈论病症,改进药方(第二段) 推心置腹,同病相怜(第三段) 赠送燕窝,解决烦难(第三段倒数
林黛玉对薛宝 钗“猜忌”
“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 你竞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竞自 误了。
“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
①元妃省亲,见元妃不喜“玉”,就指点宝玉将“绿玉”改“绿
蜡”;
②元妃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 ③过生日,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 ④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还不怕忌
此时: 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尖刻小气
薛 宝 钗
红楼梦四十五回情真意切释猜疑

情真意切释猜嫌
问题:
• 一、“猜嫌”从何而来?
• 二、如何“释”? • 三、怎见得“情真意切”?
一.“猜嫌”从何而来?
明确:薛宝钗之“奸”
薛宝钗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 她又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元春从宫里 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说难猜;贾母要她 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 被逼自杀,她为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
五、难句解析
1.“那个”指什么?“那些话”指什么? 明确:“那个”:行酒令时黛玉所说《牡丹亭》《西 厢记》 中的“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艳词”。(40 回) “那些话”:“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 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等话。(42回) 2.这又表现了二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林:尖刻小气 薛:恪守礼教
二.如何“释”?
明确:满怀真切情意对待黛玉
①望候体谅,从不苛责; ②谈论病症,提出建议; ③推心置腹,排遣烦闷; ④赠送燕窝,解决烦难; ⑤离开之时,答应再来。
三、如何显得“情真意切”?
生性孤傲,却坦率认错, 可见实在是被对方折服了。 禀性高洁,此番却坦陈寄 人篱下的痛苦心声,多么 难得!
时时宽容大度 处处关心体贴 语语设身处地 真诚能释猜嫌
四.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猜嫌” 已“释”呢?
1.情态变化:叹——笑——忙笑
2.态度变化:感激—道歉—倾述—高兴
五、通过以上的细节分析,你觉 得二人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 林:坦率真诚、多愁善感、聪慧率真
• 薛:宽容体贴、善解人意、圆滑世故
老舍先生说“文学是语言”。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塑造出一批批鲜活 生动的人物形象,是得力于人物语言的精妙安排。
红楼梦——情真意切释猜嫌

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 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 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 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 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 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 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 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 族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 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
情 真 意 切 释 猜 嫌
风金《 雨兰红 夕契楼 闷互梦 制剖》 风金第 雨兰四 词语十 五 回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全书 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 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 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 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 发展趋势。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阶级斗争史——红楼梦的 一个纲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贾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薛
文学常识
《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曹雪芹写《红楼梦》,“于悼红轩中,披 阅十载,增删五次” ,全书未尽即与世长 辞。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为主线,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官僚家庭由 盛而衰的过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封建伦 理道德的叛逆精神 。
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是一个比贾宝玉更多一些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 身在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祖上曾封列侯,到她父亲一代便已 不能袭爵,父亲是科甲出身,官做到巡盐御史。林家支庶不盛, 门庭单薄。林黛玉没有兄弟姐妹。母亲的早逝使她从小失去母爱, 同时也使她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那样,从母亲那里受到礼教妇德 的熏陶和训练。父亲请了家塾先生教她识字读书,又因她身体怯 弱,课读也就不甚严格。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有限得 很,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 我素,很少顾及后果得失。这种性格最不宜寄人篱下,可是她因 父母相继去世,偏偏不得不依傍外祖母家生活。她寄居在声势显 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 使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使她用真率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 势力,以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
《情真意切释猜嫌》解析

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说
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
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李嬷
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
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
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
参评教研成果
参评教研成果
清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解题
节选《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 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情真意切 释猜嫌
材料补充
“……宝钗行为豁达,随分 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 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 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 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
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 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2、在宝玉喝酒这一事 中,宝钗和黛玉分别 持什么态度,又分别 表现了两人的什么性 格特点?
参考: 1、不是。因为黛玉来看宝钗,看到 宝玉也在,不免多想,认为他们两人 之间有什么事情。心里不舒服,顿生 醋意。 2、宝钗是规劝。关心体贴,通情 达理。黛玉是不反对,有些怂恿。关 心,尖酸刻薄,叛逆。
品味经典著作 提升鉴赏水平
节选自——《红楼梦》第五回
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符合人物的身份 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 性格 与特定的环境相吻合
结合文本谈谈黛玉此时的处 境和心情。
处境:寄人篱下、身患重病
心境: 盼望有人相陪但又厌烦的 矛盾
分角色朗读课文
宝钗
黛玉
立足文本 找关键词 揣摩心理 概括形象
怎见得“情真 意切”?
自主讨论筛选文 中人物语言赏析 (宝钗)
着呢。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
情真意切释猜嫌(公开教案)

情真意切释猜嫌——《红楼梦》节选公开课教案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刘洪婷高二年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林黛玉进贾府》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
理解文意,正确解读红楼梦中钗黛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 筛选信息:把握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思想情感。
②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特点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并能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品读。
二、教学难点、重点教学重点:通过个性化人物语言并结合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全本对《红楼梦》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品读。
三、教学方法:五环导学法四、教学课时及教具:2课时\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在预习的基础上回顾文学常识、红楼梦的基本人物关系。
了解和本文内容有关的钗黛描写。
2、独立自学①阅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基本文意(学案第五题)②试着完成学案表格填写(学案第六题)3、布置作业:再读课文,将学案第六题全部完成。
选择拓展延伸题并查阅资料。
第二课时(公开课)主体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一、课堂导入兼回顾课文主体内容:二、合作研学,分析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1、黛玉形象:体弱多病、寄人篱下、孤傲敏感及性格中坦率真诚的一面。
2、宝钗形象:学识渊博、善解人意、行为豁达、深得人心的一面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个性化的语言、细节、对比。
三、展示激学:拓展延伸、个性解读曹雪芹笔下这“两奇葩”如果放在你面前或在文学的世界里,林黛玉和薛宝钗,你更喜欢谁?宝钗和黛玉的关系是否像本回的回目一样“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二人到底是如同金兰的姐妹,还是势不两立的“情敌”?薛宝钗是破坏宝黛爱情的罪魁祸首吗?(每个小组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一个,作为研讨对象,依据所学课文及原著全文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求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见解。
)选题1、我眼中的林黛玉或薛宝钗选题2、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钗黛关系?及宝黛的爱情悲剧?四、反馈固学及作业布置1、必做题:学案练习题2、选作题:课外阅读《红楼梦》:宝玉的两个大丫头,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试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二人个性化的形象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真意切释猜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激发学生兴趣,希望重读《红楼梦》。 2、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古今中外对它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其实在座的同学们也对《红楼梦》并不陌生,我们初中学习过《香菱学诗》,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相信大家对红楼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1.知识小测试:考考你对红楼知多少(课件展示) 2.《红楼梦》到底是一部怎样的着作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展示课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是一部集园林、绘画、服饰、饮食、医药、诗词歌赋为一体的文学巨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小说的集大成者,它塑造的金陵十二钗已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位美丽女性,看两首《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猜猜她们是谁(展示课件:判词) 解说:“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一条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魂归离恨天”) 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出闺成大礼”) 3.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群芳中异彩高标的两奇葩,谁能说说她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的身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皇商和贵族的结合、一个出身于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并寄人篱下。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沉稳,合于礼教。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自矜自重。那么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都深爱着宝玉,她们之间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 我们都知道宝钗非常善于处事,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她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而黛玉因为寄人篱下性格上有一点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设防,所以难免给人有点尖酸刻薄的感觉。贾府的上上下下对宝钗都非常的认同,但对黛玉则颇有微词。再加之黛玉知道宝钗有一个金项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相配,这就更让深爱宝玉的黛玉有些妒意了。所以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之间是有隔阂、有矛盾的(这从黛玉自责的语言中看出)。 在红楼梦的第45回中作者正是把这个矛盾双方放在一个情节当中演绎出一段互剖金兰语的故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段选文。(展示课件:课题、写作背景) 二、设疑解题 选文后面注释说文章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编者却给选文加了一个《情真意切释猜嫌》的题目,文章标题应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教师提问:1.“猜嫌”从何而来2.如何“释”,怎见得“情真意切”3.从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 三、文本自主探究(认真读选文) 师问1:选文当中宝钗是在黛玉怎样的情形下去 “释猜嫌” 的(学生结合林黛玉的处境和心境来回答自由回答) 师问2:能不能把表现这些处境和心境的语言读一下 板书: 处境 心境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从刚刚的赏析中我们知道黛玉正在病中,加之前面我们作为全文的介绍到作为人物的分析我们大家都说了黛玉她寄人篱下、身世孤苦、加之这个时候又犯病而且比往日更重了。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当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呢 师问3:正如同学们说的 黛玉她既盼有人来,但是有人来看她时为什么聊不了几句她又觉得很厌烦了呢(心情不好同时感觉没有一个真心朋友的到来,这就是黛玉当时的心境。) 师问4:黛玉在前面与任何来看她的人说不上三两句话就厌烦了,可是在文章的最后对看望她的宝钗她却发出诚恳的邀请:“晚上再来和我说几句话儿”。 从厌烦到诚邀这样一个情感变化是如何达成的为什么黛玉在经过与宝钗的一段对话交谈后,情感上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明确: 探病,推心置腹的拉家常)
小组讨论:宝钗为了“释猜嫌”,她是怎样做的呢(主要体现在对话上,注意过程) 教师引导:黛玉宝钗共说了几次话,谁的话说的最长,那一段说的最长,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不能只是粗疏的看过,应注意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细节,注意说话前有没有代表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的词等。(生自由回答:) 宝钗 1、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明确:宝钗原为探病而来,两人说话自然先从病说起。妙就妙在宝钗说病并不先言病症,再说病因,以显示自己的才智;而是先从关心黛玉的身体(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体贴黛玉的处境(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出发,提议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这番话语自然极易入耳入心。有了这番铺垫,下面的关于药方、饮食的建议,也就更加显出了情真意切。 2、宝钗道:“这个药方当中人参和肉桂略显多了。” 明确:首先真正的关心体现在药方我都仔细看了,同时里面多什么少什么我很清楚我要告诉你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同时也表达出宝钗的渊博的学识。 3、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明确:宝钗可是主动跟黛玉开玩笑。黛玉这个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很可能一个小小的玩笑能让她苦上半天的,可是平时说好很注意的宝钗在这个地方却和黛玉开了以个很有趣的玩笑,体现两个人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姐妹的反映。 4、通过宝钗说“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等。 明确:这是怎样的一种友情啊,如果开头说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宝钗可能有点虚假,但是当她们情感逐步拉近的时候再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觉得宝钗这个人简直就是太会体贴人了。宝钗的这番话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关爱体贴之情溢于言外,将宝钗的细心、善解人意完全表现出来。 黛玉 我们知道黛玉这个人啊平时很少跟人长篇大论的交谈,毕竟她是一个比较自闭自守的人,但是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发现最长的一段话是谁说的呢,黛玉。 师问5:黛玉最长的一段话有几个层次呢 明确:至少有三层:1、自责2、赞美3、袒露内心的痛楚、身世的孤苦。 师问6:那一句体现了自责了(生自由回答:) 师问7:黛玉这么清高的一个人,却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当中面对宝钗责备自己四次,可见她内心对宝钗的感激和愧疚。除了自责之外,实际上还有对宝钗的夸奖,文章是怎么说的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这短短的一段话包含这对宝钗的几次夸赞,同时还包含这对自己孤苦身世的叙述。黛玉的身世是很孤苦的,她是不轻易和别人说的。因为她的性格有封闭、有保守、有一种自我保护,她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扉,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向宝钗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部呈现出来。那么这个地方就体现出黛玉的的确确是被宝钗的真情所感化了,她在这个地方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真正的友情,才使得黛玉能够坦诚地敞开心扉。 小结:通过对以上分析,我们看以感受到人物个性化语言的魅力了,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语言没有了其他地方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尖酸刻薄,而更多的是那种坦诚、一种自责,一种温情脉脉的倾诉内心。宝钗在这里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圆滑,深沉,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细心,真挚姐姐般的关心话语。正是由于她们二人的这种情真意切的语言才使得双方各自敞开心扉,冰释前嫌。 师问8:从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呢 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黛玉与宝钗共说了几次话,每一次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一样的呢(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梳理(展示课件):情态(道、叹道、笑道、忙笑道)。情感(感激赞美,自责,敞开心扉,高兴),黛玉从厌烦到叹息到笑到诚邀,表现出一种情感的拉近,心灵的贴近。这也正是文章发展的一个脉络 在这样的脉络发展当中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心灵逐渐的贴近,正体现了我们这段选文所取的名字“情真意切释猜嫌”。正是由于这两个人的真心相待,真诚实意猜嫌才能够被化解的。 补充:40回之前,林黛玉对薛宝钗是十分嫉妒的,不时尖刻的挖苦她和宝玉的关系(尤其薛宝钗刚来之时),但薛宝钗一直不以为意,逐渐自己也不好意思,继而在不断冲撞中黛玉逐渐认识到薛宝钗的见识、处事、学识确实都比她要高,而且很有度量,就开始由妒到敬到服(45回薛宝钗告诫她不要看那些艳诗杂书,黛玉心中暗服足以证明)。事实上到50回之后,两人的关系已经很好,形同姐妹,已经完全没有了宝钗刚来时的那种水火不容的状态。 师问9:总结一下在这段文章当中宝钗和黛玉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已经完全敞开心扉,对宝钗的她的态度,她的性格是率真坦诚的,没有一点尖酸刻薄的味道,跟平时大家对她的印象完全不同。作为宝钗也是一样,她平时也不肯多说一句话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这个人是城府较深的人,相对于黛玉而言她显得成熟稳重得多,但是在这个时候她甚至主动和黛玉开玩笑,体现了她的宽容体贴。 (板书)。正是由于她们这样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使得对方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化解了。 四、教师总结梳理全 文明确小说阅读方法:经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看到了文章表现出黛玉生病时所体现出的处境与心境,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环境;同时我们共同梳理了文章体现出来的脉络,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节;那么性格特征是谁身上的呢,是人物。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背景是人物生活和情节推进的一个基础。 2、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和过程,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历史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只有当我们懂得阅读小说的方法之后,我们以后在阅读其他小说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五、布置作业: 对于黛玉和宝钗二人的评价,历来研究家们是众说纷纭的: 1、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 2、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德有才。 3、谈恋爱自盼黛玉,找妻子还须宝钗;掉眼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 4、黛钗是“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她们名虽两个,实为一身。 在座的同学们心中肯定也自有一个黛玉和宝钗,一千个人也有一千部红楼梦,我们去阅读红楼梦,去走进红楼这个无尽的宝藏,并以“我眼中的黛玉/宝钗”为题写一篇文章。 (同学们在阅读红楼时可以注意留心这几个章节8、19、27、32、45、63。) 《红楼梦》这部巅峰之作,我们今天学习探讨的也不过是其冰山之一角,希望大家能够带着《林黛玉进贾府》和对本文的印象真正的走进曹雪芹的红楼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