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实验(精)
医学免疫学实验: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

第二次实验2: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一、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
二、实验原理吞噬细胞具有对异物(细菌、绵羊红细胞、鸡红细胞等)吞噬和消化的功能,在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鼠腹腔内注射硫代乙醇酸钠,可刺激巨噬细胞的聚集。
四日后小鼠腹腔内注入羊红细胞悬液,一小时后解剖收集腹腔吞噬细胞,染色、镜检可观察对羊红细胞的吞噬现象。
通过计算吞噬百分比或吞噬指数可测定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一、实验材料1. ICR 品系小鼠(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 PBS 缓冲液3. 3%硫代乙醇酸钠4.羊红细胞(1%悬液,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5. 解剖器材、注射器、尖吸管、橡皮吸头、小试管及载玻片6. 瑞氏染液、甲醇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用无菌注射器吸取3%硫代乙醇酸钠3ml,注射于小鼠腹腔内。
2. 四日后,注射羊红细胞(1%悬液)1ml 于小鼠腹腔内。
3. 注射1 小时后,将小鼠用颈椎脱臼法处死,解剖暴露腹腔,于腹腔靠上部位,用镊子轻轻夹起腹膜,将腹膜剪一小口,用尖吸管注入5ml 预温的PBS,同时用手反复揉搓腹腔约1—2 分钟,以便尽可能多地冲洗出小鼠腹腔的吞噬细胞。
4. 用尖吸管吸取腹腔液,置一洁净试管内。
5. 用尖吸管将腹腔液吹打均匀(尽量避免产生气泡),吸取一滴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
6. 观察结果,也可以将腹腔液涂片,平放于湿盘内,37℃,孵育30 分钟。
取出涂片,用预温的PBS 冲洗3 次,然后用甲醇固定1 分钟,以瑞氏染液1 份加pH6.4 的PBS 2 份混匀后,滴于涂片上染色5-10 分钟,以蒸馏水冲洗(切勿先将染液倾去)后,待干,镜检。
五、实验结果观察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对羊红细胞的吞噬现象,计算吞噬百分比,即每100 个吞噬细胞中吞噬有羊红细胞的细胞数。
也可用吞噬指数表示,即将100 个吞噬细胞中所吞噬羊红细胞的总数除以100。
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一般是平行的。
医学免疫学CDC实验报告

CDC实验一.实验原理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1~3或IgM)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而导致细胞膜穿孔。
因此,水溶性染料如台盼蓝可进入受损细胞,染成蓝色,为阳性反应;不带抗原的细胞,未损伤,不染色,为阴性反应。
二. 实验步骤1.胸腺细胞悬液制备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暴露胸腔,分离出胸腺↓镊子夹住胸腺反复轻轻研磨↓单个细胞PBS洗2次,1000rpm,10min↓加入5%小牛血清PBS制备细胞悬液调节细胞浓度至3-4×107/ml三.结果判断①细胞膜穿孔的细胞呈蓝色,细胞膜完整的活细胞不着色。
②细胞毒性作用的判断标准如下:阴性反应( -) 死细胞占0-10%可疑阳性反应( ±) 死细胞占11-20%弱阳性反应( + ) 死细胞占21-50%阳性反应( ++ ) 死细胞占51-80%强阳性反应(+++ ) 死细胞占81-100%四.结果记录1.表格记录2.照片展示五.讨论①.第①组成阳性的原因:实验中加入抗原、抗体、补体、LC 。
抗原抗体能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物,从而导致细胞膜穿孔,细胞受损,台盼蓝进入细胞,染成蓝色,呈阳性反应。
说明CDC 实验必须要有抗原、抗体、补体共同参与。
②.第②组成阴性的原因:实验中加入抗体、LC。
因为无抗原和补体,不能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也无补体,因此不能形成攻膜复合物,不能使细胞膜穿孔,细胞无损伤,台盼蓝无法进入细胞,不能被染成蓝色,呈阴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补体的参与。
③.第③组呈阴性的原因:试验中加入LC和补体,因为无抗原抗体,所以没有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补体不能被激活,不能形成攻膜复合物,细胞无受损,台盼蓝不能进入而不被染色,呈阴性反应。
说明CDC实验必须要有抗原、抗体的参与。
④.第④组呈阴性的原因:实验中只加入LC,既无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也无补体,细胞无受损,台盼蓝不能进入而不被染色,呈阴性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第一次实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示教)一、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在哺乳类动物,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在禽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法氏囊。
外周免疫器官有淋巴结、脾脏等。
1.胸腺胸腺位于胸腔纵隔上部,胸骨后方。
胸腺的组织结构:胸腺分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实质将实质分割成若干小叶。
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
胸腺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皮质区内85%-90%的细胞为未成熟的T 细胞。
髓质区内有大量的胸腺上皮细胞和稀疏分散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人类胸腺在胚胎期及出生后2岁内生长很快,体积较大;2岁后到青春期发育仍很快;但青春期后开始萎缩,逐渐由脂肪组织所代替,它在机体免疫功能的建立上占有重要地位。
骨髓内有部分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素的影响下,增殖分化成为具有免疫功能的T 细胞,再经血流输送到淋巴结和脾等周围免疫器官发挥免疫功能。
若新生期切除胸腺或胸腺生长肿瘤,可导致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常因感染而死亡。
胸腺组织切片2.骨髓骨髓位于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造血组织主要由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
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骨髓又是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和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因此骨髓既是中枢免疫器官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概述图3.法氏囊在禽类,法氏囊是位于泄殖腔上方的一个囊状物,内充满着淋巴组织,其中淋巴细胞不断受囊素的影响,发育成B 淋巴细胞。
若新生期切除法氏囊,抗体的形成将受影响,而细胞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对于 B 淋巴细胞发育而言,禽类的法氏囊具有哺乳类动物骨髓相似的作用。
法氏囊外观4.淋巴结淋巴结的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部分。
皮质区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两部分。
浅皮质区靠近被膜下,是B 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非胸腺依赖区。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制备方法
1 合成抗原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具有抗原性的化合物。
2 提取抗原
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具有抗原性的分子。
3 重组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
抗体制备方法
1 动物免疫法
2 体外免疫法
将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其产生抗体。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产生抗体。
3 单克隆抗体技术
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对抗原浓度非常敏感,可用 于定量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的分类
直接反应
直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例如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反应
利用辅助物质间接检测抗原 或抗体的存在,例如免疫印 迹法(Western Blotting)。
功能性反应
评价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例 如中和试验和血凝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 体反应
本讲座将介绍医学免疫学实验中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 其在疾病诊断和药物应用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抗原
抗原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细胞、蛋白质或多糖等。
什么是抗体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能力。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进 行检测,常用于病毒和细菌 的检测。
免疫电泳法
利用电泳分离技术检测抗原 的存在,常用于蛋白质分析。
免疫层析法
利用成型的免疫层析柱分离 和检测抗原和抗体,常用于 快速筛查。
抗体检测方法
免疫荧光法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目 标物,常用于细胞和组织的 检测。
医学免疫学实验

【实验方法】
1. 标记。取洁净载玻片1块,如下图标记。
A B
2. 采血。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 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收入小 试管,用吸管各取适量分别加在载玻片的两端。
A B
3. 加抗体。将抗A、B试剂分别加1滴与玻片上两 侧的血液混匀。
A
抗A
B
抗B
4. 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 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细沙样; 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讨论】
实验二、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 血型鉴定
玻片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一般用已知抗体作 为诊断血清,与受检颗粒抗原,如菌液或红细胞抗 原各加一滴在玻片上,混匀,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 观察凝集结果,出现凝集颗粒的为阳性。此法简便, 快速,适用于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得到的菌种的诊断 或分型,也可用于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 ——凝集反应
【实验目的】
1. 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2. 掌握玻片凝集实验、间接凝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 结果分析。
【实验内容】
1. 直接凝集反应(试管法)— 溶血素效价的测定 2.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法) — 血型鉴定
3. 间接凝集反应 — RF因子的乳胶凝集实验(示教)
NS (ml)
溶血素 (ml)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弃去
—
0.2
稀释度
1%SRBC(ml)
1:100
0.2
1:200
0.2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应答过程,并评估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因其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度较高。
2. 抗原制备:选择一种常见的抗原,如牛血清白蛋白(BSA),通过纯化和浓缩得到高纯度的抗原溶液。
3. 免疫程序: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注射抗原溶液,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免疫应答情况。
4. 免疫指标测定:采集小鼠血液样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技术测定血清中特定免疫球蛋白(如IgG、IgM)的水平。
实验结果与讨论:1. 免疫应答:实验组小鼠在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迅速启动,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对照组小鼠未注射抗原,免疫系统无明显应答。
2. 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LISA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血清中特定抗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IgG)的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这表明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系统成功识别并产生了针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3. 免疫细胞活性: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观察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的免疫细胞活性较高,表明其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增强。
4. 免疫记忆效应:在实验组小鼠中,注射抗原后,免疫系统形成了对抗原的记忆效应。
再次注射相同抗原时,免疫应答更为迅速和强烈。
而对照组小鼠未形成明显的免疫记忆效应。
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效能在免疫应答中起到关键作用。
这些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应对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究免疫系统对不同类型抗原的应答差异,以及免疫细胞的分化和调控机制。
此外,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单细胞测序,深入研究免疫系统的细节和复杂性。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是研究和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通过实验手段来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对外界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揭示机体的免疫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从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实验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检测、分离和定量抗原或抗体。
根据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可以通过免疫沉淀、电泳、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来分离和检测抗原或抗体。
同时,还可以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来检测和定量微量物质。
二、常用实验方法1. 免疫沉淀法:该方法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载体(如蛋白A、蛋白G等)结合,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分离出抗原和抗体。
2. 免疫电泳法:该方法将待测样品经过电泳分离后,利用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结合,形成免疫沉淀带。
通过电泳分离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不同抗原的检测和分离。
3. 免疫荧光法:该方法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来检测抗原的存在和定量。
4. 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底物转化为可见的产物,从而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三、应用领域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在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诊断: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类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或患有某种疾病。
2. 疾病预防: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疫苗的研制和评价。
通过检测疫苗接种后患者体内产生的特定抗体水平,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为疫苗的改良和研发提供依据。
3. 药物研发: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评价。
通过检测药物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毒副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实验一免疫系统组织和细胞形态学一、实验目的观察小鼠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二、实验内容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该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是执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
本次实验主要观察免疫器官大体解剖学、免疫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小鼠是啮齿目中体形较小的动物,淋巴系统很发达,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管、外周淋巴结及肠道派氏集合淋巴结。
本实验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解剖小鼠,观察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并制血涂片,观察小鼠免疫细胞。
(一)小鼠免疫器官解剖学观察【材料】1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2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
3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1小鼠脱臼处死,投入盛有3%来苏尔水的缸内,浸泡5分钟。
取出小鼠,仰卧位置于试验台上,使动物腹部朝上。
2以镊子提起耻骨处皮肤,用剪刀沿正中线直剪开至下颌部,然后钝性分离皮肤,再把皮肤向四肢剪开。
3注意观察腹壁,用剪刀沿正中线自阴部至膈肌为止剪开,观察腹腔液量及性状,观察脾脏。
4切开膈肌,剪断胸骨,翻起胸骨,观察胸腺、心脏及肺脏,胸腺位于小鼠胸腔心脏前上方,内有许多大淋巴细胞(即前胸腺细胞)及特定的上皮网状细胞(分泌胸腺激素)。
5解剖结束,深埋动物。
(二)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材料】1动物:昆明种小白鼠。
2试剂:3%来苏尔水,瑞特氏染液,pH8.6硫酸盐缓冲液,20%盐酸甲醇。
3器材:眼科镊,眼科剪,玻片。
【方法】1准备洁净玻片两张,一张用于推片,另一张用于固定标本。
2剪断小鼠尾巴取血或小鼠眼球取血,迅速在玻片上涂血膜制备血涂片,自然干燥。
3瑞氏染色(1)染色:甲醇固定标本2分钟(亦可省略),滴加瑞氏染液数滴覆盖血膜,染色1分钟,再加等量的pH8.6硫酸盐缓冲液或新制蒸馏水,用洗耳球吹打,使之与染液混匀,静置染色8~10分钟,弃去染料,水洗。
(2)脱色:用20%盐酸甲醇脱色,肉眼观察玻片呈粉红色为宜,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在加入抗HCG血清后,一定要将其充分混匀,静 置1-2分钟后再进行下一步,这是为了使可溶性抗 原与抗体能够充分反应,以免其反应不足造成假阳性。
本次实验中,出现凝集现象的为实验阴性, 不出现凝集现象的反而为阳性。
临床意义
人工流产或剖宫术后无胎盘组织残留者,HCG转为 阴性。
绒毛膜上皮癌、葡萄胎及睾丸畸胎瘤病人尿中, HCG含量远较正常妊娠尿液为高,将尿液作1∶200 稀释后仍可呈阳性反应。 术后可转为阴性,若仍为阳性应考滤手术不彻底或肿 瘤已有转移。
沉淀反应
基本概念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
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沉淀反应的种类可
合,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
分为环状沉淀反应、絮状反应和琼脂扩散等。
可溶性Ag + 相应Ab 比例适当 肉眼可见沉淀物
电解质
分类:
沉 淀 反 应
絮状反应 琼脂扩散
单向扩散 双向扩散 火箭电泳
环状沉淀反应
+
电泳 对流免疫电泳
单向扩散
即将定量的抗体混合于琼脂中,待琼脂凝固后打孔加入 抗原,孔中的抗原向四周扩散,在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 适处呈现白色的沉淀环。沉淀环的大小与抗原的
浓度成正比,故该试验是定量试验。
双向扩散
即将抗原和抗体 分别加入琼脂对 应的孔中,二者 会向四周扩散, 在二者比例
医学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教研室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
掌握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沉淀反应的操作及 结果的正确观察、判断. 熟悉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沉淀反应的原理. 了解间接凝集抑制试验、沉淀反应的用途.
间接凝集抑制实验
分类及概念
•血清学反应:
在血清中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凝集反应:
火箭免疫电泳
单向扩散+电泳: 将单向扩散与电 泳技术相结合的 一种方法。 沉淀峰的高度与 抗原的浓度成正 比。
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
蛋白质抗原在碱性环境中,其羧基发生电离而带负电荷,在电泳时 从负极向正极移动。 抗体分子在电场中从正极向负极移动。
实验步骤
制板
3-4ml琼脂
打孔
孔间距3mm
试验材料
1、标本:非孕妇、待检尿
2、试剂:兔抗人HCG血清、HCG致敏的 乳胶颗粒
3、器材:载玻片、滴管、玻棒
实验方法
加尿液标本
待检尿 非孕妇尿
加兔抗人HCG免疫血清
混匀静置2分钟
加HCG致敏的乳胶颗粒
混匀静置2分钟
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
非孕妇尿 出现均匀一致的白色细小凝集物。
待检尿 若出现凝集则为HCG阴性,若仍呈 均匀浑浊乳状液则为HCG阳性。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并不能产生凝集反应,怎
样才能用肉眼就能观察到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呢?
实验原理
间接凝集示意图:
间接凝集抑制示意图:
妊娠免疫诊断试验
孕妇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含量明显增高。
(HCG是可溶 性抗原 )
反之,非孕妇尿中HCG含量甚微,不足以消耗掉抗 HCG抗体。
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环境中,颗粒性抗原和相 应抗体反应能够产生肉眼可见的凝块。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参与反应的抗原必须是体积较大的颗粒性抗原,比如说细菌、 红细胞等,都属于颗粒性抗原的范畴。 第二: 必须是相应的抗原抗体才能发生凝集反应 第三: 必须有电解质的参与 第四: 凝集块是一种肉眼能够见到的细小均匀块状物质。
合适处形成白
色沉淀线。
电泳
定义:即带电颗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相反的电
极移动,称为电泳。
原理:蛋白质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其具有游离
的氨基和羧基,每种蛋白质都具有自己的等电点 (PI),等电点的高低取决于蛋白质的性质,在等 电点时,蛋白质带正负电荷相等。在ph › PI时, 羧基解离得多,致使蛋白质带负电荷,向着正极移 动。在ph ‹ PI时,氨基解离得多,带正电荷,向 着负极移动。
封底 加样 电泳
切割火焰2-3 次
抗体
抗原
约7ul
总电流=4mA/cm x 2.5cm(板宽) x NFra bibliotek板数)30分 钟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抗原抗体不能放反 加样前须封底 样品不能从孔内溢出 电泳时电流大小须合适
实验报告(交单页)
原理 方法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