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四章 7—12个月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听觉
在听觉的辨音方面,3个月大的婴儿只能分辨1000赫兹频率的 音,而6个月后的婴儿则能分辨所有频率的音。
心理学研究显示,0—3个月的婴儿只能分辨低频音,而高频音 则要到6个月后才能达到成人水平。7个月的婴儿能比较迅速地追踪 声音。当听到收音机或者电视的声音时能立刻转头寻找声源。9个 月会模仿动物的叫声,对外界声音表示关心。11个月时,能模仿成 人发音,听懂比较复杂的指令,如“把……给我”,能和着音乐的节拍 摆动身体。
阶段2(5—7个月),“视觉—听觉—运动觉”的联合活动发展, 手眼协调,复合感知能力出现;
阶段3(8—9个月),爬行与走动使婴儿的空间方位、深度知 觉得以发展,手部精细肌肉的运动使婴儿的形状大小知觉得以发 展。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二、7—12个月婴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婴儿思维发展阶段论,7—12个月的婴儿处于次级循 环反应的协调阶段,该阶段的婴儿开始将先前习得的图式进行协调 、整合成新的更复杂的行动序列。到了次级循环反应协调阶段之后 ,婴儿行动的有意性加强,开始进行目标指向的行为(goal directed behavior),即将几个运动图式进行合并和协调,用于解决 简单的问题。
第一节 7—12个月婴儿认知发展的特点
伦敦认知发展和大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6—8个月的婴 儿进行了虚拟图像实验。在虚拟图像中,人们以为看到了一个 完整的方块,其实只是方块的四个角显示出来的。
他们在婴儿头上安置了电子仪,以确定婴儿看到这种奇怪图 像时大脑活动的区域。最后发现,8个月的婴儿大脑活动区域与 成年人看到同样图像时的大脑活动区域完全一样。
第四章 皮亚杰(新)

经同化和顺应两种互补的适应过程,儿 童的知识因其与环境中事物的互动而增 加,且智力随生活经验的扩大而成长。 个体能适应环境,就表示其认知结构或 格式的功能,可以在同化和顺应之间维 持一种波动的心理状态。
3、平衡:当个体已有格式能轻易同化环境中 新知识经验时,在心理上会感到平衡。 4、失衡:当个体已有格式不能同化环境中新 知识经验时,在心理上就会感到失衡。 智力成长是因为个体对环境适应时在心理上连 续不断地交替出现平衡与失衡的状态所致。
六、今天怎样看待皮亚杰理论
1、对皮亚杰理论的批评和修正 (1)儿童所具有的能力比皮亚杰最初所认为 的要强些,尤其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实践知识 方面。 可以将守恒之类的任务教授给处于早期发展阶 段的儿童。 在简单、真实的情形中,儿童也能表现出设身 处地地考虑他人观点的能力; 婴儿表现出客体永久性的时间要比皮亚杰预期 的更早些。 (2)“阶段论”的观点近年受到指责。
“运算”(operation)是另一种十分重要的认 知结构,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它指 的是心理运算。他认为运算是内化了的、可逆 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1)心理运算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 了的动作; (2)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 (3)运算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 (4)运算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一、感知运动期(出生到2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 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 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由于新生儿与2岁的婴儿差异很大,因此 感知运动阶段被分为六个子阶段。
主要表现: 1、从反射性行为发展到目标指向行为; 最初,儿童有本能的反射行为,这是儿 童建立其格式的基础;不久就学会运用 这些反射行为来产生更有趣、更有目的 性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第4章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

一、社会—文化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具有两种心理机能:初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主要 • 初级心理机能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结构,主 指个体对自己思维的有意识关注,对其行 要由生物特点决定,人和动物都具有这种 为的有效掌控,处理抽象的观念以及运用 功能,这种机能的特点是由环境的刺激所 逻辑关系和概括的能力。如问题解决和思 引发,依赖于具体经验,思维与行动联系。 维的功能。
二、心理发展观
•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 理结构。
维果斯基认为:言语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交往中,言语可以使 儿童获得他人掌握的知识。同时,言语有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认知的工具,帮 助儿童认识世界。此外,言语又是控制和反映儿童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心理发展观
果跳 一 跳 就 能 摘 到 苹
D1=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D2=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D2-D1
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 发展区” 。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并把这种潜能变为现实,同时创 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 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 水平,而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 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维果斯基的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
1.教学支架
• 教学支架: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 长时撤去帮助。
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 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 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包括四个主要的表现: • 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 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 • 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 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最高级的意识系统。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较小婴儿所具有的距离知觉是()A. 以运动觉为主B. 以视觉为主C. 以听觉为主D. 以经验为主2.人生最早出现的人是过程是()A. 思维B. 想象C. 感知觉D.注意3.幼儿晚期的思维是()A. 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B. 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C. 以自我为中心性为主D.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4.4岁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A. 3~5分钟左右B. 10分钟左右C. 15分钟左右D. 20分钟左右5.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A. 记得快忘得也快B. 语词记忆占优势C. 较多运用机械记忆D. 容易混淆6.一小孩认为她所看到的一些小虫都是同一条小虫,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幼儿处于()A. 感知运动阶段B. 前运算阶段C. 具体运算阶段D. 形式运算阶段7.反映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的是()A. 有意识记的发展B. 无意识记的发展C. 机械记忆的发展D. 意义记忆的发展8.当人从暗处走到明处,在最初一瞬间,会感到耀眼,什么都看不清,经过几秒钟,才恢复正常。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A. 明适应B. 暗适应C. 同时对比D. 继时对比9.关于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A. 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B. 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C. 定向性主义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D. 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定向性注意范围的缩小10.眼手-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A. 抓握反应B. 伸手能够抓到东西C. 手的无意性抚摸D. 无意的触觉活动1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在学习后遗忘进程最快的时间期限是()A. 31天内B. 6天内C. 1天内D. 20分钟内12.“视觉悬崖”是用来测查婴儿的()A. 深度知觉B. 方位知觉C. 大小知觉D. 形状知觉13.1岁至1岁半儿童使用的句型主要是()A. 单词句B. 电报句C. 简单句D. 复合句14.创造思维的核心是()A. 形象思维B. 发散思维C. 辐合思维D. 直觉思维15.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A. 代词B. 名词C. 动词D. 语气词16.标志幼儿心理发展的质变是()A. 感知觉的发生B. 记忆的发生C. 注意的发生D. 思维的发生17.儿童学习的英文字母对先前学习的汉语拼音会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A. 超限抑制B. 倒摄抑制C. 外抑制D. 前摄抑制18.小班幼儿往往对某个故事百听不厌,其原因主要是()A. 以想象过程为满足B. 想象的内容零散C. 想象受情绪影响D. 想象具有夸张性19.不属于3~6岁儿童记忆特点的是()A. 无意识记效果随年龄不断增长B. 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C. 相对较多地采用理解记忆D. 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20.下列属于语言过程的是()A. 听故事B. 练习打字C. 弹琴D. 练声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幼儿观察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3.3、5~6岁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4.幼儿句型发展的趋势是什么?5.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有哪些?6.简述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_认知与发展(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
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 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人格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 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三)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 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 要求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做好教育工作。 2、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 1.制定了新的智力测验 2.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 的智能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心理发展的原因 二、维果茨基的理论与教育 1、语言与发展 2、学习与发展 3、教学与发展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
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 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三)学校教育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简介 让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 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 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 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 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 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 究(认识论研究),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 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 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 童心理学理论。
【精选】第四章皮亚杰理论

前运算思维的局限性 1、自我中心主义 2、不能完成守恒的任务 3、转导推理 4、不能解决分类任务
近年来关于前运算思维的研究 —— 关于自我中心主义 —— 唐纳森的研究
三、具体运算阶段(7、8岁-11、12岁)
运算:皮亚杰理论中的特定概念,有四层含义:内化 了的动作;可逆的动作;具有一种守恒性;是系统性, 不能单独进行.
二、前运算时期(2岁-7岁)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这一阶段儿童已出现象征性功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
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是从象征性思维开始的。象征性思 维又叫前概念思维,这些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不是抽 象的、图式的。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这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
客体的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儿童获得守恒概念在机能上的等价物。客体 永久性和位移群的形成,是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从自我中 心状态的第一次解除,是第一次去中心化的重大成果,皮 亚杰称它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对皮亚杰理论的挑战:对感觉运动阶段的新近研究 1、关于物体存继性的研究 2、关于心理表征能力的研究 3、关于问题解决的研究
思维的结构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认 知结构组织的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有点类似 于图式。
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 征。儿童最初的格式来自无条件反射。在这个基础上,随 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动作不断演变出新的认知结构。 运算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认知结构。在皮亚杰发展的认知 发展理论中,运算结构的获得是智慧或认知发展的核心。
四、思维的机制
1、适应和组织 思维的本质是一种适应,是生物适应的一种特殊表现。认
《儿童心理发展》word版

第四章儿童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教学目的要求:掌握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理解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认识和理解儿童思维形式发展的特点以及儿童智力发展的状况;了解儿童智力发展与变化。
教学内容:一、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论、信息加工理论)(一)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阶段的必然前提,发展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重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动作的组织与结构),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末期出现智慧结构。
这一阶段又分为六个小阶段:(自己阅读)——在先天的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有所扩大;2.1-4.5个月习惯动作时期——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通过机体整合作用,把个别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如眼睛追随运动物体;3.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活动不再囿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出现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
4.9-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智慧动作出现,儿童各动作格式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更加概括化。
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就像儿童以后能运用概念来了解事物一样,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
-1.5岁通过尝试错误有目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智慧动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方向目的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出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
6.1.5-2岁这是感知运动结束,前运算阶段开始的时期。
显著特点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求新方法之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例如,见教材“儿童从盒子中去东西的过程”。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智慧的成长突出地表现在三方面:(1)逐渐形成物体永久性(不是守恒)的意识,这与婴儿语言及记忆的发展有关,物体永久性具体表现现在:当一个物体(如爸爸妈妈、玩具)在他面前时,婴儿知道不这个人或物,而当这个物体不在眼前时,他能认识到此物尽管当前摸不着、看不见也听不到,但仍然是存在的。
第四章_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1896-1980
一、感知运动阶段(0岁-2岁)
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 始认识客体永久性 (Objectpermanent),末期出现智 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 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 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 象征:与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
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 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 思维。这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
第五分阶段(岁)
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 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
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 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
错误期”。
第六分阶段(岁)
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 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 题。
•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 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有多种
解释。
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的 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体,而是来自主体 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动 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过儿 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逐渐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成人眼中,一切物体可具备“大”“小”两个属性, 但不能同时既大有小,物体可以从大到小来排队,由于 重力作用,物体会自由下落,但不会自由上升。我们知 道什么是时间、空间。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 因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还可以预知人、事、情境 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儿童眼中可能具 有极不同的含义。因次,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了 解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化
• 儿童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解释外部世界。 • 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 格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 格式量的变化。或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 应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顺应
• 当儿童发现原有的思维方式不完全适于 外部环境,就需要建立新图式,或对旧 图式进行调整来适应外部环境。 • 顺应 是指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时, 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 式的质变以适应环境。或顺应是使内在 心理结构适应于外在刺激之结构的过程。
2味觉
• 新生儿喜欢甜味。 • 新生儿面部表情显示能够区分好几种味道。 甜 食 —— 表 情 放 松 , 酸 —— 嘴 唇 紧 缩 ; 苦 味——张开嘴,作出痛苦的怪相。 • 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应对生存有重要意义,因 为对新生儿来说最理想的食物是略带甜味的 母奶。
3嗅觉
• 新生儿对食物气味的反应和对味道的反 应一样,与成人非常相似,这表明对气 味的偏好也是与生俱来的。 • 例如,让新生儿闻香蕉和巧克力的气味 时,他们表现出放松、愉快的表情;但 是臭鸡蛋的气味会使他们眉头紧皱。把 氨水放在出生不到6天的婴儿鼻孔前,这 些婴儿很快地把头转到另一侧。
1 视觉的一般发展
• 视觉的产生 • 视觉的发展
视觉的产生
• 新生儿的眼睛已能辨别光线的明暗。婴儿 也能察觉到视野内物体的运动,当移动速 度较慢时,喜欢用眼睛追随视觉刺激。
视觉的发展
(1)视觉调节能力的发展
•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周,眼睛不能根 据物体的距离来进行视觉调节。只有大 约相距8英寸的物体才能看得最清楚
视崖实验
• 吉布森和沃克(Gibson & Walk,1960,1961)用 视崖(Visual cliff) • 实验装置:一块大玻璃平台,中间放有一块略 高于玻璃的中央板。板的一侧玻璃上铺有一块 格子形的图案布,因为它与中央板的高度差不 多,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在中央板的另 一侧离玻璃几尺深的地面上也铺上同样格子形 的图案布,使儿童造成一种错觉,这里像“悬 崖”。
视觉发展里程碑
• 4~5个月
1 能像成人一样对颜色进行归类 2 出现双眼深度视觉 3 初步形成视觉的大小常性 4 当物体运动时,能把该物体从背景物体中分离 开来
视觉发展里程碑
• 6~8个月 1 视敏度从出生时的 20/660 发展到 20/100 ,已接 近成人 2 能以平稳、细腻的眼动跟踪运动的物体 3 能看出图形的边界 4 即使物体不运动,也能根据其特征把它从背景 物体中分离开来 • 9~12个月 • 能提取出一个完整图像的信息
图式
• 认知图式 智力结构 图式是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 是一种思维或动作模式。 • 格式,是指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最初的格式来自无 条件反射。 • 图式,是指儿童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 的抽象表征。 • 动作图式 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模式。 • 符号图式 用来代表经验的某些方面的内部心理 符号(图象或语言代码) • 运算图式 对思维对象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
空间知觉
• 近年来,心理学家对婴儿的空间知觉进 行了大量研究。空间知觉是物体的形状、 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在人脑中 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深度知觉(距离 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立体知 觉和方位知觉。
2 深度知觉
• 深度知觉是对物体远近、深浅的知 觉。 • 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 排列、引导人的运动活动非常重要。
• 婴儿能够对各种刺激物——图像、声音、 气味、味道和触摸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 惯化。在此意义上,此方法是测量婴儿 感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3、诱导电位法 (evoked potential)
• 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 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 做法: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头部插上数 个微电极。如果婴儿觉察到我们给的特定刺激,其脑 电波的形状将会出现变化,表现出诱发电位。如果没 有觉察到刺激,脑电活动就不会出现变化。 • 由于两种不同的刺激会诱发不同的脑电活动方式,因 此,采用诱导电位法我们甚至可以知道婴儿能否分辨 不同种类的图像或声音刺激。
第二节 儿童认知的发展——皮亚杰
一、皮亚杰对婴儿认知的研究
• • • • 1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2 感知运动阶段 3 感知发展的最新研究 4 感知运动阶段的评价
1 皮亚杰理论的基本概念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看作活跃的 探险家,他的思维在他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中得到发展。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 青少年,儿童要依次经历4个阶段,其中 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年龄大约是0-2 岁。
智力
• 智力 帮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基本生 命功能。智力是“所有认知结构趋于平衡 的状态”即头脑中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有一 个目标,在思维过程和环境之间产生一种 平衡和谐的关系(认知平衡,而达到这种 平衡状态的过程称之为平衡)。一个人内 部的心理图式(已有知识)和外界环境的 不匹配能促进认知活动和智力发展。
辨别
• 婴儿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可以清楚地区分: 1个月时能够区分200赫兹和500赫兹纯音 之间的差别;5-8个月时能在1000-3000赫 兹范围内觉察出声频的2%的变化(成人 为 1% );在 4000-8000 赫兹范围内音高 的差别阈限与成人的水平相同( Olsho, 1984)。 • 辨别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Hale Waihona Puke • 习惯化(habituation):个体对反复出 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 减少的现象。 • 去习惯化(dishabituation):刺激发生 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 程序:首先要反复呈现某一刺激物,直 到婴儿不再注意它或者不再作出任何反 应(即已产生习惯化)。然后,呈现另 一个刺激物。 • 如果婴儿能够区分前后刺激,会密切关 注新刺激,同时呼吸心跳频率会发生变 化(即已产生去习惯化)。 • 如果婴儿没有反应,说明刺激物之间的 差异过于细微,婴儿觉察不到。
(2)视敏度的发展
• 视敏度是眼睛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 细节的能力。
视觉的发展
(3)颜色视觉
• 婴儿已具备颜色视觉。研究者采用习惯化方法 研究婴儿视觉能力的发展发现,新生儿看到的 世界是彩色的,但在区分蓝、绿、黄以及白色 上存在困难。然后婴儿颜色知觉能力发展迅速, 在 2-3 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够分辨所有的基本 颜色。 4 个月以后,能把各种颜色归于红、蓝、 黄、绿四个范畴,这和成人的红绿蓝三元色已 相当接近。
认知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 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 —— 儿童组织和 理解经验的方式 —— 随年龄发展变化。 他把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称作图式。
认知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 图式的变化包括两个过程: • 适应 • 组织
适应
• 适应就是通过与环境的直接互动建立图 式。它包括两种互补性活动,即同化和 顺应。
定位:“U”字形发展曲线
• 从出生起,婴儿便表现出某种初始的声 音定位能力。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5分 钟内已经表现出这一能力。然而到 2 或 3 月时,这一反应却近乎消失,到 4 或 5 个 月时又再次出现。因此声音定位的发展 表现出“U”字形发展曲线。
三、视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
1 2 3 4
视觉的一般发展 深度知觉 形状知觉 视觉发展里程碑
第一节
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 二、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发展 三、视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 四、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
1、视觉偏爱法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3、诱导电位法 4、高振幅吮吸
1、视觉偏爱法(preference method)
•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 们的注视行为。 •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 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 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 研究表明:2个月的婴儿已能分辩出视崖的两 边。当他们探寻视崖的深侧一面时,通常表现 为心率变慢,这说明年龄小的婴儿对深侧一面 不是感到害怕而是感到好奇; • 当婴儿的年龄稍大(6、7个月),能爬的时候, 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 • 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3 形状知觉
婴儿喜欢看什么?
• 范茨(1961)给出生两周到6个月的婴儿 看三个图形,一个是人脸图,第二和第 三个的外形和人脸一样,但第二个上面 混乱地画着人脸的一些成分,第三个只 有黑白两色,像个演杂技的鸭蛋道具。 把这三个图形同时拿给婴儿看,每个婴 儿看2分钟,计算婴儿看每个图形的时间。
• 结果发现,出生十几天的新生儿就能分辨 物体的形状了。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 也对那个混乱的人脸图感兴趣,对黑白鸭 蛋图最不感兴趣。 • 后续研究发现新生儿更喜欢看高对比、明 暗部分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及有弧度的中 等复杂图案(Kellman & Banks,1998)。
4 听 觉
• 关于婴儿听觉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主 要方面: • 检测(婴儿能听到什么) • 辨别(婴儿能知觉到什么声音差异) • 定位(婴儿对声音的空间定位能力)
检测
• 婴儿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新生儿的听觉阈限比成 人高10到50分贝。 • 婴儿对高频声音的听觉发展早于对低频声音的听觉。 • 有研究发现,胎儿期即已产生听觉。怀孕第25周对 声音可能表现出反应。28周胎儿对呈现于靠近母亲 腹部的响亮的声音刺激的反应是紧闭眼睛;若不能 以此做出反应,出生后往往带有听觉问题。
四、跨通道知觉的发展
(intermodal perception)
• 多感觉通道相结合的知觉就是跨通 道知觉。
• 将来自不同通道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 而不是将景象、声音和触摸感觉彼此独 立地体验。
• 跨通道知觉对婴儿来说非常重要,它帮 助婴儿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序的、可 预测的生活环境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