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四个阶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别急,咱们把它拆开来看,实际上就是孩子怎么从天真无邪的“傻乎乎”变成懂得观察、思考、理解世界的小大人。

这四个阶段嘛,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今天我们就来轻松聊聊这四个阶段,保证你听了之后,明白得不行!皮亚杰说,孩子的认知发展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的特点都不一样。

第一阶段叫“感知运动阶段”。

这听起来好像是给小猫小狗设计的训练课程,但其实是孩子在0到2岁这个年纪的认知特点。

你想啊,这个阶段的宝宝才刚出生,啥都不懂,啥都看不清,就靠眼睛瞪着、耳朵听着、嘴巴啃着东西来感知世界。

更别说什么复杂的思维了,咱们的宝宝就是用五官和手脚去探索一切。

这时候,他们的世界就是直接的感官刺激,比如看到妈妈拿着奶瓶就知道能喝到奶,或者看到玩具掉到地上就开始拽来拽去。

你说多纯粹,简直就像是一个“食物链顶端”的小怪兽,四处摸索着,“哦,原来这个东西有这么多功能!”等到第二阶段,孩子就进入了“前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大概是2到7岁,嘿嘿,就是个“好奇宝宝”期。

你会发现这个年纪的孩子,天天嚷嚷着“为什么为什么”,简直烦死了。

别小看他们“为什么”,其实他们脑袋里已经开始活跃了,虽然他们还没办法理解所有的事物和逻辑,但至少他们会去问,会去思考。

比如说,小明看到爸爸喝水,他就问:“爸爸,水怎么进肚子里?”你看,这不就是思考吗?虽然有些问题听起来傻乎乎的,像“为什么天是蓝色的”,但其实在他们的世界里,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他们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问题来了,宝宝们在这个阶段也有个特点——他们的思维还比较“自我中心”,就是说,他们觉得世界就是围绕着自己转的。

如果你说“小红在哭,是因为她摔倒了”,小明可能会想:“我摔倒了我也不会哭,她怎么会哭呢?”因为他们还没有办法完全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然后到了第三阶段,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

这是一个孩子认知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大概从7岁到11岁。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

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

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

思维的不可逆性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

”“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4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和成熟程度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四个阶段来描述儿童认知的发展,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他们开始通过观察和运动来探索周围的环境,并逐渐发展出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认知能力。

2. 前操作阶段(两岁至七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示物体和概念。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思维操作,但仍然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

他们还缺乏逻辑推理和反事实思维的能力。

3. 具体操作阶段(七岁至十一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符号,但仍然受到具体情境的限制。

他们能够理解数量、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等抽象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4. 形式操作阶段(十一岁至成年):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更复杂的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假设和推理,并能够进行逻辑上的推断和思考。

总的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逐渐发展的,并且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理解这些阶段,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和发展
环境。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4个阶段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4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客体永久性。

②思维萌芽
③感觉动作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早期的符号功能。

②自我中心性。

③泛灵论。

④守恒概念没有形成,思维缺乏观念的传递性。

⑤思维的片面性。

⑥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

⑦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①建立守恒概念。

②抽象概念,思维可逆。

③去自我中心。

④去集中化(多维思维)。

⑤具体逻辑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①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

②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③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

④具有可逆性与补偿性。

⑤思维具有灵活性。

⑥具备了反思能力。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特点: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仅仅是依靠感觉和动作去适应外界环境的。

通过摸爬滚打的感觉和动作形式逐渐获得了低级的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认知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前运算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首先具有的一个特点叫做万物有灵论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特点:此阶段孩子的特点都是与上一个阶段相反的。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是孩子具有了守恒性,在思维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特点: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且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四个因素。

成熟主要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儿童的某些行为模式的出现依赖于一定的躯体结构和神经系统的机能。

生理上的成熟为儿童的某些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是,单靠成熟本身并不能使儿童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物理环境因素指个体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经验。

这种经验不同于社会经验。

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旨在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

皮亚杰认为,物理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必要因素,但它不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它同样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皮亚杰认为,环境与教育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不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表格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表格

岁 2.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表格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
年龄
特征
感知运动 0-2 岁
1.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阶段
2.认知特点:
(1)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低级的行为图式;
(3)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 个月)。
前运算 阶段
2-7 岁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具体运算 7-11 岁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阶段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
维;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Fra bibliotek展的最重要特征)。
形式运算 11-16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Piaget)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完成了关于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研究,为孩子们在学习和发展方面提供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是当今幼儿教育上受到家长、教师和学者关注的重要体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孩子的发展过程划分为4个基本的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发展期,操作期,图像思维期。

皮亚杰认为,婴儿期是0-2岁期间,孩子们学习主要是通过感知和运动来实现,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些重复性动作;发展期是2-6岁期间,孩子们通过翻看书和做练习来解决问题,观察实物和模型来看懂事物的内容;运作期是7-11岁期间,孩子们从实践中学习,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图像思维期是12岁以上,孩子们开始运用逻辑性判断和推理,从有规律的行动中得出结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高校和高等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仅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并改进课程设置,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完成自我发展。

此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也有助于探究常见现象,如自我观念,情绪及特定社会行为等,进而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由此可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有助于改善幼儿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判断权,使他们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皮亚杰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皮亚杰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皮亚杰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个体思维能力已经成熟,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水平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心理结构由量的积累(同化)而发生质的变化(顺应)。

新的心理结构是在旧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结果思维和语言的活动,因此又把观察称为“思维的知觉”。

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现象,人们绝大多数都知道螃蟹有10只脚,但很少人知道虾有几只脚,因为关键在于生活中人们对复杂事物缺乏观察。

观察力提高的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和优良品质的养成。

形象记忆又称表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 直观形象性工作记忆 指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具有三个组成部分: 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属于有意识记忆,可以归纳为“知道什么”的记忆。

直观形象性。

又称表象记忆。

20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

1储双重功能。

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主要是根据3类记忆所存储的知识在性质上的不同划分的。

1、情景记忆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2、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前两者有意识的参与,可以归纳为“知道什么”的记忆。

3、程序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相分离。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简述)(A 见下)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是否明确,对识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

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

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

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

”“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

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

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有原杯子中的水多。

这说明他们的认知被静止的知觉状态支配,而不能同时考虑导致这个状态的转化
过程。

5.不合逻辑的推理
例如,皮亚杰的两岁女儿的一个小朋友是驼背,她说,这个小朋友很可怜,他病了。

几天后她听说这个小朋友得了流感,睡在床上。

后来又听说这个小朋友的流感好了。

于是,她说:“现在他的驼背没有了。

”这种推理不是从个别到一般或从一般到个别,而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从一种病到另一种病的推理,视二者同一,以为一种病好了,另一种病也好了。

这种思维被皮亚杰称为传导思维(又称传导推理)。

(三)具体运算阶段(7—1l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多维思维。

例如,呈现如图2—1所示的几何图形,要求儿童完成下列任务:①正方形的数目;②长方形的数目;⑧白色图形数目;④阴影图形数目;⑤阴影正方形数目。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完成这类任务。

这类任务要求儿童从多维对事物归类。

皮亚杰称这种思维的多维化叫去集中偏向(deeentratJon)。

2·思维的可逆性
这是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

例如,对上面所说的倒水例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考虑水从大杯倒入小杯,而且还能设想水从小杯倒回大杯,并恢复原状。

这种可逆思维是运算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

3.去自我中心(10ssOfegocentrism)
这就是说,儿童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意识到别人持有与他不同的观念和解答。

他们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

这是儿童与别人顺利交往,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4.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
例如,将5只鸡蛋和5只杯子一一对应,排成一线且排得一样宽。

问4岁儿童鸡蛋与杯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他们能回答一样多。

但假定将鸡蛋排得很宽或堆成一堆,再问他们鸡蛋与杯子何者多。

他们会认为排得开的物体多。

但6至7岁儿童能知道两者一样多。

皮亚杰认为,这时儿童已经能意识到转换的动作,思维不再局限于静止表象,因此能解决这种数目守恒问题。

5.具体逻辑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虽缺乏抽象逻辑推理能力,但他们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

如,向
7—8岁小孩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问A与C哪个大。

他们可能难以回答,若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个高?”他们可以回答。

因为在后一种情形下,儿童可以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儿童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逻辑,由大小前提得出结论,不管有无具体事物,都可了解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与内涵的意义。

他们的思维有以下重要特征。

1,假设一演绎思维
假设一演绎思维指不仅从逻辑上考虑现实的情境,而且考虑可能的情境(假设的情境)进行思维。

例如,“如果这是第9教室,那么它就是4年级。

这不是第9教室,这是4年级吗“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假设一演绎思维。

有人请小学生以“是”、“不是”或“线索不充分”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数小学生回答“不是”。

但正确答案应是“线索不充分”。

2.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指运用符号的思维,也称命题思维。

例如,学习中学代数就需要抽象逻辑思维。

中学生已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解决代数问题。

3.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指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能分离出所有有关的变量和这些变量的组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儿童解决钟摆问题。

问儿童:决定钟摆的摆动速度的因素是什么?这里涉及摆的长度、摆锤的重量、推动摆捶的外力和摆锤离中心线升起的高度。

前运算儿童不能系统操纵某一变量,同时控制其他变量去解决问题,只有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同系统探索,解决这个问题。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是一对好朋友。

它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及待地向它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它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

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
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

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