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Tech水处理工程混凝实验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混凝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本实验旨在通过混凝实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探索最佳混凝工艺条件,提高水处理效果。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

2. 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

3. 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 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加量、pH值等)。

三、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捕等机理,使胶体颗粒脱稳,相互碰撞聚集,形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净水目的。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原水、混凝剂、助凝剂、pH值调节剂、烧杯、搅拌器、pH计等。

2.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加入适量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2)调节pH值,观察矾花形成情况;(3)加入助凝剂,继续搅拌;(4)观察絮体沉降情况,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7ml时,混凝效果最佳。

在此条件下,矾花形成迅速,沉降速度快,出水浊度低。

2. 最佳pH值为7.63,在此pH值下,混凝剂水解程度高,脱稳效果显著。

3. 助凝剂对混凝效果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相对较小。

在最佳混凝剂投加量和pH值条件下,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不明显。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混凝剂、pH值和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为实际水处理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最佳混凝工艺条件为:混凝剂投加量为7ml,pH值为7.63,无需添加助凝剂。

3. 实验结果可为水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水处理效果。

七、实验不足与展望1.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剂种类进行深入研究,今后可对不同混凝剂进行对比实验,探究其适用范围。

2. 实验过程中,未对助凝剂种类和用量进行系统研究,今后可对助凝剂进行优化,提高混凝效果。

3. 实验过程中,未对混凝过程中的水质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今后可对混凝过程中水质变化进行跟踪,为优化混凝工艺提供数据支持。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 1000ml烧杯 1只2. 500ml矿泉水瓶 6只3. 100ml烧杯 2只4. 5ml移液管 1只5. 400ml烧杯 2只6. 5ml量筒 1台7. 吸耳球 1个8. 温度计(0-50℃) 1只9. 100ml量筒 1个10. 10 ml;量筒 1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500 ml。

三氯化铁用量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0.0250 g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2g三氯化铁,溶解,配置1000 ml,三氯化铁配制浓度2g/L;用电子天平称取0.05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1000 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0.05g/L。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6个500 ml瓶子,分别取400 ml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3、停止搅拌,静止10min。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正交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二、实验原理天然水中存在大量胶体颗粒,使原水产生浑浊度。

我们进行水质处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则正是为了降低或消除水的浑浊度。

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

胶体间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以及胶粒表面水化作用的存在,使得它具有分散稳定性。

混凝剂的加入,破坏了胶体的散稳定性,使胶粒脱稳。

同时,混凝剂也起吸附架桥作用,使脱稳后的细小胶体颗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凝聚成较大的絮状体(矾花)。

由于矾花易于下沉,因此也就易于将其从水中分离出去,而使水得以澄清。

由于原水水质复杂,影响因素多,故在混凝过程中,对于混凝剂品种的选用和最佳投药量的决定,必需依靠原水和混凝实验来决定。

混凝实验的目的即在于利用少量原水、少量药剂。

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 1000 ml 烧杯1 只2. 500 ml 矿泉水瓶6 只3. 100 ml 烧杯 2 只4. 5 ml 移液管 1 只5. 400 ml 烧杯 2 只6. 5ml 量筒7.吸耳球1个8.温度计(0-50 ℃)1只9.100 ml 量筒1个10. 10 ml;量筒1只四、实验试剂本实验用三氯化铁作混凝剂,配制浓度2g/L ,800ml;以阴型聚丙烯酰胺为助凝剂,配制浓度0.05g/L ,500 ml。

三氯化铁用量2g,阴离子聚丙烯酰胺用量0.0250 g 五、实验步骤(一)配置药品1、用台秤称取2g三氯化铁,溶解,配置1000 ml ,三氯化铁配制浓度2 g/L ;用电子天平称取0.05g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溶解,配置1000 ml,阴型聚丙烯酰胺配制浓度0.05 g/L 。

2、测定原水特征。

(二)混凝剂最小投加量的确定1、取6 个500 ml 瓶子,分别取400 ml 原水。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氯化铁,每次加入1.0 ml,同时进行搅拌,直至出现矾花,在表1 中记录投加量和矾花描述。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混凝实验,研究混凝剂对水质的净化效果,探讨最佳混凝剂用量及混凝时间,为水处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混凝是指在水中加入混凝剂后,使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絮凝体,便于后续的沉降或过滤。

混凝剂一般为阳离子、阴离子或非离子高分子物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吸附、中和、电中和和凝聚等。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实验室自来水、混凝剂(聚合氯化铝)、搅拌器、玻璃容器、pH计、浊度计等。

方法:1. 取一定量自来水倒入玻璃容器中;2. 用搅拌器将水搅拌均匀;3. 用pH计检测水的初始pH值;4. 在搅拌的同时,向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混凝剂;5. 混凝一定时间后停止搅拌,观察絮凝体的生成情况;6. 用浊度计检测水的浊度,记录下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系列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混凝剂用量的增加,水中絮凝体的生成量逐渐增加,浊度逐渐降低,水质得到了改善;2. 随着混凝时间的延长,絮凝体的大小逐渐增加,浊度进一步降低,但当混凝时间过长时,絮凝体又会发生分散,浊度会有所上升;3. 初始水质的pH值对混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情况下,pH值在6.5-7.5之间时,混凝效果较好。

结论:混凝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能够有效地改善水质,提高水的透明度,减少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水质的不同情况,合理控制混凝剂的用量和混凝时间,以达到最佳的净化效果。

总结:通过本次混凝实验,我们对混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水处理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经验,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报告撰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篇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2)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阶段处理的主要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交替杂质。

混凝过程的完善程度和对后续处理,如沉淀、过滤影响很大,所以,它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我们知道,天然水中存在着大量悬浮物,形态各异,有些大颗粒悬浮物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而另一种室胶体颗粒,是使水产生浑浊的一个重要原因,胶体颗粒靠自然沉降是不能去除的。

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和沉降。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条件下,才能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俗称矾花。

直径较大且较密的矾花容易下沉,自投加混凝剂直至形成矾花的过程叫混凝。

混凝过程最关键的是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因混凝剂的种类较多,所以混凝条件很难确定;要选定某种混凝剂的投加量,还需考虑pH的影响,如果pH过低(小于4)则所投的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主要产物中没有足够的羟基进行桥联作用,也就不容易生成高分子物质,徐凝作用较差;如果pH过高(大于9),它又会出现溶解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混凝作用的情况。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六联搅拌器(1台);(2)光电浊度仪(1台);(3)酸度计(1台);(4)烧杯(1000mL6个);(5)烧杯(500mL1个);(6)移液管(1,2,5,10mL各一支)。

四、实验用试剂(1)聚合硫酸铝;(2)盐酸(质量分数10%);(3)氢氧化钠(质量分数10%)。

五、实验操作步骤1.确定混凝剂的最佳投量(1)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取800mL原水,将装有水样的烧杯置于搅拌器上。

(2)在6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3,5,7,9,10mL的聚合硫酸铝,记录6个水样的混凝剂投加量。

(3)启动搅拌器程序,快速搅拌30s,转速为300r/min,中速搅拌5min,转速为150r/min,慢速搅拌10min,转速为70r/min。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混凝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混凝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2. 探究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3. 通过实验确定最佳混凝条件,以优化水质净化效果。

4.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混凝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混凝过程是利用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等杂质聚集成较大的絮体,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过程。

混凝剂通过压缩双电层、吸附架桥等作用,使杂质颗粒相互吸引、聚集,形成易于沉降的絮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原水、聚合氯化铝(PAC)、硫酸铝(SAS)、氢氧化钠(NaOH)、硫酸铁(FeSO4)、碳酸钠(Na2CO3)等。

2. 实验仪器:混凝实验装置、电子天平、pH计、浊度计、搅拌器、烧杯、玻璃棒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步骤:(1)取一定量的原水置于烧杯中,测定初始pH值和浊度。

(2)分别向烧杯中加入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混凝剂,搅拌一定时间。

(3)测定混凝后的pH值、浊度和沉淀时间。

(4)观察沉淀物形态,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条件:(1)原水:取自某地表水体,浊度约为30NTU。

(2)混凝剂:PAC、SAS、NaOH、FeSO4、Na2CO3等。

(3)搅拌速度:100-200转/分。

(4)沉淀时间:30分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表1:不同混凝剂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混凝剂 | 投加量(mg/L) | 沉淀时间(分钟) | 浊度(NTU) || ------ | -------------- | ---------------- | ------------ || PAC | 20 | 30 | 1.5 || SAS | 20 | 30 | 2.0 || NaOH | 20 | 30 | 1.8 || FeSO4 | 20 | 30 | 1.2 || Na2CO3 | 20 | 30 | 2.5 |由表1可知,PAC和FeSO4的混凝效果较好,浊度去除率分别为50%和60%。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

混凝实验报告混凝实验报告引言:混凝是一种常见的水处理技术,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溶解物,以提高水质。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混凝过程,探究不同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水样:采集自自来水厂的自来水-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 混凝剂浓度:0.1 g/L、0.2 g/L、0.3 g/L- 水样pH值调节剂:氢氧化钠(NaOH)、盐酸(HCl)2. 实验方法:- 步骤一:准备三个不同浓度的混凝剂溶液,分别为0.1 g/L、0.2 g/L、0.3g/L。

- 步骤二:取一定量的自来水样,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的混凝剂溶液。

- 步骤三:使用搅拌器将混凝剂与水样充分混合,搅拌时间为5分钟。

- 步骤四:待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完成后,停止搅拌并静置一段时间,观察悬浮物的沉降情况。

- 步骤五:测量不同条件下水样的浊度,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不同浓度的混凝剂对水样的混凝效果有显著影响。

通过测量水样的浊度,可以客观地评估混凝效果。

1. 不同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了0.1 g/L、0.2 g/L和0.3 g/L的混凝剂浓度。

结果显示,随着混凝剂浓度的增加,水样的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混凝剂中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与水中的悬浮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从而使悬浮物沉降速度加快。

2. 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另一个影响混凝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使用氢氧化钠和盐酸来调节水样的pH值。

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值低于7),混凝效果更好,浊度降低更为明显。

这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混凝剂与水中的悬浮物更容易发生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物。

3. 混凝时间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混凝剂与水样反应后的静置时间也会对混凝效果产生影响。

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悬浮物的沉降速度逐渐加快,浊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较大的絮凝物在静置过程中会逐渐沉降,从而使水样变得更清澈。

SUSTech水处理工程混凝实验实验报告

SUSTech水处理工程混凝实验实验报告

姓名: ________ 号:小组成员:实验日期: __________ 天气:_____ 实验室温度:_______水处理实验一混凝实验背景: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1nm~0.1卩m(有时认为在1卩m)。

通过实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矶花的形成;2•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4•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的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之一,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之间的静电斥力,其中胶体间的静电斥力起着主要作用,使得胶体具有分散稳定性。

因此,通过自然沉淀的方法不能去除。

胶体颗粒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采用电动电位Z (Zeta电位)表示,Z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间静电斥力的大小以及影响范围。

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的Z 电位约在-30mV以上,向水中投加混凝剂从而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够压缩胶体的双电层结构,使胶体脱稳从而凝结和沉降,通常Z电位降到-15mV时胶体脱稳。

随着Z电位降低,胶体的水化作用也逐渐减弱,混凝剂水解形成的高分子物质在胶粒间起到吸附架桥的作用,提高混凝效果,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也能起到吸附作用,形成絮凝体。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作用下形成较大的絮凝体,称为矶花,直径较大 密度也较大的矶花容易下沉。

胶体脱稳聚集形成矶花,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水流速度梯度G 值起着主要的作用,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水消耗的能量 的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_________ 学号:小组成员:实验日期:_________ 天气:_____ 实验室温度:_____水处理实验一混凝实验背景:混凝过程是现代城市给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中不可缺少也是最关键的前置单元操作环节之一。

在原水和废水中都存在着数量不等的胶体粒子,如粘土、矿物质、二氧化硅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碎屑等,它们悬浮在水中造成水体浑浊,混凝工艺是针对水中的这些物质处理的过程。

混凝可去除的悬浮物颗粒直径范围在:1nm~0.1μm(有时认为在1μm)。

通过实验摸索混凝过程各参数的最佳值,对于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至关重要。

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观察矾花的形成;2.了解混凝的净水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4.探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种类、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

实验原理:天然水体中存在大量的胶体颗粒是水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之一,胶体的布朗运动、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以及胶体之间的静电斥力,其中胶体间的静电斥力起着主要作用,使得胶体具有分散稳定性。

因此,通过自然沉淀的方法不能去除。

胶体颗粒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采用电动电位ζ(Zeta 电位)表示,ζ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间静电斥力的大小以及影响范围。

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的ζ电位约在-30mV 以上,向水中投加混凝剂从而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够压缩胶体的双电层结构,使胶体脱稳从而凝结和沉降,通常ζ电位降到-15mV 时胶体脱稳。

随着ζ电位降低,胶体的水化作用也逐渐减弱,混凝剂水解形成的高分子物质在胶粒间起到吸附架桥的作用,提高混凝效果,混凝剂水解后形成的高分子物质也能起到吸附作用,形成絮凝体。

脱稳后的胶粒在一定的水力作用下形成较大的絮凝体,称为矾花,直径较大密度也较大的矾花容易下沉。

胶体脱稳聚集形成矾花,这一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水流速度梯度G 值起着主要的作用,它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水消耗的能量的多少。

G 值的表达式如下:式中:P :搅拌功率(J/S ) μ:水的粘度(Pa ·s ) V :被搅动的水流体积式中G 值可以直接由搅拌器显示板读出。

粒径越大的矾花在水流的作用下抗剪强度较低,因此随着实验过程中矾花不断长大,G 值应逐渐较小。

混凝剂的种类以及投加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处理不同水质,不同种类的混凝剂的投加量也不同,需经过相关实验进行确定。

仪器与试剂:深圳中润混凝实验搅拌仪(附6个1000ml 烧杯); 梅特勒pH 计;温度计;哈希2100浊度仪;1000ml 量筒2个;100ml 烧杯6个;10mL 移液管2个;2mL 移液管1个;医用50~100mL 注射器一个,取样用;洗耳球1个。

硅藻土,配制浊度在100-200度左右悬浊液开展混凝实验; 精制硫酸铝Al2(SO4)3·18H2O 溶液, 10 g/L ; 氯化铁FeCl3·6H2O 溶液, 10 g/L ;聚合氯化铝[Al2(OH)mCl6-m]n 溶液(PAC ), 10 g/L ; 聚丙烯酰胺PAM 溶液, 1g/L (助凝剂);HCl溶液(化学纯) :浓度10%;NaOH溶液(化学纯) :浓度10%。

实验内容:预实验:首先要对水样性质进行检测,测定水样的温度、pH以及浊度。

1.同种水样,不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实验1.认真了解混凝实验搅拌仪的使用方法。

2.对水样进行彻底搅拌,避免底部有沉积物。

3.取六杯水样,每一杯1000ml,并按照1,1,2,2,3,3标号。

确定六杯水样的特征,分别测定每一杯水样的浊度、pH值、温度。

在测定浊度时,每份水样测定三次,取其平均值。

且每次测定前应摇匀水样,避免因取样后颗粒物在烧杯中继续沉淀而影响测量结果,造成测定值与实际浊度相比偏小;每次测定后使用蒸馏水清洗测定管,避免水样被污染,提高准确度。

4.相同标号为一组,将三组水样放在搅拌仪上。

每组水样其中一个为实验组,另一个为对照组。

5.在50r/min的转速下,使用移液枪每次分别向三组水样的实验组烧杯中添加不同种的混凝剂各0.1ml,保持快速搅动30s后静置2min,与同组水样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直至出现矾花为止。

记录此时混凝剂的累计投加量,即作为该种混凝剂的最小投加量。

6.记录数据,比较不同混凝剂在当前实验温度下的最小投加量,即可比较出不同混凝剂的效果。

2.某一水样,确定某种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1. 认真了解混凝实验搅拌仪的使用方法。

2. 重复实验一的步骤,选择一种混凝剂,确定该种混凝剂形成矾花所用的最小混凝剂量。

3. 将原水样彻底搅拌,用6个1000mL的烧杯,分别放入1000mL原水,并测定每一杯水样的浊度,尽量减少不同烧杯内水样浓度上的误差。

测定后将水样置于实验搅拌仪平台上。

4. 按照“快速搅拌 30s、转速300r/min;中速搅拌 1min,转速100r/min;慢速搅拌 3min、转速50r/min;抬起搅拌浆;沉淀 10min,转速 0 r/min”的顺序设定搅拌程序。

5. 根据步骤2得出的最小投加量,取其1/4作为1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取其2倍作为6号烧杯的混凝剂投加量,用依次增加相等混凝剂投加量的方法,计算出实验时2-5号烧杯所需的混凝剂投加量。

6. 用移液器迅速将计算好的混凝剂量投加到对应的各个烧杯中。

7. 放下搅拌桨,启动搅拌仪。

搅拌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各个烧杯中矾花的形成过程,包括矾花的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搅拌结束后,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

8. 沉淀结束,从取样口取出100mL左右的上清液,分别置于6个使用蒸馏水清洗后的100mL烧杯中,测出并记录剩余浊度。

9. 根据6个水样的剩余浊度,结合混凝沉淀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对最佳投药量所在区间作出判断。

缩小加药量范围,重新设定第二组实验投药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确定中间四个浓度点,重复步骤5至步骤8,得到最佳投药量。

3.混凝阶段的最佳pH值1. 认真了解深圳中润混凝实验搅拌仪的使用方法2. 根据原水PH值确定实验投药量。

3. 向编号1-6的6个1000mL 的烧杯中分别放入 1000mL 原水。

向1、2号烧杯分加入2.0ml、1.0ml 10%浓度的NaOH,分别向4、5、6号烧杯加入1.0ml、2.0ml、3.0ml 10%浓度的HCl调整水样PH值,依次测量各水样的PH值并记录,控制水样的PH值在4~9之间。

4. 用移液枪依次向装有原水烧杯中加入相同剂量混凝剂,投加剂量为实验二中的最佳投药量。

5. 按照“快速搅拌 30s、转速300r/min;中速搅拌 1min,转速100r/min;慢速搅拌 3min、转速50r/min;抬起搅拌浆;沉淀 10min,转速 0 r/min”的顺序设定搅拌程序,并启动搅拌仪。

6. 搅拌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各个烧杯中矾花的形成过程,包括矾花的外观、大小、密实程度等,搅拌结束后,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程。

7. 沉淀结束,从取样口取出 100mL 上清液,测定并记录剩余浊度。

8. 根据6个水样的剩余浊度,结合混凝沉淀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对最佳PH 值所在区间作出判断,缩小范围,重新设定第二组实验NAOH和HCL的投药量,重复以上实验。

4.混凝阶段的最佳速度梯度1.用6个1000ml烧杯分别加入1000ml原水,置于实验搅拌机平台上。

2.按最佳投药量、最佳pH值分别向6个装有1000ml水样的烧杯中加入相同计量的HCL(或NaOH)和混凝剂。

3.按照“快速搅拌1min、转速为300r/min;6个烧杯分别以转速为20r/min、50r/min、80r/min、110r/min、140r/min、170r/min的转速搅拌20min;沉淀10min”设定搅拌程序,并执行程序。

4.取上清液100ml,立即用浊度仪测定浊度。

5.测出浊度最低值所对应的速度梯度为最佳速度梯度。

注意事项:混凝一般分慢速搅拌和快速搅拌阶段,其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可根据实验自行确定;实验过程中需记录水样的名称及浊度、pH 值、温度等参数,同时记录所使用混凝剂或助凝剂的种类和浓度以及混凝时的水流速度梯度等;水样的浊度应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在最佳pH 值实验中,用来测定pH 值的水样,仍倒入原烧杯中。

实验一编号 1 2 3 4 5 6 水样浊度水样温度水样PH值混凝剂名称最小投药量实验组号混凝剂名称原水浊度原水温度原水PH值I编号 1 2 3 4 5 6 浊度温度PH值投药量剩余浊度①剩余浊度②剩余浊度③平均剩余浊度II编号 1 2 3 4 5 6 浊度温度PH值投药量剩余浊度①剩余浊度②剩余浊度③平均剩余浊度III 编号 1 2 3 4 5 6 浊度温度PH值投药量剩余浊度①剩余浊度②剩余浊度③平均剩余浊度实验组号混凝剂、投药量原水浊度原水温度原水PH值I编号 1 2 3 4 5 6 浊度温度PH值投加试剂投加量投加后PH值剩余浊度①剩余浊度②剩余浊度③平均剩余浊度II编号 1 2 3 4 5 6 浊度温度PH值投加试剂投加量投加后PH值剩余浊度①剩余浊度②剩余浊度③平均剩余浊度III编号 1 2 3 4 5 6 浊度温度PH值投加试剂投加量投加后PH值剩余浊度①剩余浊度②剩余浊度③平均剩余浊度实验四混凝剂名称:投加量:投加试剂及投加量:原水浊度:原水温度:原水PH值:编号 1 2 3 4 5 6 浊度温度PH值转速剩余浊度①剩余浊度②剩余浊度③平均剩余浊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