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沁园春长沙学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领略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力求当堂成诵。
【活动过程】◎导入与背景(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导入新课: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的标题或剧情导入、齐背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1.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1925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
2.关于“词”词,又称长短句,是配音乐歌唱的诗体。
始于唐,盛于宋,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词调格式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依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
(59-90)沁园春: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被外戚窦宪夺。
双调,114字,上13句四平韵,下12句,五平韵。
◎活动一:整体感知全词1.自由诵读课文2遍,要求:放开声音,读准句读,尽量读出感情。
2.借助工具书梳理字词,标注在课本上。
(加点字注音,划线词解释)百舸()寥廓()峥嵘()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3.组内推举代表进行诵读,同学之间相互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指正。
◎活动二:自主研读上阕,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自然界宏阔的意境,触摸作者的情怀(学生先自行解决教师展示的思考题,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答案或存疑,最后集体交流)1.有人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括上文,有人说是开启下文,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专题一沁园春·长沙127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课前导学】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百舸峥嵘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4、朗读本词三遍。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四、教学过程: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学案.doc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教师寄语:青春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不会泯灭的希望,是一往无前的勇敢,是生命中最辉煌的色彩……教学目标:1、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3、推敲炼字艺术。
教学重点:仁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分析意象,体会豪情一、课前预习1、背景及作者简介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了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词的相关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 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吟读,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能力目标: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作品绚丽而壮美的艺术形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教学重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毛主席是中国的一代伟人,他不仅是领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
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全体回忆背诵),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同样大气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
二、写作背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作于1925年。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过去曾在这里度过的许多峥嵘岁月,想起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想起自己此时正肩负的重大事务,毛泽东百感集心,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词的宏伟大气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理文章大意3,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色图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4,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品析鉴赏1,首先来看第一幅画面这首词一开篇就猛地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镜头的具体画面:时在深秋,已让人感觉深深的寒意,苍茫的大地上,一个人在默默伫立,纵目远望,他身穿长衫,英姿飒爽,猎猎的秋风吹动着他的衣服;在他身边,滔滔不绝的湘江水正向北奔流。
开头这三句,围绕“立”这个字写了三个内容:一、写了“立”的情境,是独自一人站立在那里;二、写了“立”的时间,是在已有寒意的深秋;三、还写了“立”的地方,是在湘江的一个沙洲上。
《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词的有关知识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三、朗读课文,把握内容,并掌握字词1、重点字词。
百舸橘子洲峥嵘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怅寥廓沁园春长沙知识全解①[寒秋]即深秋,秋深已有寒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专题一沁园春·长沙130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的]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教学重点]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
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一、引入诗词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西江月·井冈山》)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
齐背《沁园春·雪》。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
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
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1.掌握字音、字形、词语,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
3.学习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一)初读词作,读准字音。
(二)收集关于词的资料。
二、自练自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伴侣.( ) 橘.子( ) 百舸.争流( )劲.风( ) 峥嵘..( )..( ) 气势磅礴寥廓..( ) 方遒.( ) 沁.园春( )浪遏.飞舟( )2.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
③为有牺牲多壮志,。
④天生一个仙人洞,。
合作探究1.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写了哪些意象吗?2.请你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点。
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3.讨论一下这些壮景与毛泽东的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4.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5.词作是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的?请简要分析。
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峥.嵘(zhēng)携.来(xié)百舸.争流(gě)B.上阕.(juè)阻遏.(è)挥斥方遒.(qiú)C.寥廓.(kuò)惆怅.(chàng)沁.园春(qìn)D.橘.子洲(jú)百侣.(lǚ)慷慨.激昂(kǎi)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鱼翔浅底中流砥柱浪遏飞舟B.谁主沉浮略输文采万户侯C.书生义气层林尽染漫江碧透D.激扬文字百侣曾游原驰蜡象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5.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谁主.沉浮(主宰)漫.江碧透(满)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C.浪遏.飞舟(阻止)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二、阅读下列两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雪1936年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6.《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7.两首词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不同?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注:此词写于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
8.词的开头两句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9.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四、精彩语言文字应用阅读《春暖花开》歌词片段,按要求作答。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
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
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
10.将“风儿吹来,是我和天空的对白”这句话扩写为一段散文,限60字内。
11.仿照“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写一句歌词,注意押韵。
参考答案【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侣(lǚ)橘(jú)舸(gě)劲(jìng)峥嵘(zhēng róng)磅礴(páng bó)寥廓(liáo kuò)遒(qiú)沁(qìn)遏(è)2.①而今迈步从头越②人间正道是沧桑③敢叫日月换新天④无限风光在险峰【合作探究】1.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2.这些意象的特点:万山(红遍),红之广阔;层林(尽染),红得深透;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清澈之极;百舸(争流),千帆争发充满生机;鹰击(长空),矫健有力;鱼翔(浅底),轻快自由;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此时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
壮丽的意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作者融情于景,看到了壮丽的图景,又借景抒情,以壮景抒豪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这些壮美景色与毛泽东的豪情构成了高远广阔,壮丽绚烂的意境。
4.毛泽东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
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本词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含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层层枫林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如火的革命情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片繁忙的景象,千帆竞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事万物生机勃勃,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
从景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革命豪情和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景物描写。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是少年豪情的抒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全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课堂练习】1.B 解析:“阕”应读“què”。
2.B 解析:“书生义气”应改成“书生意气”。
3.B 解析:不合逻辑。
“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不属于文化的多向性与多面性。
可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并把第三个分号改为句号。
4.D 解析:“都分为上下阕”表述错误。
5.B 解析:“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6.《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包括作者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7.《沁园春雪》写景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括雪景,后面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动态的雪景,这是实写雪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通过想象写出了晴日的北国风光,是虚写,实虚结合,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沁园春长沙》上阕选取多个具有感情特色的意象写景,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动静结合,融情于景。
表现出作者昂扬向上的情感。
8.(1)紧扣题目,交代了游览的地点。
(2)点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
9.这首词采用了写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只要有志向、敢攀登,世上就没有难事的壮志豪情。
(意对即可)10.答案示例:和煦带有丝丝暖意的风轻轻地吹来,天空湛蓝,飘浮着朵朵白云,在风儿吹拂下,白云轻轻地飘荡,这是我和天空的对白。
11.答案示例:收获如雨,有时吝啬,有时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