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3铸剑从铸剑看鲁迅版
铸剑 鲁迅读后感

铸剑鲁迅读后感鲁迅先生的《以铸剑》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观察和鲜明思想立场的文章。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铸剑”的比喻,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以及对这种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阅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开篇即以“以铸剑”的比喻,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推崇和崇拜。
鲁迅先生通过对古代铸剑工艺的描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
这种对武力和暴力的迷恋和推崇,使得中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充斥着暴力和压迫,让人民长期处于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
通过对“以铸剑”这一传统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鲁迅先生则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真实案例的描述,揭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鲁迅先生以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为例,表现出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于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
这种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和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由和正义的追求,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对这些历史案例的深入剖析,鲁迅先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人们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以铸剑》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鲁迅先生以铸剑为喻,揭示了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压迫和剥削的本质,也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压迫和剥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收录于《故事新编》。
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文学价值来看,《铸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表现力。
小说通过对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篇小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铸剑》,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学生在这个阶段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小说中深层次的主题和象征意义的把握可能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逐步理解小说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铸剑》的写作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反抗精神的赞美。
鲁迅铸剑鉴赏

鲁迅铸剑鉴赏
《铸剑》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是这个复仇却是死后的复仇。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这样的呈现形式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细细思索,有些仇在现实里想报是几乎不可能的。
这样借由一个外人之手以自杀的方式从而得到为父报仇的机会或许可行性更高。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手段还是达到目的了。
实不相瞒,在阅读的时候,我还是怀疑武士的可靠性的。
鲁迅先生的笔法是荒谬的,但是他揭示的却是很现实的道理。
无名小卒要抵抗王室付出的将是几代人的代价,就连报仇也是要以牺牲自己为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到最后没有人能够认出王的头颅,于是三人都得到了厚葬,这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
王生前这么多人阿谀奉承,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认出头颅,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普通人在死后可能都享受不到王室的待遇,而眉间尺却有这个“殊荣”,他父亲的剑算不算铸成了?
为父报仇和性格懦弱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而自刎的勇气和义无反顾的报仇的决心看起来像是非理性的冲动。
武士的三言两语,信誓旦旦就让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地自刎,这在常人也许是要反复权衡的。
鲁迅先生要展现的是与《影的告别》中相似的个体虚无主义,这种麻木是时代的悲哀,是自身的堕落和以盲目牺牲为性质的反抗。
《铸剑》的文学性不算高,但是围绕着“复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小说荒谬的呈现形式和要表达的主旨内涵却发人深省。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3《铸剑》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 长春版

由《铸剑》谈鲁迅的复仇情结一阅读鲁迅,《呐喊》、《彷徨》忧思深广,《野草》里满是地狱里的声响,十余本杂文集中,篇篇是寸铁杀人的匕首投枪,而《朝花夕拾》虽时露锋芒,仍不失温情脉脉,——这是就作品而言。
“文章中看到的鲁迅和直接对谈时的鲁迅情况不一样……文章中看到的俏皮和挖苦连影子都没有,倒象个孩子似的天真的人”“写着那么尖锐或者可怕的,闪着一刀喷血的光芒的文章,可是他的字……没有棱角,与其说是温和,倒象有些呆板,据说字是表现那写字人的性格的……从所写字来看,他既没有霸气,又没有才气,也不冷严,而是在真挚中有着朴实的稚拙味,甚至显现出‘呆相’”。
[1]这是鲁迅在增田涉心目中的样子,却与一般人眼里的“倔老头”如此不同。
昔日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嬉戏、描绣像的孩子,冲着四角的天空痴想海边瓜田种种乐趣的迅哥儿长大以后怎么会写出那么尖锐可怕的文字?作品的多彩往往来自性格和心理上的复杂,而后者只能是经历坎坷所致。
读鲁迅之文,常惊诧不已:难道一个人当真如此决绝,可以斩断自己的童年乃至整个过去,重新来过,变成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么?倘不能,为何将最真实、最有人情味的自己隐藏起来?如果能,为什么,又是怎样做到的,“新我”与“旧我”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作品的创作与理解的意义何在?任何有成就的作家,都有自己最关注的问题,弄懂之后,可以明白他们创作时的心态和原动力;都有非常个人化的作品,也许算不上代表作,却是打开他们心灵之门的钥匙。
关于鲁迅,我找到的,是夜一般浓黑的两个大字“复仇”和《铸剑》这篇小说。
把“复仇”写得最淋漓尽致、最震撼人心的,莫过《孤独者》、《铸剑》了。
钱理群曾论及其中的“复仇主题”,对前者的分析可谓鞭辟入里,对后者的理解则有待商榷。
而在我看来,《铸剑》才是解读鲁迅其人其文最好的钥匙。
二鲁迅特别注意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他又多用旧材料,有时近于故事的翻译,但他的复述古事并不专是好奇,还有他的更深的根据,他想从含在这些材料里的古人的生活当中,寻出能够与自己的心境贴切的触著的或物,因此那些古代故事经他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

铸剑鲁迅赏析200字《铸剑鲁迅赏析》。
鲁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他的小说《铸剑》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本文将对《铸剑》进行一番赏析,探讨其文学价值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铸剑》的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刀剑匠人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不放弃读书的机会,成为了一个刀剑匠人。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铸造出了一把精美的宝剑。
这个故事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奋斗,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铸剑》的艺术特色。
鲁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刀剑的描写,寓意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
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我们来谈谈《铸剑》的文学意义。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不要轻言放弃。
同时,它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给人以希望和勇气。
因此,《铸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和启迪人心的作品。
总之,鲁迅的《铸剑》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探索,展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力作,它将继续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追逐梦想。
(完整版)鲁迅《铸剑》之解读

鲁迅《铸剑》之解读《铸剑》,是现代语文的名篇,更是传统侠义精神的现代阐释。
清末民初,出版武侠小说无数,巨制宏篇,所在多有。
但其意义何在,价值几何,却是言人人殊,甚或遭致质疑。
而《铸剑》一篇,则横空出世,并且随着时世推移,越发显出其意义,竟有睥睨千古之态。
这个短篇,也应是鲁迅的得意之作,题材特别、人物神奇、气韵凝练、语言瑰丽、充满魅力。
此篇原题《眉间尺》。
眉间尺,乃传说中为父复仇的人物。
传魏曹丕《列异传》、晋干宝《搜神记》均有记载,叙述则详略有别。
略谓“(楚)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
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云云。
少年眉间尺和“客”的形象及报仇之主题,已显雏形,而其意未申,其人物性格尚欠丰满。
此篇收入鲁迅《故事新编》时,改为现题,是为突出复仇精神的象征“剑”这一中心意象。
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者的深沉思考和强烈饱满的精神力量。
从表层来看,作品无疑是通过“黑色人”宴之敖者助眉间尺复仇的故事,歌颂“以直报怨”的复仇精神,弘扬在火与剑中成熟和彰显的人格力量。
而究其深层,则还包孕着鲁迅对英雄命运和人生悖论的个人色彩浓郁的深刻思考和独特感悟。
青年眉间尺,从母亲那里听闻父亲的深仇,在母亲鼓励下毅然踏上复仇的险途。
得知父仇难报后,又以非凡的勇毅断然自屠,将复仇大业托付于“黑色人”宴之敖者。
宴之敖者在狼群咻咻的喘息和闪烁着绿光的凝视中,背挎青剑直“向王城走去”。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首大战中,宴之敖者借助眉间尺的协助,最终铲除了独夫民贼。
这些,都与传统侠义精神有共通之处。
但是,从作品的结局,我们又看到,最终,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同归于尽,尸骨难解难分,大复仇演变为大出丧、狂欢节,宴之敖者与眉间尺身首异处,且连仅余的头颅也被与仇敌的头颅并置共陈,公开展览,“享受”虚妄的欢呼和膜拜;复仇本身,复仇者与被复仇者,复仇的后果,同时被遗忘、遗弃;愚昧的、以复数存在的看客,才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浅谈鲁迅《铸剑》

浅谈鲁迅《铸剑》《铸剑》是鲁迅1936年出版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一篇小说。
这部小说集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有些还采取了古今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古代人和现代人发生直接的对话。
我之所以会对《铸剑》这篇文章感兴趣,是因为刚读起这篇文章时,主人公眉间尺与老鼠之间的生动故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精彩绝伦的描写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
下面请让我浅浅地分析一下《铸剑》这篇文章。
首先从写作背景谈起。
本文是鲁迅在1926年10月完成的。
当时的鲁迅于北京在内与兄弟周作人不和,在外与政府及政客不和,内心受到深刻的打击,为了暂避军阀官僚们的迫害,于是便来到了厦门。
我想这正是鲁迅之所以会把复仇心理与原侠精神融合在《铸剑》里的原因吧。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着政府,人民民不聊生生活痛苦,而且愚昧的国民性更让鲁迅深深地感到失望,加之个人在北京的悲惨遭遇,不但外人政府不理解,就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无法感受自己内心世界的痛苦,所以鲁迅就写出了《铸剑》这篇文章。
因为小说其实就是现实的最好反映。
《铸剑》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主人公眉间尺为报杀父之仇的复仇故事。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端,写了眉间尺戏鼠,然后明仇;第二部分是发展,写了眉间尺寻仇受阻遇到黑色人相助,为报仇而献头;第三部分是高潮,写了眉间尺和黑色人为了智取王命而血战;第四部分是结尾,写眉间尺、黑色人、楚王三首俱葬。
据我查资料所知,鲁迅的《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炼成了,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
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鲁迅先生正是因为亲眼目睹了许多血腥的革命的发生,那血与泪的惨痛代价,才会有这么深的感慨来写下这篇《铸剑》。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3《铸剑》

从《铸剑》看鲁迅小说的反讽艺术
在鲁迅的意识世界与生命体悟中,他“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矛盾整体性”,这便是哲学意义上的反讽,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段历程,因为“在更高的意义上,反讽是不指向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存在,而是指向某个时间或情状下整个现实……它不是这个或那个现象,而是经验的整体……”。
鲁迅的反讽意识来源于他作为孤独的思想先驱,来源于他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人类现代思想的感通。
因此,其历史小说表示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主观性,而是表现了整个世界,这就是居高临下的“反讽精神”。
这种反讽不仅仅是使用悖论式语言,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紧合在一起,而且是一种主题性的悖论,它赋予作品的思想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深度。
在《故事新编》中,作品主人公的行为与结果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反讽,整部作品从“补天”到“出关”也构成了一个反讽意象。
用这种反讽意识写作,“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
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这就是鲁迅时而认为“油滑是创作的大敌”而最终又免不掉“油滑”的潜在因素。
“油滑”的背后,分明凸现出一个孤独的哲人身影,其间足可见出鲁迅在和“无物之阵”搏斗之后,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而滑稽的感受,这就是鲁迅创作《故事新编》时的“虚妄”心态:凝视、玩味、游戏、悲凉、无聊、荒诞。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铸剑》看鲁迅
《铸剑》是收在《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历史小说。
《故事新编》问世后,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也一再说:
《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鲁迅书信集》第941页)《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确是写得较为认真。
(《鲁迅书信集》第1246页)所谓“塞责”、“油滑”,当然是自谦之词,但对《铸剑》特别喜爱,却是溢于言表的。
这当然绝非无因,《铸剑》的确是鲁迅交织着自己半生的爱恨、凝聚着自己的全部血泪写成的。
鲁迅一生最反对两个东西,一个是锦衣玉食、残民以逞的反动统治者,一个便是卑躬屈膝、低眉顺眼的奴才主义。
即使在自己的《遗嘱》中,他仍这样教导自己的家人:“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且介亭杂文末编?死》)鲁迅看不起那一套忍辱求全的折中调和。
看不到这一点,不足以语鲁迅;看不到这一点,也不足以谈《铸剑》。
众所周知,《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
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
试想:楚王命名铸剑师干将为之铸宝剑,剑成,不仅不赏,反将干将杀头,这是何等残暴!对这样的暴君能不报复、能不惩罚吗?干将的遗腹子赤鼻果然在“客”帮助下,用父亲遗下的雄剑和自己的头颅杀死了楚王,报了深仇大恨。
这则复仇故事,本来就大义凛然;到了鲁迅笔下,就更加生动感人了。
《铸剑》为何写得这样酣畅淋漓、大快人心?如前所说,这就不仅有赖于鲁迅对之题材的熟稔,而更得力于他的半生血火交织的斗争经历了。
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他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
”(《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
他深切地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实际上的失败、秋瑾的被杀、袁世凯的大杀“革命党人”、“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至1926年“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请愿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
《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它是鲁迅革命的复仇主义的艺术结晶。
值得注意的是,初稿1926年10月写成后,他没有马上拿去发表。
1927年初带到广州后,他还在考虑,还在打磨。
直到1927年4月3日,他才正式定稿、寄出发表了。
自然,这篇小说也就表现了他到广州之后的新的观察、新的体验。
而当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益表面化。
“山雨欲来风满楼”,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
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云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
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