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的人物对比作为诞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既拥有着同样被时代背景所打上的人文主义思想者的烙印,又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而同样的,从人物的悲剧结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的覆灭。

堂吉诃德,清醒的时候他是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主张破除建等级观念,追求思想自由,妇女解放,这些是典型的,首先来说两个形象的不同之处,读者眼中,这是显然的:一个是忧郁,谨慎,有些优柔寡断的丹麦王子,被莎士比亚或多或少的赋予了英国人的特质,而另一个则是热情,冲动的西班牙骑士。

两人不同的性格也是以不同的经历作为背景的,哈姆雷特是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远大的报复,但是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让他陷入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这也是本剧特点,即人物的内心冲突),他所要对抗的是污秽不堪的一切,篡位的叔父,丧失廉耻心的母亲,阿谀奉承与阴谋并行的权力阶层。

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则是一个深受骑士小说影响的穷乡绅,他渴望看到改变,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过着游侠生活,但确实与风车作战,和狮子搏斗这样在别人眼中疯狂的举动。

我们读堂吉诃德,看哈姆雷特,有感于这两个人物巨大的性格反差,感受这两个同是疯狂的人的行为被作者赋予的意义是有差距的,一个是处于贵族阶级的自上而下的抗争,关乎生死;另一个就是处在底层人民自下而上的呐喊,为理想而呐喊。

,而最后一个以死亡结束,一个以狼狈收场。

堂吉诃德,清醒的时候他是个人文主义思想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他主张破除建等级观念,追求思想自由,妇女解放,这些是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希望与理想。

不清醒的时候,他是个疯子,为骑士道而丧失理性,以风车为敌,向狮子挑战。

哈姆雷特,希望做一位开明君主的希望破灭之后,他开始理性的复仇计划,虽说有些踌躇,抑或分析归结为他的软弱性,但是无疑与堂吉诃德相比,可以说这是一个更加具有智慧与头脑的人物。

然而我认为,在说这些相异之处的时候,两个人物那不可忽视的相同点在逐渐显现。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比较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典型性作品,在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混乱,提倡人文主义,高扬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

但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既存在着相似之处,又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就相似性而言:第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都属于知识分子,他们知识渊博,谈吐文雅,受过正规的教育,并且都从书本中走出来,回到了现实之中。

第二,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对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认识。

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懒惰压倒了勤快,闲散压倒了工作,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的时代;而哈姆莱特生活的丹麦则是世界监狱中“最坏的一间”,国家上下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第三,在表达人文主义理想和追求方面,堂吉诃德向往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欺骗的“黄金时代”,这和中国儒家的“大同”社会是一样的,他认为“天叫我生在这个铁的时代,是要我恢复金子的时代”,他说:“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把自由的人当奴隶未免太残酷了”。

哈姆莱特在得知父亲死去的真相后,虽然不情愿,却也决心肩负起为父报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肯定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以上三点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人文主义的理解、向往和追求。

但是在具体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主人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

屠格涅夫在其演讲稿《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1860中说,“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永久的典型”,“这两个典型体现着人类天性中的两个根本对立的特性,就是人类天性赖以施转的轴的两极”。

具体而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从行动和思想的一致性及其引发的后果而言堂吉诃德在决心做骑士后,他毫无顾忌地为自己准备了关于“骑士”应该具备的一切---破烂不堪、发霉生锈的铠甲,骨瘦如柴、四蹄绽裂的老马,意中人“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并请求旅店老板为他举行了授封骑士的仪式(虽然过程很讽刺),成为了“真正”的骑士。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比较《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两部杰出作品,它们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各自具有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比较这两个形象。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都是非常聪明的人。

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运用中却有所不同。

堂吉诃德是一个充满幻想和狂热的骑士,他的思维方式深受骑士小说影响。

因此,虽然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却常常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而做出荒唐的事情。

相反,哈姆雷特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的思维更加审慎和理智。

然而,这也导致他在行动上相对犹豫不决,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两个人的行为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堂吉诃德非常执着,一旦他决定要做某件事,他就会全力以赴,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轻易放弃。

这种精神虽然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可笑,但也反映出他坚定不移的追求。

哈姆雷特则常常因为过于审慎而犹豫不决,错过了很多机会。

他的思维方式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思想家,但却常常让他在行动上落后于他人。

在个人情感上,两个人也有很大的不同。

堂吉诃德对骑士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深信不疑,这也导致他在现实中对爱情的看法非常浪漫和理想化。

相比之下,哈姆雷特更加现实和理智。

虽然他对父亲和国家的忠诚让他在某些时候显得很坚定,但他在面对爱情时却表现得犹豫不决。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虽然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个人情感却有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命运和人生选择。

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的形象也反映出不同作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看法和理解。

无论是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还是哈姆雷特的现实主义,都为读者呈现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启示。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角色,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文学中的一位骑士,而哈姆雷特则是英国文学中的一位王子。

两位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本文将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

堂吉诃德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绅士,身体瘦弱,面容憔悴。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拟摘要: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与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

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响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

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关键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形象比拟十六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资本主义最先在欧洲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瓦解。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艺术和天文学革命为表现形式,反对教会神学和各种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开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人文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人文主义作家抛弃了中世纪以来著书立说所惯用的拉丁文,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展写作,这既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风格,为广阔人民群众所承受,又对近代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摈弃了中世纪文学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方法,十分注重写实,他们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代表。

他们看似很遥远,却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

本书着重刻画了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由于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而三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骑士业绩的人物形象。

在堂吉诃德的身边还有一个讲际的贫穷的村夫桑丘。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doc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doc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人物形象。

这两个人物有着鲜明的特性,他们是如此不同。

然而,他们性格又都是矛盾的综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元素。

将这两人进行比较发现在他们身上其实有着许多共同点。

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共同点不同点14世纪至17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反神权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崇尚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它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专制。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是继希腊文学以后欧洲文学的又一次高峰。

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作家在他们的创作中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当中。

而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一、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堂吉诃德》是他最重要的作品。

《堂吉诃德》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

德。

台拉曼查》,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年近50岁的没落乡村绅士,本名叫阿隆索。

吉哈达,身材瘦削,面貌清癯,体格还算强健。

他痴迷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把能弄到手的骑士小说全搬回家。

他读得入了迷,失去理性,想入非非,决心要做一个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的游侠骑士,去行侠冒险,除暴安良,以便功成名就,名传千古。

他照着书中骑士的行事打扮,自己胡乱地拼凑了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戴在头上。

他自改名字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他骑的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却给它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叫“驽骍难得”。

他又依照骑士的作法,物色了邻村一个养猪女郎作为自己的意中人,给她取了一个贵族的名字叫“杜尔西内亚”,决心终身为她效劳尽忠。

堂吉诃德总共三次出游冒险,第一次出游单枪匹马,结果是负伤而归,后两次他带上一个矮胖、稳健、有心计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为他的侍从,桑丘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陪他云游天下。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

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比较摘要: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典型人物形象。

在世界文学的长河里,彰显着独特的魅力。

他们都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有着一定的人生追求。

将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会引出很多有趣的知识,关键词:堂吉诃德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相似点不同点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先后在欧洲各国发生。

它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反教会的革命运动,是欧洲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宣扬人性、人权;反对神性、神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主张科学思想,反对蒙昧主义;面向现实生活,反对神秘梦幻;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

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宣告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而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达到了欧洲人文主义的高峰,是文学艺术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珠宝。

一、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对小说的厘定,即“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就是去发现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1】,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所以能在时间的冲刷中愈加璀璨夺目,恐怕也是发现了“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吧!《堂吉诃德》是一部讽刺灭亡了的骑士制度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是拉曼却的一个穷乡绅,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决心效仿小说中的游侠骑士周游天下、除暴安良。

于是他骑上一匹瘦马,穿上一副破烂不全的盔甲,提上长矛悄悄离家去历险。

第一次出游遭到商人一顿暴雨般地棍子后,像一对烂泥似的横在驴身上被邻居送回。

第二次,他说服农民桑丘当他的侍从,又干下了很多荒唐可笑的事,被锁在笼子里给牛车拖了回家。

第三次,堂吉诃德仍然执迷不悟,主仆二人受尽折磨、历尽艰险,最后,堂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

他狼狈不堪,遵奉骑士法则,自己悄然走上归途。

临终时,他说,“我从前是个疯子,现在头脑灵醒了”“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
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是文学中的两个经典形象,他们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故事和特点。

首先,从品格方面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是正直、勇敢的人。

哈姆雷特为了揭露父亲谋杀案的真相,毅然决定追查真相,不畏权势,即使最终被牺牲,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

堂吉诃德则是一个心怀正义的骑士,为了保护弱者,敢于挑战权威,即使面对全世界的嘲笑和反对,他也坚持自己的信仰,奋斗到最后。

其次,从性格特点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也有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向的人,他对自己和他人的矛盾、缺陷和思想问题都非常敏感。

堂吉诃德则更为开朗、豁达,他喜欢想象、幻想,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力。

但是,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正义的,他们都追求真理、正义和自由。

最后,从故事情节来看,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的相似和不同也非常明显。

哈姆雷特的故事是一个悲剧,主要描写他为揭露敌人罪行而展开的复仇行动,但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悲惨命运。

堂吉诃德的故事则更像是一个喜剧,虽然他也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最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改变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象,他们的品格、性格和故事情节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无论是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

[精品]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是西方文学中经典的两部作品。

两篇作品都通过对主角的塑造,呈现出对人性、社会和命运等问题的不同探讨。

本文将从主角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形象入手,进行比较,探讨两篇作品的异同点。

一、堂吉诃德和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堂吉诃德是一个热情奔放、豁达大度的人。

他热爱骑士精神,认为自己就是理想中的骑士,为此不断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喜欢幻想,往往一心扑在自己的想象中,不顾世俗的看法和现实的束缚。

如他为追求被他幻想成理想女性的银盘女,而不顾身份和现实的差距,发动一系列可笑的行为。

但他的热情和豁达大度,也使他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保持镇定和乐观,直至最后一刻。

哈姆莱特则是情感复杂、思想敏锐、反应敏捷的人。

他深刻地感受到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关系,他的内心规划着种种未来,却又被外部环境所限制。

他天性善良,但却往往让犹豫和拖延占据上风,他的忧虑心态让他不仅在现实中动弹不得,思虑上则让他是名副其实的丧家之犬。

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让他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形象。

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浪漫至极的。

他把爱情看作是值得追求的理念和行为,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情感。

即使在被银盘女所拒绝的时候,他依然坚信自己的爱情是完美无缺的。

堂吉诃德的爱情观,是对感性的、自我中心的爱情追求。

哈姆莱特的爱情观则是更加成熟、全面的。

他把爱情看作是社会、政治、个人命运和道德的混杂体,即使遭受重挫的时候,哈姆莱特对奥菲莉娅的爱情,也表现出现世在美好和不美好之间的复杂价值判断。

同时,他对父亲被谋杀的忿恨和对国家道德败坏的责任感,也制约了他对爱情的追求。

堂吉诃德的正义观是赤裸裸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正义,而无视了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权威性。

他在保持自己骑士观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权威的一定程度的嘲讽。

他的正义观念基于骑士荣誉感和对人性无限的信仰,而并不是基于对社会和国家制度的责任和爱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形象之比较摘要:欧洲在十四到十七世纪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古代文化精神摧毁以“神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中,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以及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作为两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一直受到世人的关注。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然而,他们的性格都是矛盾的集合体,集合着许多丰富的元素。

这两个不朽的文学典型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两幅悲剧缩影,反应了同一时代悲剧的两个艺术典型。

他们的形象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关键字: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形象比较十六世纪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

资本主义最先在欧洲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瓦解。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发起了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

它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以艺术和天文学革命为表现形式,反对教会神学和各种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领域,人文主义文学成为主流。

人文主义作家抛弃了中世纪以来著书立说所惯用的拉丁文,采用各自的民族语言进行写作,这既使文学作品具有了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风格,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又对近代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创作方法上,人文主义作家摈弃了中世纪文学象征、寓意、梦幻等表现方法,十分注重写实,他们描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形象,丰富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和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代表。

他们看似很遥远,却有着深刻的可比性。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代表作品。

本书着重刻画了一个瘦弱的没落贵族堂吉诃德由于深受骑士小说的影响而三次出发周游全国去创建骑士业绩的人物形象。

在堂吉诃德的身边还有一个讲际的贫穷的村夫桑丘。

桑丘作为堂吉诃德的仆人,在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堂吉诃德是一个没落的乡村绅士,本名叫吉哈那,年近50岁,身材瘦削,面貌清瘦,体格还算强健。

他闲来无事就埋头看骑士小说,看得爱不释手,津津有味。

因为痴迷他竟变卖了好些地产去买骑士小说,读得入了迷,竟失去理性,想入非非,得了游侠疯魔症。

堂吉诃德生活的时代,西班牙王朝由强盛转衰,骑士阶级日趋没落。

骑士文学的盛行正是基于小乡绅阶级这种沉湎于往昔的繁华而缺乏现实感的精神心理状态,堂吉诃德的游侠疯魔症也正是西班牙社会的一种病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了冲突,渐渐地变成了令人无奈的悲剧。

在他的心目中,骑士道盛世是一种理想社会,那里没有邪恶,没有恃强凌弱,有的只是公道、正义和自由,所以,他要为之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屈不挠地为理想献身的斗士、一个英雄。

他开始游侠的时候只是因为自己看骑士小说着了迷不能自拔而随性地踏上了游侠的旅程,他并没有考虑当时社会的现实以及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只是因为他想这样做,仅此而已。

其实这倒也没什么,只不过当时已不再是骑士的世界,他的行为只是与他的幻想契合而脱离了实际,当他最后醒悟时,对他的外甥女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从前成天成夜读那些骑士小说,读得神魂颠倒;现在觉得心里豁然开朗,明白清楚了。

现在知道那些书上都是胡说八道,只恨悔悟已迟,不及再读些启发心灵的书来补救。

……我尽管发过疯,却不愿一疯到死呢。

孩子,我要忏悔,还要立遗嘱”,这段颇具悔悟的话,说明堂吉诃德临死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悲剧性,而这却是永远无法补救的了。

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

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

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堂吉诃德善良、忠诚、坚持正义、嫉恶如仇,是和平和谐的化身。

是心怀天下的苦脸骑士。

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梦想,一个让活在现实中无奈的世人心中不老的梦想。

他的疯和死也不仅是骑士小说的作用,也有现实的压迫和残害。

堂吉诃德也只有做了疯子,最后也只有死才能保存人间最纯洁的灵魂。

他的出现时那个时代的悲剧。

然而,作品中堂吉诃德三次出游不只是悲剧的、苦涩的,他仍有许多喜剧性的东西。

他开始像骑士一样地游侠,认为自己被封为骑士,即使不是骑士还给自己列出很多条款,不能和骑士打斗,用白色甲胄而且决定要求碰到的第一个人封他为骑士。

这倒有点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

在田野里自言自语,在旁人看来就是个精神失常的病人。

堂吉诃德被封为骑士这一幕更是滑稽可笑。

在店里吃完晚饭,跪求店主答应他的请求。

或许若店主不答应可能就没有后来有悲有喜的事情了。

店主其实也不知何谓骑士,开始胡编乱造起来。

给堂吉诃德介绍一种神水,那神水喝下去之后可以使伤口立即痊愈。

在第二次游侠过程中,他和他的侍从遭到店主一顿毒打之后。

桑丘和他身负重伤,堂吉诃德打算制造圣水,借来了所有的杂七杂八的配料,酒,油,盐,迷香。

堂吉诃德把这些东西混在一起煮了很长时间,他喝了圣水,呕吐难止吐的一干二净,差点没命,睡了三个小时醒来竟说自己轻松极了。

而桑丘喝了圣水,恶心半天才吐出一口,弄的浑身是汗,差点昏过去,甚至想到了他寿终正寝。

当看到风车是,堂吉诃德对侍从说:“命运的安排比我们希望的还好,你看那儿桑丘朋友,就有三十个放肆的巨人。

我想同他们战斗,要他们所有人的性命,有了战利品,我们就可以发财了。

这是正义的战争,从地球表面清除这些坏种是对上帝的一大贡献。

”桑丘多次劝阻他说:“那个是巨人,是风车,那些像长臂样的东西是靠风转动的,能够推动石墨。

”他的任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他带来了苦果,让他摔得动不了了。

无论怎样,我们却不能忽略他脆弱的模样。

他不只是一个疯子,更是一个坚强的凡人。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莱特是丹麦王子。

为父王的鬼魂所困扰,要对杀父凶手复仇,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达到了他的目的,整个王国也陷入了死亡的恐怖中,最后,他也中了毒剑而死。

该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室包尔锡诺城堡为背景,描写了平民、王权与之间的矛盾,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灵魂极其深刻,感情非常丰富的形象,几乎人类所有崇高而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而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也在他身上闪现。

由于他性格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的因素,使得这个形象变得十分深奥,难以理解,人们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一形象具有永恒魅力之所在。

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王国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在中世纪,大学是当时人文主义中心,哈姆莱特在这里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那时的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然而,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这时,面对社会的罪恶,他选择了正视现实,深入思考,竭力认识世界,寻找出路,他的眼光锐利,对事物的认识非常深刻,判断力也很准确。

他还通过对丹麦的认识得出了对世界的认识,由此及彼、有表及里的对显示的反常现象和恶人当道的情况进行了概括,深富哲理性。

他开始了新的哲学探讨,包括对人的价值、生存与毁灭,生命的意义、实现理想的道路……他具有一个思想家的特色。

但是,哈姆莱特善于思考的特征也暴露了他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谨慎而不善于行动的另一特点。

他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却时时感到无力承担,不知如何行动。

这直接决定了他的命运肯定是悲观的。

在接受父亲亡魂的托付时,他的决心很大,立即想到了初步的行动是装疯。

但是,在两个月后,他还在装疯,并没有完成任务,甚至在他叔父克劳狄斯的面目完全暴露后,哈姆莱特还是放弃了复仇的最佳机会。

哈姆莱特的精力过多的花费在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

结果,在他错杀波洛涅斯后,克劳狄斯杀机毕露,哈姆莱特从主动转到了被动。

不过,由于克劳狄斯不肯亲自动手,想借英王之刀杀人,引出了哈姆莱特将计就计,粉碎敌人阴谋的情节。

这又充分体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在经历了所有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的心已然渐渐成熟,心的平静已重新恢复,他沉着应战,显出了一个成熟思想家的特点。

最终,哈姆莱特还是在克劳狄斯的阴谋中与克劳狄斯同归于尽,并没有完成目标,现实在临死的他的眼里还是“冷酷的人间”,他人文主义的理想随之终结。

在那样的时代中,反动势力过于强大,美和丑是颠倒的,人文主义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先进人物的斗争必然遭到厄运,哈姆莱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他所追求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太过于沉重。

那么,精神的强力打压和个人的不公平待遇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理想不能实现的痛心造成了他精神痛苦的无比复杂。

另外,哈姆莱特自始至终只想到了“我”,虽然他具有无比的智慧和理性,但独自负担重任是不切合实际的,脱离他人、甚至可以说脱离群众,所以面对强大的恶势力,没有不失败的。

哈姆莱特还是一个明显的宿命论者,直到斗争的最后阶段,他还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决定人的生死胜负。

他被旧的思想给束缚了,这样的重担使他在斗争中贻误战机,消极被动。

总之,哈姆莱特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堂吉诃德与哈姆莱特之间大有可比性。

他们有许多相同点。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和堂吉诃德都具有人文主义的思想特征的人物形象。

都对现实中的恶做出了激烈的斗争。

他们的行为都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堂吉诃德同情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痛恨专制残暴,向往自由,尊敬妇女,主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自由,把维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消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诅咒他的时代是“万恶的时代”,“世风日下,邪恶横行”,他主“一切东西都平等”,认为人的社会地位的尊卑是暂时的,只有“美德”才是真正的高贵,并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

同样的,哈姆雷特认为“人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理性的!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主平等对人待物,身为王子的他并没有自认为身份高贵,他对仆人霍拉旭说:“不,你是我的好朋友。

我愿意和你以朋友相称。

”此外,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亦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同时,这两个人都是独自孤独的追寻理想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