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

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和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高程和等高线3. 地图的解读和使用- 地图符号的识别- 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计算- 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和分类- 湖泊和地下水3. 地貌- 地貌的形成因素-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土壤和植被- 土壤的形成和分类- 植被的分布和类型- 土壤侵蚀和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 城市化的过程和问题- 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2. 农业和工业-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 工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和工业对环境的影响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的演变- 交通网络的布局- 信息时代的通讯技术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 遥感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遥感数据的解读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基本概念- GIS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 简单GIS软件的操作五、地理与环境问题1.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 资源保护的措施和政策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行动六、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地考察- 考察的目的和准备- 考察方法和技巧- 考察报告的撰写2. 地理实验和制图- 地理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制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请注意,这个大纲是为了帮助您构建一个关于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的文章或文档。

您可以根据这个大纲添加详细的解释、例子和图表来丰富内容。

同时,确保文档的格式规范,使用清晰的标题和子标题,以及适当的列表和段落分隔,以便于阅读和理解。

地理必修二考点知识清单

地理必修二考点知识清单

地理必修二考点知识清单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高低高模式(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普遍存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增长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如新加坡、中国三低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多数发达国家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2、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推荐文档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利用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地球的运动形式3.太阳辐射与地球的温度分布4.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5.中国的气候带及其特征6.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征7.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8.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战略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要求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对策第三章中国的农业1.农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农业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单季稻作与双季稻作的特点与分布5.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布局6.中国农业的资源基础和条件7.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粮食安全与粮食问题9.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工业1.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工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4.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和特点5.工业集聚区的特点和类型6.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7.工业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工业化的地方与全球化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1.交通和通信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5.交通运输的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7.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中国的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城市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区域特点和空间分布4.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特征5.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6.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7.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8.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等级体系9.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和任务第七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资源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资源问题的形成和演变3.中国资源环境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与开发利用5.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6.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7.生态环境的地理概念和特点8.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9.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对策第八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1.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分类2.中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影响3.中国海洋资源的潜力和开发利用4.中国的海洋保护与海洋环境管理5.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海洋权益保护6.中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维护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2.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规律和影响因素3.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特点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5.经济全球化对地区差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对策这些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地理时应当重点掌握。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分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利用图例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根据方向判断地理事物的方位。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河谷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分布与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域类型。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区域贸易。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与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应用,如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存储、分析与展示地理信息。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与导航,应用于交通、农业、测绘等领域。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如大气压力实验、水文循环模拟等。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有哪些
1.自然环境和资源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形状是椭圆体,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地球内部的作用: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地球内部的构造和作用。

-自然区划和资源:世界自然区划,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特点。

2.人口与人类聚居
-人口数量的分布:人口数量的统计方法,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人口迁移与聚居的类型: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影响,不同种类的聚居与城市化的发展。

3.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的问题与规划:不同地区的发展问题和规划,包括城市化发展、农业现代化、环境保护等。

-区域经济合作:国家间、地区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如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等。

-交通运输与通信:交通运输对地区发展的作用,不同交通方式的特点和优劣势。

5.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类型:地震、台风、洪涝等灾害的特点和成因。

-灾害的减轻与防治:灾害的减轻方法和防治措施,包括预防、减灾
和灾后重建等。

6.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目标。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

-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和方法: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政策和技术。

以上是必修二地理的主要知识点,其中还包括具体的例子、案例和地
理现象,如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环境问题等。

这些知识点对于了
解地球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 (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 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 现代”亚非拉发展忙 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迁移原因 特点迁移路线二战 刖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本主义发展2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 线开辟1.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 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 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 2 .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 .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 洲二战 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 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 国家2. 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 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 南亚、南欧、非洲人到 西亚打工3 .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迁移原因特点 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 代中期前1 .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 地进行1. 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 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 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 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1. 内地到沿海2. 山区到平原3.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5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清单
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高中同学们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这种对立性来进行联想和比较,有效记忆地理知识。

那么,高中必修二地理课本中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1.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不均;
3.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
4.农耕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
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拥有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常有很大波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渔业比重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区位和布局的异同:区位强调客观存在,布局强调主观安排。

区位因素除了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外还包括市场、政策等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区位因素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
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
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
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多,东亚、
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力丰富
人均耕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
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
丰富
食物偏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成因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
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
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
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
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机
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增加投入,兴修水
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