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课后探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
“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五)感悟精彩句子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清单总结原创立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清单总结原创立文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清单总结
这里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知识清单总结,当我们正确理解并掌握知识点后,就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书写出美的文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可们在这个单元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 一、课文精读
1. 背诵《边城》
2. 课文背诵:《孔雀东南飞》、《桃花源记》一段
3. 熟练掌握文中出现的比喻、拟人和描写手法
## 二、训练题
1. 熟记考点单词
2. 研读《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深入理解
3. 了解拟人手法的特点
4.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手法
5. 对《桃花源记》中的拟人手法进行分析
## 三、语言语法
1. 掌握高考调查表中各种语言资源应用
2. 理解调查表中宾格和活用及其标点符号
3. 学会熟练运用调查表中常考语法成分
4. 掌握宾格、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
5. 熟悉常考动词及相关词汇
## 四、文体书写
1. 加强书面表达能力
2. 加强做文体书写的能力
2. 提高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的能力
3. 提高充分体现思想内容的文体书写技巧
4. 加强阅读量,培养写作功力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知识清单总结,我们要认真学习,积极备考,深入理解知识点,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只有通过不断的
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语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单元知识清单统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一、字音字形1.重点字词确凿.(záo)菜畦.( qí)皂荚.(jiá)桑椹.(shèn)云霄.(xiāo)油蛉.(líng)斑蝥.(máo)鉴.赏(jiàn)秕.谷(bǐ)和蔼.(ǎi )蝉蜕.(tuì)倜傥..(tì tǎng)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截.然不同(jié)感慨.(kǎi)搓捻..(cuō niǎn)疲倦.不堪(juàn)绽.开(zhàn)小心翼.翼(yì)不求甚.解(shèn)争执.(zhí)混.为一谈(hùn)惭愧..(cán kuì)悔.恨(huǐ)恍.然大悟(huǎnɡ)激荡.(dànɡ)奥.秘(ào)油然.而生(rán)捡.(jiǎn)拼凑.(còu)花团锦簇.(cù)美不胜.收(shènɡ)企.盼(qǐ)论.语( lún) 三省.(xǐng)吾.(wú)身传.不习乎(chuán)逾矩..(yú jǔ)罔.(wǎnɡ) 殆.(dài)一箪.食(dān) 好.(hào)之者曲肱.(ɡōnɡ) 笃.(dǔ)志2.多音字拗①(ǎo)拗.断②(niù)执拗.③(ào)拗.口攒①(cuán)攒.动②(zǎn)积攒.模①(mó)模.仿②(mú)模.样混①(hùn)混.为一谈②(hún)混.水摸鱼3.形近字(tuì)蝉蜕./(ruì)尖锐./(yuè)悦.耳(suǐ)脑髓./(suí)跟随.(xiāo)云霄/(xiāo)元宵(suǐ)脑髓/(suí)跟随(cuō)搓捻/(cuō)蹉跎/(cuō)磋商(zhàn)绽开/(diàn)沉淀/(dìng)锭子(kān)疲惫不堪/(zhàn)湛蓝二、词语解释确凿:确实。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知识清单

第三单元知识清单基础知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难字】斑蝥.(máo)攒.(cuán)桑葚.(shèn)油蛉.(líng)珊瑚..(shān hú)窜.(cuàn)觅.食(mì)跪.(guì)拗.(ǎo)确凿.(záo)轻捷.(jié)云霄.(xiāo)鉴.赏(ji àn)脑髓.(suǐ)书塾.(shú)和蔼.(ǎi)渊.博(yuān)倜傥..(tì tǎng)盔.甲(kuī)人声鼎.沸(dǐng)秕.谷(bǐ)菜畦.(qí)宿.儒(sù)蟋蟀..(xī shuài)系.(jì)绳蝉蜕.(tuì)恭.敬(gōng)淋漓..(lín lí)【多音字】折:(shé)折本(zhé)折断(zhē)折腾攒:(cuán)攒成(zǎn)积攒拗:(ǎo)拗断(ào)拗口(niù)执拗【词语释义】【质朴】朴素;淳朴。
【博学】知识渊博。
【渊博】精深而广博。
【确凿】真实;确实。
【云霄】极高的天空。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和蔼】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
【倜傥】形容洒脱;不拘束。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书塾】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
【淋漓】1.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2.形容痛快。
【盔甲】是人类在武力冲突中保护身体的器具,也叫甲胄、铠甲。
【人迹罕至】罕:少。
人很少到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食器;沸:沸腾。
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
“三味书屋”的“三味”寿镜吾先生之孙寿宇从祖父口中得知,“三味书屋”中“三味”的含义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主要是讲述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并介绍了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情感,展示了古代诗人在充实自己内心世界、抒发情感的过程中的创作风采。
以下是第三单元知识点的整理:一、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1.古代诗歌一般由诗句组成,每句中的字数是有规定的,称为诗句的“字数”。
常见的有五言和七言,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2.古代诗歌重视“押韵”,同一句诗的末字或词的末字用相同的声母或韵母,称为“押韵”。
常见的押韵方式有平仄押韵、通文押韵等。
3.古代诗歌追求简练、形象,善于使用象征和借景抒发情感。
二、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生活情感1.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古代诗歌创作主要在诗人身处的环境、景物和事件中展开,如《登鹳雀楼》中的楼台所见、所感。
2.古代诗歌的生活情感:古代诗歌大多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疑惑和追求。
三、古代诗歌的创作形式1.“咏物诗”:对自然界的景物进行赞美和描写,如《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3.“山水田园诗”: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以及人们在其间生活的乐趣,如《山行》、《春晓》等。
4.“抒情诗”:表达个人的情感、愿望等,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静夜思》等。
四、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1.“形象”的运用:通过描写细节,创造生动形象,使读者对作品产生直观的感受。
2.“联想”的使用:使用“象征”和“借景”等手法,通过一个形象暗示或引申出另一个形象。
3.“意境”的营造:通过描写、比喻、联想等手法,让读者产生深沉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五、古代诗歌对后世的影响1.古代诗歌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本和启示。
2.古代诗歌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影响了后代的文学创作,如诗歌的韵律、形式和表达方式等。
以上是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的整理,包括古代诗歌的形式和特点、创作背景和生活情感、创作形式、创作技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代诗歌。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11课春】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朗润rùn 水涨zhǎng 嫩nèn宛wǎn 转应和hè 撑chēng伞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yùn niàng)酝酿鸟(cháo)巢披(suō)蓑戴(lì)笠抖(sǒu)擞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卖弄:炫耀.(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
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春》最后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第12课济南的冬天】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 着zhuó 落一髻jì白花镶xiāng宽敞chǎng 贮zhù 蓄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2)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晴朗无云。
(3)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设若:假若。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北京市**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第13课山中访友】一、重点字词1。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第三单元一、知识结构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常识作者XXX,原名XXX,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XXX”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XXX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研究的场所。
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糊口。
可分为四层: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XXX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念书的经历。
可分为五层: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
引见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暴露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上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分,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知识清单答案:跟踪训练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9段,回答问题。
1.对第2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从形、声、色、味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在冬天里的无穷乐趣。
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
C.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静物、动物,体现了百草园之乐。
D.该段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2.下面对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与“确凿”不矛盾,“似乎”表明时隔已久,印象淡漠,不肯定;“确凿”表明儿时的生活历历在目。
作者是表达两种意思。
B.第2段中的两个“不必说”表明百草园的趣事无处不在,美景无时不有。
C.第2段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强调的是“不必说”后面的内容。
D.“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和依依不舍。
3.选文最后一段用到了一个排比句“也许……也许……也许……”,它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C.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产生的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D.“我”真的不知道家里的人为什么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表达了“我”的疑惑不解。
二、阅读《再塑生命的人》,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对描写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
(动作描写)B.心中觉得特别痛快。
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
(心理描写)C.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
(景物描写)D.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
(神态描写)2.对“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紧承上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水”这一个词,让“我”认识到了“水”和“杯”并不是一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清单+课后探究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字音字形1.确凿(záo)2.菜畦(qí)3.皂荚树(zào jiá)4.桑葚(shèn)5.轻捷6.窜(cuàn)7.云霄8.油蛉(líng)9.蟋蟀(xīshuài)10.蜈蚣(wúgōng)11.斑蝥(máo)12.倘若(tǎng)13.脊梁(jǐ)14.缠络(luò)15.臃肿(yōng)16.覆盆子17.攒成(cuán)18.高枕而卧19.脑髓(suǐ)20.塑雪罗汉(sù)21.鉴赏(jiàn)22.人迹罕至(hǎn)23.相宜(yí)24.觅食(mì)25.竹筛(shāi)26.秕谷(bǐ)27.啄食(zhuó)28.白颊(jiá)29.书塾(shú)30.和蔼(ǎi)31.恭敬32.方正33.质朴34.朔(shuò)35.渊博36.宿儒(sùrú)37.蝉蜕(tuì)38.人声鼎沸(dǐng)39.倜傥(tìtǎng)40.淋漓(lín lí)41.拗过去(ǎo)42.盔甲(kuī)43.荆(jīng)44.锡箔(xībó)四、理解词义1. 轻捷:轻快敏捷。
2. 缠络:缠绕联结。
3.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㉒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六、问题解疑1. “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特点?本段多角度描写景物非常精彩。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如:“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
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且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再到高写动物。
4.作者在描写百草园自然景物之后插入传说,有什么作用?插入传说,丰富了文章内容,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的乐趣。
5.作者运用了哪些动词写雪地捕鸟?试举出一些,并说说运用这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等,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冬天的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6.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句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理?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带给“我”无穷乐趣的蟋蟀、覆盆子等动植物当作自己的朋友,表达了“我”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无限依恋的情感。
7.第23段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神态、动作描写。
生动地刻画了一位热爱读书、读书陶醉的老先生形象。
七、课文主题本文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课后探究一、默读课文,讨论问题。
1.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从开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
这两部分是通过一个过渡段连接起来的。
2. 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乐景(百草园里的美景)、乐闻(美女蛇的故事)、乐事(捕鸟的乐趣)。
3. 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三味书屋苦中有乐。
“苦”: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
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课间休息乐。
小园捉苍蝇喂蚂蚁、偷描小说绣像、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
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二、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没必要写。
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不同意。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三、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
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矛盾的表现:①“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先生却挺“和蔼”。
②先生让“我们”读书,后来“我们”“静下去了”,他却“还大声朗读着”。
评价:对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
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
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
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四、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完成练习。
1.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
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200字左右。
1.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
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2.“单是……”是强调的重点。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3.示例:不必说明媚妍丽的漓江,惟妙惟肖的象鼻山,变幻莫测的银子岩,风姿绰约的大榕树;也不必说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流光溢彩的两江四湖。
单是满城的桂花飘香,就值得您到桂林来游览一番了。
五、文中那个活泼可爱、尽情玩耍的小鲁迅宛在眼前,你看到文字后面那个拿笔写作的“大”鲁迅了吗?你觉得这个“大”鲁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来写本文和《朝花夕拾》中其他文章的?请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许多篇章都写出了儿童天然的兴趣和爱好,体现出作者关心儿童的真挚情怀。
作者儿时,读长妈妈给“我”买的《山海经》,看闰土父亲雪地捕鸟,坐船看社戏……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与三味书屋折蜡梅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儿童天性的肯定;而在《二十四孝图》中,对郭巨埋儿的故事极度反感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健康成长的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一、作者简介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是盲聋哑人。
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二、故事背景海伦·凯勒在一岁多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后又失去了听力。
在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下,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逐渐接受教育。
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够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三、字音字形1.截然不同2.感慨(kǎi)3.搓捻(cuōniǎn)4.绽开(zhàn)5.疲倦不堪6.小心翼翼7.怦怦直跳(pēng)8.惟恐9.模仿(mó)10.涨红(zhàng)11.依样画葫芦12.不求甚解13.争执(zhí)14.混为一谈(hùn)15.不耐烦16.惭愧17.恍然大悟(huǎng)18.激荡19.奥秘20.油然而生21.捡(jiǎn)22.拼凑23.悔恨莫及24.譬如(pì)25.花团锦簇(cù)26.美不胜收27.企盼(qǐ)四、理解词义惭愧: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