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操纵利润案例

合集下载

资产减值在盈余管理中的利用——以ST天润为例

资产减值在盈余管理中的利用——以ST天润为例

资产减值在盈余管理中的利用———以*ST天润为例陈湘州杨文涛摘要:上市公司为了粉饰业绩吸引投资者或者避免退市,往往会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这一行径将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公司披露信息的采信与使用,从长远看,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研究*ST 天润利用资产减值进行不当盈余管理的行为来揭示如此行径非但没有改善公司的状况,还严重损害了一些投资者的利益,以此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法律法规存在的一些隐患提出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一、引言随着证监会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的空间变的越来越小,如证监会最新颁发的上市规则里将退市的条件里将非经常性损益剔除出去,*ST 公司将无法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摘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不当的盈余管理手段地使用,然而对于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相关的方法,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证监会最早引入资产减值这一概念于1996年,历经4此变革,本意是为了让会计信息变的更加真实可靠,然而因为其自身地主观性,在对其界定的时候存在极大的主观判断,被一些上市公司不断的利用,危害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2006年在最新的准则里规定长期资产的减值不能转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其的不当使用,但修改后的资产减值准则仍具有局限性,有待完善,盈余管理依旧有其生存的空间。

因此,尽管法规发条在不断完善,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仍频频出现。

二、盈余管理与资产减值(一)盈余管理利润是企业财务报告中一种重要的会计信息,备受信息使用者的关注。

由于巨大的利益驱动,无法通过正常努力达到目标的公司,就会有动机来根据自身的需求操控利润数字,对利润数字的操纵导致了“盈余管理”的产生。

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的目的也存在差异,主要包括IPO、融资、借款、避免退市或者暂停上市等动机,因此,为了达到目的,很多上市公司会利用准则的漏洞来进行不当的盈余管理,其手段主要包括对非经常性损益、资产减值、关联性交易的操控。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财务报告虚假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与此同时,财务报告虚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将以某上市公司为例,分析其财务报告虚假的案例,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简介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业务。

公司于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为10亿元。

然而,自2012年起,A公司连续三年被证监部门查出财务报告存在虚假记载,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具体案例如下:1. 2012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5亿元,虚增利润约1亿元。

2. 2013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0亿元,虚增利润约2亿元。

3. 2014年,A公司虚增收入约15亿元,虚增利润约3亿元。

三、案例分析1. 虚假记载的原因(1)业绩压力:A公司上市后,为了满足市场对业绩的预期,公司管理层采取虚增收入、利润等手段,以维持股价稳定。

(2)关联交易:A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关联方关系等手段,达到虚增收入、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缺陷:A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为虚假记载提供了可乘之机。

2. 虚假记载的手段(1)虚构收入:A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虚增销售收入。

(2)虚构利润:A公司通过虚增成本、费用等方式,降低实际利润,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3)隐瞒关联交易:A公司隐瞒与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将关联方利益转移至公司,从而虚增公司利润。

3. 虚假记载的后果(1)损害投资者利益:A公司虚假报告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解,从而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2)扰乱资本市场秩序: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3)损害公司声誉:A公司虚假报告行为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告现象。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资产减值准备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案情ST幸福是一个连续亏损三年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2002年4月30日起被暂停上市,2002年半年报公司宣布扭亏为盈,实现162.62万元的净利润,从而恢复上市。

然而之后在10月份其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却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369.85万元,ST幸福的业绩在短短时期内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不能不让人对它的半年报盈利质量产生怀疑。

其实,只要看看2000余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就可以初见端倪。

2001半年报显示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数冲销95万元,2001年报计提了1812万元,2002半年报冲销了106万元。

二、舞弊手法一般情况下,对于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为避免退市、被清盘的危机,往往采取“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式,实现扭亏为盈,粉饰经营业绩,进行盈余管理,调整年度利润和均衡股利分配,即正向操作。

对于绩优的上市公司,常通过负向操作,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增加当期费用,做小当期利润,以趁当前生产经营态势较佳、利润大幅增长的经营背景,巨额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些既能集中清理、释放一些历史问题遗留下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又能以“谨慎性原则”为借口而低估资产,从而形成秘密准备金,为未来的会计期间留下足够的“业绩储备”。

本案从长期角度看,公司企图通过重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计划就落空了。

但从短期的角度看,既然该准则是在2007年才开始施行,那么公司可赶在新准则实施之前重回计划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大幅度提升利润。

总结来说,对于想通过资产减值准备来操纵利润的上市公司而言,短期利好,长期利空。

三、建议1.当期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增加利润对于价值得以恢复的资产,允许企业在当其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但是会计分录的贷方不再计入收入项目,而是记入“资本公积资产减值准备减回”,待资产售出时再由“资本更加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转入收入项目。

这样既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又能有效避免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以及10个潜在案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经济压力的增大,一些上市公司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出现。

财务舞弊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中故意操作、篡改财务数据,以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误导投资者和监管机构。

本文将介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四种方式,并列举了10个潜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防范此类行为。

一、虚增收入和利润虚增收入和利润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公司可以通过与客户或合作伙伴进行交易,但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实质性的交易或价值。

这样一来,公司可以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提高财务表现,从而吸引投资者和提升股价。

潜在案例1:某上市公司与关联企业签订合同,虚构大额销售收入,增加当期利润,欺骗投资者。

潜在案例2:某公司在报表中虚构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虚增采购成本,以此来虚增利润。

二、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的滥用上市公司为了掩饰损失或提高利润,有时会滥用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

虽然根据会计准则,公司有权对资产进行减值计提,但滥用这一措施就成了财务舞弊。

公司可能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减少利润或做成其他所谓的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3:某上市公司无视实际市场情况,故意夸大资产贬值和减值前提,以此来掩盖真实的损失。

潜在案例4:某公司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假冒专业机构,通过虚构贬值前提,减少当期利润。

三、滥用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可能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交易,并在交易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和关系,获取不当的利益。

这些交易可能存在违规操作、价格虚高或虚低等情况,以此来操纵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

潜在案例5:某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进行关联交易,但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格,以此来虚增销售收入和利润。

潜在案例6:某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价格虚低的采购交易,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误导投资者。

四、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公司可能通过虚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掩盖真实的资金状况。

虚构的现金流和资金往来可以使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面呈现出正常或良好的财务表现。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以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以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问题研究——以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摘要:资产减值是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中重要的内容,体现了资产评估谨慎性、科学性、真实性的原则。

资产减值顾名思义就是将上市公司资产汇总后,减去“水分”“泡沫”,使评估的价值更真实、客观的展现出来。

但资产减值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应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滥用资产减值操纵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使信息披露出现偏差,损害会计信息质量,使资产减值成为会计操纵上市公司利润的工具,基于目前上市公司虚报资产和利润影响投资者利益的现象严重。

为了遏制资产减值成为利益操纵的工具,2019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计将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作为会计准则修订的内容之一。

由此可见国家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重视,且新会计准则也要求对如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细则问题做出更详细的规定。

本文主要以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资产减值问题研究的对象,首先引出资产减值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与资产减值相关的概念,以及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次之,重点以獐子岛公司资产减值应用存在的问题作为深入讨论的关键;最后,根据提出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措施,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明确计提方法与比例、大惩罚力度,减少随意性计提、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杜绝人为操纵,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评估环境。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獐子岛;问题研究引言1995年《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资产减值”这项会计要素第一次在我国法规中“亮相”,这一制度推行后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计提的时候称其为“四项计提”,“四项计提”标志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开端。

2000年,变成“八项计提”,其中固定资产计提是我国第一次对固定资产减值的一项制度规定,但是这一制度的推行,为上市公司“钻空子”提供了便利,很多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说明新制度存在较多的弊端。

基于此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国际惯例为参照,同时结合国情,对资产减值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修改,《上市公司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作为一项单独的内容进行规范,对资产减值的计提更加的确切、详尽,且计提盈余管理发生较大变化,使上市公司的资产减值价值评估状况良好,但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依然存在,在2019年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商誉减值中,鹏博士预亏51~58亿元;还有东山精密、兆北股份、雪弗龙、力帆股份等,以及本文研究的对象大连獐子岛集团,由此可见,合理、规范的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以及投资者具有重要作用,对其深入的研究迫在眉睫。

境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瑞幸咖啡为例 会计财务管理专业

境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瑞幸咖啡为例   会计财务管理专业

设计(论文)题目: 境外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以瑞幸咖啡为例摘要近年来,财务造假一直是众多社会机构关注的大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间断发展,财务信息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少经济学家也将财务信息当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来进行理解与阐述。

它是通过虚构财务信息来虚增收入以达到让企业快速长期发展的目的。

然而,从以前的如今的种种例子中,我们都能知道一个会使用财务造假这种手段的企业是无法长久发展下去的。

财务造假只是在表面上虚构了一些信息,可它却解决不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长此以往企业将无法进步。

而且一旦造假的名声被揭露,公司的声誉也将迎来巨大的打击。

目前有很多种财务造假的方式,但是无论方式如何变化,最终的信息公开和财务报表都会对财务造假予以显示,所以需要加强对信息公开和财务报表的管理,提升监督水平,拓宽监督渠道。

同时相关部门应该严厉打击企业的财务造假行为,若是惩罚能足够深入人心,我们相信造假的人也会因为法律而退缩。

本文以瑞幸咖啡为例,重点阐述该企业财务造假的动因手段和防范措施。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写,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上市公司与财务造假的理论基础以及一些常见的财务造假表现形式;第二章以瑞幸咖啡为例,对瑞幸的财务造假具体手段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本文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深入剖析其瑞幸财务造假的动因并具体分析,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入手;第四章通过文章给出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对实例的剖析最后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和对策。

要杜绝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监管部门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必须推动跨境审计监管,提升财务造假的违法成本。

同时上市公司也应该加强管理,对自身的商业模式予以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动因分析防范对策ABSTRACTIn recent years, financial fraud has been a major concern of many soci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many economists also regard financial inform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It uses fictitious financial information to inflate revenu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apid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However, from the previous and current examples, we can all know that a company that uses financial fraud can not develop for a long time. Financial fraud is only a fictitious in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but it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enterprise itself, and the enterprise will not be able to make progress in the long run. And once the reputation of fraud is exposed, the company's reputation will also usher in a huge blow. There are many ways of financial fraud, but no matter how the method changes, the fin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will show financial frau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improve the level of supervision, and broaden the supervision channel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severely crack down on the financial fraud of enterprises. If the punishment can be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we believe that the fraudsters will also shrink because of the law. This article takes Luckin Coffee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motivati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the company's financial fraud.This article is mainly writte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financial fraud and some common manifestations of financial fraud; the second chapter takes Ruixing Coffee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details of Ruixing’s financial fraud.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t further analyzes the motivation of Ruixing’s financial fraud and analyzes it in detail, starting from 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Chapter 4 provides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examples from the article. The analysis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event the financial fraud of listed companies,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have assumed a very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and must promote cross-border audit supervision to increase the illegal cost of financial fraud. At the same time, listed companies should also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adjust and optimize their own business models.【Key words】Luckin Coffee Financial Fraud Dynamics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目录前言 (1)第一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理论基础 (2)第一节上市公司 (2)一、上市公司的含义 (2)二、境外上市公司 (2)第二节财务造假 (3)一、财务造假的含义 (3)二、财务造假的手段 (3)三、财务造假的危害 (5)第三节常见的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 (6)一、经营现金流差 (6)二、远高于同行业的毛利率 (6)三、大存大贷 (7)四、实控人股票质押比例过高 (8)第二章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9)第一节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例介绍 (9)一、瑞幸咖啡简介 (9)二、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经过 (9)第二节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手段分析 (10)一、虚增收入 (10)二、捏造交易成交额 (11)三、虚增成本费用 (11)四、利用关联方交易虚构收入 (11)第三章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动因分析 (13)第一节主观动因 (13)一、提高公司估价 (13)二、完成业绩承诺 (14)三、维持股价或融资的需求 (15)四、满足更大的融资需求 (15)第二节客观动因 (16)一、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16)二、公司内部控制机构不健全 (16)三、外部监管审查不力 (17)第四章财务造假防范对策与建议 (18)第一节完善公司治理 (18)第二节健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 (19)第三节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系 (19)第四节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惩罚力度 (20)第五节上市公司应坚守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 (21)结论 (22)致谢 (23)参考文献 (24)附录 (26)一、英文原文 (26)二、英文翻译 (31)前言财务造假具有非常恶劣的影响,会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产生负面影响,国家的经济计划会因此受到制约,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而且,财务造假也会危害市场环境,社会管理难以正常进行,导致投资环境恶化。

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的案例

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的案例

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的案例资产重组是指公司通过重新配置其资产结构,以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

在资产重组过程中,公司通常会进行资产剥离、资产整合或者资产减值等操作,以调整其盈利模式和盈利水平。

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是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手段,以达到调节财务报表中利润数额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的案例。

案例一:公司A进行资产剥离调节利润公司A是一家大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形势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公司决定剥离其盈利不佳的子公司B。

子公司B所在行业面临市场需求下滑等问题,导致其利润水平较低。

为了调整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水平,以提高整体盈利能力,公司A决定将子公司B进行剥离。

在剥离过程中,公司A将亏损的子公司B从财务报表中剔除,使得整体利润水平得到调节和提升。

案例二:企业通过资产整合提升利润公司C是一家跨国集团,其业务涉及多个领域,在某一领域的业务存在互补性。

为了实现整体利润的增长,公司C决定进行资产整合,将其在该领域的相关业务进行整合。

通过整合,公司C可以实现业务协同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重复投入,降低成本,从而提升整体利润水平。

案例三:企业进行资产减值调节利润公司D是一家以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在面临市场行情下滑的情况下,其持有的某个房地产项目出现价值下降。

为了反映实际情况并调节财务报表中的利润数额,公司D决定对该房地产项目进行资产减值处理。

通过对资产进行减值,公司D在财务报表中确认了相应的资产减值损失,进而调节了利润水平。

这些案例表明,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可以调整财务报表中利润数额,反映实际经营效果,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进行资产重组时,企业需充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规合法地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操纵财务报表的情况。

希望这些案例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资产重组来调节利润。

资产减值案例

资产减值案例

资产减值案例科龙电器(000921)2004年度前三季度盈利2.06亿元,到年终却亏损6000万元。

根据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季报及有关公告可知,科龙电器2004年年末对华意压缩的股权投资计提减值损失约7100万元,存货跌价损失计提总额约为4700万元,对第四季度坏账计提总额约为3000万元,三者合计约1.48亿元。

由于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到年末才计提,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对该公司业绩的判断。

ST江纸(600053),2004年中期一举扭亏为盈而恢复上市。

而ST 江纸2004年中期报告显示,该公司实现净利润2,070万元,其中转回的减值准备高达8,847万元。

显然,如果没有巨额的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2004年中期将巨额亏损。

而年报显示,ST江纸2004年度、2003年度、2002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为:1.05亿、-4.58亿、-3.32亿;2004年度转回减值准备3.24亿,2003年度、2002年度计提的减值准备分别为3.51亿、2.26亿。

从中可以看出,ST江纸2003年度、2002年度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大额计提减值准备,而2004年度能够扭亏为盈的原因是转回了巨额的减值准备。

如果不让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会因2004年度巨额亏损而退市。

由于2005年没有巨额的减值准备转回,该公司最近发布业绩预告,2005年中期业绩同比将下降50%以上。

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的弊端可见一斑。

“甜饼罐”,原意就是趁食品丰富时往那里储备糖果,形势不好时偷偷取出来享用。

转意特指某些公司设置资产减值准备作为企业报告业绩的蓄水池或缓冲区,一般都是在收益情况比较好的年度以计提秘密准备的形式设立,在战略需要时释放(转回),以达到其操纵利润的目的。

施乐公司就是摆弄“甜饼罐”的好手。

1997年,施乐向欧洲的一家上市公司兰科集团(Rank Group)收购了双方合资公司“兰科施乐”20%的股份,使之成为施乐的全资子公司。

施乐为此计提了1亿美元的准备以应付“未知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操纵利润案例篇一: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成因及治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成因及治理【摘要】本文列举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深入剖析了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内外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其治理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利润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现状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的确有很大改进,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资产组划分标准不明晰,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难度大,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外部监管难度大等,导致可操作性不强。

又加之上市公司自身的动机,导致上市公司乘机可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这些漏洞,滥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由于与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会计准则界定模糊,并具较大灵活性,所以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等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挑起了制造利润的大梁,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法宝。

具体表现如下:(一)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企业利润按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其本意是促使上市公司遵循谨慎性原则,纠正过去或有损失计提不足导致的“利润泡沫”,夯实期末资产的真实价值和盈利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但该项规定对“微利”特别是“避亏”类上市公司,则生死攸关。

该类公司濒临亏损的边缘,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期间费用大幅增加,若再据实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其结果肯定会造成当期的全面亏损。

只有该提的减值准备不提或少提,才能避免当期的净亏损而逃过“生死大劫”。

(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企业利润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大洗澡”,即集中在其中一年度巨额计提利润,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减值准备,为来年扭亏做准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三)当期计提减值准备后,以后期间少确认成本费用以增加利润当期利润稳健了,以后期间利润却并不稳健。

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成本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

比如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账面价值减少,在折旧率、折旧篇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策略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策略【关键词】操纵利润;资产减值准备;上市公司【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上市公司利用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几种方法,找出产生利润操纵的原因,最后提出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策略。

新资产减值准则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遏止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

但实施中仍然存在利润操纵隐患,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2006年初,我国正式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

资产减值问题首次以专门准则的形式出现,其计提范围和确认计量方法均发生重大变化。

表现在:一是明确了进行减值测试的前提。

准则规定,会计期末企业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只有在存在减值迹象的情况下,才要求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二是为加强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可操作性。

准则规定,资产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我国企业会计中关于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是为了避免企业资产的虚增导致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却将资产减值准备演化为操纵利润、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

如何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新会计准则》颁布后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方式1、利用坏账操纵利润根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末,全部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总额为1909。

11亿元。

其中,坏账准备为943、56亿元,占49。

42%;存货跌价准备为185、56亿元,占9。

72%,两者合计占计提近六成。

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占15、8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三项的计提占13、79%。

但是《新会计准则》在有关流动性资产的计提转回方面与现行规定并没有多大变化,因此《新会计准则》并不能完全堵住上市公司利用流动资产的计提转回操纵利润的漏洞。

应收账款计提坏账的会计政策可选择性太强。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且提取比例也由企业自行估计,这给企业调节利润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间。

企业如认为应收款项收不回来全额提取坏账准备也未违反会计制度,这使得审计人员有时明知企业在造假也无法予以纠正。

对于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

利用坏账准备金做假账有两种手段,一种是多计,一种是少计。

少计坏账准备金很容易理解,这样可以增加利润,提高股价;多计坏账准备金则一般发生在经营情况恶劣的年份或者更换CEO的年份,新任CEO往往倾向于把第一年的业绩搞得特别差,把大量资金划入坏账准备金,由于第一年多计了坏账准备金,以后几年就可以少计甚至不计,利润当然会大大提高。

2、利用短期投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企业可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按投资类别或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若项短期投资总体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应以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制度的这种规定在给企业提供了更大选择空间的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操作利润的空间。

在业绩不佳的年度,企业可能将按照单项计提跌价准备改为按投资总体或按投资类别计提,因为在后两种计提方式下,总体或类别内部各项短期投资相互之间会先抵消一部分跌价损失,从而使计提的跌价准备减少,增加利润。

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达到左右会计利润的目的。

3、利用存货跌价准备操纵利润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主要是依据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难以确定。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费用后的价值。

由于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完善和透明,企业很难获得当前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难以凭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其可变现净值,会使企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在财务状况不佳的年度,企业可以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从而计提巨额的存货跌价准备,为以后年度的繁荣盈利打下铺垫。

相反,企业可暂估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不提或少提跌价准备,以此达到粉饰业绩,顺利增资配股的目的。

此外,根据存货准则规定,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各个存货项目计提,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按存货的类别或系列合并计提,这一规定也给一些企业留有空隙。

二、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原因1、资产减值准则的有关规定为利润操纵留下了较大空间(1)资产减值确认方式多样化。

准则中规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按单项资产、资产类别、资产组、总部资产或现金产出单位等方式进行。

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等可以采用单项资产计提、可以采用资产类别计提、还可以按全部资产计提减值。

对于不同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得到的结果也是不尽相同的,这给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和企业的需要灵活选择,使减值具备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2)资产减值的计量过于依赖职业判断。

公司在确认资产是否发生减值、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时,需要用到短期投资市价、存货的可变现净值、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委托贷款的可收回金额等与历史成本进行对比,其中涉及到的计量属性“市价”、“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是目前在理论界倍受争议的几个概念。

如果说短期投资的“市价”还具有一定的可验证性,那么“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于人为判断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留下来空间。

(3)会计政策的选择性依然很强。

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对短期投资和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在制度上仍然存在不够具体的地方,由于只规定了对可能发生减值损失的各项资产采取一定的方法计提减值准备或跌价准备,企业自由地选择采用何种具体方法及什么样的计提比例。

这种机动性会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契机,企业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法。

2、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3、外部审计监督难度大资产减值审计一直都是难题。

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项目性质的特殊性。

它本身就属于容易产生错报的会计项目,一是资产及其明细种类繁多、金额巨大;二是确定资产项目可收回金额时需要大量运用会计估计和判断,主观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大;三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核销等计算较为复杂,在会计处理中错记、漏记的概率较大;四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行为和动机不确定,导致资产减值准备审计风险具有潜隐性。

另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再确认缺乏权威性。

客观地讲,企业外部人员对企业的资产性态、使用价值知之甚少。

因此,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外部审计监督存在较大难度。

三、防范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策略1、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加强明晰性和可操作性2、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内在机制。

应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国有股减持,改变股权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理顺上市公司产权结构。

限制董事会、监事会中内部董事、内部监事的人数,积极推行累积投票制,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3、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通过外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类风险。

因此为了规范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应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警察”的职能,并尽快制定相关的独立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强化外部审计。

努力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遏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4、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水平,首先要精通业务,胜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偏低,因此要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精通业务,胜任工作,更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对谨慎性原则把握,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实事求是,避免主观随意性。

要有效地遏制会计操纵行为,必须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使其进行违规操作的成本加大。

同时还要借鉴国际做法,引入民事赔偿机制和民事诉讼机制。

这样既可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使造假者得到相应的经济处罚,从而达到遏制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