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知识点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知识点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非生物:珊瑚礁、珊瑚、计算机病毒生物:病毒、珊瑚虫、细菌、真菌、地衣(藻类、真菌共生体)2.生物的基本特征:3.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科学探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1)观察微小物体或微小特征可以用放大镜或显微镜。

(2)科学观察应注意:全面与重点观察相结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要边观察边思考;用准确的文字、照片或图表等,及时记录。

2.光学显微镜(1)结构及功能①目镜—用眼观察的镜头②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③★转换器—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④物镜—接近物体的镜头⑤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⑥通光孔—通过光线的小孔⑦★遮光器—有大小不一的圆孔(叫光圈),对准通光孔,调节光线的强弱⑧压片夹—固定载玻片⑨★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⑩★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镜座⑪★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使物像更清晰⑫镜臂—握镜的部件⑬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位⑭镜座—稳定镜身(2)显微镜的使用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

②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调节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

双眼睁开,一只眼睛注视目镜,同时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圆形光斑(视野)。

③观察: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用压片夹压住标本。

眼睛看着物镜,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接近标本为止。

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物像清晰为止(可适当调节细准焦螺旋),先用低倍镜观察轮廓,再用高倍镜观察细微结构。

④清洁收镜。

(3)★常考考点①目镜:无螺纹、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物镜:有螺纹、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七年级上册生物书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书苏科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书苏科版一、生物的基本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举例说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通过捕食获取营养物质。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 描述生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如动植物细胞内进行的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 不同生物呼吸方式的简单介绍,如植物的气孔呼吸、动物的肺呼吸(哺乳动物)、鳃呼吸(鱼类)等。

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 植物通过落叶等方式排出废物,动物通过排尿、出汗、呼出气体等方式排出废物。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列举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趋利避害等例子。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 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等。

- 动物的繁殖方式,如卵生、胎生等。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 简单解释遗传是生物子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变异是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对生物的影响。

- 例如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温度对动物冬眠的影响等。

- 生物因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对生物的影响。

- 种内关系如种内互助(蚂蚁群体合作)、种内斗争(争夺食物、配偶等)。

- 种间关系如捕食(狼和羊)、竞争(杂草和农作物争夺阳光、水分等)、共生(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寄生(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

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 保护色(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拟态(枯叶蝶像枯叶)、警戒色(毒蘑菇颜色鲜艳)等。

- 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 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蚯蚓改良土壤等。

三、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 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生产者 - 植物、消费者 - 动物、分解者 - 细菌和真菌)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2.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七年级生物上册 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1、在自然界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3、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不管是幽深的海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有:①、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互利共生。

②、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种内斗争(蜜蜂)。

2、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它们都影响生物的生长、生存和分布。

如:极地狐和大耳狐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空气湿度在45%--55%范围内,病毒死亡较快。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保护色: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

例如,变色龙,沙漠蜥蜴等。

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例如,竹节虫,警戒色:如毒蛇,瓢虫的鲜艳斑纹。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2、实验常用的器材,(见课本第16页)3、显微镜的结构,(见课本第17页),4、显微镜的使用:(见课本18页),①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______和____面反光镜。

②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_ ___。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目镜镜筒转换器物镜载物台光圈压片夹反光镜镜座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镜臂镜柱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①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④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⑤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2.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光线→反光镜→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筒→目镜→人眼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处,略偏左。

使镜臂向后,镜筒向前。

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选→看→调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2厘米。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选择光圈和反光镜:(光线强用小光圈、平面镜;光线弱用大光圈、凹面镜)。

③选择一个光圈对准通光孔。

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同时睁开。

④调节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

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放→压→降(侧视)→看→升→调⑤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被观察的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

玻片的两端用压片夹压住。

⑥顺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从侧面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将玻片标本压碎),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⑦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至看到物像为止。

再顺时针或逆时针轻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先用低倍镜观察轮廓,再用高倍镜观察细微结构。

)⑧玻片的移动方向与图像的移动方向相反:片向右移像往左,片向下移像往上。

物像移至中央:(偏哪儿移哪儿),例如:物像偏在左上方,玻片向左上方移。

(4)清洁收镜:两个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到最低处。

镜臂竖直,反光镜竖置。

与光线强弱\视野明暗有关:反光镜、遮光器(大小光圈)和镜头。

注:①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翻转的倒像。

(玻片上p,物像是d)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如:目镜5×,物镜40×,放大倍数为200)物像大小:长度——×放大倍数;面积——×放大倍数的平方。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上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初中生物七上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册生物考点总结考点一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①植物类:小麦、玉米、水稻以及校园植物等②动物类:珊瑚虫、鱼类、两栖类、鸟类等③微生物类:细菌、真菌、病毒等2、杂交稻之父:袁隆平3、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1)生物因素:一种生物影响其他生物生存的因素(2)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空气、水、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存因素举例:①大雨过后,蚯蚓爬到地面(影响因素是空气)②沙漠里植物植株矮小(影响因素是水分)③极地狐和大耳狐的关系(影响因素是温度)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举例:①北极熊、青蛙的保护色②竹节虫的拟态③睡莲在水下有长长的叶柄(二)、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1、主要结构(1)目镜、物镜:目镜是用左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2)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目镜的放大倍数举例:目镜为5倍,物镜为40倍,那么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200(3)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围较大(4)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5)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2、使用方法(1)显微镜的摆放:放置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2)观察: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睁开(3)显微镜成像:倒像。

举例:字母d在显微镜下应看到的是p(4)调节标本在视里中的位置:如果在视野中看到的像偏向左上方,则应把装片继续上左上方移动,才能使像在视野中央(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实验结果(四)、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成分: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①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②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在的所有生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1、在自然界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环境是指水、光、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岩石等。

3、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

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不管是幽深的海洋、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天空,还是冰冻的极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土壤中,都存在着千姿百态的生命。

第2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1、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有:①、种间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互利共生。

②、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种内斗争(蜜蜂)。

2、非生物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主要有: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它们都影响生物的生长、生存和分布。

如:极地狐和大耳狐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空气湿度是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有利于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空气湿度在45%--55%范围内,病毒死亡较快。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生存环境的多种能力。

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如果不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保护色:动物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

例如,变色龙,沙漠蜥蜴等。

拟态:某些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例如,竹节虫,警戒色:如毒蛇,瓢虫的鲜艳斑纹。

第5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2、实验常用的器材,(见课本第16页)3、显微镜的结构,(见课本第17页),4、显微镜的使用:(见课本18页),①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______和____面反光镜。

②显微镜目镜上刻有“15x”字样,表示__ ___。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生物学》知识要点【精美】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与生物学》知识要点【精美】
3
知识要点
• 1.生物即有生命的物体。 • 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 3.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体能生长发育 (2)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 (3)生物可以繁殖 (4)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5)生物活动需要能量
4
知识要点
• 4.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 科学
• 5.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生物体的结果与功能 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与 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 对生物的利用和保护。
5
第一章 生物学—探究生命的科学
第一节 生物与生物学
1
知识目标
• 1.理解生物的概念; • 2.正确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 3.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 4.明确生物学以及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2学习Βιβλιοθήκη 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与生物学的概念的理解, 生物的基本特征。
• 教学难点:总结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江苏省适用)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江苏省适用)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一章生物与生物学第一节、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1生物c生物都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b生物大多由细胞有序构成;a、生物的基本特征:2d 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的科学。

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现象、生物学是研究3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二节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实验和观察其中测量等,调查、、实验、观察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1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有时需要借助于一定判断和分析,仔细看对象的特征和特性。

再做出观察目的观察时,首先要根据、2等。

显微镜和放大镜的仪器,如、实验过程:3 设计并实施实验步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明确实验目的→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 4 、认识显微镜、显微镜的成像5→物镜→镜筒→(一定要透明)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6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取镜和安放:)1(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三转)对光:)2(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 B.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A. 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C.圈对准通光孔。

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实验室内光线不强时,对光时,应选择较大的光圈和凹面反光镜。

)放置切片标本3(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用压片夹压住,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A. 看着侧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B. 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观察:4(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两后,两旁,一垂,一降))收镜5(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生物的基本特征a.生物都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b.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c.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d.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其中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4.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注意:科学探究实验有三个原则:对照、平行重复、单一变量。

a.得有一个对照组,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通常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对照组不做处理。

b.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以外其余条件都应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c.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至少3次),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5.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

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

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

6.显微镜使用时的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①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②对光: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反光镜在一条直线上。

白亮圆形的视野。

(用低倍镜对光,选择合适的光圈并调节反光镜来调节光线)③观察:观察的材料一定要薄而透明。

口诀: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调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十归箱。

7、注意事项a.镜头的选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目镜5X 物镜50X 显微镜放大倍数为5×50=250倍b.对光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大光圈和凹面镜(聚光作用).c.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找到细胞,再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在低倍镜换高倍镜时,转动转换器后,只调细准焦螺旋即可看到物像。

低倍镜换到高倍镜后:视野范围变小,变暗,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增大.d.找标本移动原则:标本的移动方向和我们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物镜方向是上、下颠倒、左、右翻转的,如视野中偏左上方的细胞,要移到中央来,需要向左上方移动载玻片。

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易考易错考点:当活动目镜和装片时,视野中的污点始终不动,则污点可能在物镜上。

8.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血涂片、有丝分裂装片、叶片结构的切片)玻片标本三种:装片、切片、涂片。

装片:用生物体整体,或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材料制成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涂片:将液态的生物实验材料涂在玻片上制成的玻片标本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2.a.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生物因素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例:七星瓢虫捕食蚜虫,是捕食关系。

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属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关系。

大豆与根瘤菌是共生关系。

菟丝子与大豆是寄生关系。

)b.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通气和增加土壤肥力,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第三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组成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

生态系统的成分缺一不可。

2.生态系统的类型:湿地、森林与海洋被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肺”。

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

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第三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第四章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1.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步骤:暗处理(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遮光处理(目的: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目的是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表达式: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即: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意义: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最终的食物来源和氧气来源应用:①“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②温室里增施“气肥”(二氧化碳)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使蔬菜早熟丰产。

3.叶的结构和功能表面:(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角质层,起保护作用保卫细胞:半月形,中间的成对存在,含叶绿体,中间的孔隙叫气孔,叶肉: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整齐,含叶绿体较多.海棉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里面含叶绿体较少.叶脉:支撑作用:含网状脉和平行脉具有输导作用:导管——运输水和无相盐筛管——输送有机物注: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4.根:生长在土壤中,起固定植株,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及贮存养料的作用。

(1)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

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2)根的长度不断增加的原因:①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②伸长区的细胞不断成长,体积增大.5.绿色植物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无机盐作用缺少表现根冠细胞排列不整齐,在根尖最前端,起保护作用。

成熟区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细胞内有大的液泡,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伸长区细胞壁薄,内有较小的液泡,细胞能伸长,是生长最快的区。

分生区细胞体积小呈正方形,细胞絯大,具分裂能力。

氮长叶叶色发黄,生长迟缓磷长果植株呈现紫红色斑点钾长茎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干枯(1)周围水溶液浓度<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

(2)周围水溶液浓度>根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

6.应用: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第五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1)六类营养物质:糖类(最主要供能物质)、脂肪(备用能量)、蛋白质(细胞重要组成成分)、水(细胞的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无机盐和维生素。

(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营养素)2)人体内三大主要供能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也是大分子有机物,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是小分子物质,不需要消化,直接吸收。

)3)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鸡蛋、猪肝)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

注意与脚癣的区别,脚癣是一种真菌引起的传染病,也称脚湿气)、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谷类、猪肝)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蔬菜、水果)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V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鱼肝油、猪肝)4)缺铁引起贫血(猪肝)。

缺钙得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缺碘得大脖子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海产品、豆制品等)2.鉴定食物成分的方法淀粉遇碘酒变蓝色。

蛋白质高温会凝固,蛋白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臭味。

脂肪能在纸片上留下“油斑”。

3.营养合理的食谱的构成1)应摄入最多的食物是淀粉类物质,青少年应该多补充蛋白质。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荤素合理搭配;三餐合理搭配;饮食要定量3)早上和中午都要吃饱吃好,晚上要吃少。

早中晚能量比3:4:34.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1)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消化道是一条长长的管道。

包括口腔(牙齿是最硬的器官)、咽(食物、空气的共同通道)、食道(食物的通道)、胃(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蠕动搅磨食物)、小肠(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肛门。

2)消化腺可分为两类:有的是位于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如唾液腺、肝脏、胰腺;有的是分布在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如肠腺、胃腺。

(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可以乳化脂肪;肝脏具有解毒作用;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

)5.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1)消化的过程:(淀粉、蛋白质和脂肪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消化开始和最终都在小肠内)由此可见,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器官。

(2)吸收的部位: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酒精。

大肠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3)小肠的结构中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①最长,5~6米②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大内表面积、③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薄、都是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第六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1.食物链和食物网:(1)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