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第!卷第"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月,$-./0%$1,20/34253.26-%7-.0%8/29:.;27<=0.&,())*文章编号:"*>"?*!(+(())*))"?)"+!?)@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刘中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摘要: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大众利用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活生生的实践过程,是“有啥用啥”或“权且利用”的艺术。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建立在其文化观、大众观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关系,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
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更全面合理、更客观公允、更辩证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相关性;辨识力中图分类号:A()*&+B B文献标识码:5!"#$%"&’()*’(+*,’"’-’$"$,.$/0123401-03*CD8EF$/3?G0/3(H$%%:3:$1C27:.07-.:0/I,$-./0%2;J,K20/370/8/29:.;27<,K20/370/@""")!,HF2/0)B B56(-327-:,$F/L2;M:F$%I;7F07N$N-%0.6-%7-.:2;7F:0.7$1J0M2/3I$,G27F GF26F7F:N$N-%06:N:.1$.J6.:0729:%292/36-%O 7-.0%N.06726:P<-72%2Q2/30%%7F::42;72/36-%7-.0%.:;$-.6:;&L2;M:’;I:12/272$/$1N$N-%0.6-%7-.:,GF26F2;P0;:I$/F2;6-%7-.: 2I:00/I N$N-%06:6$/6:N7,:JNF0;2Q:;7F:6%$;:6$//:672$/P:7G::/6-%7-.:0/I%21:;7<%:0/I;7.:;;:;N$;2729:,06729:0/I.:P:%O %2$-;60N0P2%27<$17F:N$N-%06:&RF2;I:12/272$/2;$13.:07P:/:1271$.:4609072/37F:1-/672$/;0/I N$;272$/$1N$N-%0.6-%7-.:0/I 2;F:%N1-%1$.J$.:.:0;$/0P%:,$PS:6729:0/I6$/6.:7:0/0%<;2;$1N$N-%0.6-%7-.:&8*9:$3;(:,$F/L2;M:;N$N-%0.6-%7-.:;7F:0.7$1J0M2/3I$;.:%:90/6:;I2;6.2J2/072$/B B可以这么说,对于大众文化的定义是任何大众文化研究者理论分析的第一起点,其作用恰如理论地图的方向标,引领着每一位研究人士各具特色的理论旅程。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

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理论概述摘要:《理解大众文化》是美国传播学者约翰菲斯克的一部有关研究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著述。
在这篇文章中,菲斯克试图以传播学者和大众文化迷的两种身份,从英、美、澳后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解读大众文化。
不同于传统的对大众文化的批判,而是站在一种为大众辩护的角度,提出了大众文化“权且利用”的创造力。
尽管中西学者对其理论褒贬不一,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其理论价值及其开创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关键词: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解大众文化》;大众一、约翰·菲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写作背景及理论渊源20世纪三十年代,二战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这个时期出现的法兰克福学派,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
在60年代末,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的激烈批判逐渐被友好乐观的,打着平民主义旗号的伯明翰学派所扭转,伯明翰学派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批判的传统,但反对这一传统中浓厚的精英主义文化立场。
约翰·费斯克延续了伯明翰学派肯定大众文化的传统,结合自己对大众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吸取了几位欧洲思想家的理论影响,例如德赛图的日常生活的抵制理论、巴特的文本理论及符号学理论、巴赫金的狂欢诗学和布迪厄的审美趣味差异理论等,总之,约翰·菲斯克试图从大众文化的流行因素例如牛仔裤、购物商城、时装、化妆品、麦当娜现象等建立一种乐观的大众文化理论。
这一理论在其《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二、《理解大众文化》文本分析1.大众与大众文化的界定菲斯克主张用the people,popular,the popular forces来界定大众、大众的、大众力量,而不是用the masses来称呼大众,用folk culture(民间文化)或者mass culture(群众文化)来称呼大众文化。
这种界定大众及大众文化的差异,已能表明出菲斯克不同于其他理论家的立场。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他以其对大众文化的理论和观点而闻名。
在菲斯克的观点中,大众文化被视为是一种由普通人创造和参与的文化形式,它不仅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社会实践。
菲斯克的理论提供了对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菲斯克将大众文化视为一种由群众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形式。
他认为,大众文化不仅是由精英或文化专家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化产品,更是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创造和消费的文化所创造的。
菲斯克的观点中,大众文化被看作是一种个人和社会实践。
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大众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和身份认同,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满足和娱乐。
社会群体可以通过分享共同的大众文化符号和经验来建立联系和共同体感。
菲斯克还提出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大众文化中,消费者不仅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还可以主动地参与创造和改变这些产品。
他认为,消费者在选择和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和创造力。
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解读”的概念。
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的意义是由观众来解读和理解的,而不是由创作者或制作人来决定。
观众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解读文化产品,并给予其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菲斯克的观点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多义性,并强调了观众的参与和创造力。
他的观点还挑战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对大众文化的负面评价,将其视为低俗和低质的文化形式。
约翰·菲斯克的视角下,大众文化被看作是由人们创造和参与的文化实践,具有多样性和多义性。
观众在解读和消费大众文化产品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主导权。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大众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试论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的构成和要素

试论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的构成和要素【摘要】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构成要素包括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品质;人才培养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制度保障则是为文化产业提供有力的保障,保障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
文化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应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构建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构成要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社会发展、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教育资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也日益受到重视。
文化生产力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文化领域的生产力,还包括以科技、教育、制度等为支撑的文化产业链条。
正因如此,深入研究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生产力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推动力量,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建设文化强国,也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社会发展的脉搏,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的构成和要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为制定文化政策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制度保障等因素在文化生产力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这些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和促进文化生产力的提升,有助于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帮助各国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文化研究者和学者,在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他的著作《大众文化的理论与方法》、《电视文化》等对大众文化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于我们理解和审视大众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约翰·菲斯克的视角下,大众文化不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文化现象,而是一种被动化和主动性互动的文化形态,通过对大众文化的观察和分析,菲斯克揭示了其中一些规律和特点。
约翰·菲斯克强调了大众文化的被动化和主动性互动。
在他看来,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是受控于权力和资本的,但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在接受的同时进行着再造和再生产。
他关注了受众的解码过程,认为受众通过对大众文化进行解码和再编码,赋予了文化产品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参与到了文化的生产中。
他使用了“语义效果”这一概念来说明受众对文化产品进行理解和解码的过程,认为受众并非被动接受文化产品的意义,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解读,赋予了文化产品新的意义和价值。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提醒我们在研究和分析大众文化时,不能忽视受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约翰·菲斯克对大众文化中的“文化消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在当代社会中,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大众对文化的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他强调了文化消费的身份认同和符号意义,认为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身份认同和获取符号意义的一种方式。
他提出了“择偶和择友”的观点,认为人们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往往会选择和他们自身身份认同相近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他们对身份和符号的需求。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的消费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提醒我们在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时,需要考虑受众的身份认同和符号需求。
《解读大众文化》——约翰 菲斯克

大众新闻——生产力
1.口头文化的重要性: 大众文化意义的生产、再生产和再传播;大众文化被接受 的条件;物质性的意义。 2.“如果电视节目的形式开放性越高,越存在着内在性质疑, 被谈论的也就越多”泡沫剧 3.强调受众的参与性,由单方面的传播,到互动式传播、共 动式传播。 4.研究电视节目形态,让受众参与进来,短信、微博、微信 红包。 5.但是口头传播中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受个体影响严重
菲斯克 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促成的,而不是上层强加的。 “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 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也 为支配着的经济利益服务。” 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丧失了物质和 推理的资源(这由剥夺了其权利的社会体系所提供) 资源(电视、唱片、电子游戏、语言等)承载着在经 济上和意识形态上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的利益。 假如文化商品或者文本不包含人们可以从中创造出其 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的资源的话,它们就会被拒绝, 从而在市场上失败,也就不会被广为接受。
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态度
The people Popular The popular forces
The mass Folk culture Mass culture
大众文化不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文化,而是有思想、有 目标、有反抗意识的一群人的符号战场,他们通过大 众文化展现自己的力量,对压迫他们的阶层进行反抗。 大众的抵制是有选择的,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是 渐进的,而不是激进的。
菲斯克 大众文化
3.大众文化是一个创造和传播的动态过程 “文化生成是一个社会过程,大众文化始终处在生成传播这 种运动过程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意义。” 文本+社会+文化关系 “如果把大众文化简单的当做一个文本来看显然是没有意 义的,还必须把这个文本放在其他文本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去 理解,只有在社会关系和文本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 活。”购物广场,T恤 文化+传播 “麦当娜文化,沙滩文化,购物广场文化不能脱离其原文 本自身来解读。”明信片,歌迷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解读电视》、《传播研究导论》、《电视文化》、《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等著作在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研究方法上,费斯克颠覆了传统的线性传播学研究模式,采用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民族志符号学相结合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既关照社会语境,又关注日常生活。
在研究路径中,他提出媒介文本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开放性及互文性的“生产者式文本”的概念;强调大众并非是文化工业所主张的一种异化的、单向度的“文化白痴”,而是一群具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行动者;认为“文化经济”是与“金融经济”既同时存在又相互独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一经济体系中,大众是生产者、文本是商品,流通的是意义与快感;阐述了大众具有“自下而上”的抵制性的权力,在与权力集团的抵制中获得了意义上的快感,从而使媒介文化走向一种“微观政治”。
纵观费斯克的整个研究范式,可以看出,他是以意义与快乐为核心,以大众能动性为主线,以符号学研究方法为载体,从而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媒介文本、媒介大众、媒介经济、媒介政治的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作为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摆脱了法兰克福学派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色彩,并将伯明翰学派积极能动的受众观推向了顶峰。
但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也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第一个将学院派文化研究“大众化”的学者,是“大众文化的救赎者”,但也有人认为他高估了大众的力量,是“快乐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不加批判的民粹主义者”。
正是这种激烈的论争,才给了我们深入辨析、阐释研究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末,费斯克的文化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草根文化的流行,费斯克的文化理论再度受到热捧,但目前对于费斯克的研究仍然比较零散,尚缺乏系统的论述。
第二章 《文化经济学》文化生产

英是来唠嗑的,刘欢是来开家长会的,华少 (主持人)就是来卖凉茶的。” 从收视率和影响力的角度,《中国好声音》 完成了对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东方卫视中国 达人秀的超越。
《中国好声音》至少完成了如下突破:
一是坚持原版引进,在《中国达人秀》原版
引进《英国偶像》后,这个来自荷兰的创意 克服了水土不服的问题,实现了中国本土情 绪与国际科学系统操作流程的完美嫁接,并 在收视效果上达到了崭新的高度。有人说, 这标志着创意匮乏的中国电视将从此进入版 权引进年代,并倒逼中国电视结束克隆、模 仿、抄袭的低水平恶性竞争,走向尊重知识 产权,重视原创的阳光地带。
塔高39米,塔身上写
有“黄河中下游分界 标志塔”10个红色大 字。规划建设1500亩 的“黄河之窗”主题 公园。主题公园建成 后,将把汉光武帝原 陵、王铎故居、龙马 负图寺、会盟万亩荷 塘等融入休闲观光旅 游圈。
文化生产“低碳”性
低碳是一种文化境界,一种追求以最小的环
境生态扰动,优雅地与自然和谐共融的先进 思想意识。它摒弃以往短缺年代的炫富色调、 那类将奢靡、豪华、浪费当成炫耀的陈旧, 代之以朴素、简单、节俭的新型生态模式。
河南民权北关镇王公庄村,该村1366人
中,有700多人从事画虎业,父子画家、 夫妻画家、姐妹画家比比皆是,仅2010年一 年就销售4万余幅绘画作品,绘画年收入达 到5300万元。“一幅画十亩粮,骑着老虎奔 小康”,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
洛阳巨尔乳业研发处的工艺美术师郭文俊介
绍说,吉祥物活泼可爱、欢乐吉祥,整体造 型融汇着运动健儿的激情与“英雄南昌”的 精神。吉祥物脚踏鄱阳湖,张开双翼,跃跃 欲飞,迎接四海宾朋;吉祥物身着红色运动 服,胸上用毛体字写有“2011、南昌”字样, 脚上还有火的纹饰,表示“历史名城、英雄 南昌”,表达了“共和国体育回故乡”的美 好愿望;鄱鄱一手呈“V”型胜利手势,表达 出运动员敢于拼搏、激情奋进的体育精神, 体现出“活力、开放、和谐”的主题。 (201010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分为三类: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文本生产力。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迷具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着迷行为刺激他们去生产属于自己的文本。
他将“迷”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类:符号生产力,从文化商品的符号资源中创造出能够体现社会认同和社会经验的意义;
声明生产力,当符号生产力创造出来的意义被言说,并通过口语文化等方式为大众所分享时形成的公共形式,包括语言、发型、化妆、服装或饰物等;文本生产力,在原始文本的基础上生产出新的文本,或直接参与到原始文本的架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
扩展资料:
费斯克曾提出,“迷"的这种“生产者式”的行为并非是单向性的、自上而下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面向内心和个人的社会行为,是一种民主的权力。
由此可见,在新媒体语境中,“迷”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有时可以扩展至更大的范围。
他们生产出的文本足以与原初文本相匹敌,或拓展了原初文木甚至彻底改写原初文本。
布尔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形态:经济资本,可以立即并直接转换为金钱,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文化资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换为经济资本,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社会资本,以社会义务组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本,以某种高贵头衔的形式被制度化。
其中,文化资本既可以表现出一种具体的状态,比如人的精神、修养等方面,也可以用图书、照片等客观具体的商品形式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