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奥运人物的励志故事100字

奥运人物的励志故事1、赵伟昌,我国第一位冬奥旗手1980年,第13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这也是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季奥运会,我国共派出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滑冰、滑雪、现代冬季两项的18个单项比赛。
当时,30岁的赵伟昌被视为我国最为出色的速度滑冰选手,因此被选定为我国代表团首位冬奥会开幕式旗手,可谓是新中国奥运会(含夏奥)旗手第一人。
2、叶乔波,突破零奖牌在第13届、14届、15届冬奥会上,我国都没有获得奖牌。
直到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第16届冬奥会上,我国女子速滑选手叶乔波才获得第一枚银牌,从此实现了我国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
叶乔波是吉林长春人,生于1964年,10岁进入长春市业余体校速滑班,12岁入选八一速滑队,可以说从小就在冰滑道上长大,为她后来的滑冰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5年,叶乔波凭借优异成绩入选国家队,此后,她不仅在国内舞台上所向披靡,在国际舞台上也是大放异彩。
到了1992年的第16届冬季奥运会上,叶乔波直接一鸣惊人,先后夺得女子1000米和500米速滑的2枚银牌,为中国在冬奥会史上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
3、杨扬,突破零金牌叶乔波之后,中国代表队在冬奥会的舞台上,无论是成绩还是士气都逐年攀升,但遗憾的是始终与金牌无缘。
直到2002年,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第19届冬奥会上,杨扬艺压群雄,获得了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和1000米比赛的金牌,为中国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杨扬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冬奥会冠军。
杨扬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生于1975年,她从小就对滑冰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喜爱,在她8岁时,被家乡的业余体校教练王春尧看上,从此开启了她一生的冰雪之途。
1986年,11岁的杨扬进入七台河市业余体校,开始接受滑冰训练;13岁时,她进入哈尔滨体育运动学校,练习短道速滑。
此后,杨扬开始在国内各项赛事中崭露头角,先后获得全国短道速滑1500米、3000米的冠军。
体育运动员励志故事

体育运动员励志故事体育运动员励志故事(一)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C罗)来自葡萄牙的大西洋美丽海岛马德拉岛。
和与他名字差不多的两位巴西球星罗纳尔多和罗纳尔迪尼奥一样,C罗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迪尼斯阿贝罗是个花匠,同时在一家小型俱乐部里管理设配,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他的父亲因为崇拜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而给他起名罗纳尔多,不过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崇拜里根的原因是当年看过一些里根出演的电影。
C罗的父亲对足球的喜爱影响了年幼的C罗,当年在自家后院一直踢的那个足球是他形影不离的朋友,“说真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爱它,但我就是这样。
”C罗这样说。
可是并不富裕的丰沙尔并没有多少合适的场地踢球,“我非常容易就会开心——在圣诞节,在我的生日,我最想得到的礼物都是足球。
在那些日子,虽然我们家没有钱,但如果我能得到一个球,我就很高兴。
我总想得到手工缝制的足球,因为它们能踢很久。
我有自己的球场,是水泥地的,那就是大街。
我总是在踢球,有时候还逃学去踢球。
”他开始变着花样的过人,而且学会了永不服输,“街上踢球的孩子都比我更大,我只能晃过他们才能继续前进,当然他们经常把我推倒或是铲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挑衅,你不能服软,必须站起来,然后用足球击败他。
”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块球场,C罗依然做着同样的事情,一次次被对手铲倒,一次次爬起来继续突破。
体育运动员励志故事(二)张呈栋20XX年的最后一天,在西甲第17轮巴列卡诺坐镇主场迎战马德里竞技的比赛中,张呈栋在第81分钟替补登场,成为了首位在西甲比赛中登场亮相的中国球员。
虽然这场值得铭记的比赛巴列卡诺最终以0-2告负,但在20XX年1月7日西班牙国王杯1/8决赛首回合中,张呈栋表现抢眼,不仅帮助球队取得关键进球,还硬抗死守托雷斯、多次精彩解围,可谓是复仇马竞。
张呈栋虽然无缘国王杯第二回合比赛大名单,但他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为自己、为中国取得了许多进步,张呈栋已经成为中国留洋球员新的旗帜。
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

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每一个体育明星都是一步一步的走来的,来看看他们的励志故事,从而激励自己吧,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体育明星的励志故事:刘国梁1996年,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刘国梁,初露锋芒,在当年刚刚结束的中国乒协杯赛上,与孔令辉合作,夺得男子双打冠军,个人也勇夺男子单打第三名。
之后,他顺利成为备战第26届亚特兰奥运会的国家乒乓球队男运动员之一,与孔令辉、王涛和丁松一起进行刻苦的备战训练。
那时,他心气极高,对未来充满自信,渴望在奥运会上一展身手。
然而,和同期的队友相比,当时的刘国梁成绩并不是最好的。
那时,王涛是25届奥运会冠军,而年仅二十岁的孔令辉,在1995年第43届世乒赛刚刚夺得男单冠军,是新科状元。
在众人眼里,似乎只有丁松和他站在一个起跑线上。
正式参赛的乒乓球男运动员名额只有三个,名单还没有定下来,鹿死谁手,一时还很难预料。
大家都在下面暗暗较劲,拼命地训练着。
他和丁松暗下里的竞争就尤为激烈。
一天,训练间隙,他到队友王涛家里玩。
那天,王涛很神秘地递给他一张报纸。
他没有多想就接过来,然后坐下来仔细地读起来。
没过几分钟,他就蹙起眉头,显得有些不安。
他心情沉重地盯着那份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一声不吭,反复地读。
临走时,还悄悄地把那份报纸揣在身上带走了。
从王涛家回来,昔日自信拼命的刘国梁,训练起来开始有些松懈和不自信了。
可无论心中怎么难受,他始终没有向队友倾诉,更没有向教练问个明白。
他就这样郁郁不安地坚持训练。
问题很快暴露出来。
不久后的一天,刘国梁参加了一场对外公开赛。
他上去打第一轮,一上去就被打得稀里哗啦,淘汰出局了。
坐在下面观战的蔡振华教练一场震惊。
刘国梁败下阵来后,走到观众席,坐在蔡振华教练身边,默默无声看后面的比赛。
这时,蔡振华看了他一眼,很是不解地问:“国梁,最近你是怎么了?今天怎么打成这样子?”刘国梁面无表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从乒乓球拍的板套中取出一份报纸,默默地递给蔡振华。
奥运会运动员励志故事

奥运会运动员励志故事奥运会运动员励志故事1:在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预赛中,有一名选手格外引人注目。
他没有双脚,有的却是一对金属假肢。
他就是被誉为“刀锋战士”的南非选手奥斯卡皮斯托瑞斯。
皮斯托瑞斯1986年11月出生于约翰内斯堡,由于双腿先天缺少腓骨,他在11个月大时接受了截肢手术。
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日后对运动的热爱。
上学期间,皮斯托瑞斯曾打橄榄球、水球和网球。
因为父亲曾是摔跤运动员,他甚至还参加过摔跤比赛。
2003年6月,皮斯托瑞斯在橄榄球比赛中受重伤,运动生涯不得不改向。
2004年1月,他开始练习短跑,不久就成绩斐然,第一次参加200米比赛就跑出了24.1秒的成绩,第一次100米比赛的成绩是11.78秒,此后还创造了残疾人100米跑世界纪录。
小时候,皮斯托瑞斯经常跟哥哥卡尔一起参加运动。
每天早上,母亲希拉会告诉他们:卡尔,穿上你的鞋子;奥斯卡,戴上你的假肢。
因此,在皮斯托瑞斯看来,假肢就是他“与众不同的鞋子”而已。
但国际田联并不这么认为,20XX 年1月,国际田联认定假肢会让他比健全人更有优势,因此不许他参加健全人的体育比赛。
皮斯托瑞斯随后上诉,国际田联的决定虽在当年5月被推翻,但皮斯托瑞斯还是因为没有及时获得参赛资格而错过了北京奥运会。
年皮斯托瑞斯参加了田径世锦赛,国际田联要求他在接力比赛中必须跑第一棒,因为怕他的假肢伤害到其他运动员。
在伦敦奥运会前,国际田联终于表示他可以和其他运动员一样跑任意一棒。
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皮斯托瑞斯在8月5日的男子400米预赛中跑出了45秒44,成功晋级半决赛,完成了自己在赛前制定的目标。
“这真是最令人惊叹的经历!”皮斯托瑞斯在预赛后说,“我不知道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的确,虽然只是在奥运会的预赛中亮相,但是皮斯托瑞斯的经历却非其他人能够想象。
“奥斯卡跑进了奥运会历史,”南非《星期日时报》和南非通讯社在报道皮斯托瑞斯时说,他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双腿截肢运动员,他在伦敦创造了历史。
坚持梦想的励志故事6个

坚持梦想的励志故事6个当人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是一种励志的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6个励志故事,这些故事将展示那些不屈不挠、坚持梦想的人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故事一:刘翔的专注与奋斗刘翔是中国著名的田径运动员,曾经是男子110米栏的世界纪录保持者。
然而,在他追逐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多次因伤放弃比赛,并经历了一段痛苦的康复过程。
然而,刘翔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他继续专注于训练和恢复,并最终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枚金牌。
尽管他在之后的比赛中再次受伤,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代表。
故事二:贝多芬的音乐才华贝多芬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激励了许多人。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贝多芬在年轻时就发现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并渴望在音乐领域取得成功。
然而,他在30岁时听力开始下降,并最终变得聋的。
这对于一个依靠听觉创作的音乐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贝多芬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尽管他无法听到自己的音乐,但他仍然创作了一系列美妙的作品,并留下了经典的音乐遗产。
他的故事激励着许多人,告诉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故事三:海伦·凯勒的勇气与毅力海伦·凯勒是美国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说家,她以她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坚持追求教育的精神而闻名。
在海伦·凯勒两岁的时候,她因一场疾病而丧失了听力和视力。
然而,她的老师安妮·沙利文帮助她学习了手语和盲文,为她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海伦·凯勒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她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克服一切。
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作家和演说家,她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无论处境有多么艰难,我们都可以通过坚持不懈来追求梦想。
故事四:贾跃亭的创业精神贾跃亭是中国知名的企业家,他创办了乐视网,曾经是中国科技界最成功的创业者之一。
然而,贾跃亭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
运动员的经典励志故事

运动员的经典励志故事在人生的旅途中,充满了艰难与挫折,但也有许多人在这些挫折中坚持不懈,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些坚韧不拔的运动员们,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感动与激励。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些运动员的经典励志故事。
故事一:李小鹏的坚持李小鹏是中国体操界的传奇人物。
他从小就投入了体操训练,然而,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小鹏因失误而错失金牌。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坚持不懈地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
终于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男子体操全能金牌。
他的坚持与努力,成为了中国体操的一面旗帜。
故事二:费德勒的逆袭费德勒是网球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他曾饱受伤病困扰,甚至一度濒临退役。
面对困境,费德勒选择了坚持与努力。
他通过改变训练方式与比赛策略,逐渐找回了状态。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赢得了多项大满贯赛事的冠军,重新确立了自己在网球界的地位。
故事三:霍尔金的逆境崛起霍尔金是乒乓球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却因失误而错失金牌。
失利后的霍尔金备受打击,然而他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努力训练,积极调整心态。
终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男子单打金牌。
他的崛起与成功,成为了世界乒乓球界的一段佳话。
这些运动员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感动与启示。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梦想。
无论遇到多少挫折与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并努力去克服它们,就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经典励志小故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经典的小故事,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激发着人们积极向上,不断前行。
这些小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决心。
其中一个广为传颂的经典励志小故事是关于托马斯·爱迪生。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发明一样,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中国体育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体育名人励志故事在体育界有很多很正能量的关于体育界名人的励志故事都是很值得我们去看看的,那么体育界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中国体育名人励志故事。
中国体育名人励志故事篇11伏明霞伏明霞,这个中国的小明星,像天边一道绚丽彩霞,11岁就照亮了天际,成为亿万人瞩目的世界冠军;14岁成为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跳水金牌得主,4年后又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获两枚跳水金牌,成为当今跳水界乃至整个体育界的走红人物。
2杨威杨威,退役中国体操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团体、个人全能冠军。
“他不再是千年老二,而是千年老大。
千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体操全能还是杨威老大。
”——杨威夺冠后,留守北京的国家体育总局体操中心主任高健特意发来这样一封短信,为他“正名”。
这是一个关于体操冠军杨威的励志故事。
3刘璇冠军只有一个,也许这个冠军不是最有实力的那一个,也不是最能跑的那一个,而往往是普通至极且坚持到底的那个人。
这个人你可能并不认识,但是他的成功却是你的一面镜子。
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者。
小时候,她并不是教练眼中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有一股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韧劲儿,从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到21岁,经过漫长的16年时间,终于拿到三枚奥运会奖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人。
4李宁很多成功人士被人们称为天才,但我们不知道是他们的天才促成了他们的成功,还是他们的成功,使人们承认了他们的天才。
可以确定的是,天才都是通过奋斗才能成功的。
说起李宁在体育事业上所创造的传奇,几乎所有人都说他是个天才,是的,单就体操而言,李宁确实是个天才,不过正如他的教练张健说的:"这里有他与生俱来的素质,也有他后天练就的本领。
"5林丹林丹曾经说过:要爬到山顶看一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旦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很容易摔得粉身碎骨。
林丹又被称为超级丹,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个全满贯选手,林丹,客家人,奥运冠军,中校军衔,林丹保持着世界羽联自有排名系统以来,男单累计世界排名第一时间的最长记录。
冬奥会运动健儿励志故事

冬奥会运动健儿励志故事一、杨浚瑄:努力拼搏,期待遇到更好的自己为备战北京冬奥会,杨浚瑄来到了云南省昆明市银滩游泳馆。
泳池中,刚刚年满20岁的杨浚瑄正在奋力划水,每一个技术动作,都完成得格外认真。
自2021年12月23日抵达昆明以来,杨浚瑄就一直进行高原封闭训练。
“这段时间的训练主要以基础体能和有氧训练为主,目标是备战2022年3月份的全国游泳冠军赛。
”场边一直关注着杨浚瑄的教练王爱民介绍。
此次集训运动量大、基础体能练习多。
上午的高强度的训练下来,杨浚瑄迎来了短暂的午饭和午休时间,记者也得以利用这个间隙与她电话沟通,一起回顾了刚刚过去的一年。
2020年的东京,杨浚瑄开启了自己的首次奥运之旅。
虽然不是本土“作战”,但在一衣带水的邻邦,杨浚瑄和队友们自始至终都享受着温馨、收获着感动。
“没想到有那么多志愿者会在东京迎接我们。
比赛场馆听到的每一句母语,对我们都是莫大的鼓舞。
”杨浚瑄说,在东京两周左右的时间里,从国家队后勤保障到中国志愿者的温暖服务,都让她和队友由衷地感觉到强大的祖国是最坚强的后盾。
有人说压力越大,动力越足。
但对于初涉奥运的杨浚瑄来说,无论是职业生涯中一路收获的各种冠军还是奥运赛场上不同以往的比赛氛围,都是无形的压力。
“在常规情况下,游完预赛以后,心态就会放松了,到半决赛、决赛,就会呈现比较松弛的状态。
”王爱民回忆,在200米自由泳之前,杨浚瑄压力一直很大,预赛、半决赛后,并未完全松弛下来,反而更加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发挥,最终的决赛取得第四名,无缘奖牌。
“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些挫折。
”面对与奖牌失之交臂的杨浚瑄,王爱民鼓励她放平心态、卸下包袱,把专注力放到比赛过程中的体能分配和速度分摊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要考虑对手,把自己最好成绩游出来就行了。
在第二天举行的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面对强大的澳大利亚队和稳定的美国队,杨浚瑄被安排在第一棒。
“个人比赛结束后,压力卸下了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运动员的励志故事
运动员励志故事:乒乓球冠军邓亚萍
关于她的报道、新闻已有“充栋”之规模,她的故事、经历也为
众多人耳熟能详。
我们只简单地赘述如下: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
郑州,身高1.50米。
5岁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
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
运动生涯中共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仅
次于王楠23个),并连续两届获得4次奥运会冠军(1992巴塞罗那女子单双打,1996亚特兰大女子单双打)。
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是在1988年,在当年中国军团
获得的5枚奥运会金牌里,乒乓球就占了2枚。
四年之后的1992年,
中国乒乓球队统治力更强,邓亚萍也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邓亚萍的成就非他人能够比拟,她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代名词之一,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最喜欢看她的比赛,在给她颁奖的时
候会亲切地拍拍她的脸颊,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以后,退役的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
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
硕士学位。
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
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
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
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当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作为体育界的代表,邓亚萍和杨扬、高敏等
奥运冠军一起赶赴灾区,参加灾后心理救援。
其实,邓亚萍的自身经
历就是个励志的榜样,她因为身高的原因在刚开始练球时被挡在体校
大门之外,但喜欢乒乓球的她并没有过早放弃,在父亲的带领下,她
勤学苦练,绑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十几年的苦练使她克服
了身高的劣势,并改变了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点。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她退役之后的道路,在学业面前,她依然没有退缩,从26个英文字母到现如今的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在乒乓球之外证
明了自己的实力。
她,也成为运动员个人发展的典范。
邓亚萍的故事还有很多,两次北京申奥代表、四次奥运火炬手经
历以及现在的北京奥组委官员,赛场外的每一次冲刺都会让人想起她
打球时的劲头儿:无所畏惧、顽强拼搏以及超强的自信。
运动员励志故事:刘翔已成伟大的运动员励志传奇永远流传
他曾打破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纪录,他是雅典奥运会
的冠军,在北京奥运会上他因伤退赛,在伦敦奥运会前旧伤复发却毅
然走向赛场。
当29岁的刘翔踏上“伦敦碗”跑道的那一刻,在他跌倒
后顽强地以单腿跳向终点时,他完成了一个优秀运动员向伟大运动员
的转身。
就在此前一天,也是在“伦敦碗”,伊辛巴耶娃,这位已经30岁
的俄罗斯女子撑杆跳运动员,分别在起跳4米55和4米75失败后,
却毅然选择了更高的高度作新的冲击。
这不但仅是战术的使用,也分
明是对失败的蔑视和对胜利的渴望,这种意志和勇气,同样也表现在
今天刘翔的身上。
伊辛巴耶娃也是雅典奥运会的冠军,与刘翔一样,他们在创造了
耀眼的辉煌之后,每一次比赛,实际上都是在向自己挑战,他们所以
承受了更多失败的痛苦。
但对于渴望飞得更高的人来说,理想的呼唤
远远大于摘金夺银的诱惑。
他们的失败与崛起,比起他们的成功,更
让人刻骨铭心,他们的励志传奇成为奥林匹克故事,将永远流传。
没有,只有更高。
无论是刘翔、还是伊辛巴耶娃,人们固然期盼
着他们在竞技场上能够创造出好的成绩,但是,在人们心底里,更看
重他们挑战自我时,所表现出来的高贵精神气质,这是奥林匹克追求
更快、更高、更强的真谛和魅力所在,与金牌无关。
伊辛巴耶娃不是冠军,刘翔倒在他钟爱的跨栏前,但他们都赢得
现场8万名观众雷鸣般的欢呼,他们是伦敦奥运会的英雄。
随着年龄的增长、伤病的困扰,无论如何优秀的运动员终究都会
退役,他们留下的不但仅是数字化的竞技成绩,更会留下强大的精神
力量,这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给这个世界作出的贡献。
运动员励志故事:体操项目冠军李小双
李小双1973年生于湖北仙桃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83年进省队,1989年进入国家队,1983年—1989年间,因身体条件并不出众,他还曾三进两出国家队。
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上,李小双一举夺得
团体和自由体操金牌,从此声名鹊起。
1992年在巴塞罗那第二十五届
奥运会上,他获得自由操比赛冠军,成为中国体操男队的领军人
物;1994年和1995年两届世锦赛,他是团体冠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
并夺得1995年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成为第一位夺得体操世锦赛个人
全能金牌的中国选手;1996年他在亚特兰大第二十六奥运会上再次夺取个人全能金牌。
1997年,李小双因为踝伤提前离开了赛场,但他的拼
搏精神依然鼓舞着中国体操队的队员们。
他的座右铭是:信心就是胜利。
李小双和孪生兄弟李大双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
6岁时,家人让他俩选择体操仅仅为了减轻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