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利用材料的变形和摩擦来减少或消除冲击能量的技术。
它在工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保护设备和结构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本文将就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进行浅谈。
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材料的弹性和耗能特性来减少外部冲击能量的传递。
常见的消能减震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和复合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一定的弹性,当受到外部冲击力时能够发生形变,并通过内部结构的摩擦和阻尼来消耗能量。
这样一来,外部冲击力的传递就会得到有效地减缓,从而保护设备和结构不受损。
消能减震技术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建筑工程、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
在建筑工程中,消能减震技术可以通过设置减震支座或减震结构来减少地震或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在航空航天领域,消能减震技术可以用于飞机主起落架和座舱的设计,有效地保护飞机和乘客免受起降冲击的影响。
在交通运输领域,消能减震技术可以用于车辆的减震系统和轨道交通设施的设计,提高车辆和轨道设施的抗震性能,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稳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能减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一方面,随着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进步,新型的消能减震材料不断涌现,具有更高的弹性和耗能性能,可以更有效地减少外部冲击能量的传递。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消能减震技术的设计和优化也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通过数字化设计和仿真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材料的弹性和耗能特性,从而优化消能减震系统的设计方案,提高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
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能够有效地保护设备和结构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能减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将会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并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消能减震技术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安全和便利。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技术手段,旨在减轻地震、爆炸、风暴等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冲击力,保护建筑和设施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本文将从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
在遭受冲击力时,消能装置通过吸收和转换能量,将冲击力转化为热能、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量,并分散和降低强度,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
常见的消能减震技术包括弹簧阻尼器、液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这些技术在建筑和桥梁等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减轻了冲击力对结构物的破坏。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在建筑领域,消能减震技术可以用于高层建筑、地铁隧道、桥梁等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和安全性。
在核电站和石油化工厂等工业领域,消能减震技术可以提高设施的抗震能力,减少事故风险。
消能减震技术还可应用于地铁、高速铁路等交通工程,提升运输设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对建筑和设施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消能减震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减少震动和冲击力对结构物的影响,消能减震技术可以延长结构物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消能减震技术的效果和性能也将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该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在一些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应用较少。
消能减震技术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一旦设计或施工出现问题,会导致设施的抗震性能下降。
消能减震技术的使用寿命也需要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性能可能会逐渐降低。
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减轻地震、爆炸等冲击力对结构物的破坏的技术手段。
其原理基于能量转换和耗散,应用领域广泛,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该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随着人们对建筑和设施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相信消能减震技术在未来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可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造成的破坏和伤害的技术。
它通过改变建筑物和结构物的固有频率,使其能够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从而降低震动的峰值加速度和振动破坏的可能性。
本文将从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历程消能减震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当时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的大地震,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伤亡。
为了应对地震的威胁,日本开始研究和开发各种地震减震技术。
最早的减震技术是基于金属的弹簧和橡胶材料的使用,用于减小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的振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消能减震技术逐渐得到完善和提高。
二、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减震器将地震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的振动。
减震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摩擦式减震器、液体减震器和液压减震器等。
液压减震器是一种常用的减震器。
它包含有液体和防尘套,液体的粘滞性能使得建筑物的振动能量被转化为液体内部的摩擦热,并通过液压系统将热能排除。
三、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和大型结构物被建造出来。
这些建筑物和结构物面临着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的风险。
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它可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和伤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消能减震技术的优缺点消能减震技术有很多优点。
它可以减小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和伤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它可以降低建筑物的震动峰值加速度,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消能减震技术还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振动噪声,提高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消能减震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消能减震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消能减震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人才可能会影响其实施效果。
消能减震技术虽然可以减小震动峰值加速度,但不能完全消除地震对建筑物和结构物的破坏,仍然需要采取其他的防震措施来进行综合防护。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

浅谈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可以大幅度降低结构物受地震或其他外部力作用时的振动,减小结构物的损伤程度的技术方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消能减震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对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浅谈,并分析其原理和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结构物中设置一定的消能元件,将能量吸收、消耗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从而减少结构物受到的震动能量。
常用的消能元件包括摩擦阻尼器、液体阻尼器、弹簧阻尼器等。
这些元件根据自身特性,可以消耗和转化来自地震或其他外界力的能量,并将能量释放到结构物周围的介质中,从而减小结构物的振动。
摩擦阻尼器是一种常用的消能元件,它主要通过摩擦力来吸收和消耗结构物的振动能量。
常见的摩擦阻尼器包括摩擦型阻尼器和剪切型摩擦阻尼器。
摩擦型阻尼器利用两个相对滑动的摩擦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小结构物的振动。
剪切型摩擦阻尼器则利用金属板材的剪切变形来吸收和耗散振动能量。
液体阻尼器是一种利用流体的黏性阻尼特性来吸收振动能量的消能元件。
液体阻尼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液体流动的黏性耗散能量来减小结构物的振动。
液体阻尼器通常由液体和容器组成,通过控制液体流动的速度和阻尼液体的黏性,可以调节阻尼器的消能效果。
弹簧阻尼器是一种通过调控结构物的弹簧刚度和阻尼器的阻尼特性来减小振动的消能元件。
弹簧阻尼器利用弹簧的弹性特性将振动能量转化为弹簧的应变能,并通过阻尼器将能量释放到结构物周围的介质中,从而减小结构物的振动。
近年来,消能减震技术在高层建筑、桥梁、核电厂、地铁隧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结构物受地震或其他外部力作用时的振动,还可以大幅度减小结构物的损伤程度,提高结构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消能减震技术还可以提高结构物的自振周期,降低结构物的固有频率,从而减小结构物受到的激励力,进一步提高结构物的抗震性能。
减震-隔震原理及在抗震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减震\隔震原理及在抗震技术中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传统的抗震技术主要依靠提高结构自身的承载能力及变形能力抵抗、消耗地震能量,立足于“抗”,其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减震、隔震的研究,可实现由“抗”到“控”这一减震防灾观念的重大转变,更可以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调整结构的刚度、阻尼、质量分布或对结构施加外力,可以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保护结构安全及建筑功能,避免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减震隔震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arthquake-proof techniques mainly rely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elf bearing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capacity to resist and consume the earthquake energy, based on “resistance”, with the goal of “in the minor can not be destroyed, in the medium can be repaired, in the large should not collapse”. The study of the earthquake alleviation and separation can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epts from “resistance” to “control”, and a access for the designers to play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the stiffness, damping, mass distribution of the structure or the external forces imposed on the structure, the earthquake reaction of the structure can be controlled, so as to protect the security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building functions to avoid the significant casualties and economic losses.Key words: active control; passive control; earthquake alleviation; earthquake separation一、研究起因在目前所知的所有振动中,地震产生的振动从力度、能量来说是最大的,从破坏后果、产生灾害等方面来说是最严重的。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耗能方案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不坏,可能无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得很大木工程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和结构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是由控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和吸是由控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施力作术。
主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动质期开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a实验控制力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调置、半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主动控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控制装:同时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控制和京的清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但由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而且存好,容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一定程主动控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了某几和耗能减震技术。
置控制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的基础和混合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了飞速:日本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最近有使结构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构振尼器(T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摘要:地震是一种威胁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
采用传统的抗震方法无法满足人们对安全性的要求,消能减震技术因其概念简单、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获得广泛应用。
文章介绍了消能减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发展过程,并通过介绍消能器的种类及其工程应用实例说明其消能减震作用,从而为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能减震;阻尼器;抗震0 引言地震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罕遇的大地震会给建筑物及构筑物带来严重的破坏,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防止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就显得尤其重要。
传统的抗震结构设计方法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抗震对策,而消能减震结构能更好实现结构抵抗地震作用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消能减震技术因其概念简单、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获得广泛应用。
本文对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成果进行总结,为下一步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1 基本原理消能减震结构是将减震控制的设计思想运用在结构抗震设计上。
它通过在原结构的某些部位(一般为相对变形较大处)附加一个消能减震装置,如柱间、剪力墙、相邻建筑间等设置消能器,与原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消能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附加的消能减震装置承担耗散了地震输入能量的90%,大大减小地震对原结构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主体结构在地震中所受的损害。
2 国内外发展过程上世纪70年代新西兰学者Kelly[1]等人提出了被动耗能减震的概念,从而开始了对消能减震结构的研究。
1972年美籍华裔学者姚治平[2]进行了结构振动控制的理论研究。
同时,日本学者Kobori[3]等在控制地震反应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主动变刚度的地震反应控制思想。
国内对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引入稍晚。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学者[4]开始对结构消能体系进行研究,建成数栋设有消能支撑的钢筋混凝土厂房结构,并自此一直致力于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工作和工程实践应用。
浅析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

浅析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摘要】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的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消能减震技术因其技术成熟,施工方便,减震效果明显等特点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简单论述了消能减震技术的原理,重点论述了不同消能减震技术的特点及消能减震技术设计流程。
【关键词】地震消能减震设计流程引言传统抗震技术在计算理论和抗震方法上以抗为主,采用“强化”结构的方法,依靠增加构件刚度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地震发生时,由于结构刚度较大,结构地震反应沿着高度从下向上逐层“放大”,造成结构地震反应的加剧,在高烈度区会大幅增加造价,在经济上的代价很高。
地震工程界通过对大量建构筑物的震害调查,对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了传统结构抗震技术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突破了传统结构抗震设计依靠结构自身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消极抵御地震和环境作用的技术路线,提出了结构减震控制概念,开辟了解决工程抗震问题的一个新途径。
而消能减震技术通过增加耗能构件改变建筑物的动力特性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即降低了工程造价又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1.消能减震技术概论消能减震技术即通过附加消能减震装置与原结构组成一个新的结构系统,原结构和附加的消能减震装置均为这一新结构系统的子结构。
从动力学观点来看,是通过增加结构阻尼,从而减少结构在风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从能量的观点来看,是将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引向设别设置的装置加以吸收和耗散,使得原结构承受的地震作用显著减小,从而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减轻主结构的损伤程度。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抗震手段,不仅改变了结构抗震设计的传统概念、方法和手段,而且使得结构的舒适度、抗震能力和灾害防御水平大幅提高。
消能减震装置产品安装、施工难度小,工期影响小。
适用范围广阔,几乎没有限制,适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可以用在建筑、桥梁、构筑物中抗震、抗风等,也适用于新建建筑及建筑抗震加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耗能方案
作者:szzyq 来源:本人类别:结构设计、论文日期:2002.03.07 今日/总浏览: 1/415
抵御地震作用的,即由结构本身储存和消耗地震能量,以满足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小震法满足安全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结构构件的尺寸可能需做领域新兴一种新型的抗震方式——结构振动控制,即对结构施加控制机构,由控制机构
控制和混合控制。
制装置随结构一起振动变形而被动产生的。
被动控制可分为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制装置按某种控制规律,利用外加能源主动施加的。
主动控制系统由传感器、运算器和动控制有主动拉索系统(ATS)、主动支撑系统(ABS)、主动可变刚度系统(AVSS)、主始研究主动控制。
目前,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已达30多项,如日本的Takenak 虽也由控制装置自身的运动而被动的产生,但在控制过程中控制装置可以利用外加能源主动TMD、半主动力触动器、半主动变刚度装置和半主动变阻尼装置等。
制,或者是同时应用不止一种的被动控制装置,从而充分发挥每一种控制形式和每一种采用AMD和TMD的混合控制系统、主动控制和基础隔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以及主动
水公司技术研究所。
于建筑结构体形巨大导致所需的外加能源较大,加之控制装置的控制的算法比较复杂,易实现,目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尤其是其中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相当成熟,并得到了制低廉,而且不需要较大的动力源,因此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混合控制综合
减震技术。
机构来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输,使结构振动减轻,防止地震破坏。
目前研究开发隔震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展了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因此,隔震技术也得到94栋,美国21栋,中国46栋,意大利19栋,新西兰16栋,已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
的振动能量分散,即结构的振动能量在原结构和子结构之间重新分配,从而达到减小主结LD);(3)质量泵;(4)液压—质量控制系统(HMS);(5)空气阻尼器。
其中,应300吨的TMD,质量块在9米长的钢板上滑动,它很好地减小了大楼的风振反应,防止了桥的桥塔均安装了TMD,其减震效果均令人十分满意。
日本的Yokohama海岸塔是一个高,安装了TLD后塔的阻尼比由0.6%增加到4.5%,在强风作用下塔的加速度减小到原来以控制其风振反应。
剪力墙等)设计成耗能构件或在结构物的某些部位(节点或连接处)装设阻尼器。
在风载
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时,耗能构件或阻尼器率先进入非弹性状态,从而保护主体结构:(1) 金属阻尼器;(2) 摩擦阻尼器;(3) 粘滞阻尼器;(4) 粘弹性阻尼器;(5) 复合
能,因而被用来制造各种类型的耗能装置。
常用的金属阻尼器有:软钢阻尼器、铅阻尼,进入塑性阶段后具有良好的滞回特性。
1972年Kelly首先进行金属阻尼器的研究和实钢阻尼器(TADAS)的减震特性。
目前这两种阻尼器是国内外研究较多的软钢阻尼器。
由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在一些建筑物上开始应用。
例如,在意大利N 混凝土结构上均安装了软钢阻尼器,其中美国和墨西哥的情况是为了对原有结构进行抗不合适,会引起滞回环的畸变。
高、强度低、润滑能力强等特点,同时由于铅具有较高的延性和柔性,故在变形过程中能还可恢复至变形前的状态,因此铅阻尼器具有以下优点:(1)使用寿命不受限制;(2铅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缺点。
的新型材料,它与传统材料的区别是具有高阻尼和大变形超弹性特性,能够重复屈服而不基合金等。
9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形状记忆合金阻尼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研究。
Ai 研究;美国国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对装有铜锌铝记忆合金装置的5层钢结构模型进行了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桥梁的减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的摩擦阻尼器主要有:Pall摩擦阻尼器、Sunitome摩擦阻尼器、摩擦剪切铰阻尼器、附加阻尼。
荷载大小和频率对其性能的影响不大,且构造简单,取材容易,造价低廉,,会产生冷粘结或冷凝固,所期望的摩擦系数发生改变。
在地震作用时,滑动面产生滑器及装有摩擦阻尼器的结构体系的试验研究和分析较多,已建立了一套专用的设计方法
使用了60个摩擦阻尼器;加拿大民航大楼共使用了58个摩擦阻尼器;日本Omiya市31年的Saguenay地震中受损,其抗侧能力和延性均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此在支撑上安装
在缸筒内可作往复运动,活塞上有适量小孔,筒内盛满流体,当活塞与筒体产生相对运孔的数量和筒内流体的体积,可根据阻尼器所需提供的阻尼值来确定,流体可为硅油或结构的位移反应和柱中弯矩异相,因此该阻尼器在减小结构层间位移和剪力的同时,不的加工制作较难,粘滞流体易发生渗漏。
设备和管网的减震中,最近几年才应用于土木工程,目前已有一些工程应用实例。
如美利的一座长1000米,重25000吨的桥梁的每一个桥台下安装了粘滞硅胶阻尼器,阻尼器新San Bermardino医疗中心也使用了粘滞阻尼器,共安装了233个阻尼器。
图1为常用的粘弹性阻尼器,它由两块T形约束钢板夹一块钢板所组成,钢板之间夹架下弦杆上或毗邻建筑之间,当结构层间发生位移时,粘弹性阻尼器会产生剪切滞回变的主要因素是温度、频率和应变幅值。
其影响规律为
能能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
而增加,但在高频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
要的,但在大应变的激励下,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耗能能力逐渐退化至一平衡值。
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计算模型,主要有:(1) Kelvin模型;(2) Maxwell模型;(3。
许多研究者对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进行了研究(见表1),从这些
例的模型框架
型框架
尺钢框架
增加,自振频率增加,周期减小。
的阻尼以致于结构表现为弹性,地震反应大大地减小,位移、加速度、层间位移和层间损坏的结构滞回能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在遭受同样的地震下粘弹性阻尼结构产生较土结构,安上粘弹性阻尼器后它们都表现出以上特性。
加,粘弹性阻尼器正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以达到减震目的。
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动应变能法;(2)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3)改进的模态应变能法。
的每圈耗能与系统最大应变能的比值确定出等效阻尼比,近似估计结构的阻尼效应。
刚度和结构阻尼比为:
(2)
第j振型下粘弹性阻尼器循环一圈所耗的能量;为第j振型下系统的应变能。
在实际应
度矩阵和增量阻尼矩阵
(3)
量纲的支撑位置矩阵。
为
个微小的刚度增加,阻尼比总值为附加阻尼比和原阻尼比之和。
年在模态应变能法的基础上提出,对于粘弹性剪切型建筑在第j振型下的阻尼比可由下。
对于粘弹性弯曲型建筑在第j振型下阻尼比
(7)
设计应变时可很好地预计粘弹性阻尼结构的性能;增量刚度和增量阻尼法概念清晰,但已有较长的历史,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早期主要用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近年来已
为一钢—混凝土建筑,平面呈三角形。
为减小风振影响,在运动部位较大处和受力部位内力,以此决定把粘弹性阻尼器安放在最有效的位置上,结果有1/6的斜撑设有粘弹性
层约100个,共安装了约20000个阻尼器,每只重约13.6千克。
程应用,目前北京50层首都规划大厦拟采用粘弹性阻尼器以减小结构的风振反应和地震
弦杆
杆节点上
字型支撑上
斜撑上
及大量的结构分析表明,在结构中安装粘弹性阻尼器可减小风振反应和地震反应40%~8范围内。
西雅图哥伦比亚中心大厦起初是因为在风振的影响下,顶部几层有明显的不舒适需要把现有的柱尺寸扩大一倍,粗算价值约800万美元,显然采用增加刚度的办法是难小建筑的风振或地震效应在经济上是相当可观的。
及地震反应;
经济上节约了一定的资金,降低了建筑造价;
;
低廉;
于结构的抗风减振工程中又可用于结构的抗震减震工程中,既可用于建筑结构中又可用
会意义,可避免地震和强风作用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和经济损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应用和发展前景。
而成的新型耗能减震装置。
目前已研制开发的复合型阻尼器有:铅粘弹性阻尼器、铅橡
,许多国家相继制订出台了相应的耗能减震结构设计、施工规范和规程。
系列试行条款,对金属耗能器、粘弹性阻尼器、粘滞阻尼器的设计方法作了规定,提出,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EANOC)又颁布了有关耗能减震技术的暂行规定,其中明全委员会(BSSC)也制订了类似内容,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俄罗斯也制订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另一方面也列举了相关结构
加了隔震和耗能减震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加速和规范该项技术的实施。
一条崭新的途径,它克服了传统结构“硬碰硬”式的抗震设计方法,具有概念简单、减
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在成为常规应用技术之前,尚须解决以裂等),对已有耗能减震装置的可靠性、耐久性进行深入研究;
,为大范围推广该项技术奠定基础;
给出具体的计算模型,尽快使其标准化、系列化,便于设计中推广使用;
果的定量分析;
研究;
程的建设,完善耗能减震体系的设计、施工方法与标准,编制相应的计算分析软件;
有建筑物改造的研究和应用。
并具有安全适用、经济方便等优点,故必将成为一种崭新的结构体系。
可以预言,耗能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