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国北方冬季还发生干旱灾害
副热带急流对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干旱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和方法

副热带急流对我国西北地区冬季干旱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中国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北五省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递减。
此区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年降水量大约400㎜以下,和北方地区大概以长城为界。
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为5.9毫米,是全国降水量最少的地方。
根据Obasi]1[统计,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约占85% ,而干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 左右。
我国将近有二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处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而西北地区区域十分辽阔,是中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其主要的天气气候特征是干旱,并且干旱发生频率高,干旱面积大,持续时间较长。
干旱天气往往给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也是开发大西北、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主要制约因素]2[。
因此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发生的基本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和演化规律,对预测西北地区气候的变化趋势、应对干旱灾害发生时的对策和采取措施以及对西北地区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急流是指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m/s,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为每100km 5m/s,垂直切变量级为每千米5~10m/s。
急流中心的长轴就是急流轴,沿着狭长的轴线上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风速的极大值中心,急流轴的在三维空间中呈准水平,多数轴线呈东西走向。
副热带西风急流是由哈德来环流上层支(或称向北支)携带低层大气在东风带中获得的地球角动量来维持的。
整个北半球的冬季副热带急流位于北纬20~30度。
见图一。
图一冬季副热带轴的主要活动区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重要环流系统]3[,是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定常中心区中强度最强的系统]5-4[,急流位置的季节性北跳和南退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8-6[。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

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及其特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地震、台风、梅雨、山洪、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本文将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常见、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严重,被称为“长江流域防汛重中之重”。
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和秋季,尤其是梅雨季节和台风雨季节。
二、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和西部地区,如华北平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干旱灾害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春季和夏季为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干旱灾害有加剧的趋势。
三、地震灾害中国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地震带分布在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带,如四川、云南、西藏、新疆等地。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次生灾害多的特点。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3年的雅安地震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四、台风灾害台风主要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
台风灾害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强烈的风力、暴雨和风暴潮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台风路径和强度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五、梅雨灾害梅雨灾害主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淮地区等。
梅雨季节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梅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六、山洪、泥石流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和山区,如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
这些地区地形陡峭,地质破碎,降水量大,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
山洪、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强、救治难度大的特点。
七、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区域性: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不同。
如东部地区以洪涝、台风为主,西部地区以干旱、地震为主。
中国冬季的气候特点

中国冬季的气候特点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上,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多样的地形,因此其冬季气候特点也十分丰富多样。
总体而言,中国冬季的气候以寒冷、干燥和多变为主要特点。
以下将介绍中国冬季气候的主要特点。
一、寒冷与温差大中国冬季的气温普遍较低,部分地区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
北方平原和高原地区尤为寒冷,而南方则相对较温暖。
冷空气的南下使得中国冬季的气温波动较大,相邻的两天气温可能相差十几度甚至更多。
尤其是北方地区,白天与夜晚的气温差距常常较大,这使得人们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进行适当的穿着调整。
二、干燥与少雨中国冬季普遍较为干燥,降水量明显减少。
北方地区由于受到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尤其在内陆地区。
而南方地区由于受到季风、冷暖空气交汇等因素的影响,冬季降水量虽相对较多,但仍然有较明显的干旱特征。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土壤干旱,水资源供应不足,对农作物的生长与发展产生一定的限制。
三、多变与气候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北方、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区的气候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常常出现大风、霜冻、结冰等气象现象;东北地区冬季严寒长期,经常出现大雪、暴风雪等极端天气;华北地区冬季寒冷而干燥,风沙较多;西北地区冬季既寒冷又干燥,适宜开展冬季旅游等户外活动;华东地区冬季相对较温暖,但湿度较大,常有阴雨天气;华南地区冬季温暖潮湿,气温较为宜人;西南地区冬季温暖多雨,气候较为湿润。
这种多变与气候差异为中国冬季气候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也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户外活动选择。
结语:总体来说,中国冬季的气候特点以寒冷、干燥和多变为主要特征。
不同地区之间气温、降水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都在冬季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然而,正是这种冬季气候的多样性,为中国带来了独特和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参与各类冬季活动的机会与乐趣。
冬季的中国,不仅是一个冰雪世界,也是人们追求活力和冒险的天堂。
北方冬天为什么空气干燥?

北方冬天为什么空气干燥?
北方冬天为什么干燥?这是因为北方地区在冬季经历的是寒冷而又干燥的气候,而这种干燥的气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北方冬天干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凝结成为霜、雪等形式的水分,导致空气中的湿度降低。
北方地区在冬季往往会出现强劲的西北风,这种风向也会加速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冬季北方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而夜间温度更低。
这样会导致大气中水分子凝结成露或霜,在清晨时将树木、*地、建筑物等都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白霜,这也代表了空气“吸收”了一定量的水分。
由于北方地区在冬季日照时间短,太阳光线较为稀薄。
这使得北方地区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同时也意味着大气中所容纳的水分比较有限。
冬季北方地区的降水量也相对较少,这也是导致北方冬天干燥的原因之一。
北方冬季之所以干燥,主要是由于气温低、夜间温度更低、强劲的西北风、日照时间短和降水量少等因素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减少。
要缓解北方冬季干燥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室内湿度、多喝水、使用加湿器等方式来调节身体和环境湿度。
厄尔尼诺现象给我国带来的主要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给我国带来的主要灾害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出现异常变化的一种自然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广泛影响,也给我国带来了主要的灾害。
本文将重点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主要灾害影响,包括洪涝灾害、旱灾、台风灾害和海岸侵蚀等。
一、洪涝灾害厄尔尼诺现象引发了我国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南海副高北抬,使得南方地区暖湿气流增多,降水量显著增加。
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等地区,降水量大幅度增加,极端天气频繁发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给我国南方地区的农田、城市和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同时,洪涝灾害还导致道路交通中断、居民疏散和水灾相关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灾害损失。
二、旱灾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引发我国北方地区的旱灾。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减少,水资源紧缺,气温升高,蒸发增大,土壤干旱。
这样的气候条件使得北方地区的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农田灌溉困难。
旱灾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同时还导致土壤退化、草原草料减少、水源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旱灾给受灾地区的农民造成严重困扰,使得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台风灾害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台风活动产生显著影响,引发了台风灾害。
厄尔尼诺期间,副热带高压位于东海的位置相对偏北,使得台风生成位置偏南,路径偏西,更容易登陆我国沿海地区。
而且,厄尔尼诺现象还会改变台风的强度和路径走向。
有些台风在厄尔尼诺年份可能呈现异常减弱或增强的趋势,这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台风带来的风暴潮、风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不仅破坏了沿海地区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台风灾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
四、海岸侵蚀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加剧我国海岸的侵蚀问题。
厄尔尼诺期间,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海水温度异常上升,造成大规模的珊瑚白化和潮间带生态系统受损。
这进一步导致了沿海海岸的侵蚀和沉没。
北旱南涝,南旱北涝的原因

北旱南涝,南旱北涝的原因
北旱南涝和南旱北涝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北方地区出现干旱现象,而南方地区则出现洪涝现象的情况。
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气候系统、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首先,气候系统是北旱南涝和南旱北涝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系统中的季风、气候变化和气象因素等都会对地区的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北方地区通常位于季风气候区,其主要受到冷空气和干燥因素影响,导致降水量较少,容易出现干旱现象。
而南方地区则通常位于热带、亚热带或海洋性气候区,其受到暖湿空气和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容易出现洪涝现象。
其次,地理因素也对北旱南涝和南旱北涝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地形、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分布等地理因素都会对降水分布和水循环产生影响。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其地形通常较为平坦,水资源相对较少,土地利用较多以农业为主,容易导致干旱现象的发生。
而南方地区则特点是地势较低,水资源丰富,土地利用以农田和湿地为主,容易导致洪涝现象的发生。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北旱南涝和南旱北涝的原因之一。
人类的开发、城市化、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等活动都会对地区的水循环和水资源分布
产生影响。
例如,过度开垦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可能导致北方地区的干旱加剧,而城市化和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导致南方地区的洪涝问题加剧。
综上所述,北旱南涝和南旱北涝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候系统、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对这些极端气候现象。
干旱的原因

干旱的原因
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雨或降水量,在有限的时间内导致的水压力不够的现象。
干旱给植物、兽类和人类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干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分析来自自然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干旱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变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平均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热带地区气温高于前几年,因此潜在降水量减少,导致干旱加剧。
2、季节性变化。
由于大气层中的湿度变化,某些地区会出现长时间无降雨或有限的降雨的情况,特别是在冬季,热带地区的降水量会急剧减少,引发干旱状况。
3、季风及大气环流异常。
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季风不上升,从而导致热带雨带失去足够的湿度,干旱地区更易受影响。
人类活动原因
1、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当。
由于人类活动过度开发污染或滥用水资源,造成水源的缺乏,特别是盆地地区,降水量稀少,容易形成干旱。
2、利用森林和植物资源的不合理活动。
人类大量开垦森林和植物,以及使用化肥,导致水蒸发量大大增加,蒸发性降水量减少,陆地地表易出现干旱。
3、大气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氨以及其他无机气体,会增强大气水汽的蒸发,从而导致地表水汽循环加快,形成干旱天气。
总之,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都导致了干旱的发生,对于解决干旱问题,不仅要改善气候环境,还要正确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森林资源和植物资源,减少大气污染以及社会性经济活动等,以缓解干旱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重要知识点解析一、气温分布特点(一)特殊高温与低温地区1. 三大火炉:重庆、南京、武汉被称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南京是由于夏季常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气温特别高;武汉是由于水网特别密集,常常水汽笼罩,特别闷热;重庆就是被山地包围,造成整个重庆气温高。
因此重庆、武汉、南京并成为我国的三大火炉。
2. 夏季低温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同时地势高导致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夏季气温相对较低。
3. 夏季高温区: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这里地处内陆,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散失,且周围多沙漠,比热容小,升温快;加上降水稀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使得气温极高。
4. 冬季低温区: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
漠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最北端,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且冬季受西伯利亚寒冷气流影响大,气温极低。
(二)温度带划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1. 热带: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云南、广西、广东、台湾的南部以及海南等地区。
这里全年高温,农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椰子等。
2. 亚热带: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以北的广大地区。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农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盛产水稻、油菜等作物。
3. 暖温带: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中温带以南。
这里四季分明,农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等。
4. 中温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大部分地区以及新疆北部等地。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农作物一年一熟,适宜种植春小麦、大豆等。
5. 寒温带:主要在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
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农作物生长季节较短,以种植早熟的春小麦等为主。
6. 青藏高原区:由于海拔高,气候独特,形成了高寒气候。
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种植青稞等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我国北方冬季还发生干旱灾害
中新社北京2009年2月3日电(记者阮煜琳)由于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
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北、陕西等地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
,二00八年十一月以来,中国北方冬麦区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少程度已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自去年2010年10月以来,黄淮、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多地破同期最少纪录,气象干旱严重。
监测显示,截至1月17日,北京连续85天无有效降水(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郑州连续76天无有效降水,济南连续35天无有效降水,天津和石家庄连续25天无有效降水。
关于为何我国北方9月——3月冬季还发生干旱的原因科学家们还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说法。
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北方9月——3月冬季还发生干旱呢?地球膨裂说认为,根本原因是南回归线南移形成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
厄尔尼诺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地球膨裂说认为,南回归线南移是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真正原因。
根据当代天文观测,北回归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年都会缓慢变动。
北回归线为什么会移动呢?地球膨裂说认为,根本原因是地震使地球自转轴逐渐倾斜使北回归线北移和南回归线南移。
我们知道,中生代时我们人类还未问世,当时地球上无明显的四季之分。
中生代约始自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
中生代时地球上无明显的四季之分,这说明中生代地球自转轴还没有发生倾斜,地球自转轴还垂直于黄道面。
因为中生代结束于6500万年前,这说明地球自转轴目前已倾斜的23度26分是6500万年前以后倾斜的。
因此23度26分/6500万年=84360角秒/6500万年=0.0013角秒/年。
40000千米/3600 =30.8米/角秒。
30.8米/角秒×0.0013角秒=0.04米。
这也就是说地球自转轴6500万年前以来平均每年倾斜0.0013角秒,这也就是说现在地球自转轴每年倾斜0.0013角秒,每年倾斜0.04米。
地球自转轴每年倾斜0.0013角秒,使黄赤交角增加0.0013角秒,使北回归线每年北移0.0013角秒,南回归线每年南移0.0013角秒。
为什么地球自转轴会每年倾斜呢?球膨裂说认为,地震是造成自转轴每年倾斜的真正原因。
地震是地
球膨裂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板块膨裂形成的。
板块膨裂之后,地球的重心移动,使地球自转轴倾斜。
地球膨裂说认为,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因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大,黄赤交角增加,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光照增加,夏季越来越热,而南半球光照减少,冬季越来越冷。
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因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大,黄赤交角增加,南回归线向南移动,南半球光照增加,夏季越来越热,而北半球光照减少,冬季越来越冷。
因此,地球冬季越来越冷,夏季越来越热。
因为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孟加拉湾属于北半球,南回归线南移,使北半球光照减少,冬季越来越冷,所以南方的暖湿气流较弱,使副高压带(雨带)南移。
所以我国北方冬季就会发生干旱,同时南方发生雨雪冰冻灾害,而且今后还会逐渐加重。
因此说南回归线南移是造成我国北方冬季干旱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为9月——3月呢?球膨裂说认为,南回归线南移是产生厄尔尼诺现象的真正原因。
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前后的9月23日——3月21日时,因地球自转轴倾角变大,南回归线向南移动。
因南回归线向南移动的时间为9月——3月,所以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为每年的9月——3月。
厄尔尼诺现象结束之后拉尼娜现象便产生了,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拉尼娜现象和厄尔尼诺现象各每隔6个月出现一次。
因为我国北方9月——3月冬季还发生干旱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为9月——3月,较强时间为11、12、1三个月(冬季),最强时间为12月22日(冬至),所以我国北方9月——3月冬季还发生干旱。
因为地震经常发生,地球自转轴不断倾斜,这种现象今后还会逐渐加剧
中科院院士黄荣辉曾主持“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项目,他发现,从1965年以来,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一直在连续减少,而减少幅度也在日益加大。
在该项目于2001年召开的“华北地区干旱变化趋势”讨论会上,与会专家们形成共识,“就总的趋势来看,华北干旱还要持续。
”近60年,我国半干旱地区的范围一直在扩大,据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半干旱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交界线向东南方向扩展了大约300公里左右
作者:赖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