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9.地球的表面1.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
2.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有什么不同之处?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注释也不同。
3.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
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
4.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点。
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
山地一般呈脉状分布。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平原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丘陵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
盆地一般被山地或丘陵包围。
高原的地形特点是地势高,起伏小。
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想一想,这两幅图片上展示的是哪两种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
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
6.学生活动手册:图片画出你制作的立体地形模型示意图。
10.火山和地震1.火山喷发的场景是什么样的?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
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
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
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
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2.火山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题

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填空1.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绕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在模拟昼夜交替实验中应该(自西向东),即从(北极)看,逆时针旋转(地球仪)。
3.在地球上,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白天),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夜晚);由夜晚逐渐过度到白天的那段时间是(清晨),由白天逐渐过度到夜晚的那段时间是(傍晚)。
4.穿过地球南北极的轴叫做(地轴)。
(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一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从北极看,地球像陀螺一样绕着(地轴)逆时针自转,约( 24 )小时转一圈.也是( 1 )天。
5.在自然界中,有些花和叶子(白天)张开,(夜晚)收拢;有些花和叶子(夜晚)张开,(白天)收拢。
6.当中国处于清晨时,(美国纽约)、(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处于傍晚。
7.当澳大利亚、菲律宾、日本和(中国)处于白天,(美国)、(英国)。
(法国)、(德国)国家处于夜晚。
8.开花植物不仅有一定的花期,有的花还会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出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花钟)。
9.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如狗、公鸡、蜜蜂等,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如猫头鹰、蛾子、蝙蝠、刺猬等。
10.猫头鹰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本领:(视觉)敏锐,能够察觉极敏锐的光亮;(听觉)灵敏、能准确分辨声源的(方位);飞行时几乎没有(声音),不容易被发觉。
11.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睡莲)、(昙花)、(夜来香)等。
12.生物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生命活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是人物体的(生物钟)。
13.由于(地轴倾斜),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各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各不相同。
太阳高度角大时,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就(少),因而形成了(四季)。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上科学第三单元《计量时间》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计量时间3.1.时间在流逝1.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去判断时间。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太阳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3.圭表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
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
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
4.日晷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
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
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5.实验一: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实验材料:一根香、插香的盘子、打火机、秒表等等。
实验要求以及方法:①取一支香分别在香的1/4、1/2、3/4处做标记。
②点燃这根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③填写燃香时间记录表。
实验现象:一根香平均分成了4部分,每一部分燃烧所花的时间基本相同。
实验结论:一炷香燃烧的时间为半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一炷香燃烧的时间都是均匀的,因此在古时候没有钟表的时代里,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长短来大概计量时间。
除了可以用香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我们还可以用蜡烛燃烧的时间来记录时间。
6.研讨问题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够帮助古人计时?方法一,利用太阳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因为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
方法二,利用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制作成日晷来计时。
因为太阳投射在地上的影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人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制作成可以计量时间的日晷。
五年级下册科学试题--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教科版 含答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复习资料第1课时间在流逝复习知识点: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数数等。
2.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心情愉快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心情焦急、烦燥或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时,感觉时间过得(慢)。
易错题:时间流逝的速度是()。
A. 白天快、晚上慢B. 白天和晚上一样快C. 白天慢、晚上快答案:B。
第2课太阳钟复习知识点:1.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现在人们常用的计时单位是(时)、(分)、(秒)。
2.古埃及最早把一天分为(24)小时,其中夜晚(12)小时,白昼(12)小时。
(说明:但夏季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3.我国古代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
时辰对应的时间十二时辰图子23-1点丑1-3点寅3-5点卯5-7点辰(chén)7-9点巳(sì)9-11点午11-13点未13-15点申15-17点酉(yǒu)17-19点戌19-21点亥21-23点2.(日)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或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而计时的。
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1.古代的水钟有(“泄水型”水钟)和(“受水型”水钟)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泄水型”水钟是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即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受水型”水钟是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即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2.在滴漏实验中,滴漏的漏水速度与(滴漏中的水位)、(漏水孔的大小)等有关。
3.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漏水孔大,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水流速度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水流速度会变慢。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科学概念: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
高原的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高,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如内蒙古。
山地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陡峭起伏),层恋叠嶂。
如吉林长白山。
丘陵的特点: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如福建。
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如四川。
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
5.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
8.火山喷发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它也有好处,如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2.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排列为:沙砾—沙—粉沙—粘土。
13.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物。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叶、根、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即疏松土壤,寻找腐殖质。
科学五年级下第三单元复习 (1)

下图是我国古代的计时仪器,它的名称叫
日晷
。
晷针影子在晷面上所对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这是利用了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方向
会改变的原理。
晷针 晷面
我国古代把一天(一昼夜)分成(12 )个 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 2)个小 时。( 古埃及人 )利用星座计算时间,把一 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 上12个小时,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是随 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古埃及的每 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随着时间的变化,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的 ( 方向 )和 ( 长短 ) 会慢慢发生变化。 太阳钟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太阳和影子的 关系)制成的计时器,如:(日晷、圭表 )。
不变的速度
天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我国古代把一 昼夜分成 12 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 2 小时。我国现在采用的统一时间叫 北京时间 。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的主观感受 会 不同 ,但时间是以 不变 的速度在流逝的。
二、《太阳钟》
借助自然界( 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 ( 现象 ),我们可以估计时间。(如: 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 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 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 )来 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昼夜交替 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 ( 天)。
子夜是指( B
)。
A、晚上9点到11点 B、晚上11点到凌晨1点 C、凌晨1点到2点
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 A )个星 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36
B、 24
C、 12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植物的发芽、生长1.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合环境的水平。
(它们会努力的适合环境的变化。
)3种子发芽能够不需要阳光,而生长必需阳光。
4总来说之,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二、动物的生存1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当环境不适合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3以生存。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5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三、生物生存的关系1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有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实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3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4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5生物的生存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6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7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8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10食物链中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1也就是说,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1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能够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3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14池塘里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15池塘里有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1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能够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能够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分布在我国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东南丘陵)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四川盆地)
2.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
海洋、山脉、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在地形图上,棕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
的山峰,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
5.火山和地震改变和重塑了地形地貌。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分为
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8.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9.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
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10.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
两个板块受拉张形成东非大裂谷。
11.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
现象叫风化。
12.岩石风化的原因:
a.冷和热的作用: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遇冷收缩,使岩石破裂。
b.流水的作用:流水搬运碎石,碎石间互相碰撞和摩擦,碎石越来
越小,变成卵石。
c.植物的作用:植物根扎入岩石裂缝,根长粗大,使岩石破裂。
d.动物的活动:动物掏挖洞穴,下雨洞穴垮塌,岩石滚下山摔碎。
13.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
中进行的。
风化
15.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6.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7.土壤颗粒从大到小可分为:沙砾(小石子)、沙、粉沙、黏土。
1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
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19.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
物质。
它们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
2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21.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a.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
材料来源。
b.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c.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22.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
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3.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
降雨量的大小等。
24.降雨量越大对土地的侵蚀越严重;植物覆盖越少侵蚀越严重;土
地的坡度越大受到的侵蚀越严重。
25.(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
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26.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
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7.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28.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29.一般河流上游河床:(大石头);中游河床:(鹅卵石);下游
河床:(细纱)。
30.为了保护家园,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侵蚀。
31.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作冰川。
32.戈壁是由于风侵蚀沙漠,吹走了较小的沉积物而形成的。
二、简答题
1.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为什么?
答:因为在河流的上游流速快,发生侵蚀作用;到了河流的下游流速慢,发生了沉积作用,所以会形成平原。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遇到地震时应怎样正确保护自己
答: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a保持冷静,就近躲到桌子下,保护头部。
b躲避地点:家具下、墙角、近水不近火。
c保护头颈部、眼、口、鼻。
d延长生存时间:
3.为什么山上的岩石布满裂缝,山脚下堆满了碎石?答:风化作用。
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答: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植被少,下大雨时,雨水很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
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高。
在雨季水大时,容易泛滥成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
5.在河流什么地方发生了侵蚀作用,什么地方发生了沉积作用,为什么?
答:在河流的上游发生了侵蚀作用,下游发生了沉积作用,因为河流的上游流速快,下游流速慢
6.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答:土壤为动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用的材料来源。
如果没有土壤动植物和人类就无法生存,所以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7.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地表地形发生改变的原因)
答:地球内部运动:(火山喷发、地震)。
地球外部的力量:(流水、冰川、海浪等)。
人类的活动:(围海造田,滥砍乱伐等)
8.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答:1.冲毁道路,2.毁坏庄稼,3. 冲倒房屋,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还会形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9.侵蚀会给我们带来那些灾难?
答:土地支离破碎,冲毁房屋,冲毁道路,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10.人类哪些行为造成地表的破坏?怎样更好地保护?
答: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
保护生态平衡,不过度放牧和开垦,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11.我们选择地方建房子应注意什么?
答:1.房子建的离河流远一些2.房子不应建在下游3.房子不建陡坡上4.房子周围要种树5.河流两旁都要种树。
房屋应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2.河流是怎么形成的?
答: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河流。
13.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候,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