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定义及基本特性1-3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环境诸要素(内容)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系统、并经过制图综合(特征)的一种缩小表像(形式)以表达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数质量特征及空间分布和发展变化(目的、结果)。
地图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 (可测量性、可比性) ;地图必须经过科学制图综合(清晰性、一览性);地图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 (直观性、易读性);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传递性、持久性)。
数学要素(骨架) :地图坐标、投影、比例尺、控制点等地理要素(主体) :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形,文字标记辅助要素(润滑剂):说明地图的编制情况,为应用提供相关内容,在主要图形的外侧,如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等;对主要图件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补充,如统计图表、剖面图、测图时间、出版单位等按比例尺分: -大比例尺地图(≥1:10 万) -中比例尺地图( 1:10 万~1:100 万) -小比例尺地图(≤1:100 万) -微缩地图按地图的图形内容分类: -普通地图(是指以相对平衡的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 -专题地图 (是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a=[φ/4°]+1 φ纬度; b=[λ/6°]+31 λ经度 1:1 万(G) 1:5000(H)c=4°/△φ-[(φ/ 4°)/△φ] △φ图幅纬差2′30″ 1′15″d=[(λ/6°)/ △λ]+1 △图幅经差3′45″1′52.5″X1X2X3 X4 X5X6X7 X8X9X10λ0=(X2X3-31)*6° φ0=(X1-1)*4°λ =λ0+(X8X9X10-1)* △λ φ =φ0+(4°/△φ-X5X6X7)* △φ法的综合性科学┏理论地图学(地图学理论基础) ~地图信息、传输、模式、认知理论;地图可视化原理、数学制图原理、地图语言学 (地图符号学) 、地图感受理论、地图概括 (制图综合)理论、综合制图理论、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现代地图学╋ 地图制图学 (地图编制方法与技术) ~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 **、遥感制图学、计算机制图学、地图印制学与计算机出版系统、多媒体电子地图与网络地图设计和制作┗应用地图学(地图应用原理与方法) ~地图功能、评价、分析与研究方法、使用方法、信息自动分析和处理系统、应用、数字地图应用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地图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制作、使用和解释的学科,涉及到地图的原理、投影、符号、比例尺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地图学原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地图的定义: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是对地球表面特征的图形化表达,通常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系、道路等信息。
2. 地图投影:
-地球是一个三维椭球体,而地图是在平面上呈现地球表面,为了准确呈现地球表面,需要进行地图投影。
常见的地图投影包括墨卡托投影、等距投影、圆锥投影等。
3. 地图比例尺:
-地图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比例尺通常表示为分数或文字形式,如1:10,000或1厘米代表10公里。
4. 地图符号:
-地图符号是用来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对象或现象的图形化标识,如山脉、河流、城市等,不同符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5. 地图坐标系统:
-地图使用坐标系统来确定地点的位置,常见的地图坐标系统包括经纬度坐标系统和UTM坐标系统,用于精确定位地图上的点。
6. 地图制图原理:
-制图原理包括地图要素的选择、排列、分类以及地图的设计和布局,通过合理的制图原则可以制作出清晰易读的地图。
7. 地图误差:
-地图制作和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包括投影误差、测量误差、数据误差等,需要通过精确的校正和验证来减小误差。
8. 地图解译:
-地图解译是指根据地图上的信息和符号推断地理现象或特征,需要借助地图学知识和背景资料进行准确解读。
以上是地图学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深入了解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图,并提高地图的制作和解读能力。
地图学期末复习要点

1、地图的基本特征:(1)地理信息的载体(多样性) :地图能够储存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
(2)数学法则的结构(可测量性)〔解决地球球面与地图平面的矛盾):地图总是以缩小的图形反映远大于视野的地信息,它通常需要将地球曲面上的景物和事物转化为平面状态表示,并且要准确的反映它与实体在位置属性间的关系。
(3)有目的的图形概括(一览性):〔解决了广阔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地图幅片有限的矛盾〕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之为地图概括。
(4)符号系统的应用(直观性):〔解决了逐一描绘各个地物的困难〕地理信息的图形表达借助地图符号,它便于空间定位以显示各种现象及其属性的相互关联。
2、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应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实践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3、地图的功能:(1)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2)地图的传递功能(3)地图的模拟功能(4)地图的认知功能4、地图的类型(1)按尺度划分大比例尺(1:10万地面范围小,内容详细)、中比例尺(1:10万—1:100万)和小比例尺(1:100万地面范围大,内容简略)(2)按区域范围划分①星球图、地球图②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③国家图、下属行政区(大区或省、市、县)地图④局部区域,如海湾图、流域图(3)按地图类型划分普通地图(地形图与地理图)、专题地图(4)按地图的维数划分平面地图(2维)、立体地图(3维)(5)按其他指标的分类⑴按用途:国民经济与管理地图(如人口、各种资源及其评价)、教育与科学技术地图、文化地图⑵按语言种类:汉字地图、外文地图、各少数民族文字地图、盲文(可触摸)地图⑶按历史年代:古地图、历史地图、近代地图、现代地图⑷按出版和使用方式:桌图、挂图、折叠、土地图集5、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骨架)、地理要素(图形要素)主体、图边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6、地图的用途: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活动*国家基本比例尺:1:100万 1:50万 1:25万 1:10万 1:5万 1:2.5万 1:1万 1:5千7、实测成图法(1)野外地形测图:它是应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直接在现场实测,获得测量数据,进行地形图绘制。
地图学导论

第一章:导论§1-1.地图的基本概念1-1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特征:1.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即具有可量测性。
量测性:由于采用特殊的数学法则而产生的可量测性。
地球表面是不可展开的曲面。
将球体面投射到平面上,是用地图投影(图1-7)——特殊的数学法则解决的。
它是构成地图的数学基础(经纬线、直角坐标网)。
使地图具有足够的精度。
2.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即具有直观性。
直观性:由于采用了专门符号(图2-20)表示事物的特殊方法,使地图具有直观性。
地图不是地面物体形象的简单缩小,是用符号实现的,这是地图符号。
主要优点:1、大大的简化了物体的图形2、能根据需要显示那些小而重要的物体3、能显示出相互重叠的物体和现象4、能显示事物的质量特征5、能显示出不能直接看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3.经过科学概括;即具有系统性、总结性,也称一览性。
3)一览性由于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制图综合(图6-19)手段,使地图具有一览性。
地图要经过选择,舍去次要的突出主要的,概括出景观的基本特征。
4.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即可记载性。
可记载性:由于地图种类的增多,数量上的扩大,使地图可以记载事物的发展变化。
同一幅地图上,可以显示出河流从幼年到老年期的变化、各种历史事件的变迁过程等,使地图成为科学研究的工具。
定义:过去对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字法则,使用专门符号,通过制图综合将地球表面缩绘到平面上的表象。
它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和发展。
地图的一系列变化:1、地图不再把用地图符号表示事物作为唯一的方法。
可用影像地图甚至数字的形式来存储和表示地图。
例如,用于巡航导弹的数字地图贮存在磁带中,使用时不需显示图形。
2、地图正在由“纸质”地图向“无纸”地图转变。
地图不仅可以印制在纸张上,也能进行屏幕显示。
3、地图不再单纯描绘地球表面。
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地图描绘的对象从地球扩展到其它星球。
4、更加强调制图对象的空间联系和随时间的变化。
(完整版)地图学基础知识

地图学:第一章:现代地图学概论地图定义:按照严密的数学法则,并使用特定的符号系统把空间事物抽象地表示在平面或者球面上,并且其还具有传输事物信息的一种图形地图的基本特性:1、严密的数学法则2、科学的地图概括3、特定的符号系统地图的组成要素:1、数学要素确定地理要素的空间位置,“骨架”作用,大地控制点、比例尺、经纬网2、地理要素地图根据制图要求表达的内容(内容要素),自然要素:水系、地形、土质植被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用图形表示,“图形要素”3、辅助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文字说明等4、现代地图还包括技术设备和技术操作地图的功能1、信息载负功能2、信息传输功能3、客观模拟功能4、认知与感受功能现代地图分类(一)按地图功能和内容分类按地图功能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特种地图按地图内容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主要方法)普通地图:同等详细程度全面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可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
专题地图:着重表示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二)按地图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地图(>=1:10 万),地市规划中比例尺地图(大于1:100 万,小于1:10 万),国家或省级规划小比例地图(1:100 万以及更小比例尺),教育普及第二章:制图框架与成图方法一、地图成图方法:实测成图法、编绘成图法地理空间信息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属性特征大地水准面:假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面静止时的平均水面,并假设此面穿过穿过大陆与岛屿,连续扩展形成处处与铅垂线成正交的闭合曲面大地水准面高低起伏,地球内部物质密度不均,起伏不定的重力等位面,又称地球物理表面平均海水面为椭球体面,地球数学表面地理坐标系:空间参照系是测量空间点坐标位置的一种度量衡制地球表面点坐标的确定包括两方面内容:1、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面上的投影位置,采用地理坐标系2、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采用高程系天文经纬度:天文经度:首子午面与过观测点的子午面所夹的二面角,天文纬度:过某点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大地经纬度:大地经度L:过参考椭球面上某一点的大地子午面与首子午面之间的二面角大地纬度B:大地纬度是指过参考椭球面上某一点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地心经纬度:地心经度等同于大地经度,地心纬度是指参考椭球体面上的任意一点和椭球体中心连线与赤道面的夹角地图学中常用。
小学地理地图知识点总结

小学地理地图知识点总结地图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世界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分布、人口分布等重要信息。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是人类认识和掌握地球的重要工具。
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的分布,各种地貌地形,交通运输等重要信息。
在学习地理学的过程中,地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小学生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地图知识,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小学地理地图的知识点。
一、地图的基本知识1. 地图的定义地图是用直角坐标系或者其他坐标系将地球表面上的地理现象按比例绘制到平面上的图形。
地图是地理学专业人员用来研究和教学的“画面手段”。
2. 地图的分类地图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用途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大致分为政治地图、物理地图和专题地图等,每一种地图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3. 地图的构成地图一般由图例、比例尺、方位标识、经纬网格和地理现象的符号标识等部分组成。
二、地图上的基本要素1. 方位标识方位标识是地图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标识了地图的上下左右方向,通过方位标识我们可以判断地图的朝向。
2. 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地图上的距离尺度。
3. 图例图例是解释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的部分,通过图例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信息。
4. 经纬网格经纬网格是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网格系统,通过经纬网格可以确定地理位置,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地理区域。
5. 地图符号地图符号是表示地图上各种地理现象的符号标识,通过地图符号我们可以了解到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信息。
6. 地图缩写地图上的缩写是地图上的一种重要符号,通过缩写我们可以简洁地表示各种地理信息。
三、地图的使用技能1. 地图的阅读地图阅读是地理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技能,通过地图阅读我们可以快速了解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信息,了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分布等重要信息。
2. 地图的绘制地图的绘制是地理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技能,通过绘制地图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学知识,提高对地理地图知识的理解。
现代地图学第一章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西晋地图学王朝的重要活动地点等。
《禹迹图》 、元代前的地图
最早的计里画方;地图大小内容选择等
明代的朱思本《舆地图》及《郑和航海图》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禹迹图 宋南宗绍兴六年 (1136年)最早石刻地 图114×114cm 比例尺: 1:5,000,000 突出表示海 岸线、黄河、长江及其 支流、太湖、洞庭湖、 鄱阳湖等水系要素及其 名称注记,保留了唐代 的地名,地图以网络的 形式绘出,是中国现存 最早带有方格网的地图 。《禹迹图》在制图学 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 意义。现藏于陕西省碑 林博物馆。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1.4 地图的分幅和编号
1、地图的分幅
矩形分幅,图廓是矩形(又分为拼接和不拼 接) 经纬线分幅,图廓是经纬线,按规定的经差 和纬差划分,行数和列数成简单的倍数关系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2、地图编号
自然序数法(一般用于矩形分幅) 行列式编号(大区域分幅,如百万分之一) 行列-自然序数法(多用的)
表达地理信息的各种图 形符号、文字注记。 确定地图空间信息的依 据,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 各种坐标系统、控制点。
3.辅助要素 4.补充说明
图名、图例、地图编号 编制出版信息等辅助地图使 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 用的要素。 式上的补充。
新编地图学教程 第1章 导 论
1.3 地图的分类
分类标志很多,主要有内容、比例尺、制图区 域范围、用途、使用方式、存储介质等 1、内容--普通地图and专题地图 2、比例尺--大、中、小比例尺 3、制图区域--按自然区划(世界、大陆等 )按行政区划(国家、省、市、县) 4、用途--通用、专用 5、使用方式--桌面、挂图、野外用图 6、存储介质--纸质、胶片、磁介质 7、其他标志--单色、彩色;平面、三维; 视觉、触觉
地图学

第一章导论1.地图的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符号系统的运用。
2.数学法则的结构构成:地图投影、比例尺和坐标系统。
3.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4.地图的功能:模拟、认知、载负和传递。
5.地图的类型:按区域范围划分、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按尺度划分和按维数划分。
6.地图的成图方法包括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实测成图包括摄影测量成图和野外地形测图,我国在大比例尺上采用实测方法。
7.地图学的定义: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8.地图学的学科体系:(1体系比较完整;(2各分支的组成比较全面。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1.地图投影是实现球面向平面转换的方法。
2.大地测量学研究的是在整体上非常接近地球表面的水准面,这种理想的水准面,是一个无波浪、无潮汐、无水流、无大气压变化,处于流体平衡的静止海平面。
它没有棱角、没有褶皱。
以这个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了一个封闭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它实际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重力等位面,是逼近于地球本身的一种形体,称大地体,即地球物理表面。
3.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几何形质)及重力场都是不规则分布的,不能用一个简单形状和数学公式表达。
4.研究大地水准面的意义:(1)由略微不规则的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大地体,是地球形状的近似体。
它不仅表达了大部分自然的形状,而且大地水准面以上多出的陆地质量几乎就是陆地下缺少的质量。
(2)由于大地水准面包围的大地体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对大地测量学或地球物理学可应用到重力场理论进行研究。
(3)由于大地水准面是实际重力等位面。
因此人们才有可能通过测量仪器,获得相对于似大地水准面的高程。
5.地图椭球体: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就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旋转椭球体或称地球椭球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图概述1-1地图的基本特性给地图下定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地图的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变化的。
追溯到本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将地图说成是“地球表面在平面上的缩写”,或称为“地球在平面上的缩影”。
这个定义简单粗浅,易为一般人所理解,但很不确切、全面。
因为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一张地面照片、航摄相片或卫星像片,亦适合于风景画等。
这一定义不能充分表达地图所具有的特性,因而无法与上述像片和风景画明确加以区分。
随着地图应用范围的扩大与使用价值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地图实质的深入理解,地图的定义日趋完善。
60年代以来,在如上说法的基础上,补充了像片和画片所没有的,而只是地图才具有的一些特性。
这些特性是:具有特殊的数学法则,使用地图语言和实施制图综合。
他们明确了“地图”的内涵,表明了地图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1、具有特殊的数学法则(具有可量测性)这是现代地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现代军事、建设和科学技术对地图提出的更高要求而形成的。
人们要求从地图上能够量取方位、距离、面积、体积、密度等,使地图成为认识和研究客观事物的重要工具。
而地图所具有的可量测性与地图采用特殊的数学法则——投影方法、比例尺和定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地图像片和风景画,都是建立在透视投影的基础上的,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物体的大小会产生比例上的变化,即所谓“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这种关系显然不符合可量测性的要求;航空像片由于飞行高度不大,其影像是一种中心投影,加上地面起伏和飞行上的原因,同样不能保证所描绘的范围内各处的比例尺一致。
它虽比透视投影精度增高许多,但仍然不能精确地确定地面物体和现象相应位置,不可能按同样的精度和详细程度反映地面物体和现象,当然就更谈不上严密的定向方法。
从不规则的地球表面到制成地图,要经过两个步骤才能完成。
首先是将地球自然表面上的点沿垂直方向投影到地球椭球面上来(这种椭球是经过复杂的天文大地测量而获得的接近地球体的、能用数学方法表达的旋转椭球),这由测量工作者完成;然后,再将投影到椭球面上的点运用数学方法投影到某种可展面(圆柱面、圆锥面、平面等)上,这称之为地球投影。
经过这两步,就将地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来了。
地面投影的实质就是建立地球椭球面(或球面)上点的经纬度和它在平面上的直角坐标之间的解析关系,投影的结果虽不能保证制图区域内处处比例尺严格一致,但可以清楚地了解并精确地算出投影后的误差大小,并控制误差的分布规律,而且可以严格对地图进行定向。
地图有了这一数学基础,不仅提高了它的科学性,而且使其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
2、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直观性)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比其他语言、文字、电码等更具直观性。
地图表示各种复杂的自然或社会现象,是通过特殊的地图语言系统(包括符号、色彩、文字等)来实现的。
它与风景画和相片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风景画虽经过画家对内容进行选择和再加工,但终究是“见物绘物”而无地图语言系统;地图照片或航片、卫片,虽然也很直观,但它只不过是客观实体的机械缩影,即使是经过纠正镶嵌的像片平面图,尽管有的投影,也仍不能称之为地图。
因为它同样没有使用地图语言来显示。
与风景画及航片、卫片比较起来,地图由于使用了地图语言表示事物,因而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如图:(1)地面物体往往是具有复杂的轮廓外貌,在航片和卫片上常因缩小过多而变得难以辨认,在地图上,分门别类的使用地图符号,对复杂的事物进行了一次抽象概括,使其图形大大简化,既使地图比例尺缩小,仍可以具有清晰的表达。
(2)实地上形体小却有重要意义的物体,如三角点、水准点、路标、门楼牌坊等,再像片上不易辨认或完全没有影像,而地图上则可以根据需要,即使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上也可以用符号清晰的表示出来。
(3)许多事物虽有其形,但其质量和数量特征是无法在像片上成影的,(如水的性质、温度、深度,土壤的性质,道路的路面材料,房屋的坚固程度,地势起伏的绝对和相对高度等),而在地图上则可以通过符号或注记表达出来。
(4)地面上一些受遮盖的物体,在像片上无法显示,而在地图上却能使用符号将其表现出来。
例如:用等高线表示的地貌可以不受森林遮盖的影响而正确地表示其坡向、坡度、高程、高差等特征;隧道、寒洞、地下管道等地县建筑物也能在地图上清晰显示等。
(5)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如行政区划界线、经纬线、等温线、降雨量、人口数、工农业产值、地下径流、太阳辐射和日照等,都是无形的现象,在像片上根本不可能有影像,只有在地图上通过使用符号或注记才能表达出来。
这样,使用地图语言再现了客观实体,使地图具有很强的直观易读性。
图上不仅能表示大的物体,而且还可以表示小而重要的物体;不仅能表示质的特征,还可以表示量的大小;不仅能表示看得见的物体,而且还可以表示被遮盖的或根本无形体的现象……。
地图成为一个客观实体的模型,让人一目了然。
它既是人们认识客观存在的结果,同时又成为人们研究、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我们直观地看到广大区域的空间关系,这一点是任何文字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3、实施制图综合(一览性)实施制图综合是地图作者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进行科学抽象地再加工,它使制成的地图具有明显的一览性。
地图的事物千差万别,错综复杂。
地图是用符号即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分级,将性质类似和大小相近的事物不顾它们的细微差别而赋于同样的记号——地图符号,这就对事物进行了抽象概括,无疑需要对地面事物进行选取和化简,这一过程便使地图作者对客观实际进行的第一次综合;随着编图时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地图面积在迅速缩小,可能表达在地图上的物体(如居民地、道路等)的数量也必须相应的减少,这就势必还要去掉一些次要的而选取主要的物体,同类的物体也要求进一步减少他们按质量、数量区分的等级,简化其轮廓图形,概括的表示地图内容,这可成为对客观实际进行的第二次综合。
这种制图的综合过程,是地图作者进行思维加工,抽取事物内在的本质特征与联系表现于地图的过程。
航摄像片和卫星像片也能因比例尺的缩小而机械地删去某些细小的物体,这于地图的作者有目的地进行综合是完全不相同的,因为通过制图综合使用图者更易于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基于以上地图的特有属性,形成了现阶段较广泛使用的实质性的地图定义,即“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表示地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图。
它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和发展”。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图及定义也在不断发展。
航天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已经可以到达月球并编制了若干月球地图把地图所描绘的对象扩展到了其他星球。
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是地图制图学正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对地图的定义也出现了不同的见解。
其中一种是把地图作为客观世界的符号模型来看待。
从地图作为模型的理论出发,不仅阐明了地图是作为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而且强调了地图在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另一种见解是把地图当作空间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传输工具来看待。
地图上浓缩和贮存了大量的有关地点、状况、相互联系、自然和经济的动态现象,也即详细地记录了对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及随时间的变化,凝聚了极丰富的空间信息。
这些信息又通过易为人们做接受的图形符号形式传递给人们,地图在这个传输过程中作为工具起着中心环节的作用。
总之,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地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技术的应用,输进了不少新鲜血液,地图已经发展到可以用数字的形式存贮在磁带、磁盘等介质上,能通过电子计算机输出(图形)的形式。
如果把它也作为一种类型的地图,那么这是与常规的地图形式截然不同的地图类型。
虽然目前尚未能根据上述的一系列新理论、新概念来确切的定义地图,但我们已经可以从地图的这些变化中,把握地图发展的脉搏,看清地图制图学的发展前景,并领悟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1-2地图的分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世界的深入,地图的选题范围越来越广,编制和应用地图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地图的品种和数量也在日益增多。
为使编图更有针对性以及便于使用和管理地图,有必要对地图加以分类。
地图分类的标志很多,主要有地图的内容、比例尺、制图区域范围、用途、使用方式和其他标志等,先分述于下:一、地图按其内容分类地图按其内容可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
普通地图是按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地图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图,既是表达地表的各种基本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境界等为主要制图对象的地图。
因其比例尺不同,所表达的内容的详简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
专题地图是根据专业方面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或现象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要素表示的很详细,而其他要素则视反映主体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选绘。
作为主题的专题内容,可以是普通地图上所固有的要素,例如行政区划图的主题是居民地的行政等级及境界,它们都是普通地图上固有的内容;但更多是普通地图上所没有的而属于专业部门特殊需要的内容,例如,工业经济图上表示诸如工厂的生产能力、地质图上表达的各种地质现象、环境地图中表示的诸如污染与保护、自然灾害、疾病与医疗等都不是不同地图的内容二、地图按比例尺分类地图按比例尺分类是一种习惯上的用法。
由于比例尺并不能直接体现地图的内容和特点,且比例尺的大小又有其相对性,所以,往往作为二级分类标志与地图按内容分类联系起来使用。
在普通地图中,按比例尺可分为:大比例尺地图:1:10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地图;中比例尺地图:1:10万—1:100万比例尺之间的地图;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及比例尺更小的地图。
但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不同国家、国内不同的地图生产部门的分法都不一定相同。
在专题地图中,亦有按比例尺细分的做法,同样,也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我国把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等七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列为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统称为地形图。
他们均需按国家测绘局制定统一标准(规范、图式)实施制图。
三、地图按其包含的制图区域分类地图按其包含的制图区域分类亦有多种,可按自然区划、政治行政区划等来细分。
按自然区划可分为:世界地图,大陆地图,自然区域地图等;按政治行政区划可分为:国家地图、省(区)地图、市图、县图等。
还可以按经济区划或其他的区划标志分类随空间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其他行星的地图,如月球图等,亦可以列入按制图区域分类之中。
四、地图按其用途分类地图按其用途可分为通用与专用两种。
通过地图适用于广大读者,他向读者提供科学参考或一般参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挂图、世界挂图等即是。
专用地图只是为各种专门用途而制作的,例如,为航空飞行用的航空图,为小学生用的小学教学挂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