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最新-满井游记学案 精品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

《满井游记》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满井游记》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2.3 课文讨论讨论《满井游记》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满井游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满井游记》中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设计5.1 导入通过引入自然环境的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对《满井游记》的兴趣。
5.2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并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5.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4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练习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目的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对《满井游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7.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环境问题。
7.3 拓展评价评价学生在拓展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反思目的通过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8.2 反思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满井游记》教案参考

《满井游记》精选教案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井游记》中的精彩片段;(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古文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满井游记》;(2)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对古文的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学会关爱自然,珍惜自然资源;(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井游记》中的精彩片段;(2)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2)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满井游记》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3)让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2)对比分析,探讨作者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3)分享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满井游记》中的精彩片段;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文;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文,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包括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的理解;2. 学生对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背诵、写作和比较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古代文人,体验作者的写作心情,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

《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井游记》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写景的特色。
2.对比、反衬的手法及运用。
教学设想: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袁宏道的足迹,去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早春景色吧!(板书课题、作者)1.学生介绍作者(学生介绍不齐的,其他同学来补充,学生如再补充不完整的教师补充,并且积累)2.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3.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4.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读: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1.学生读课文,同桌为一个小组,(有不认识的字和词语,学生用笔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听朗读录音的时候更正)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廿鹄鬣茗蹇髻鬟曝呷恶堕学生听朗读录音,用笔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五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
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小编小编整理了八年级下册语文《满井游记》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3、朗读体会,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4、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而”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认识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积累文言文词汇,体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又是一年春好处。
窗外无边的春色曾经引发了文人墨客多少诗情画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春天的诗句吗?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今天,我们将随着明朝文学家袁宏道到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看看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二、作者作品介绍:1、袁宏道(_68-__),明朝文学家。
字中朗,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
《满井游记》教案经典设计

《满井游记》教案经典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和描述满井的景色和游人的情感。
(3)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概括和描述满井的景色和游人的情感。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欣赏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满井的景色,引导学生对满井产生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要求学生标记出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尝试自行解释其含义。
3.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文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表达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运用文中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满井的景色和游人情感的短文。
2. 选择文中的一个生僻词语或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课堂上,教师对生僻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学案

29《满井游记》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二知识方圆: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明代文学家。
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基础知识: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鹄()鬣()茗()罍()蹇()倩()堕()髻()鬟()浃()乍()澈()靧()曝()恶()2、解释词语中加点字。
东风时作:土膏微润: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娟然如拭: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作则飞沙走砾:呷浪之鳞:夫不能以游堕事:恶能无纪:3、翻译句子。
(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4)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四、问题探究:1、理清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2、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3、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4、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五、当堂训练:(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jìng)B.麦田浅鬣寸许(liâ)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C.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ā)未百步辄返(zhã)2.依据课文填空并理解其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满井游记》精品学案

《满井游记》学案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重点)3.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难点)4.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二走近作者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公安三袁”。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瓶花斋集》等。
三写作背景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他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在登临山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万历二十六年,他被授予顺天府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课堂探究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燕①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②时作,作③则飞沙走砾。
局促④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⑤返。
廿二日⑥,天稍和⑦,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⑧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⑨冰皮始解,波色⑩乍明,鳞浪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⑫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⑬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⑭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⑮之靧⑯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⑰披⑱风。
麦田浅鬣⑲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⑳,然徒步则汗出浃○21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22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23,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24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25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2023年度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菁选3篇【完整版】

2023年度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菁选3篇【完整版】度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菁选3篇【完整版】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
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诗句。
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二、学习新课: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满井游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检查预习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以下重点字,词义
作局促土膏于时乍明娟然
靧面浅鬣茗蹇尚劲浃
呷堕事适恶能
2.一点拓展:古今词语的沟通。
东风时作:作,起。
(日出而作,)
飞沙走砾:走,跑。
(东奔西走,)
偕数友出东直:偕,偕同。
()
适与余近:适,正好。
(适得其反,)
余寒犹厉:犹,仍然,尚且。
(记忆犹新,)(二)品评佳句,感受意境美。
a.在文中勾画直接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
b.讨论一下,这些语句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课堂检测
1.选出对加粗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
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
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
C、泉而茗者(茶)倩女之靧面(洗)
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
2、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
A、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比喻)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对偶)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排比)
D、呷浪之鳞。
(比喻)
3、续写填空,使之构成排比句,然后再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语。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