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6全国卷改革真题汇编.
历年高考全国卷选做题之改革史真题

历年高考全国卷选做题之改革史真题整理人邬志亮2009年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分)(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改革问题.以新材料新情景切入,具有一定的难度。
第(1)问主要是对材料观点的提炼和比较。
注意要找准关键的信息。
第(2)问意义主要从存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归结。
2010年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材料二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
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
2011全国卷

绝密★启用前2015-2016学年度???学校3月月考卷试卷副标题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单选题(题型注释)1.去年甲利用自有资金20万元开办了一家小企业,一年后盈利2万元,全部用于个人消费。
今年甲以6%的利率借得资金10万元扩大生产。
假设该企业今年的利润率(利润/资产)与去年持平,那么,甲今年自有资金的利润率为A . 6% B. 10% C. 12% D. 15%2.2000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统计数据如图:从图可以看出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更加优化 ②进出口对GDP 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②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④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A .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3.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少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
要解决“招工难”问 题,企业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到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设厂 消除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提高对员工的技能要求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4.今年上半年,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蔬菜收购价格下跌、销售不畅的现象。
为减少菜农 损失,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菜贱伤家“问题的①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②建立供求信息平台,调整蔬菜种植结构③减少蔬菜流通环节,提高产品附加值④实行蔬菜价格保护,加大农业补贴力度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5.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日益凸显,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
我国科学家研究了气候变暖条件下热量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1981年以来,我国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粮食作物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前者粮食产量平均可增加54%~106%,后者可增加27%~58%。
该研究为我国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1——2016年高考历史11套试卷归纳(全国一卷、二卷、三卷)

2011——2016年高考历史11套试卷归纳(全国一卷、二卷、三卷)一、11套试卷中国史和世界史分数所占比例;1、2011年:中国史:72分;世界史:28分;2、2012年:中国史:67分;世界史:33分;3、2013年Ⅰ卷:中国史:72分;世界史:28分;4、2013年Ⅱ卷:中国史:49分;世界史:51分;5、2014年Ⅰ卷:中国史:71分;世界史:29分;6、2014年Ⅱ卷:中国史:72分;世界史:29分;7、2015年Ⅰ卷:中国史:72分;世界史:28分;8、2015年Ⅱ卷:中国史:71分;世界史:29分;9、2016年Ⅰ卷:中国史:72分;世界史:28分;10、2016年Ⅱ卷:中国史:71分;世界史:29分;11、2016年Ⅲ卷:中国史:71分;世界史:29分。
总结,中国史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世界史。
二、11套试卷各考点的分布情况;(一)中国古代史:1、古代政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7次;(2)各朝代的政治情况:5次;(3)宗法制、分封制:2次;(4)科举制:1次;2、古代经济:(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5次;(2)古代小农经济:3次;(3)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影响:3次;(4)土地兼并:2次;(5)古代中外贸易:1次;(6)纸币:1次;(7)国内区域贸易:1次;3、古代思想:(1)儒家思想及发展:9次;4、古代科技:1次;5、文字、文学、艺术:4次总结,古代史中的高频考点主要是:(1)古代专制主义中央制度;(2)古代小农经济及经济重心的南移;(3)儒家思想的发展;(二)中国近代史1、近代史政治:(1)抗日战争:7次;(2)戊戌变法:3次;(3)甲午战争与五四运动:3次;(4)中国的近代化:2次;(5)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2次;(6)阶段特征:1次;(7)土地革命:1次;(8)解放战争:1次;(9)太平天国运动:1次;(10)清末政治:1次;2、近代史经济:(1)自然经济的解体:4次;(2)近代内地税费:1次;3、近代史思想:思想的近代化与传统思想的冲突:3次;(2)教育改革:1次;总结,近代史中的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1)抗日战争;(2)自然经济的解体及其影响;(3)近代思想的转变。
2011-2016年高考真题汇编 解放战争

八、解放战争1.(2011·天津文综·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魇成就。
”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2.(2011·重庆文综·20)1946年7月,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中说:“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
”据此,这一时期人民军队采取的主要作战方法是()A.游击战 B.攻坚战C.阵地战 D.运动战3.(2012年江苏历史,9)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4.(2012年四川文综历史,19)1948年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
”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5.(2014·安徽卷)下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
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①②③④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6.(2016·天津文综·9)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2011年高考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ò)栩栩..如生(xǔ)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é)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四中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题(含答案)(最新整理)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教材第七单元)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全国卷和海南卷(教育部命题)1.(2013年全国Ⅱ卷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2014年全国大纲卷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3.(2014年全国1卷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4.(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5.(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四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二)地方卷1.(2012年广东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2011-2016年高考真题汇编 鸦片战争

历年高考真题汇编(2011-2016年)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鸦片战争1.(2011·福建文综·18)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
”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3.(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
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2013年浙江高考17题)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5.(2013年北京高考17题)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6.(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4题)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2011-2016年全国1文科高考真题汇编-学生版 最终版

目录2011—2016年全国1卷高考数学真题分布表 (2)2011—2016年全国1卷文科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 (3)第1部分:集合 (3)第2部分:常用逻辑用语 (3)第3部分:函数与导数 (4)第4部分:数列 (8)第5部分三角函数 (10)第6部分不等式 (12)第7部分平面向量 (13)第8部分立体几何 (14)第9部分:直线与圆 (17)第10部分:圆锥曲线 (18)第11部分:概率统计 (20)第12部分复数 (24)第13部分程序框图 (25)第14部分几何证明选讲 (27)第18部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9)第19部分不等式选讲 (31)2011—2016年全国1卷高考数学真题分布表注:从11年开始,增设选作题,题型固定,分别是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三选一。
集合 常用逻辑用语 函数与导数 数列 三角函数 不等式 平面向量 立体几何 1114 131131 0 0 03 010 0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1214221131 0 0 00 0 1 2 1 1 1 0 1 0 1 1 0 0 0 1 0 2 0 1 13114231131 0 0 10 0 2 1 1 1 0 1 2 1 0 0 1 0 0 1 0 1 1 1 14114121121 0 0 10 0 2 1 1 0 0 1 1 1 0 1 0 0 1 0 0 1 0 1 1514221131 0 0 00 0 2 1 1 1 1 0 1 0 1 0 1 0 1 0 0 2 0 1 161413131 0 0 00 0 3 0 1 0 0 1 2 1 0 0 1 0 0 1 0 2 0 1直线与圆的方程 圆锥曲线 概率统计 复数 算法框图 11 1 2 2 1 1 0 0 1 2 0 0 1 0 1 1 0 0 1 0 0 12 0 3 2 1 1 0 0 0 2 0 1 1 0 1 1 0 0 1 0 0 13 0 3 1 1 1 0 0 0 2 0 1 0 0 1 1 0 0 1 0 0 14 1 2 3 1 1 0 0 1 2 0 0 2 0 1 1 0 0 1 0 0 152 2 2 1 1 0 1 1 2 0 0 1 0 1 1 0 0 1 0 016122110 1 0 1 0 1 1 0 1 1 0 0 1 0 02011—2016年全国1卷文科高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第1部分:集合1.(11全国1文1)已知集合{}43210,,,,=M ,{}531,,=N ,N M P =,则P 的子集共有(A )2个 (B ) 4个 (C )6个 (D )8个2.(12全国1文1)已知集合{}{}11,02A 2<<-<--x x B x x x ==,则(A )A ⊂≠B (B )B ⊂≠A (C )A=B (D )A ∩B=∅3.(13全国1文1)已知集合{1,2,3,4}A =,2{|,}B x x n n A ==∈,则A B = ( ) (A ){0} (B ){-1,,0} (C ){0,1} (D ){-1,,0,1}4.(14全国1文1)已知集合M={x|-1<x <3},N={x|-2<x <1}则M ∩N=( ) (A ) )1,2(- (B ) )1,1(- (C ))3,1( (D ) )3,2(-5.(15全国1文1)已知集合{32,}A x x n n N ==+∈,{6,8,10,12,14}B =则集合A B 中的元素个数为(A ) 5 (B )4 (C )3 (D )26.(16全国1文1)设集合{1,3,5,7}A =,{|25}B x x =≤≤,则A B = (A ){1,3} (B ){3,5} (C ){5,7} (D ){1,7}第2部分:常用逻辑用语1.(13全国1文5)已知命题:p x R ∀∈,23x x <;命题:q x R ∃∈,321x x =-,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B )p q ⌝∧(C )p q ∧⌝ (D )p q ⌝∧⌝2.(14全国1文2)若0tan >α,则( )A. 0sin >αB. 0cos >αC. 02sin >αD. 02cos >α第3部分:函数与导数1.(11年全国1文3)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0,)+∞单调递增的函数是A .3y x =B .||1y x =+C .21y x =-+D .||2x y -=2.(11年全国1文10)在下列区间中,函数()43x f x e x =+-的零点所在的区间为A .1(,0)4-B .1(0,)4C .11(,)42D .13(,)243.(11年全国1文12)已知函数()y f x =的周期为2,当[1,1]x ∈-时2()f x x =,那么函数()y f x =的图象与函数|lg |y x =的图象的交点共有A .10个B .9个C .8个D .1个4.(12全国1文11)当210≤<x 时,x a x log 4<,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0,22) (B )(22,1) (C )(1,2) (D )(2,2) 5.(13全国1文9)函数()(1cos )sin f x x x =-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 )6.(13全国1文12)已知函数22,0,()ln(1),0x x x f x x x ⎧-+≤=⎨+>⎩,若|()|f x a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0]-∞ (B )(,1]-∞ (C) [2,1]- (D) [2,0]- 7.(14全国1文5)设函数)(),(x g x f 的定义域都为R ,且)(x f 是奇函数,)(x g 是偶函数,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x g x f 是偶函数B. )(|)(|x g x f 是奇函数C. |)(|)(x g x f 是奇函数D. |)()(|x g x f 是奇函数8.(14全国1文12)已知函数32()31f x ax x =-+,若()f x 存在唯一的零点0x ,且00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A.()2,+∞B.()1,+∞C.(),2-∞-D.(),1-∞-9.(15全国I 卷文科10)已知函数1222,1()log (1),1x x f x x x -⎧-≤=⎨-+>⎩ ,且()3f a =-,则(6)f a -=(A )47-(B )54- (C )34- (D )14- 10.(15年全国I 卷文科12)设函数()y f x =的图像与2x ay +=的图像关于直线y x =-对称,且(2)(4)1f f -+-=,则a =( )(A ) 1- (B )1 (C )2 (D )4 11.(16年全国I 卷文科8)若0a b >>,01c <<,则(A )log log a b c c < (B )log log c c a b < (C )c c a b < (D )a b c c >12.(16年全国I 卷文科9)函数22xy x e =-在[–2,2]的图像大致为13.(16年全国I 卷文科12)若函数1()sin 2sin 3f x x x a x =-+在(,)-∞+∞单调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1,1]- (B )1[1,]3- (C )11[,]33- (D )1[1,]3--14.(12全国1文13)曲线)1ln 3(+=x x y 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________ 15.(12全国1文16)设函数1sin 1)(22++)+(=x xx x f 的最大值为M ,最小值为m ,则m M +=____16.(13全国1文16)设当x θ=时,函数()sin 2cos f x x x =-取得最大值,则cos θ=______.17.(14全国1文15)设函数()113,1,,1,x e x f x x x -⎧<⎪=⎨⎪≥⎩则使得()2f x ≤成立的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18.(15年全国I 卷文科14)已知函数()31f x ax x =++的图像在点()()1,1f 的处的切线过点()2,7,则 a = . 19.(11全国1文21)已知函数ln ()1a x bf x x x=++,曲线()y f x =在点(1,(1))f 处的切线方程为230x y +-=. (I )求a ,b 的值;(II )证明:当x>0,且1x ≠时,ln ()1xf x x >-.20.(12全国1文21)设函数2)(--ax e x f x=(Ⅰ)求)(x f 的单调区间(Ⅱ)若1=a ,k 为整数,且当0>x 时,)(k x -()f x '01>++x ,求k 的最大值.21.(13全国1文20)已知函数2()()4xf x e ax b x x =+--,曲线()y f x =在点(0,(0))f 处切线方程为44y x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真训练(一)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6分)全真训练(二)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分)全真训练(三)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全真训练(四)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水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轴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全真训练(五)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实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市场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视读成“开元通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中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这种,远远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例,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全真训练(六)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全真训练(七)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
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
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全真训练(八)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全真训练(九)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全真训练(十)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