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加热冷却后
水的冷却原理

水的冷却原理
水的冷却原理是基于热传导和汽化的原理。
当水分子受热时,分子内的能量增加,导致分子活动加剧。
这使得水温升高,而温度差是热量传导的驱动力。
当水与较低温度的环境接触时,水分子会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分子。
热传导是通过分子间的碰撞和振动传递的,快速运动的水分子与周围较慢运动的低温环境分子碰撞后,能量会从高温的水分子传递给低温的环境分子,使水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从而实现热量的传导。
另外,当水表面与空气接触时,水分子也会发生汽化。
水分子由于热能增加,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克服了液体的表面张力,这使得水分子从液体相变为气体相。
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降低水的温度。
水的冷却还受到环境湿度的影响。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子含量较高,不易使水分子快速蒸发,因此冷却效果较差。
而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水分子含量较低,有利于水分子的蒸发,从而提高了冷却效果。
总结起来,水的冷却原理主要包括热传导和汽化。
通过热传导,水分子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环境,从而降低水的温度。
而通过汽化,水分子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并通过从液体相变为气体相的过程实现冷却效果。
此外,环境湿度也会对水的冷却效果产生影响。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水众所周知,水对人们既有害又利,生命离不开水。
学生对水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
为了进一步了解水的各种姿态在大自然中的展示。
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科学实验室,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同学们通过欣赏教学图片,看到了大自然中美丽的水,想象出: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尚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闪闪的露珠,悬挂在枝条上晶莹雾松……都是水多姿多彩的化身。
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对水充满了好奇。
那么如何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呢?本节课我把握好三个步骤,一个难点(造雨.造霜.造雾),一个重点(水蒸发的快慢与那些因素有关)。
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
云.雾.雨.露.霜.雪.冰都是水的化身。
它们是由空气中的许多看不见的水蒸气在加热和冷却后呈现出的形态变化。
指导学生“造雨.造霜.造雾”的实验过程中,把握好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演示实验和操作实验,学生真切地看到水的多姿多彩的变化。
进一步认识了水的蒸发和凝结从中得出结论。
学生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当学生好奇地提出: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是时。
我例举了人们晾晒衣服.河水蒸发等事例,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水的蒸发现象。
学生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掌握了一系列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
我把握这一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再根据日常生活中以往经验,发挥想象。
学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程度及周围的温度高低有关。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开阔了学生眼界,观察了水的变化和流动。
认识到在自然界中的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到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特别是水的变化。
总之,这堂课收获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继续加油。
第 1 页。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及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及答案1、空气的性质一、问题解答1、你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然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不会,因为空杯子并不是真正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3、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答:不会,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松开套住瓶口的气球或者在瓶身上打孔,瓶子里的空气被气球从缝隙里或者小孔中挤出来,腾出瓶子里的空间,气球就能吹大了。
4、把俩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
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那端木棍翘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5、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有风吹过脸庞,(不必统一答案,具体依据学生的回答)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6、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现象?答:感觉用手压时塑料袋内有东西向上弹(或者像上顶)手。
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向上弹(或者像上顶)力气变大。
松开手后看见“气垫”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说明(1)塑料袋内有空气存在。
(2)空气占据了袋内的空间。
(3)空气可以被压缩。
(4)压缩空气有弹性。
7、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不同点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问答题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问答题问答题第一单元:1.空气的性质1.把一团纸紧塞在杯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纸团不会湿。
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水进不去。
2.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答:气球吹不大。
因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
只有在瓶子上扎些小孔,才能吹大气球。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这边翘了起来。
说明空气有质量。
4.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实验说明了什么?答:脸上觉得有风吹过来,凉凉的,还听到“嘶-嘶”的声音。
说明空气会流动。
5.用手压袋子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在用力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答:用手压,手感觉到袋子里有东西往上顶。
再用力压,发现袋子被压下去了一点,松开手后,袋子有回到原来的样子。
这是因为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空气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和水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要(占据空间);空气和水的不同点:(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7.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答:①给自行车轮胎充气②篮球、排球、皮球充气③玩空气枪④气垫船等。
2. 热空气和冷空气1、空气是无色的气体,看不见,摸不着。
在课堂上,我们想到观察空气流动的办法有?答:①点燃蜡烛,把手放在蜡烛的上方。
(手感觉到蜡烛火焰上方有股热气往上冲)②将纸蛇放在点燃蜡烛的上方。
(纸蛇转动起来。
蜡烛上方的空气受热上升,引起纸蛇转动。
)2、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用实验证明。
答:①在木棍的两端各挂一个纸杯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杯内的空气。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姓名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填空1...

四年级1 班科学复习资料姓名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填空: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热空气会(),冷空气会()。
2、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的原理制成的。
3、空气总是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
4、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5、三国时,我们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
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
6、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答: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冷空气补充到暖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三、空气中有什么一、填空:1、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
2、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和少量的()、()等。
3、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
4、空气中最多的气体是占据空气体积()。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二氧化碳比空气();二氧化碳()。
二、实验回答:(一)、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答: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3、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二)、怎样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答:1、把碎冰倒进干燥的玻璃杯;2、用玻璃片盖住杯子,等几分钟;3、小水珠出现在杯子的外壁上。
四、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填空:1、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了。
2、()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3、污染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污染严重时,会危害()和()。
4、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有:()、()、()等。
5、森林有()、()、()、()等美誉。
气。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三、问答题:1、带胶塞的漏斗拧紧在瓶口上,朝漏斗里倒水,水能流进瓶子里吗?为什么?答:不能(开始会滴入几滴)。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上时,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占据的空间多了,就将下面的水压入玻璃管后喷出来,形成
喷泉。)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1、谈话:气体在加热或冷却时体积会发生变化,液体比如水,在加热或冷却的情况下体积
也会发生变化吗?(同学们平时都见过或者亲自烧过开水,大家有没有发现,装满水的水
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最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3、提示:设计之前请大家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用什么来装空气进行研究?(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合,并将物品呈现出来。例如:
可以用烧瓶、气球、软塑料瓶、软包装饮料盒、易拉罐??)
(2)怎样才能有利于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不容易观察,所以无论什么容器都要设法密
(8)火车上车轮的轮箍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装在车轮上的。轮箍的内径稍小于车轮的外径。把轮箍加热,在它膨胀后内径大于车轮外径的时候,把车轮嵌进去,轮箍冷却后就紧紧地箍在车轮上。
(9)神舟飞船的防热??
3、小结: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的形态和体积都产生了影响,知道了热胀冷缩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科学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运用科学。希望同学们能用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
10、拓展:(出示温度计)同学们注意过吗?像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就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了液体膨胀,温度的读数就会增加,遇冷时液体会收缩,读数会减小。
三、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1、(出示“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谈话:物体加热和冷却还有很多有趣的变化。大家看,我这里有个铜球,我们知道,铜球是固体。既然液体和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学生预测)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这是一节在基本认识了一些物质的性质之后的一节综合课,是一节结合身边事物进行探究和实验的实践课。
教材安排了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2.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难点)【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而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述方法外,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多让学生动脑思、动嘴说、动手做、动眼看,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的实验相碰撞。
让学生大胆来设计、来构思、来动手,其实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最好的方法。
所以,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
面 结
冰
雾凇
云雾或水气凝华而成的冰花
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
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
雾
一、各种形态的水。
云 雾 雨 露 霜 雪 冰 ……
都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1. 实验造雨
1.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2.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
3.水蒸气 遇冷 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
4.当云中的 水滴 或 小冰晶 凝结得
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当水晶穿过
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 雨水 。
如果空气温度低于0℃,就会 下雪 。
哪处的水先干?说明什么?
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 蒸发面积有关
2 空气流动有关 3 周围温度有关
想一想: 湿衣服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干?
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相互转化?
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
气态
受热 受热
遇冷 遇冷 遇冷
液态
受热
固态
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呢?
气 体 液 体
蒸发
凝结
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 水蒸气 ,这种现象叫做 蒸发 . 水蒸气遇 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
象叫做凝结.
水加热达到沸点,生成水蒸气,转化
为气态。
沸点是100 ℃。的温度保持不变;
思考: 在北方
冬季室外的水是什么状态的?
为什么冬季下雪而不是下雨呢?
冰点是0 ℃。0 ℃时出现冰水混合物。
猜一猜: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 因素有关?
实验1:晒水
倒同样多的水,哪一处的水先干?说明什么?
①
现象: ① 处先干
②
, ②处后干。
说明:水迹干的快慢与水的面积有关。
实验2:涂水
①
②
涂同样大小的水迹,只对着①一处用扇子扇,
的上方,观察玻璃片上 是否有水珠。
实验造霜
铝罐的外壁出现了 白色物体 ,它很像自然界里 的
霜 。
铝罐下垫的湿毛巾的作用是 增加空气中的水蒸气。
3.实验造雾
云或雾的形成原因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
想一想
湿衣服变干了, 衣服里的水跑到 哪里去了?
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气 体 液 体
受 热
遇 冷
①
③ ④
②
你知道不同粗细的线条表示什么意思吗?
③ ①
②
④
不同粗细线条的意思: ①海上内循环。
②内陆循环。
③、 ④海陆间大循环。
1.水有 固 态、 液 态和 气 态三种状态。
2.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 气体 形态的 水蒸气 这种现象叫做 蒸发 _________,
凝结 现象叫做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