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反思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反思龙川小学刘小朋本课有两个概念:蒸发和凝结的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获取事实、证据的根本途径,那么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设计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形成概念呢?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服务?较好的策略是: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的同时渗透核心概念;指导探究设计恰当的探究活动;揭示核心概念,汇报交流;形成科学概念游戏活动,加深概念理解。
本课一开始通过电磁炉烧水演示实验,就让学生来理解蒸发,水加热后由有形变为无形,用观察和讨论加上猜想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蒸发概念,然后进行后面的教学。
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用恰当的设计组织教学,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
小学科学课有多少技能训练?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还有小组合作。
科学课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目标:宁愿少学一点,但扎实一些;阐述得具体一点,详细一点,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多展开一点。
这样,学得也扎实一点,印象深刻一点;学生兴趣也大一点,自信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多一点。
宁愿少学一点知识,而多一点能力发展的机会!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这节课,有哪些技能培养?首先是实验,本课安排了演示实验:烧水;分组实验:造雾雨,造霜,应该说在实验方法上,学生还只是入门,表现在不会动,不敢做,“等”“靠”的现象很明显,实验能力有待培养和提高。
第二是观察:观察贯串课的始终,但是怎么观察,观察目的交代不到位,指导不足。
第三是讨论,应该说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但是说不到点子上,需要其他课程与科学课良好的整合。
另外还有交流、假设预测、解释、小组合作等。
只是学生质疑的培养是欠缺的,如“造雨”实验,由于受气候条件和实验材料准备不合适的影响,实验效果不理想,没能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和欲望,指导不够。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及答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问题及答案1、空气的性质一、问题解答1、你还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答:把瓶子倒立放入水中,然后翻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海绵放到水里挤压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把饼干、砖头放到水里也会看到有气泡冒出。
这些都能证明空气的存在2、把一团纸巾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湿吗?为什么会这样?答:不会,因为空杯子并不是真正空的,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3、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得大吗?为什么这样?怎样才能吹大瓶子里的气球呢?答:不会,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松开套住瓶口的气球或者在瓶身上打孔,瓶子里的空气被气球从缝隙里或者小孔中挤出来,腾出瓶子里的空间,气球就能吹大了。
4、把俩只充气的气球吊在小棍上,并使他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一只,观察发生的现象。
想一想,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答:刺破气球的那端木棍翘起来,说明空气有质量。
5、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答:有风吹过脸庞,(不必统一答案,具体依据学生的回答)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6、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现象?答:感觉用手压时塑料袋内有东西向上弹(或者像上顶)手。
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向上弹(或者像上顶)力气变大。
松开手后看见“气垫”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说明(1)塑料袋内有空气存在。
(2)空气占据了袋内的空间。
(3)空气可以被压缩。
(4)压缩空气有弹性。
7、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相同点:都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的形状,都是透明的,都会流动,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不同点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空气容易被压缩,水不容易被压缩;空气比水轻等。
8、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答:气锤、喷雾器、气垫船、气垫悬浮列车、气枪、橡皮艇、气压铆钉枪、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

四上科学第三单元《加热与冷却》知识梳理第七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1.生活中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到灶台上烧,水还没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
这是怎么回事儿?答:这是因为壶里的水受热时体积膨胀,所以水往外流。
2.准备实验用品,组装一个用于研究水受热遇冷发生变化的实验装置。
观察这个装置,它与生活中常用的哪种仪器相似?答:它与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相似。
3.实验①②①把实验装置轻轻放入热水中,观察实验装置中出现的现象。
答:将实验装置放入热水中,水位上升了,说明水的遇热体积会变大。
②把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实验装置中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将实验装置从热水中取出后再放入冷水中,水位有所下降,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
4.在上述实验中,玻璃管中的水位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些变化呢?答: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这种变革叫做热胀冷缩。
5.在实验中你还发觉装置放入冷水后,终究水位并没有降到很低,为甚么会比初始水位高?谁来说一说水位的高低和什么有关?答:因为实验②中的玻璃杯中的冷水温度不够低;我以为水位的高低和烧杯中水的温度有关,即使放入冷水中,水温不够低,水位也会比力高,假如放在一杯温度更低的水中,体积还会缩小,水位就还会下降。
(在实验②的冷水中加入冰块,会发觉玻璃管中的水位会连续下降。
)6.拓展与应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水是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吗?答:其他液体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
(能够用一样的方法举行验证。
)第八课《固体也热胀冷缩吗》1.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们链接紧密呢?答:因为钢轨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钢轨受热后体积会膨胀,如果两钢轨连接紧密,就会被挤变形。
2.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
答: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1)在一般情况下,铜球能够通过金属环。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一:观察水的变化1. 实验目的: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2. 实验材料:水、烧杯、酒精灯、冷水。
3.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将酒精灯点燃,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当水沸腾后,将烧杯从酒精灯上取下,迅速倒入冷水中。
(5)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热,沸腾后迅速冷却,温度逐渐降低。
5. 实验结论:水的状态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实验二:研究金属的特性1. 实验目的:研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实验材料:金属导线、电源、灯泡、铁钉、铝条、铜片、热水壶。
3. 实验步骤:(1)将金属导线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放入热水壶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导热性。
(3)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用锤子敲打,观察它们的延展性。
4. 实验结果:金属导线可以使灯泡亮起,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铁钉和铝条在热水壶中加热后变得很热,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铜片在锤子敲打后没有变形,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5.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实验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土壤样本。
3. 实验步骤:(1)用镊子取一小块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3)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土壤中的一些较大生物,如蚯蚓和蜈蚣等。
4. 实验结果:观察到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线虫、蚯蚓和蜈蚣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实验结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其中存在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四: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1.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苏教版

知识目标
明白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明白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能力目标
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情感目标
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导 学
重难点
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导法
谈话法、演示法、实验导学法、讲解法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案来源
自撰
第1课时:导学过程
导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受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受不能准确判定物体的冷热程度。
③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如问:沙子是湿的,行吗?什么缘故?
④学生讨论制定方案:如何样比较沙和水,谁散热快。
3、
4、交流实验结果。
5、讨论:从这一实验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③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提问:有哪些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产生相似的变化。请
学生做实验,分小组适当的指导和关心。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现,并请各小组说出是在糖什么状态下开始作化的。
每人写在活动记录本上,并猜想描述出那个物体在加热和冷却后整个状态的变化,并回家做实验加以验证。
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导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白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明白固体、液体、气体差不多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明白人们能够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明白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进展史。
加热和冷却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会做加热固体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固体的体积变化;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2、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3、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一个固体体胀演示器、12个烧瓶、12个橡胶塞、12个玻璃管、8只气球、8只水槽、4瓶热水、8个大塑料杯、一桶红水。
8张记录表抹布、八根皮管、8只粉笔、洗衣粉、一只酒精灯2、课件、一张四上光盘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出示盛满水的烧瓶,问:瓶内有什么?再出示空烧瓶,问:这里面有什么?(真的没有什么吗?)2、接下来老师为你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介绍实验器材:这是一个装了小半瓶水的烧瓶,这是一根吸管,插在橡皮塞里,然后把橡皮塞紧紧地塞住烧瓶口,再倒一杯热水,把烧瓶放在热水里,注意观察3、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师:对!我做的就是喷泉的实验,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喷出来?4、能具体猜想一下,是什么加热体积膨胀吗?假设1:水,瓶里除了水,还有什么吗?假设2:空气5、师:我们不妨再作一个大胆的猜测,板书时写上问号水受冷会怎样?空气受冷会怎样?5、师:我们先来研究水(二)、研究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1、多媒体显示:实验1:研究红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师:水加热体积膨胀冷却体积真的会收缩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科学探究,不是靠多数压倒少数,要想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2、师:我们要让水受热和受冷,老师为你们每一组提供一杯热水,一水槽冷水。
我还为你们准备了实验的器材:烧瓶、有孔的橡皮塞、吸管,这些实验材料你可以有选择性的使用。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 第二单元 冷和热(作业)

第二单元冷和热(作业)第一课冷热与温度一、填空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一杯热水会逐渐变凉,其温度下降的规律是是(先快后慢,逐渐降低)。
二、简答1、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答(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段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的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三、根据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完成下面的曲线图热水降温曲线图70 ↑(温度℃)第二课热的传递一、填空二、简答题1.什么叫传导?答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
2.什么叫对流?答液体和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互相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3.什么叫辐射?答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三、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答(1)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2)用点着的火柴或打火机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3)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4)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第三课加热和冷却一、填空1、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
(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
2、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3、160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出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了(摄氏温度)用(℃)表示4、加热和冷却会影响物体的(形态)和(体积)。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6、很多物体像糖和蜡烛一样受热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凝结成固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造霜
衣服上的水 跑到哪里去了? 跑到哪里去了?
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气 蒸 凝 气 体 体 发 结 液 液 体 体
猜一猜: 猜一猜: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 因素有关? 因素有关?
蒸发面积有关 周围温度有关
空气流动有关
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元
清河一小 刘东梅
雾凇
雪
雾
雨
冰
云
露
云 雪
雾
雨 冰 霜 露ຫໍສະໝຸດ 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实验造雨 1.加热烧杯里的水 加热烧杯里的水 至沸腾。 至沸腾。 2.用一块冷玻璃罩 用一块冷玻璃罩 在烧杯的上方, 在烧杯的上方,观 察玻璃片上是否有 水珠。 水珠。
自然界中, 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 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 云和雾、 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 滴或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或雪, 滴或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或雪, 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1 蒸发面积有关 2 空气流动有关 3 周围温度有关
科学探究
1 水有哪几种形态? 水有哪几种形态? 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 相互转化? 相互转化?
加热 加热
固体
冷却
液体
冷却
气体
科学探究
2.为什么年年下雨, 为什么年年下雨, 为什么年年下雨 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科学探究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