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公开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分析:本课是在前四课学习的根底上,探究一种特定的物质——水,冷热对其形态的影响。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模块:一是认识自然界中水形式的多样性,二是制造雨、霜、雾,三是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X,四是探究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五是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水在大自然中以各种姿态存在着:冰、雨、雪、露、雾、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已经有了肯定的了解,但他们对这些现象还是充满了好奇,这节课将以学生的兴趣为激发点,带着他们去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及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条件,会做雾、雨、霜的模拟实验;教学难点是会做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目标:1.会做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
2.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3.研究蒸发觉象,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X。
4.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5.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6.体会到自然界奇妙的变化,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打算: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毛笔、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
分组材料:1.酒精灯、火柴、烧杯、热水、玻璃片,2.烧杯、温水、冰块,3.温度计、试管、易拉罐、冰块、盐、湿毛巾,4.〔材料超市〕同样的布条、铁架台、台灯、扇子、电吹风。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交流:你在哪儿见过水?2.教师出示课件,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漂亮的水体。
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导入:这些多姿多彩的水被加热或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水是以多种形态存在的,感受到自然界水的多姿多态,对水产生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研究水的兴趣。
]二、设计实验,制造雨、霜、露1.研究雨的形成〔1〕谈话: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你了解雨是怎么形成的吗?如果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打算怎么做实验?提示:怎样制造水蒸气?怎样让水蒸气冷却下来?〔2〕学生小组商量后交流。
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
2、科学探究:(1)能做造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画出自然界中雨形成的简单图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知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雨、霜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做造雨、霜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共两课时)五、教具准备:装满水的杯子(每小组一个)、课件、烧杯、冷水、一壶热水、冷的玻璃片、冰块、不锈钢水杯6个、温度计、冰棒、照片、水槽。
六、教学设计:(一)导入1、同学们,去年冬天老师去看了一次冰雕展,拍回了一些图片。
(课件出示冰的图片)2、谁能说一说,冰是怎么形成的?(二)讨论交流,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1、谁能说一说,水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冰?学生自由回答、交流。
(板书)2、水冷却之后还会变成什么?水和冰雪雹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回答、交流.3、在其他的季节,水还会变成什么?学生回答。
4、(1)除了这些,水还会变成什么?想一想,妈妈晾的湿衣服过一会就干了,水变成什么了?(2)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3)学生回答。
(板书)5、我为什么看不到水蒸气呢?咱们周围现在有没有水蒸气?小组交流、汇报。
6、师生总结:水蒸气像空气一样,它也包含在空气中,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所以,它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回答。
7、师生共同小结:大自然中,洁白可爱的雪花、高耸的冰川、凝聚在荷叶上的闪闪露珠、美丽的云雾、悬挂在枝条上晶莹的雾凇、无声的细雨或是倾盆大雨还有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等等,它们都是水的化身,是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成的自然现象。
(三)实验探究,认识雨、霜的形成。
1、在这些自然现象中,云和雨是最常见的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雨是怎么形成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苏教版(1)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水的蒸发与云、雨、雾、雪、霜、露等形成的关系。
2、通过雨、雾、霜的实验了解它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水的蒸发与云、雨、雾、雪、霜、露等形成的关系。
2、难点:做造雾、雨、霜的实验。
教学材料:水杯、冰块、玻璃片、课件、深色铝制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一、集中话题、导入新课: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课件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的水体)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小结: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是不同形态的水。
师:同学们你想知道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是怎么形成的?下面我们做模拟实验探究雨、霜、雾的形成。
二、探究雨、雾、霜的形成。
猜想:你能猜一猜雨、雾、霜是怎么形成的吗?1、出示课件展示实验需要器材,分配实验小组。
2、提出实验要求(出示实验步骤)3、各组领器材按要求实验。
4、边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单。
5、汇报实验结果造雨实验小组汇报:(1)是否有水珠,想一想,杯口玻璃上水珠是哪来的?(2)请将玻璃平拿,然后再立起,观察到什么?这就是雨。
(3)小组讨论:雨是怎么形成的?造霜小组汇报:(1)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2)罐内温度计是多少度?(3)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造雾实验小组汇报:(1)观察到什么现象?(2)雾是怎么形成的?小结: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成的。
三、教师小结:学以致用(生产、生活中人们是怎么抗旱的、防霜冻的?)四、当堂训练1、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多姿多彩的形态?2、通过探究学习,你知道雨、雾、霜是怎么形成的?五、作业:1、等待机会观察雨、霜、雾、露。
2、把下雨、下雾、下霜、下雪的原理解释给同学听。
3、。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说课稿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五课。
本单元主要围绕物体的冷热现象展开,而本节课则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以及热传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形态变化以及相关的科学原理。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观察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了解水的形态变化;二是研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三是探讨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观察到了水的蒸发、沸腾、凝结等现象,但是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形态变化,了解蒸发、沸腾、凝结、凝固等概念。
(2)认识到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有关,知道温度是影响水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2、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温度变化,并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2)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分析得出水的形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水的形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教师备课:小学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在小学科学中,水的性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特别是在水的加热和冷却知识点上,更是需要教师充分备课,以保证教学效果。
本文就将分享一份小学科学中水的加热和冷却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三种状态,理解温度的变化对水的状态的影响。
2.掌握水从液态到气态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时,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水的加热和冷却过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液体、固体、气体);2.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用多媒体演示模拟水的不同状态、水的热胀冷缩等现象。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体会到不同状态下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水的三种状态及转化(10分钟)通过ppt或者黑板,教师讲解水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然后采用示范法,让学生亲自体验水的三种状态转化的过程:将水放在冰箱中冷藏,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放在火上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3.加热和冷却对水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的影响(15分钟)通过多媒体或者实物,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
同时,教师可以引入STEM活动,让学生设计实验,在实验中进一步体会温度对水状态和体积的影响。
4.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15分钟)讲解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如用来制造工艺品、热水器、水管等。
5.课堂练习(10分钟)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测试或练习题,测试学生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5分钟)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布置一道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研究在家中使用的水管与水龙头等水器,如何防止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了水的不同状态、温度的影响、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等知识点。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苏教版科学四上《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第一课时)本寨乡拉芒中心小学罗老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通过雨、云、雾、霜和露的模拟实验了解雨、云、雾、霜和露的形成缘故;2、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3、能针对现象提出科学问题;4、培养学生的观看能力,推理及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1、明白水在常态下有三种不同的形状;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探究;3、会使用酒精灯等实验器材;4、明白云、雾、雨、露、霜、雪、冰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5、明白云、雾、雨、露、霜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心观看、留意周围事物的适应;情愿合作交流,尊重证据,能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体会大自然的奇异与漂亮。
教学重难点:重点:云、雾、霜、的成因。
难点:云、雾、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预备:方巾、冰块、玻璃片、开水、温度计、烧杯、火柴、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易拉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喷水壶,里面所装的是什么?(板书:水)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可供我们饮用,在擦玻璃的时候(朝着玻璃喷一下)也经常会用它。
大伙儿在哪里还见过水的身影?它们差不多上什么形状的?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一)认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水体(观看教材插图)1、这些差不多上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化身。
看到这般如此漂亮的化身,你们想说什么呢?是啊!我们不得不赞颂大自然的奇异与漂亮。
2、水我们都能看见吗?哎!刚才喷到玻璃上的水,你们看到它跑哪里了吗?没有看到啊?这不怪你们,因为你我之间就藏着许许多多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水蒸气。
3、刚才不依旧液体的水吗?是什么让它们变成了看不见的水蒸气了呢?液体形状的水受热后会变成气体形状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就叫做蒸发。
(板书:加热、蒸发、水蒸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奇异的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所发生的奇异的变化。
(板书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4、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些水的化身中,像霜、雪、冰是固态形式显现的,而云、雾、雨、露则以是液态形式显现的,而当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显现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的。
【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创新教案】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个部分:第一,认识自然界中水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教材中提供了7幅美丽的照片:第一幅是吉林雾凇;第二幅是雪人,雪人周围还有许多六角形雪花;第三幅是云雾;第四幅是雨;第五幅是冰;第六幅是云;第七幅是晶莹的露珠。
教材还借卡通人之口告诉学生:“空气中还有许多我们看不见的水蒸气。
”这些图片意在告诉学生,在大自然中,水可以以各种姿态出现,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
第二,制造雨、霜、雾。
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凝结、凝华、蒸发等变化以及变化的条件。
第三,研讨空气中的水来自哪里。
教材中以晾晒衣服和海水蒸发两幅图片提示学生,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着水的蒸发现象。
第四,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经典的实验:一个是在两个大小不同的盘中倒人同样多的水,比较蒸发的快慢,意在使学生认识到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有关;一个是在黑板上用水涂两块同样大小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哪块先干,意在使学生认识到空气的流动可以加快蒸发。
至于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加快水的蒸发,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
相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想到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蒸发的快慢。
第五,研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材中提供了一幅示意图,意在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宏观地观察水的变化和运动,让学生认识到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蒸发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落向地面变成雨或雪,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学情分析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姿态存在着: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淌在山间的涓涓细流、凝聚在荷叶上的闪闪露珠、悬挂在枝条上的晶莹雾凇……水以这些不同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那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但是,由于受知识、能力和习惯的局限,真正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观察这些现象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却很少。
所以学生的这些经验基本上还是浅层次的、杂乱无章的。
学习目标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小学科学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

小学科学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案)引言: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并理解这些变化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这个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一、课程目标:1. 认识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2.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3. 理解温度对水的状态变化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装有水的容器、热水壶、冷水壶、温度计、盖子、托盘等;2. 实验材料:水;3. 录制好的实验操作步骤和相关提示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下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开水会沸腾,而冷水会结冰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吧!”2. 实验操作(30分钟):步骤一:观察热水加热后的变化。
a. 学生们分组,每组拿到一个热水壶和一个温度计。
b. 先将热水壶中的水倒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c. 将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并好好观察水的变化。
d.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水在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步骤二:观察冷水冷却后的变化a. 学生们将水装入冷水壶中,并测量初始温度。
b. 将冷水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水的变化。
c. 让学生们回答问题:“水在冷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步骤三:讨论水的三态变化a. 引导学生们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b. 学生们回答后,引导他们总结并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3. 温故知新(15分钟):回顾一下前面的实验,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水在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b. 水在冷却后发生了什么变化?c. 什么是水的三态变化?4. 拓展应用(25分钟):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题:“如果把开水放在室外的冬天,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讨论并写下自己的答案,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教学难点是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
【教学思路】
水,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变成云、雾、露、雪、冰、雹的成因,学生却比较陌生了,如何使学生很容易地认识这成因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怎么突破这难点呢?我想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探寻云、雾、露、雪、冰、雹形成的原因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教学中要以实验为主,充分地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中突破难点,探求成因,掌握重点。
【学案】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尝试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3.尝试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看书,熟悉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注意安全。
1.与家长一道尝试做造雨、霜、雾的模拟实验(因为带冰到学校容易化,只好在家尝试做一做)。
2.做对比实验: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3.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好、循环的?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了解雨、霜、雾的成因。
【教学要求】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
2.能够做雨、霜、雾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图片,了解多姿多彩的各种形态的水
1.欣赏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的图片。
2.你知道雾凇、雪人、山中雾、下雨、冰山、白云、露珠、霜、雹都是什么形成的吗?
3.云、雾、露、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那么,水是怎样形成雨、霜、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雨、霜、雾的形成
1.造雨实验,探寻雨的成因。
(1)雨,同学们都淋过,可是雨是怎么形成的呢?
(2)学生分组做实验:先准备半杯热开水,再把一块冷玻璃放在杯口,观察玻璃上是否有水珠。
(3)汇报观察结果:是否有水珠?想一想杯口玻璃上水珠是哪里来的?
(4)请将玻璃平拿举起,然后斜侧立起,观察到什么了?这就是下雨。
(5)小组讨论:雨是怎么形成的?
(6)汇报讨论结果:雨是怎么形成的?
(7)小结:当云中的水滴或小冰晶凝结得足够重时,就会降落下来。
当小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会融化成雨水落下来,这就是下雨;如果空气低于0℃,就会下雪;如果夏天高空中凝结成的大冰晶穿过暖和的空气层时没有被融化,落下来的就是冰雹了。
2.造霜实验,探寻霜的成因。
(1)霜,同学们见过,可是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呢?
(2)学生分组做实验:先把碎冰倒进干燥的椰奶易拉罐(或玻璃杯),罐内放入一支试管,在试管和罐内各放一支温度计,在碎冰中加入盐,在罐底下放一块湿毛巾。
观察:罐外是否有霜出现?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
(3)小组讨论:你发现了霜了吗?试管里的水结冰时,温度是多少?罐内温度计是多少
度?你知道霜是怎么形成的了吗?
(4)小组汇报:
(5)小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罐壁而凝结成小水珠(露珠),壁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便结成细小的冰粒,即为霜。
3.造雾实验,探寻雾的成因。
(1)雾,大家也见过,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2)学生分组做实验:准备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把一支冰棒或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出现的现象。
(3)小组讨论: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小组汇报:
(5)小组讨论:雾是怎么形成的?
(6)小组汇报:
(7)小结:雾是悬浮于近地面层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多春秋季出现。
雾分辐射雾和平流雾。
4.总结:概括地说,雨、霜、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降温而凝结形成的。
三.总结:
1.水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多姿的形态?(雾凇、雪、雾、雨、冰、云、露、霜、雹)2.通过探究学习,你知道雨、霜、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四.作业:
1.等待机会观察雨、霜、雾、露。
2.把下雨、下雪、下雾、结霜的原理解释给小同学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知道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要求】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3.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4.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一.探究空气中水的来源,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1.我们知道了云、雾、雨、露、霜、雪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那么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2.看图片,讨论:
(1)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2)太阳照射水面,水会怎么样?天空中的云是怎么来的?
(3)阅读资料,认识蒸发和凝结现象。
3.小结:空气中的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测: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汇报学案中的实验情况:
(1)实验要求:往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里倒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2)汇报实验情况:水有什么变化?哪个盘子里的水最先蒸发完?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3)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等。
3.对比实验:
(1)实验要求:在黑板上用水图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汇报实验结果:有什么现象发生?
(3)小组讨论:为什么扇扇子的干得快?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什么有关?
(4)汇报讨论结果:为什么扇扇子的干得快?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什么有关?
(5)小结:这个实验说明蒸发快慢还与空气流通程度(即风的速度)有关。
4.总结汇报:概括地说,蒸发快慢还什么有关?(与蒸发面积大小有关、与周围温度有关、与空气流通程度)
三.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
1、分组探究:水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气态
液态固态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结:自然界中的水呈液态、气态、固态,三种形态的水会发生不断地循环转化现象。
四、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水的蒸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2、自然界中的水呈哪三种形态?水是怎样循环转化的?
五、作业设计
1、继续观察自然界中水的蒸发、凝结现象。
2、画出水三种形态循环图。